從科學主義到人文主義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從科學主義到人文主義

教育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活動,總是隨著社會的變革而變化。特別是進入工業社會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生產的變革,教育的價值觀、教育內容、教育方式都發生了不斷的變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與聯合國同時成立的國際科學文化教育機構,協調各國的科學文化教育事業,促進世界和平,成立70多年來對世界教育的發展給予特別的關注,召開多次世界教育大會、高等教育會、全民教育大會等,並發布了許多報告。其中最重要的,對世界各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影響最大的是三個報告。這就是:1972年發布的《學為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簡稱富爾報告)、1996年發布的《教育,內在的財富》(簡稱德洛爾報告)以及2015年發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的報告。這三個報告反映了三個時代,是時代的產物,均具有裡程碑意義。

從科學主義到「四大支柱」

富爾報告發表在1972年,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充滿了科學主義和經濟主義的精神。該報告認為:20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世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麼東西足以與我們現在所說的科學技術革命所產生的後果相比擬。」科學技術革命把人類帶入了學習化社會。人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科學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生產和社會的變革。而「教育是隨著經濟的進展而進展的,從而也是隨著生產技術的演進而演進的」。因而科學技術革命使得知識與訓練,也就是教育有了全新的意義。從而報告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概念。報告特別強調「學習化社會」和「終身教育」兩個基本觀念。這兩個觀念影響了世界教育的發展。但當時我們對「終身教育」的理念還很不理解。直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工業轉型,才逐漸認識到不斷接受教育,終身教育的重要。20世紀60、70年代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因此富爾報告適應這個時代的要求,充滿了科學主義的精神。

德洛爾報告發表於1996年,是在世界經濟經過七八十年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逐步走向衰退的時候,也是在世紀之交的時候。人們期望21世紀經濟能有更好的發展、社會矛盾能有所緩解、環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報告充滿了樂觀主義和理想主義的色彩,並對教育充滿了希望。報告開篇就說:「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教育看來是使人類朝著和平、自由和社會正義邁進的一張必不可少的王牌。」「教育在人和社會的持續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的確是一種促進更和諧、更可靠的人類發展的一種主要手段,人類可借其減少貧困、排斥、不理解、壓迫、戰爭等現象。」多麼樂觀、多麼理想!在教育上提出「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教育的「四大支柱」被國人所接受,反映到教育上就是重視人格和能力的培養。

培養道德品質和知識技能上均能擔當可持續發展的人

但是,21世紀初的社會發展並沒有像德洛爾報告那麼樂觀。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事件打破了世界的平靜,2008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至今尚未復甦,暴力衝擊、青年失業、男女不平等、環境汙染等種種矛盾,以及教育與就業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促使教育界進行新的反思。於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三份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於2015年出臺。

《反思教育》面對世界新的挑戰,提出教育應負的責任和教育的變革。報告分析了技術、經濟和社會變革引發的多種矛盾:全球與地方之間矛盾、普遍與特殊之間的矛盾、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精神與物質之間的矛盾,長遠考慮與短視之間的矛盾、競爭的需要與機會平等的理想之間的矛盾以及知識膨脹與人類吸收能力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表現出經濟發展的脆弱性、不平等、生態壓力、不寬容和暴力現象的不斷加劇等。報告提出要重新定義知識、學習和教育。教育應該以人文主義為基礎,以尊重生命和人類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和為可持續的未來承擔共同責任。在教育和學習方面,要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和經濟主義,將人類生存的多個方面融合起來,採取開放的靈活的全方位的學習方法,為所有人提供發揮自身潛能的機會,以實現可持續的未來,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強調知識是人類共同財富,知識應該人類共享;個人的發展也不是孤立的,是在人類社會共同發展進程中發展的,從而提出「教育是全球利益」的新概念。(註:報告的詳細內容見2016年1月5日《光明日報》刊發的《對教育本質的新認識》一文)

報告雖然一再聲稱,其繼承富爾報告和德洛爾報告的精神,並且重新強調「終身教育」,重新解釋了學習的「四大支柱」,但與前兩個報告不同,報告反映了當今時代的要求,充滿了人文主義精神。教育不僅要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要重視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教育要立足於世界,培養無論是在道德品質上,還是在知識技能上,能夠擔當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的人。這種新的教育理念必將影響世界各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當然,教育不可能解決世界的種種危機,但教育總應該有一個崇高理想,即把培養人的事業與人類可持續的未來聯繫起來。否則,人類自身將日益走向毀滅。結合今天功利主義、技術至上盛行的局面,報告無疑給我們一個清醒劑。我們今天要大聲疾呼:回歸教育本質,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使我們的年輕一代擔當起可持續的未來責任。

(顧明遠,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宗教人文主義丨新神秘主義與人文主義為何能夠促使宗教改革進行?
    人文思想首先出現在大學中,培育了大量人文主義思想者,他們大多出生於市民階層,能夠體會到社會最潛移默化的變化,馬丁·路德就是宗教改革的代表。神學家們在人與上帝的關係中發起理性與信仰的辯論,人的個性與本質認識成為神學辯論中心,由此產生人文主義。人文主義這一概念是在19世紀德國哲學家弗裡德裡希的文章中首次提出,提倡重視科學教育取代形上學的教育。隨後歷史學家卡爾哈根用人文主義對14至16世紀的西歐文化運動進行標註。
  • 走向科學的人文主義和人文的科學主義
    在古代和中世紀,人文 學科 和科學 萌芽狀態的 本來就是並蒂蓮,在文藝復興時期昌盛的人文主義反對蒙昧主義,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張探索自然、研究科學、追求知識,從而成為近代科學的助產士;而科學的問世和蓬勃發展也為人文主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持和物質資源。18世紀以來,經典科學的羽翼日益豐滿,科學主義隨之相伴而生。
  • 超越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對立
    人文主義作為人類人文精神的極端形式相對於科學主義來說具有更長的歷史,它最初是作為神學主義的埋葬者出現的。真正的文化人文主義當屬近代人類文化發展的產物,是以科學主義的敵對者存在的,開始於十九世紀中葉以後的新康德主義,並可追溯到貝克萊、休謨、維科、赫爾德和康德,貝克萊和休謨首先對科學的原則和前提進行了批判和質疑,維科在其《新科學》中提出人類世界是由人創造的觀點,認為:世俗社會的世界必定是人創造的,因此它的原則就應當到我們自己的人類心靈變易中去尋找。
  • 當人文主義遇到算法
    未來將會出現「科技人文主義」,它與數據主義一道共同構成新的科技宗教。這種宗教仍然認為「人類是造物的巔峰之作,也堅守許多傳統的人文主義的價值觀」。在赫拉利看來,7萬年前,認知革命改變了智人的心智,讓原本毫不重要的智人成為世界的統治者。未來的第二次認知革命,則可能會讓人類接觸到目前還難以想像的新領域,成為整個星系的主人。而科技人文主義取代自由人文主義後,醫學也越來越著重於讓健康的人升級。
  • 什麼是「後人文主義」?它挑戰了「人」的概念 | 社會科學報
    後人文主義的根源可追溯到後現代主義(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出現的具有反西方近現代體系哲學傾向的思潮)的第一次浪潮,但是「後人類轉向」完全是20世紀90年代女權主義理論家所創造的,它發生在文學批評領域,因此,後來被界定為「批判性後人文主義」。同時,文化研究也接受了它,提出了一個被稱為「文化後人文主義」的看法。
  • 周尚意評《人文主義地理學》︱段義孚「人之為人」的思考
    2017年我專程到麥迪遜,為他送上北師大特聘教授的續聘書。段義孚的著作不單影響地理學界,也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界,甚至是建築學、城市規劃等領域。因此,許多段義孚的「粉絲」對《人文主義地理學》漢譯本的出版抱有極大的期待,渴望在這部著作中,找到可資借鑑的學術營養。一本引人入勝的書,才能讓讀者快速獲得學術營養。有些學術著作文字艱澀,從抽象概念到抽象邏輯,令人讀起來「頭大」。
  • 葉小文:「上帝之死」和「新人文主義」
    是科學的文化,是注重功利的文化,也是行霸道的文化。自歐洲的物質文明發達,霸道大行之後,世界各國的道德,便天天退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資本的私人佔有與生產社會化的內在矛盾,外化為世界體系的劇烈動蕩乃至分裂。兩次世界大戰、歐洲的危機與革命、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反映出這個世界體系形成之初,就開始解構。二戰後,這個世界體系的中心區域重新整合:從西歐到美國。
  • 教師招聘考試考點之人文主義教育
    教師招聘考試考點之人文主義教育人文主義教育(humanistic education),亦稱"人道主義教育"。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提出的以人道反神道、強調尊重兒童、注重使兒童身心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
  •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
    此運動後來傳播到歐洲各地,一直延續到16世紀。什麼叫文藝復興呢?文藝復興,要復興的就是希臘跟羅馬的文化。大約在14世紀中期義大利就出現了復興古典語言的新文化運動,所以歷史學家就把它稱為所謂的文藝復興。而這個運動從14世紀開始,一直陸陸續續傳播到歐洲各地,並延續到16世紀。
  • 愛潑斯坦與超人類主義
    國外網友發現了答案:他是一個超人類主義者超人類主義(英語:Transhumanism,縮寫為H+或h+)有時也被稱為超人文主義或超人主義,是一個與人類增強類似的術語。它現在是一個國際性的文化智力運動,支持使用科學技術來增強 精神、體力、能力和資質,並用來克服人類狀態不需要或不必要的方面,比如殘疾、疾病、痛苦、老化和偶然死亡。
  • 人文與科學之間湧動著基因和算法:人文主義是種宗教嗎?
    因為社會倫理被宗教宗法禁錮不得解放,科學被經驗教條禁錮不得其法,這點上東西方概莫能外。文藝復興之所以偉大,一是用自由和平等喚醒了人,把對「自然和人」的解釋權歸於當下的人;二是找到了方法,用實證邏輯形成科學規範。於是兩條坐標軸的標準都重來了。
  • 高校應積極營造創新科學主義教育文化
    長期以來,中國社會崇尚的都是人文素質修養,強調的是人文主義教育,輕視或幾乎不提科學素養。比如,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或《世紀大講堂》,其內容基本上都是我國古代歷史、帝王將相權力之爭。而有關現代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知識普及則基本缺位。  這一點,西方國家表現得極為不同,它們非常重視科學主義教育。
  • 人文主義對18-19世紀歐洲古典音樂的影響
    01什麼是人文主義?14到17世紀,有一場運動在義大利興起,她披著復興古典文化的外衣,實則宣傳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思想,這場運動被稱之為文藝復興,它的核心思想體系就是人文主義。人文精神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進步,它讓活在神學禁錮之下的人們開始人類的自我關懷。人們開始拿起思想武器,為維護人的尊嚴、價值,與神學觀點對抗。
  • 人文主義
    和法國人文主義對比,中國任何一種傳統思想都過於殘忍,雖然我已經拋棄人文主義了。-易行道:@電子真理   法國人文主義一度還標榜中國文化。-其實理解這個問題很簡單,倫理學是不是人文主義?倫理學價值是高於自然科學的。 這句話不是倫理學說的,是自然科學說的,所以不能複製人。
  • 歷史說:人文主義,文藝復興運動,導致宗教改革運動
    但文藝復興又不是簡單地復古,它是從古希臘羅馬文化中重新發現人的價值,激發人的潛能和樂觀進取、追求現世幸福的人文主義思潮。在新文化感召下,有識之士抨擊當時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宗教文化,為建立新文化和新社會制度營造輿論。此期湧現出許多知識淵博和多才多藝的傑出人物,他們的貢獻促使文學、藝術、哲學、科學、宗教、政治等領域發生深刻變革,從此宣告歐洲擺脫了中世紀封建宗教束縛,迎來了現代社會的新紀元。
  • 美國人文主義與中國新文化運動
    白璧德的人文主義學說被梁氏帶入臺灣之後,其闡釋與傳播工作便分別在大陸與臺灣以花開兩朵的模式繼續展開,並隨之形成了兩種新的闡釋形態。雙方的情況多有不同。先來看臺灣:梁實秋最先將白璧德學說直接運用到文學批評領域中來,而侯健此後亦繼承了梁氏的這種闡釋方式,從而這一學說「由初抵中土時的社會與文化論述,逐漸被削弱而淪為批評論述,及至侷促臺灣一隅時,則演變為學院中的學術論述」。
  • 世界史:論人文主義思想的誕生與發展
    他被稱為北歐人文主義之父。他在那裡不僅向人們傳播義大利的人文主義注釋法,而且鼓勵人們學習古典的拉丁語、新的批判哲學以及進行有關古希臘的學問研究。在當時阿爾卑斯山脈以北,他是為數極少的同時懂得希臘文、拉丁文以及希伯來文的學者,他也是教育家和音樂家,提倡教堂的管風琴演奏以及聖樂。同時,他也反對長期在中世紀佔統治地位的經院哲學。在他去世以後,人們出版了一些關於他的生平傳記,由此獲得了更大的名望。
  • Renaissance:文藝與人文再生之光——淺談文藝復興及人文主義背景
    再生的時代法語中大寫字母開頭的Renaissance大約出現在1800年左右,其定義為:從15世紀至16世紀起的文學藝術科學運動。文藝復興的定義在西方學界一直存在兩種認知分歧,即文藝復興是一個歷史時代,或文藝復興就是一場文學和科學運動。文藝復興的魅力正是在於:「這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恩格斯)。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它開啟文學藝術和科學運動,打破了中世紀神學教會對人的思想禁錮和殘酷統治。而眾所周知,義大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如此璀璨耀眼的再生時代,為何起始於義大利呢?
  • 歐洲人文主義興起的「省思」
    俞耕耘/文歐洲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思潮,仿佛是天然聯繫的因果之鏈。然而,長久以來,人文主義的「面孔」又是混沌不明,多變繁複的。因為它經歷了漫長的奠基、流變與傳播過程。十四世紀到十五世紀,人文主義從義大利滲透到整個歐洲,十六世紀又對新教和天主教改革產生重大影響。
  • 重說人文主義教育
    人文主義教育的概念通過百度百科搜索得出以下概念:「人文主義教育(humanistic education),亦稱』人道主義教育』。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提出的以人道反神道。創始人為義大利教育家維多裡諾,法國作家拉伯雷、蒙田,尼德蘭的伊拉斯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