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後人文主義」?它挑戰了「人」的概念 | 社會科學報

2021-02-08 社會科學報社

後人文主義是近年來席捲國內外學術界的熱門話題。它作為一種哲學思潮,派生於「後人類」,以反思和批判傳統人文主義為己任。而作為人文主義理論基石的「人」的概念,成為後人文主義挑戰人文主義的首要關鍵點。


原文 :《後人文主義:反思人在世界中的地位》

作者 |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陳世丹

圖片 | 網絡



近年來,「後人類」(或「新人類」,posthuman)一詞頻繁出現在大眾媒體與學術話語中,後人文主義(posthumanism)理論也成為繼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後現代主義(posthumanism)、後現代文學倫理學批評(postmodern ethical literary criticism)之後另一種重要的後學。「後人類」的字面意義是存在於超越人類狀態的個人或實體。這一概念提出了倫理學與正義、語言與跨物種交流、社會制度與跨學科知識的問題。後人文主義派生於後人類,因為後者代表人文主義主體的死亡。曾經自我虛構為萬物立法者和萬物尺度的人類面對一個不得不甘心忍受、承認自己僅僅是與其他系統結合的系統。這就是人文主義的主體之死,它導致了如何考慮後人文主義主體地位困境的問題,也是後人文主義所應對的更學術的當務之急。後人文主義思想是在對傳統人文主義思想的反思和批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後人文主義的根源可追溯到後現代主義(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出現的具有反西方近現代體系哲學傾向的思潮)的第一次浪潮,但是「後人類轉向」完全是20世紀90年代女權主義理論家所創造的,它發生在文學批評領域,因此,後來被界定為「批判性後人文主義」。同時,文化研究也接受了它,提出了一個被稱為「文化後人文主義」的看法。


後人文主義經常被解釋為後人類主義和後人類中心主義(post-anthropocentrism),因為它出現在人類概念之後和人文主義歷史之後,這兩者都是建立在分等級的社會建構和以人為中心的假設基礎之上的。物種歧視變成後人類批評方法整體構成所必需的一個方面。後人文主義可被視為一種後排他主義(post-exclusionism),即反對人的任性和自以為是的狀態:一種調解的經驗哲學,以其最寬廣的意義提供了一種存在的和諧。後人文主義具有後現代的明確特徵,是一種後中心化,在某種意義上,它不承認只有一個中心,而認為有許多特殊的興趣中心,但這些興趣中心都是不確定的、遊動的、短暫的,其視角必須是多元的、多層的,儘可能是綜合的、包容的。


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批判性後人文主義和文化後人文主義發展成為一種更聚焦在哲學上的探究,如今被稱為哲學後人文主義(philosophical post-humanism),它通過一種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和人文主義假設的新認識,重新進入哲學研究的每一個領域。


後人文主義通過把人類降回到許多自然物種之一而與經典人文主義不同,從而拒絕了基於以人類為中心統治的全部要求。根據後人文主義,人類沒有破壞自然或以先天道德理由使自己高於自然的固有權利。先前被視為世界的規定性方面的人類知識也被降至很少控制性的地位。人類權利、動物權利與後人類權利都存在於一個範圍。後人類話語的支持者們認為,創新進步和新興技術勝過了笛卡爾等與啟蒙運動時期哲學有關係的思想家們提出的人類傳統模式。後人文主義話語追求重新界定現代哲學對人類認識的邊界。後人文主義代表一種超越當代社會邊界演化的思想演化,被放在後現代語境中追求真理的基礎之上。

後人文主義對人文主義挑戰的第一個關鍵點是作為人文主義理論基石的「人」的概念。事實上,至少自17世紀以來,所謂的人文主義不得不依靠某種從宗教、科學和政治借來的「人」的概念。後人文主義在解構了傳統人文主義賦予人的一系列特權,例如優先權、中心性、絕對性、超越性、自主權等之後,宣告被傳統人文主義奉為神聖的、形上學建構的「人」死了。



後人文主義首先向人的中心性和優越性發難。各式各樣的哲學人文主義都以人類中心主義作為它們假定的理論前提,都抬高人類,認為人類至高無上,而且將主體置於現實和歷史的中心。根據後人文主義的觀點,這是一種自大狂(megalomania),一種渴望將人類自己變成上帝的徵兆。在後人文主義者看來,人文主義所尊敬的主體性並非根深蒂固地隱藏在表面作用下被心理學、社會學等科學所研究的哲學現實。它是一種不需要解釋的深層結構或深刻理性的表面現象。後人文主義用「去中心」作為武器,使自我非中心化。作為中心的傳統自我被當作幻覺、一種信仰的產物而被拋棄。後人文主義的結論就是「我們是非統一的、多元的存在」。


關於對人的中心性的抨擊,後人文主義進一步破壞了人的優先權和自主權。後結構主義思想家福柯用考古學方法對「人」進行了考古學研究。根據他的分析,值得尊敬的「人」本身的西方概念不是永恆的、無限的存在,而是一種特殊時代和特殊知識的有條件的產物,人的概念僅僅是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認識論的建構。不僅人是有限的,而且所謂人的自主權和創造性也只是一種「神話」,人並非人文主義者以為的能動的創造者,他是被想像出來的,其存在是「現代思想所構成的」。最初被認為是終極根源和構成主義的人被變成後期生成的、派生的和建構的事物。



後人文主義另一重要的理論內容是對人性論、不變的人性和人本質的討伐。後人文主義者認為不存在普遍的、一般的和不變的人類本性與人類本質,傳統人文主義的「人類本性」和「人類本質」的概念應當拋棄,因為人並非人文主義以為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理性和一種獨立存在的事物,而是歷史的產物,各種各樣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產物。人文主義認定人具有一種天生的和無限的認知能力,人的思想能夠絕對地認識關於一切的真理。而後人文主義則用懷疑論顛覆了人文主義在思維和存在關係上的自信。在此基礎上,後人文主義進一步推翻了人文主義的人類進步的概念。這種人類自信主要表現在「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古老的格言上面。後人文主義挑戰這一信仰,根據伊哈布·哈桑的分析,「尺度的理想模式是封閉在真空裡的計算器,但這一用來計算長度的儀表也是不斷變化的」。既然所謂的客觀的準確的尺度總是變化的、各種各樣的,那麼作為尺度的人必定不可能是絕對的,作為尺度的人開始變化,從絕對向相對轉變。



在後人文主義者看來,人類只能相對地認識事物,不可能絕對地掌握事物。人並非傳統人文主義以為的那樣無所不能,因為一切都不是特定的,一切都不是已知的。所有的傳統人文主義思想家們通過人為地把複雜的、多重的事物還原為簡單的、單一的性質而犯了一個過分簡單化的錯誤。在這個意義上,人文主義是一種唯心主義。後人文主義把思想看作一種進一步產生複雜性的事物,並且認為不存在任何不證自明的思想。知識不再是笛卡爾式的個人考查思想內容的確定性結果,它是社會地產生的。笛卡爾的「我思」不是認識的前提,而是唯心主義的簡單化認識的結果。


在後人文主義者看來,人文主義還有一個盲目樂觀主義的謬誤,其理論基礎是把人置於上帝的位置,並把人類自由的進步等同於人類理性的進步。這種盲目樂觀主義無法回答後人文主義提出的下列問題:人類有文明,可是為什麼他們日益孤獨和焦慮?人類有科學,可是為什麼他們不斷地感到困惑?人類不斷獲得豐富的知識,可是為什麼他們覺得自由離他們更加遙遠?人文主義思想家們曾經所講述的各種各樣關於「人類不斷進步的故事」現在被後人文主義僅僅視為「一種人為的虛構」。 



後人文主義的主要貢獻是使我們重新認識人在世界和現實中的地位,重新考查曾自以為是「萬物的尺度」和「中心」的人,重新認識曾經以為是清楚已知的世界。在批判唯心主義和抽象的人類本質這一點上,後人文主義者與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們殊途同歸——他們都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後人文主義通過把人類降回到許多自然物種之一,從而拒絕了基於以人類為中心統治的全部要求。


在明確人類權利、動物權利和後人類權利都存在於一個範圍內的認識基礎上,後人文主義形成了建構和諧社會的思想:


第一,建構尊重自然、不同物種相互依存的生態社會;


第二,人類必須用後現代倫理道德與政策法規指導、規範科技實踐,合理利用高科技;


第三,人類要尊重和關愛非人類,平等對待智慧機器人賽博格(Cyborg),建構多元物種和諧共生的後人類社會。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738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社會科學報》是經原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的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國首家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的專業報刊,是社會科學界交流思想、展示成果、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陣地。


1985年,《社會科學報》作為一份為人文社會科學理論工作者、專業社會科學研究人員提供學術對話、思想交流、理論爭鳴平臺的專業性報紙,創立於上海社會科學院。


三十餘年來,作為理論研究成果的展示平臺和宣傳陣地,《社會科學報》以「思想性、問題性、前沿性、信息性」為目標定位,踐行學術標準和宣傳原則,堅持在突出主流價值的同時提供多重視角,在貼近現實熱點的同時把握長遠方向。

定價1.5元/份,月度訂閱價6元,全年訂閱價72元。



讀者請向各地所在郵局(所)訂閱,或者通過中國郵政APP、中國郵政微郵局、中國郵政官網等進行網上訂閱。

郵發代號:3-62

國內統一刊號:CN31-0034


如果在訂閱過程中遇到困難或疑問,請聯繫我們:

電話:021-33165492

Email:xiaohaodong@sass.org.cn

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號社會科學報社


相關焦點

  • 當人文主義遇到算法
    未來將會出現「科技人文主義」,它與數據主義一道共同構成新的科技宗教。這種宗教仍然認為「人類是造物的巔峰之作,也堅守許多傳統的人文主義的價值觀」。在赫拉利看來,7萬年前,認知革命改變了智人的心智,讓原本毫不重要的智人成為世界的統治者。未來的第二次認知革命,則可能會讓人類接觸到目前還難以想像的新領域,成為整個星系的主人。而科技人文主義取代自由人文主義後,醫學也越來越著重於讓健康的人升級。
  • 中國傳統人文主義與西方人文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後因戰亂隨家人去往臺灣,就讀於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再後留學美國,就讀於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歷史研究所和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成績優異。錢氏的妻子梅樂安女士在回憶性文章《臺北、香港、芝加哥——錢新祖先生行述》中說,「新祖總是對自己的思想有主張、不大聽別人指揮」,又說「他常安慰地說自己是遊牧民族,隨處為家,出入不同文化……他需要接觸洋人,也需要接觸中國人,兩者不可或缺」。
  • 後人類主義對教育的挑戰與重塑
    、博導與其他後理論思潮不同的是,後人類主義挑戰了傳統人文主義特別是它以「人」為中心思考人與機器、人與動物以及人與物關係的二元論,並通過人與非人之間的「共生」或「共同生成」關係重塑本體論、認識論和倫理學。
  • 重說人文主義教育
    人文主義教育的概念通過百度百科搜索得出以下概念:「人文主義教育(humanistic education),亦稱』人道主義教育』。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提出的以人道反神道。創始人為義大利教育家維多裡諾,法國作家拉伯雷、蒙田,尼德蘭的伊拉斯謨等。
  • 人文主義
    -其實理解這個問題很簡單,倫理學是不是人文主義?倫理學價值是高於自然科學的。 這句話不是倫理學說的,是自然科學說的,所以不能複製人。霧裡看花,儒家一直說一套做一套,你被它表面的言辭迷惑,會覺得它講的都是仁善。但臥病求鯉這種東西,不能說是仁,所以最開始法國人會以為孔家店好過那個殘暴的上帝,德國人就不客氣了。這個停滯的思想,其實就是一具木乃伊。
  • 宗教人文主義丨新神秘主義與人文主義為何能夠促使宗教改革進行?
    宗教改革最早出現在德意志因為它有著較深的社會基礎。黑死病後經濟結構的變化,社會局勢分裂充分體現在德意志的人文思想中。人文思想首先出現在大學中,培育了大量人文主義思想者,他們大多出生於市民階層,能夠體會到社會最潛移默化的變化,馬丁·路德就是宗教改革的代表。
  • 從科學主義到人文主義
    原標題:從科學主義到人文主義教育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活動,總是隨著社會的變革而變化。特別是進入工業社會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生產的變革,教育的價值觀、教育內容、教育方式都發生了不斷的變化。「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麼東西足以與我們現在所說的科學技術革命所產生的後果相比擬。」科學技術革命把人類帶入了學習化社會。人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科學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生產和社會的變革。而「教育是隨著經濟的進展而進展的,從而也是隨著生產技術的演進而演進的」。因而科學技術革命使得知識與訓練,也就是教育有了全新的意義。從而報告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概念。報告特別強調「學習化社會」和「終身教育」兩個基本觀念。
  • 人工智慧藝術的美學審視:基於人文主義美學的視角
    也因此,有關「人工智慧」自身概念的合法性問題仍然存疑。例如人工智慧哲學家德雷福斯指出,人工智慧所謂的「智能」實際上是由「情景所決定的,在情景之中人們發展自己」,「智能是一種植入,即它需要人類的身體」6。這顯然也指向了人工智慧背後的問題仍然是哲學層面上的「主體性」問題或「自由意志」問題,而這也恰恰是人文主義美學的核心價值所在。基於此,我們或可重新審視人工智慧藝術的意義與局限。
  • 【名家薈萃】周洪宇:以新人文主義引領未來教育
    為論述問題的方便,這裡我想採用一個寬泛意義上的「人文精神」概念來取代嚴格意義上的「人文主義」概念,鳥瞰式地考察人文精神的歷史演變,說明新人文精神是古典人文精神和近現代人文精神的必然結果。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歷史的進化本質上就是人的進化,而人的進化不僅是體質的進化,更是精神的進化。
  •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
    什麼叫文藝復興呢?文藝復興,要復興的就是希臘跟羅馬的文化。大約在14世紀中期義大利就出現了復興古典語言的新文化運動,所以歷史學家就把它稱為所謂的文藝復興。而這個運動從14世紀開始,一直陸陸續續傳播到歐洲各地,並延續到16世紀。
  • 超越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對立
    如赫拉克裡特關於宇宙本質和規律的「邏各斯」,一方面固然是對自然的本質和規律的描述,但同時,另一方面也是關於人類社會生活的規範,與此相類,畢達哥拉斯的「數」,德謨克利特的「原子」,以及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運動」等無不在探索世界的本質與規律中因其關懷著人的生存與發展而體現著人文精神。在這一時期,任何存在都是文化的存在,什麼科學都不例外。
  • 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文學
    文藝復興: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產生的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運動。思想鬥爭採用:宗教改革、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術語解釋文藝復興:114—17世紀初歐洲一系列新興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的總稱。
  • 周尚意評《人文主義地理學》︱段義孚「人之為人」的思考
    因此,許多段義孚的「粉絲」對《人文主義地理學》漢譯本的出版抱有極大的期待,渴望在這部著作中,找到可資借鑑的學術營養。一本引人入勝的書,才能讓讀者快速獲得學術營養。有些學術著作文字艱澀,從抽象概念到抽象邏輯,令人讀起來「頭大」。段義孚的著作是娓娓道來的風格,《人文主義地理學》延續了這種風格。
  • 歐洲史:人文主義手跡
    回到羅馬後,他一封接一封地給穆罕默德寫信,聲稱「上帝賜予一統世界的機運如此宏大,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從他辭氣浮露的書信和獻詞之中可以看出,他顯然將穆罕默德視為能夠欣賞他學術才藝的恩主。當教皇得知喬治對蘇丹的恭維頌揚,甚為不悅,把他關了起來。喬治入獄時間不長。他後來在布達佩斯呆了一段時間後,又回到羅馬。
  • 《人文主義地理學》:如何以人來觀照地理環境
    原標題:《人文主義地理學》:如何以人來觀照地理環境他1930年生於天津,後隨家赴澳大利亞、菲律賓,大學就讀於牛津大學,於1957年獲伯克利大學博士學位,後在美國多所名校任教。前些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回家記》,記述了他時隔64年之後,在2005年重返中國故鄉的心路歷程,十分引人入勝。最近,他的另一本著作《人文主義地理學》也翻譯出版,書中集中闡述了他的人文主義地理學的觀點,頗值一讀。
  • 新人文主義美學觀
    現在,美歐還有一個「新人文主義」,肩扛啟蒙理性旗幟,強調人文人權,抗擊任何形式的宗教原教旨主義,反對後現代理論的價值隨意性。無論如何,這些人文主義,都建立在西方「天人相分」的哲學基礎上,對社會的異化、物質的異化、科技的異化乃至宗教的異化等重大困境都有一定分析,對審美和美學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 歐洲人文主義興起的「省思」
    從內在性看,此書又是從文化土壤,社會奠基層面挖掘,論述人文主義錯綜複雜的發展邏輯,從而並不落於虛浮。納爾特讓我們重新思考一個根本問題:我們所討論的人文主義到底是哪種人文主義?人文主義和經院哲學的某種對立是否在同一層面?「人文主義」只是十九世紀才出現的晚近標籤,它更像一個抽象術語,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中並未出現。
  • 人文與科學之間湧動著基因和算法:人文主義是種宗教嗎?
    如果人文主義出了問題,那麼說人類社會將陷入「天下大亂」絕對不是危言聳聽。而今天正在發生的事情,就是自然科學正在檢驗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現代科學的起源仰仗於人文主義的啟蒙,得到了思想的解放。而今天卻是另一番情景,現代科學反噬人文主義。
  • 讀書筆記 | 未來簡史第二部分:人文主義夢想
    所以,看的時候會發現,作者不是單純的將西方歷史或者亞洲歷史或者中國歷史,而是以最終講述「人文主義」為軸,講述科學和宗教的關係。為什麼只有科學與宗教,人文主義在哪呢?作者認為,人文主義就是革命性的新宗教。宗教是什麼呢?宗教是一種用來維護社會秩序、組織人類進行大規模合作的工具。
  • 《中國社會科學報》英文數字報進入國際資料庫平臺
    《中國社會科學報》英文數字報進入國際資料庫平臺 2015年07月03日 08: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馮黛梅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馮黛梅)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分別與美國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