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類主義對教育的挑戰與重塑

2021-02-07 南京社會科學

本文系精簡版,原文刊於

《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11

作者  朱彥明

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導

與其他後理論思潮不同的是,後人類主義挑戰了傳統人文主義特別是它以「人」為中心思考人與機器、人與動物以及人與物關係的二元論,並通過人與非人之間的「共生」或「共同生成」關係重塑本體論、認識論和倫理學。後人類主義應用於教育,不僅挑戰了傳統人文教育理想,而且要求實現一種「沒有人文主義的教育學」。在教育實踐上,後人類主義教育理論家提出了「後人類教育學」「賽博格教育學」的概念,並將之付諸實驗,創造了新的教學模式。但是,後人類主義對教育的重塑,根本無法解決今天全球化時代教育面臨的「危機」。因為它不僅將人與非人之間的關係理想化了,而且其教學模式也帶有不確定性,它最終無法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邏輯及其意識形態。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哈拉維的「賽博格宣言」(1985)、海勒的《我們何以成為後人類》(1999)以及布拉伊多蒂的《後人類》(2013)等論文和著作的發表,「後人類」作為一個關鍵詞進入了學術話語場域。由於生物技術、虛擬實境、義肢、藥物學、機器人、基因控制等技術的發展,人與非人(尤其是機器和動物)之間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傳統上那種以「人」為中心的本體論、認識論和倫理學遭到質疑,學界開始討論如何進入「後人類」時代的問題。這就是後人類主義作為學術話語的緣起。作為當代西方後理論的一種形式,後人類主義雖然與很多後現代思潮,比如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新女性主義、後殖民理論等有相近之處,但它更強調跨物種的關係,比如人與動物、人與機器之間「共生」或「共同生成」,以此挑戰傳統上人與非人之間非對稱的權力關係。後人類主義產生之後,很快就滲透到教育領域,它不僅挑戰了傳統人文教育的理想,而且還要求重塑教育,並創造了「後人類教育學」「賽博格教育學」的概念。

後人類主義真正進入學術話語場域,還是20世紀90年代之後的事情。哈拉維1985年發表的「賽博格宣言」雖然被看成是後人類主義的奠基之論,但她當時並未使用「後人類」概念。1995年佩佩雷爾寫了《後人類條件》,第一次對「後人類」作出了如下界定:第一,它標誌著被稱為「人文主義」的社會發展時期的終結。第二,它指向了我們傳統上塑造的「人」的概念的深刻轉變。或者說,我們不再以過去習慣的方式思考人了。第三,它也指向了生物和技術之間的聚合關係,尤其是兩者之間交叉和混合關係。後人類主義不同於其他後現代思潮,它針對的是傳統上以「人」為中心的本體論(人是優越存在者)、認識論(主客二分)和倫理學(將物「人格化」或作為移情對象),特別是人與非人之間不對稱的權力關係。後人類主義雖然與很多後現代思潮有相近之處,但它更強調跨物種的關係,比如人與動物、人與機器之間「共生」或「共同生成」,以此挑戰傳統上人與非人之間非對稱的權力關係。從本體論上看,人不再有任何優越的地位,人和非人共同處在行動者網絡結構中;從認識論上看,它不是生產那種主客二分的「客觀知識」,而是生產關於「共生」關係的具身化的、情境性的知識;從倫理學上看,人的責任、義務也是來源於人與非人「共生」關係,而不是來自於什麼普遍規則,這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在一個共同世界中的倫理責任。後人類主義產生以後,很快就被應用於教育上。一批教育理論家和學者認為,後人類主義可以用於思考教育問題,並認為它有重塑西方教育理論的潛能。甚至是教學過程、課程設計、教育研究、不同等級的學習(從學齡前到博士培養)等,都可以從「後人類」視角重新審視。

 

首先是人與機器之間的共生關係,後人類主義者否定了人與機器之間的絕對界限,肯定了機器的本體論地位。通過哈拉維、海勒等人的理論,我們看到了一種新型的人機關係:機器具有本體論的地位。尤其賽博格的發展,使得那種將人與機器絕對二分的理解受到挑戰。當代信息和交流技術已經可以把人類神經系統外在化,並以電子方式進行複製。通過生物醫學技術、藥物學、義肢等方式,我們的身體已經與技術密切結合在一起,變成了技術中介的身體。「人類和技術的合併導致了新的橫斷性混合物,一種新的生態—智慧聯合體,就像動物和它的星球棲息地之間共生關係一樣。」如果將這種混合體即賽博格原型應用於教育實踐,就可以把教學思考為物質—符號的社會關係的聚合,它是有機體、技術、自然以及文本材料之間的相互生成、相互作用。

 

其次是人與動物的共生關係,後人類主義者把人類與動物相互關係視為彼此身份的構成要素。後人類主義反對將動物人格化,將道德和法律平等原則推及動物,將人類屬性推及動物。這仍然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方式,它否定了動物的特殊性,或將動物作為移情倫理學的對象,滿足人類自身的虛榮。後人類主義也不滿學校教育對動物的態度。因為學校教育總是灌輸人與動物區別的觀念,動物好像是可以隨意處置的、完全與我們不同的物種。對於學校教育來說,如果我們要重視人與動物的相互生成關係,課程研究就需要更多地關注跨物種的交流,我們的教育可以從我們的動物夥伴開始,思考動物在學校教育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我們必須記住,我們也是「動物」,並沒有什麼堅實的在「我們」與「它們」之間的倫理的、政治的、本體論的分界線,我們不能從人類中心主義的、物種特殊主義的視角思考「我們」和「它們」。後人類主義教育理論家還提出,學校可以考慮設立「無肉日」,尊重動物,保護動物。通過宣講關於動物的知識,甚至讓動物進入課堂,開設人與動物互動課程等。

 

再次是人與物的關係,後人類主義者把物也看成是一種本體論的存在。在有些理論家看來,僅僅把機器和動物看成是一種本體論的存在,這還不夠「後人類」。因為,只有將物看成一種非對象化的本體論的存在,我們才能真正進入地球環境。布拉伊多蒂就把物質理解為活力論的、自組織的概念,是「積極的唯物論」。我們只能在這種相互生成關係中理解物。這種關於物的本體論的理解,當然可以應用於教育上。後人類主義教育理論家主張將環境教育、可持續性發展教育拓展到「後人類」的思想空間,強調我們與周遭環境共屬一體。這不是自然主義的那種方式,比如蓋亞理論或「深層生態學」,也不是走向技術決定論即通過技術更新來消除負面效應,而是將整個地球(包括人類、動物以及無機物在內)看成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生成的統一體,這是人與技術、自然和文化、環境和社會之間的相互生成的系統。這個系統中的不同存在共同演化和相互交織,拒絕了那種從「外部」設立的觀察和研究視角,它不僅推動一種新的學習方法,而且還能夠使我們認識到對「他者」的責任,「他者」不是我的對象,而是與我「共生」「共同生成」的存在。我們共屬於一個生態環境,「它們」是「我們」生存的條件。

 

綜合以上,「後人類」的三種生成關係即人與機器、人與動物以及人與物之間的相互生成、相互作用,不僅打破了過去以「人」為中心的二元論(往往是不對稱的權力關係),而且也將之應用於教育實踐,創造了「後人類教育學」「賽博格教育學」的概念和新的教育學模式。這些方面,都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人們對教育的理解。在新的課程設計上,「後人類教育學」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它突破了過去以教師或學生作為絕對中心的模式,它「通過轉變多種有機的、技術的、『自然的』以及文本材料之間的關係和相互作用,思考社會技術關係的物質-符號的聚合」。不管怎樣,根據賽博格這個混合體原型,教育理論家都將課程設計擴展到非人領域,並要求打破人類物種特殊主義。

「後人類教育學」要求打破過去以「人」為中心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上的「後人類轉向」,可以理解為20世紀激進的、民主的甚至烏託邦式的工程的延續。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打開了教育上思考動物權利、生態災難、生物倫理學、生物技術以及人類文化日益與計算機的結合等問題的新視域。如果教育能夠吸收後人類主義的一些方法,不僅有利於打破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的壁壘,而且也將使教育更有開放性。但是,這種「後人類轉向」也存在自身的難題:第一,人與非人的關係牽連著久遠的歷史和傳統,對它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鑑於我們的一切價值和理想都仍然深深紮根在人文主義傳統中,在當前我們時刻思考「後人類教育學」還顯得十分遙遠。要想從人類中心走向「後人類」,無論如何都顯得過於理想化。後人類主義者雖然提出了新的主體性概念,但如果我們將人與非人同等對待,如何理解教育的人性基礎呢?後人類主義者提出「相互作用」概念,雖然具有啟發意義,但是在這種理論中,如果不思考一個能夠真正承擔責任的主體,誰來擔當反對不對稱的權力關係和剝削現象呢?雖然我們也知道自身的責任,但是誰才是真正的組織者?我們肯定,第一不能靠機器,第二不能靠動物。就目前情況來說,我們只能靠人類自身。在教育中引入非人視角,當然有利於擴展對教育的理解,但如果因此貶低了人的維度,就會損害教育的人文理想。古往今來,教育的目的都是培養人。教育學也是人學。我們雖然不贊同人對非人的暴力,我們相信後人類主義可以推進對人與非人的交互關係的理解,推進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但是前提仍然需要依賴人本身的智慧和力量。

 

第二,後人類教育不能忽視不同立場之間的衝突。當學校教育思考設立人與動物交流的課程時,像動物解破、學校午餐的肉類消費、學生家庭以及消費主義可能都牽涉其中,形成了一些衝突的條件。有的後人類主義教育理論家建議在學校設立「無肉日」,但這必然會遭遇一些衝突的立場。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動物世界就看成是人的世界,而要看到邊界上的衝突。實際上,從哈拉維、海勒對賽博格的討論來看,她們都是將賽博格理解為一個邊界衝突的概念。如果我們能夠充分理解諸種衝突條件,那麼「後人類教育學」就很難是一個肯定的答案了。後人類主義教育理論家在討論教育的時候,往往無法形成一致的觀點。它雖然被看成是現代人文教育的一劑「補藥」,或是走出當前教育「危機」的一種選擇,但「後人類教育學」仍然充滿了含混性和模糊性。賽博格就是一個十分含混的概念,因為它是半人半技術的混合體。在人和非人之間的混雜關係的星叢中,未來根本無法預測,或者說並不能保證適合「後人類」條件。

 

第三,後人類主義仍然與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邏輯扭結在一起。後人類主義或多或少是自由人文主義的擴展。賽博格原型,完全適合後期資本主義全球化、市場化的條件。這個賽博格原型,不正是類似資本主義物質的、話語的生產方式嗎?它打破邊界,消除一切障礙,表現出無比的柔性、流動性。這就好比哈特和內格裡的《帝國》所描述的那樣,資本主義已經形成了跨越民族國家的新形式。所以,在人與機器、人與動物以及人與物之間不再設立界限和鴻溝,恰恰有利於資本的流動和追求利益的市場化原則。從這方面看,後人類主義即使批判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市場化、符號化、虛擬化、非身體化,但後者仍將可能封閉後人類思想空間。藉助後人類主義,資本主義將重新繪出全球階級關係的地圖,這一次不僅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富人與窮人,還包括了類的範疇或跨物種的關係。如果後人類主義與資本主義全球化發展邏輯扭結一團,那麼創造人與機器、人與動物動物之間的混雜關係,就不能保證「後人類教育學」要求實現的教育民主化了。後人類主義者思考的「怪物」、賽博格,往往將之理解為解放的形象,但如果這個「怪物」也被商品化、資本化,拿到市場上出售,並且標定價格,那麼它的解放形象還存在嗎?所以,生成賽博格,有可能正符合資本主義全球化發展邏輯及其意識形態的需要。賽博格主體性,「怪物」,一旦被商品化,就會像馬克思《資本論》所描繪的「資本主體」一樣:在資本自由流動、打破邊界、入侵一切領域的背景下,人的自由仍然是抽象的、虛假的。

 

總之,後人類主義者對教育的重塑,由於過於理想化,不僅缺乏實現的條件和基礎,而且也破壞了傳統人文教育的理想。在此方面,它並沒有真正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邏輯及其意識形態。對於今天人文教育的「危機」,我們應當思考如何重建和恢復人文教育精神,而不是放棄人文教育,或者找一個「替代品」,給出一種「沒有人文主義的教育學」。不過,今天的人文教育,仍然可以吸收新的理論比如後人類主義加以豐富,打破狹隘的視域,走向一個新的共同的世界概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6年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公共利益」的理念轉變?》就強調,我們不應將教育讓給市場,教育應當屬於「全球公共利益」。

本刊堅持原創,歡迎轉載

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註明:

本文轉載於南京社會科學

歡迎個人轉發

媒體轉載請聯繫後臺授權

投稿網址:

http://www.njsh.cbpt.cnki.net

聯繫電話:025-83611547

相關焦點

  • 後人類主義、現代技術與人文科學的未來
    事實上,後人類主義在某種意義上凸顯了「對話關係」:一方面,後人類主義挑戰了人文主義預設的一系列先決條件,形成了對人文主義的解構和反思;另一方面,後人類主義也包含著某種形態的人文主義思想,是一種新的思想範式。
  • 應對人類增強技術的挑戰
    在人類增強技術圖景中,通過技術手段增強人類身體、建構人工生命、融合人機智能等,導致人的深度技術化。立足於人文主義的解釋範式,預設了人的主體性地位以及人與技術的二元對立。而人與技術的日益融合,在實踐層面和理論層面逐漸解構人類的主體性地位,從而產生了後人類主義,以思考人與非人構成的統一體。
  • 人類必須拒絕消費主義文化
    非物質化的途徑有多種:一是封閉物質循環,儘量回收利用;二是物質轉換,即使用更少、更容易獲得、更堅固耐用、更環保的材料代替原來的材料;三是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使得生產單位產品的物耗和能耗降低;四是把現有工業生產的技術路線從「先汙染,後治理」轉變為「從源頭上根治汙染」;五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 聯通主義:「網際網路+教育」的本體論
    同時,傳統的班級授課制的教學很難應對和解釋,在信息化社會、知識大爆炸以及具備自我學習和更新能力的人工智慧時代,社會對人類教育和學習的挑戰與要求。「教育的發展趨勢是從傳統教育機構,轉向混合、多樣化和複雜的學習格局,實現正規學習、非正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讓學校教育和正規教育機構與其他非正規教育經驗開展更加密切的互動,而且這種互動要從幼兒階段開始,延續終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p48)。
  • 教育心理學: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心理學重要知識點參加教師招聘的考生應該都對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不陌生,兩者的觀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始終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查部分。由於建構主義是從認知主義發展而來的,二者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合作理解不同觀點受到鼓勵,傳統的知識常常受到挑戰。。1.對知識的意義,認知心理學強調知識是對客觀世界的描述,具有客觀性,而建構主義強調知識的主觀性,他們認為,人類知識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並不是對客觀現實的準確表徵,它不是最終的答案,而是會隨著人類認識的進步而不斷地被新的解釋和假設所推翻、所取代的。人類知識有著高度的不確定性、相對性。
  • 楊東平:面對未來的挑戰 用人類智能戰勝人工智慧
    楊東平:面對未來的挑戰 用人類智能戰勝人工智慧 2019-11-06 19:36:05 他認為,真正的教育創新並不是用21世紀的技術去強化19世紀的教學,而我們今天在課堂中的應用大致上就是在重複這個過程。  「這兩天有兩項新科技進入課堂挑戰著我們的想像力,一個是小學生要求佩戴頭環,一個是量子波動速讀。」楊東平說,這個事實凸顯了新技術的使用困境。儘管我們的技術已經到了21世紀,但是整個教育思維還是19世紀,還在應試教育中難以自拔,跟人工智慧時代的挑戰差距特別大。
  • LIFE教育創新首屆峰會發布:《人本主義教育宣言》
    本次峰會「LIFE教育創新」平臺分享了最近的部分教育創新案例,包括:上海成功教育管理諮詢中心、深圳明德實驗學校、北京蒲公英中學、北京日日新學堂等,展現自下而上的微改變、微公益、微創新,並進行「學校改革如何從現實中突圍」、「課程改革走向何方」、「多樣化的辦學方式」、「無處不在的藝術教育」、「多元文化的傳承」、「教室裡的革命2.0」、「零零後零距離:傾聽學生的聲音」、
  • 部落主義是人類天性嗎?
    攝影師:趙莉部落主義是人類天性嗎?
  • 芻議社群主義正義觀教育
    【摘要】正義觀教育可以引導社會成員回歸崇尚集體主義,遏制道德上個人主義的泛濫,從而防止不斷惡化的社會問題。文章探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的正義觀的合理取向和正義觀教育。梳理正義與正義教育的概念,得出社群主義的方法論可以為正義觀教育提供有效借鑑,這種價值觀與教育方式針對中國問題也有著積極啟示。
  • 重塑教育 打造一流人才培養的生態環境
    關鍵詞:重塑教育;一流人才;人才培養中國教育怎麼重塑?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模式?[1]西交利物浦大學(以下簡稱西浦)誕生於這個偉大卻充滿挑戰的時代,立志在建設一所高水平國際化大學的同時,希望為未來的教育提供一種方案。考慮到全球教育模式需要重塑和升級,所以不能簡單拷貝外國或中國現有模式,而是利用自身國際化辦學的機會,整合東西方文化和最優實踐成果,根據未來趨勢和需求,探索適合未來社會發展的教育模式。
  • 安永:人工智慧、機器人、VR/AR將重塑社會 正進入人類增強時代
    該報告預測,我們正在進入「人類增強時代」,它將改變日常生活和商業生活的許多方面,從工作到人類行為,再到消費者體驗,需要根本不同的監管方法。報告還分析了糧食生產,製造業,城市化和醫療保健的轉型。 由安永全球智庫EYQ撰寫,大趨勢報告通過識別新興趨勢探討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些趨勢應該在確定領導者,以及市場,社會和全球秩序的長期調整。
  • 周五見自造主義的教育時代——消費主義反思視角下的STEM教育與創客教育
    (無論你的背景來自那裡,你都可以閃亮),而這位老闆迫於公司盈利的壓力辭職後,新老闆的座右銘是「Why you be when youcan be new?」(如果你能渾身上下換套新的,你為什麼還老土地站在這裡)。這個口號用來鼓勵機器人城市裡的機器人居民們肆意消費,淘汰過時的東西,甚至以犧牲弱勢群體的生命為代價。
  • 人文醫學研究中的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
    (1978-),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倫理學。中國人文醫學學科教育已然興起,勢必蓬勃發展,而整體的學科構架、理論範式、研究方法等也亟待審慎地梳理與討論。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作為獨特的非實證主義方法在人文醫學研究中應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自20世紀50年代,結構主義在哲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等領域異軍突起。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九項主張重塑「疫情後」全球教育
    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立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邀請各國政府官員、教育學者、學校教師、各年齡段學生,圍繞疫情影響下的全球教育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研討,提出了九項關鍵主張,以應對新冠疫情期間及之後的教育發展,在此基礎上發布了《後疫情時期的世界教育:公共行動的九項主張》,建議各國在秉持核心原則、立足現有優勢的基礎上更新和重塑教育,並呼籲加強全球團結,縮短全球教育鴻溝。
  • 大學「破產」或大學重塑?
    但在全球化和網絡化時代,包括網絡、移動技術、慕課、搜尋引擎等一系列顛覆性技術的出現,這些都革命性地改變了學習行為本身和知識分享的方式,甚至深深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使得教育和大學面臨嚴重挑戰。人們不得不反思教育、重塑教學、對大學進行再定義。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給予了中國大學、特別是創立於這個時代的中外國際合作大學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 蘋果教育副總裁:重塑教育的核心,是拋棄對學生天資的偏見
    「只有『重寫』教育系統,我們才能迎來新的變化。」而一種全新技術支持教學法「挑戰式學習」的誕生,為重塑教育提供了更大可能性。這種以探究為基礎的學習框架使學習者面臨一系列個人和團隊的挑戰,從而使學習過程更具相關性和趣味性。挑戰式學習模式將帶來令人難以置信的影響,當學生有機會探索自身舒適區之外的世界,能讓他們發掘並運用自己的天賦。
  • 建構主義與數學教育
    建構主義原本來源於哲學中的「構造主義」。構造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本質是認識主體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通過自己的經驗能動地建構起對客體的認識。在教育學中,人們稱之為建構學說。「能動性、 建構性和社會性是建構學說的三要素」。
  • 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參加教師招聘的考生應該都對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不陌生,兩者的觀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始終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查部分。由於建構主義是從認知主義發展而來的,二者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合作理解不同觀點受到鼓勵,傳統的知識常常受到挑戰。。(三)對比1.對知識的意義,認知心理學強調知識是對客觀世界的描述,具有客觀性,而建構主義強調知識的主觀性,他們認為,人類知識只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並不是對客觀現實的準確表徵,它不是最終的答案,而是會隨著人類認識的進步而不斷地被新的解釋和假設所推翻、所取代的。
  • 幼師必讀:蒙臺梭利教育、要素主義、永恆主義與學前教育
    3 算數、語文及天文地理歷史植物的教育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是指導者,需要適時介入,教師的責任是準備環境、觀察兒童和示範提示。要素主義與學前教育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與經驗主義課程相對應的是要素主義和永恆主義的課程思潮。
  • 如何實現「超人類主義」?
    而對超人類主義者來說,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利用科技實現自我與人類的進化。什麼是「超人類主義」?AI與基因科技的迅速發展讓「超人類主義」這個詞在最近幾年逐漸受到大眾的關注。而未來主義思想家們認為:在未來,人類(或者說「智人」)文明將會終結,文明會進入「後人類」(Posthuman)時代,而在此之前的過渡時期的人類被其稱為「超人類」(Transhuman)。 也就是說,人類的演化路徑(如果進化論真實存在)將是: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現代人)——超人類(Transhuman)——後人類(Posthu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