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體器官再生帶來希望 科學家揭開蝌蚪尾巴重生奧秘

2020-12-22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新媒體專電 英媒稱,雖然人類可以使皮膚再生,在一定程度上還能使肝臟再生,但對於擁有神經、肌肉和骨骼的複雜器官或肢體,使其再生的可能性猶如天方夜譚。然而對很多動物來說,這是家常便飯。

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5月17日報導,發表在美國《科學》周刊上的一篇最新論文揭示了兩棲動物身上這個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細胞層面考察了蝌蚪的尾巴一旦被切掉會怎樣。這項研究的開展得益於讓科學家可以探究單個細胞、看看哪些基因得到表達的最新發展。

報導稱,劍橋大學格登學院的湯姆·希斯科克博士說:「我們早就懷有這些疑問,想知道動物的尾巴為什麼能再生。又是脊髓又是肌肉等等,它是如何做到的?通過切斷蝌蚪的尾巴並運用這項新技術,我們能夠迅速研究所有的細胞類型和反應。」

第一個線索來自於研究人員觀察到:蝌蚪發育過程中有一個尾巴無法再生的短暫時間段。通過對比處於這個階段的蝌蚪與能夠再生的蝌蚪,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以前未被識別的細胞類型,他們稱之為再生組織細胞(ROC)。希斯科克說:「它們位於生長中的尾巴的頂端,釋放出分子來促使其他細胞生長。」

報導稱,當尾巴被切掉時,頂端的ROC丟失,但其他ROC馬上取而代之,遷移到傷口的位置。希斯科克和他的同事們發現,替代ROC催發新的尾巴長出來。

然後,研究人員從尾巴上提取了ROC,把它們放到蝌蚪身上別的部位。令他們大吃一驚的是,那兒也長出了小尾巴。希斯科克說:「我們非常興奮。至於細胞在做些什麼以及它們是如何遷移的,謎團還很多。但它的確表明,一個單一的細胞類型幾乎在協調安排整個反應。」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開蝌蚪尾巴重生奧秘 為人體器官再生帶來希望
    參考消息網5月19日報導英國《泰晤士報》網站5月17日發表文章稱,蝌蚪細胞給人體器官再生帶來希望。文章稱,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最早注意到某些動物對嚴重傷害的反應不同尋常且令人興奮。他驚奇地寫道:「蜥蜴和蛇的尾巴如果被切掉的話會再長出來。」文章稱,雖然人類可以使皮膚再生,在一定程度上還能使肝臟再生,但對於擁有神經、肌肉和骨骼的複雜器官或肢體,使其再生的可能性猶如天方夜譚。然而對很多動物來說,這是家常便飯。
  • 科學家揭秘蝌蚪長尾巴奧秘,人類器官再生有望了
    在英國5月17日的《泰晤士報》報導內容中有這樣的一篇文章稱,蝌蚪的長尾巴行為給人類器官再生帶來了希望。我們都知道,人類是可以做到讓皮膚再生的,但是對於正常的器官,例如:肝臟、心臟等具有複雜的神經和器官組織的器官來說是做不到再生的。而對於人類來說這麼難的事情,對於很多的動物來說卻是易如反掌。
  • 活性氧簇有助蝌蚪尾巴再生
    據每日科學網近日報導,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在研究蝌蚪如何再生尾巴時驚奇地發現,通常被認為對細胞有害的活性氧簇(ROS)在再生過程中發揮了積極影響,這對於研究人類創傷的癒合和再生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細胞生物學》雜誌上。
  • 蝌蚪再生尾巴,離不開這些細胞
    蝌蚪近日,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群特殊的皮膚細胞,它可以調節蝌蚪尾巴的再生。這些「再生組織細胞」有助於解釋自然界中最大的謎團之一,並可能為如何在哺乳動物組織中實現這種能力提供線索。相關論文發表在5月16日的《科學》雜誌上人們早就知道,有些動物在被截尾後可以重新長出尾巴——亞里斯多德在公元前4世紀就發現了這一點——但我們對支持這種再生潛能的機制仍然知之甚少。而利用「單細胞基因組學」,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巧妙的策略,揭示了蝌蚪再生尾巴時不同細胞發生了什麼。
  • Science:發現有助於蝌蚪尾巴再生的新型細胞類型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5月17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dentification of a regeneration-organizing cell in the Xenopus tail」。論文通訊作者為劍橋大學的Jerome Jullien博士。論文第一作者為劍橋大學的Can Aztekin和Tom Hiscock博士。
  • 科學家解開渦蟲再生之謎 人體器官再生有望實現
    北京時間4月2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已經發現了渦蟲的身體某些部位在被截掉後能夠再生的基因。 英國諾丁漢大學的科學家對渦蟲身體部位的再生能力進行了研究,這些部位包括頭部和大腦,有一天這項研究有可能會使老化或受損的人體器官和組織再生成為可能。
  • 科學家揭秘:人類基因是肢體再生的關鍵
    這是因為從理論上講,人類肢體再生是可能實現的,例如:皮膚,如果皮膚切口並不深,將不會留下疤痕,因為人體自愈過程可重生皮膚細胞。同時,如果指甲之下的細胞仍保存完整,人類很可能再生手指前端部分,如果重新生長出這些組織,骨骼將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這就像是螺絲和螺絲帽的關係。人類肝臟也可以生長,能夠再生和重建受損組織。
  • 上海一科學家發現渦蟲再生基因 或使人類永葆青春(圖)
    渦蟲體長不到2釐米,大多生長在潔淨水質的池塘和溪流中,是一種令科學家感到驚奇的低等動物。自然界中,具有再生能力的生物不在少數,如蜥蜴、蚯蚓、海星、蝸牛,但它們和渦蟲比起來,都算是 「小巫見大巫」。遺傳學之父摩爾根發現,將渦蟲切割到身體大小的1/279時,切下的每一塊都能再生出全新的組織,並成長為完整的渦蟲。
  • 這隻「蝌蚪」星系比銀河系還大,科學家:它的尾巴長為50萬光年
    這隻「蝌蚪」星系比銀河系還大,科學家:它的尾巴長為50萬光年文/猿飛日月想必很多讀者朋友都見過池塘裡的蝌蚪,它們雖然體積很小,長得黑黢黢的,但是,只要他們能在池塘裡自由自在的遊著有些事情真的不可以深思,因為越是深思熟慮,越是讓人感到絕望,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一下一個形似蝌蚪狀的星系,這個星系比銀河系還要大,科學家說它的尾巴長為50萬光年。
  • 生命科學家徐榮祥和他的《人體再生復原科學》
    《人體再生復原科學》公告了用體細胞被誘導為幹細胞、在原位再生復原組織和器官的系列技術成就,實現了人體各組織和器官的原位再生復原,是人類生命科學前沿獨創的科學研究成果。書中用大量的應用事實報告了各項研究成果。
  • 人類如何才能實現肢體重生?基因或能控制再生進程
    這是因為從理論上講,人類肢體再生是可能實現的,例如:皮膚,如果皮膚切口並不深,將不會留下疤痕,因為人體自愈過程可重生皮膚細胞。同時,如果指甲之下的細胞仍保存完整,人類很可能再生手指前端部分,如果重新生長出這些組織,骨骼將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這就像是螺絲和螺絲帽的關係。人類肝臟也可以生長,能夠再生和重建受損組織。
  • 法國科學家揭開生物鐘「守時」奧秘
  • 美國科學家揭開「抓癢」可止癢奧秘
    美國科學家通過猴子試驗,揭開「抓癢」奧秘。科學家們希望這一發現能有助於研究出治療瘙癢的辦法。  巧試驗  明尼蘇達大學神經科學教授格倫吉斯勒和同事給猴子注射一種化學藥劑,令它們腿部瘙癢,接著撓猴子的腿。  研究人員觀察發現,當猴子癢時,脊髓丘腦束向大腦傳遞一種信號,讓大腦感知「癢」。
  • 為什麼壁虎斷尾後還能夠再生?科學家:或可實現永生
    文/玉濁清為什麼壁虎斷尾後還能夠再生?科學家:或可實現永生在大自然中存在著各種特樣的生物,不過要說到日常生活中人們接觸最多的那莫過於會吃蚊子的壁虎!讓人感到好奇的是壁虎的尾巴似乎有再生的能力,將其砍斷之後,還能夠不假時日長出新尾巴,就如同換了新肉一般,受傷的部位完全看不出任何的壞損,可能很多人都比較好奇,壁虎斷尾後為什麼能夠再生?這其中的奧秘又是什麼呢?
  • 神奇的壁虎,神奇的尾巴
    壁虎在一個月內就能使自己尾巴重生,這種能力實在讓人驚嘆。這能幫助科學家了解如何治癒人類的脊髓損傷。而這一切都取決於幹細胞的再生能力。科學家在細胞層面上對壁虎的尾巴展開了研究——看看它們在壓力之下如何斷掉,如何恢復如初。
  • 蝌蚪尾巴消失之謎
    小蝌蚪,圓圓鼓鼓的身體,搖著一條又扁又長的尾巴,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著。可是生長一段時間,尾巴不見了。蝌蚪的尾巴怎麼不見了?  科學家發現,機體所有細胞的生存,都是按預先編好的程序進行。但生長發育過程中,數億萬個細胞,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意外情況,於是它們會使出各種策略維護自身的秩序和健康。
  • App今日免費:探知人體奧秘 3D器官模型
    「Anatomy 3D - Organs」算是一款具有教學功能的醫學軟體,不過喜歡探索人體奧秘的朋友也可以來一睹人體內部的風採。軟體利用3D圖像真實模擬了人體的內部構造,包括各個器官的立體模型,使用者可以360轉動模型仔細查看細節部分,雖然是赤裸裸的剖析人體器官,但並沒有血淋淋的恐怖場面,承受能力一般的人尚可以接受。
  • 《科學中國人》科學家:建立「再生人」新世界
    我們不得不對諾獎委提起訴訟,要求諾貝爾大會就人體再生復原能力是天生的還是如其在公布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時所稱的是人工製造出來的進行澄清。我們希望能用公正的法律平臺,為再生生命科學正身正方向,奪回器官再生生命科學的話語權。現在看來,其話語權已經奪回,世界各媒體的傳播中,諾獎委沒有發出抗辯,今後我們將繼續以專利發明權制裁類似非法行為。
  • 像壁虎一樣,短吻鱷幼崽的尾巴也可以重生!一種新的再生能力
    但現在,讓科學家們驚訝的是,體型龐大得多的短吻鱷也能再生,但僅限於在它們年幼的時候。科學家們發現,美洲短吻鱷(密西西比河短吻鱷)的幼崽可以重新長出其身體長度的18%。這大約是23釐米或9英寸長。最神奇的是,這種再生能力似乎是通過一種我們從未見過的機制發生的。
  • 波蘭科學家發現鹿茸幹細胞具有用於再生醫學和美容學特性
    波蘭弗羅茨瓦夫醫學大學的研究人員2011年12月8日披露說,由於鹿茸是哺乳動物生長最快的器官之一,好奇心驅使他們決定尋覓鹿茸幹細胞的奧秘。經過立項6年的悉心研究,他們終於成功地發現了鹿茸幹細胞的特性,並把它命名為MIC-1幹細胞。        他們確認MIC-1幹細胞含有7種生長元素,可以在生長元素的作用下刺激其他的細胞分出並產生蛋白質,它的效用在於重生被破壞的細胞,可以修復人體中四種被毀壞的組織,如結締、肌肉、神經和上皮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