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但凡是主要靠主觀判斷的交易,都會引得無數人競折腰,比如:股票等金融交易。——坤鵬論
俄羅斯思想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一書中借佐西馬長老之口說過這樣一段話:
「當整個世界早就走上了歧途,把不扣不扣的謊言當作真實,並要求別人也同樣地說謊的時候,你們怎麼能弄得清真假呢?」
確實,我們不難發現,不僅實現生活中有把謊言當真實的情形,而且,在那些自詡給人絕對真理的各種有關人、世界、歷史、人的命運、價值和本質的堂而皇之的學說中,也大有把謊言當真實並要求別人也同樣說謊的情形。
特別是訊息越來越多的今天,我們越來越分不清究竟什麼才是真實的東西。
所以,懂些現象學、學會並應用它的方法,就顯得越來越難能可貴。
在這個越來越快的世界裡(《快!快!快!》),沒有幾個人願意靜下心來思考,更多的是脫口而出,而不是三思而行。
古人說,欲速則不達。
現代人將其翻譯為,慢,即是快。
那麼,當面對事物時,我們有必要總是先告誡自己一聲:且慢!
然後,朝向事物本身,捕捉它們的本質。
我們總說,做事要從本質入手,那樣才不會背道而馳,不會成了緣木求魚,跑錯了方向,用錯了方法。
《懸置的方法有哪些?》、《懸置求空,追求正確的開始》告訴我們,只要利用現象學的方法,就可以將纏繞於事物之外的層層遮蔽之物抽絲剝繭,最終「看」到事物本身——本質。
至此,現象學的學習和分享就告一段落了,希望它已經成為大家哲學學習的新起點。
今天,坤鵬論再介紹現象學領域的兩位著名哲學家以及他們的觀點、理論與成就。
一、現象學的最佳衣缽傳人舍勒
受胡塞爾思想影響最深的是他的學生馬克斯·舍勒(1874年~1928年)。
在現象學中,他的地位僅次於胡塞爾,現象學第二泰鬥。
他一生最為關注的是:人的本質、人的宇宙位置以及人的價值之所在等問題。
舍勒的思想博大精深,才華橫溢,是德國哲學界繼謝林之後的又一位神童。
他的一生不停地在各學科中「漫遊」,研究遍及倫理學、宗教哲學、現象學、社會學、政治思想、形上學和哲學人類學等諸多領域。
博學多才是他的特點,他將現象學的方法傳承到了社會學的多個學科。
如果要評選二十世紀最有才華的哲學家,舍勒肯定當仁不讓。
不過,由於他於1928年因心臟病突發而猝死在講臺上,沒有來得及出版一本成體系的著作。
再加上處於二戰期間,身為德國猶太人,其積累的大量手稿和講課稿也無法出版。
二戰後,西方哲學思想處於一個大發展期,存在主義,科學哲學、馬克思主義、分析哲學、結構和解構等流派百花齊放,也在客觀上延緩了舍勒思想的復興。
後來,在海德格爾的主持下,舍勒的遺孀瑪麗亞自三十年代開始編輯、謄寫並整理丈夫的遺稿,並自1954年開始編輯出版《舍勒全集》。
不過,在如今這個時代,他的客觀的、非自然的價值體系,真的有些不適宜,因此,他依然是被忽略的哲學大師。
對於哲學,舍勒對倫理學的貢獻意義深遠,主要是將現象學方法運用到了倫理學的價值領域,是現象學價值倫理學的創立者。
他認為,與物質的存在不同,價值有著其獨立的存在,我們能夠直接把握價值,而不是通過理性,而是通過感覺。
是不是特別有道理?
坤鵬論曾在《到底是什麼價值?沒搞懂它談什麼價值投資!》也談了自己對價值的理解,並提出了價值的大三特性(強力自薦,思考很久的成果,對於理解投資非常有幫助):
第一,客觀性;
第二,主觀性;
第三,延遲驗證性。
交易中,特別是金融交易,基本就是主觀性主導了交易。
因為大多數客體交易,都是價值的主觀性與客觀性共同起作用的過程,但是,最終買賣達成主要靠主觀性決定。
所以,客體交易,主觀性永遠是主導者,話事人。
結合舍勒的思想,再次充分說明了,人類的投資行為為什麼總會變得不可理喻。
舍勒認為,價值的本質是不可改變的,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的知識以及我們與知識的關係。
坤鵬論也強調過,金融交易拼的就是主觀性。
主觀性的高下之分靠的是什麼?
無它,唯認知爾!
這個世界上,但凡是主要靠主觀判斷的交易,都會引得無數人競折腰。
首先,人類的主觀判斷往往取決於認知水平的高低,而人類之間的認知是參差不齊的。
所以,這種交易的波動性特別強,價值與價格經常會出現錯配的情況,特別是在人性引發的情緒衝擊下,錯配可以錯到離譜!
比如:股票的牛市和熊市,就是最典型的體現。
其次,人類天生傲嬌,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優秀,且比平均優秀水平更優秀些。
所以,股市中同一隻股票的買賣雙方都會用「沙雕」相互致敬。
而這種交易還會讓他們產生除賺錢之外的精神快感,就像牛市時,人人都覺得自己是股神。
舍勒認為,價值的最低等級是感官的愉悅,在其上面的價值就是生命感、高貴和平庸,再高一級的價值就是精神價值、認識、真、美、正義,最高一級的價值就是宗教和神聖。
舍勒在生命的最後時期又轉向對人類學的研究,並寫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一書。
該書影響深遠,標誌著現代哲學人類學的誕生。
所以,他也被認為是現代哲學人類學的奠基人。
舍勒認為,在人的身上有某種遠遠高於動物的東西,它處於「生命」之外,或者說它是與有機生命不同的東西。
它就是精神。
而人是精神在其中顯現自身的行為中心。
作為精神的生物,人已經不再受欲望和周圍世界的束縛了,他不再依賴周圍的世界,或者說,他是「對世界開放的」,他不是生活在一個周圍世界之中,而是擁有這個世界。
「人是一個X,他能夠在無限的程度上向世界開放。」
同時,為了自我防禦,人也將自己的精神特性,即個體的精神經歷製作成了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除精神之外的人的第二個本質特徵。
動物也會聽也會看,但是,動物不知道自己會聽、會看。
自我意識能夠使人超越因為欲望和周圍世界的刺激而引發的短暫的感情衝動,使人擁有意志,使他能夠不受情緒衝動的影響,而堅定地實現自己的目標。
正如尼採所說:人是「能夠承諾的動物」。
舍勒還認知到,「原來較低等的是強大的,而最高等的則是軟弱的。」世界上最強大的東西是無機物的盲目的能量。
在他看來,人類的文明就像嬌嫩的、容易受傷的花蕾,是短暫、易逝的,它的出現也是一種偶然事件。
世界的進程取決於原本軟弱的精神與原本盲目的力量之間漸漸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
對於人來說,就是一個自身之內蘊含精神和生命的矛盾體,同時,人又負有使命,是上帝的戰友,應該參與到精神與原始衝動的相互衝突中去,參與到創造世界歷史之中!
二、梅洛-龐蒂:我就是我的身體
梅洛-龐蒂是和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薩特同時代(和薩特在同一學校,低一個年級)的法國哲學家,在德國留學期間對胡塞爾及其學說進行了研究。
回國後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之上進一步發展了現象學,並著有《知覺現象學》。
他同時關注發展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大腦生理學等各門學科之間的聯繫,通過跨學科研究,以」身體「而非意識為切入點思考整個世界的狀態。
將他的立場濃縮為一句話就是:「我就是我的身體」。
他提出的是一種知覺理論——一切意識都是知覺的,就連對自我的意識也是如此。
梅洛-龐蒂特別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學的影響。
格式塔心理學理論認為,我們的知覺經驗是由內在的形式和結構所造就的,這些形式和結構賦予我們的經驗以內涵、意義和價值。
在梅洛-龐蒂看來,這些結構植根於身體知覺中。
也就是說,人的精神層面就植根於人的身體中,人是一個身體-主體。
梅洛-龐蒂認為,身體本身就是存在,在賦予世界意義的同時客觀存在著。
他通過分析」幻肢「這一症狀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所謂」幻肢「,就是在事故或手術中失去了手、腳的人會覺得手、腳的位置有痛或癢的感覺。
梅洛-龐蒂認為,這證明了失去手腳以前的身體感覺還保存著,因而身體還能與世界建立新的聯繫。
於是,」身體「就成了我們與世界相聯繫的中心。
它既不是純粹的物質,也不是純粹的意識,而是二者結合後具有雙重意義的存在。
而他人的存在通過接觸就能證明。
為什麼我們能切實感覺到他人在那裡(存在)呢?
對於這個問題,哲學界存在著兩種對立的觀點。
胡塞爾認為,」我「以同感為基礎建構了他人的存在;
薩特則認為,我們能夠感受到他人的目光,由此證明他人的存在。
而梅洛-龐蒂則嘗試從身體論的角度解釋。
他更加直接地認為」因為我們的身體可以接觸到他人的身體「,我們可以通過身體切實感受到自己生活在這個世界。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