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傳播三組概念辨析

2020-12-13 人民網傳媒

隨著中國融入世界程度的日益加深,學界和業界都會發現,很多有關對外傳播的語言表達同國際社會的既定表達產生了衝突或找不到表達(翻譯)方式。宣傳與傳播、對外宣傳與對外傳播、國際傳播與全球傳播等這些即使是看起來相同的詞彙,其內涵與定義都可能因為歷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中國在構建現代國際傳播體系的過程中,不僅要不斷適應現有國際話語體系,也要努力構建中國話語體系,並讓其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發揮作用,維護和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贏得國際社會的理解、尊敬和信賴。本文試就以上三組概念試加辨析。

一、宣傳與傳播

在中國,「宣」字來自古代「通光透氣」的「宣室」,與天子、王命有不解之緣,常用於傳達、傳播帝王之命,表示莊重地傳播。「傳」字更多的意義是「轉」,「人所止息而去,後人復來,輾轉相傳無常主也」。也就是說,作為一種傳播活動的宣傳,一表莊重嚴肅,二表輾轉傳遞。中國古籍中最早使用「宣傳」一詞的是西晉陳壽《三國志》。該書中《蜀·彭羕傳》中言:「先主亦以為奇,數令羕宣傳軍事,指授諸將,奉使稱意,識遇日加。」彭羕是一個將軍,有軍事方面的某些技術,劉備對此感到驚奇,非常感興趣,叫他向其他將軍來傳授,而且對他越來越賞識。「數令羕宣傳軍事」中的「宣傳」是傳達宣布的意思。《魏·賈逵傳》注引所言:「今城中強弱相陵,心皆不定,以為宜令新降為內所識信者宣傳明教。」讓新投降的人向駐守在城裡的人講述敵人的情況。這裡的「宣傳」是向內部傳播敵人的情況,穩定軍心。又見南宋趙甡之的《中興遺史》:「辰已刻間,道路已宣傳,無不欣見於眉。」「宣傳」在這裡有「勸解」、「鼓動」之意。顯然,「宣傳」在中國歷史傳統中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傳達、宣布,二是互相傳布。

中文「宣傳」的英文對應詞是propaganda。該詞原來是拉丁文,其詞根最早的含義是植物的嫁接或觀點的移植。它的現代概念起源於17世紀初羅馬教皇建立的宣傳信仰聖教會,這是一個專門傳教的機構,該會拉丁文全稱Congregatio de propaganda fide(信仰宣傳委員會),簡稱propaganda。這個詞的啟用和專門的宣傳部門的建立始於教皇格裡戈裡十五世(1621-1623)時期。也就是說,propaganda這個詞原來僅僅是宗教傳播的含義。從此以後這個概念具有了「傳播概念」的含義。到了18世紀以後,特別是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時期,propaganda這一概念得以確立並被廣泛使用。日本學者借用中國古文獻的「宣傳」二字翻譯英文中propaganda這個詞,並在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時期由日本傳入中國。

顯然,無論是中文「宣傳」的本義,還是英文propaganda的本義,從起源上來說都基本上是一個中性詞。在現代中國語境裡,「『宣傳』更被賦予正面的、積極的意義」[1]。一般來說中國的每個社團或政治組織,都設有專門的宣傳部門。在信息傳播領域,「新聞宣傳」、「廣告宣傳」的提法也相當普及,人們對此已經習以為常,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之處。前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亦然。如前蘇聯學者肖·阿·納奇拉什維裡就認為:「所謂宣傳工作,通常是指向聽眾傳遞一定的信息,這就要利用談話、演說、報刊文章及其他手段」,「宣傳工作的目的是要影響人們的意識和行為。」[2]對於宣傳的定義,中國國內學者的闡釋大同小異,代表性的觀點大致有三種:一種認為「宣傳是為特定政治利益服務的,是通過各種傳播媒介將特定階級、集團(群體)或個人的政治主張、意圖、觀點曉之於眾的過程。它是大眾傳播的一個內容」[3];一種認為「宣傳乃是一種信息傳播行為,宣傳是有目的的,這個目的就是影響對象的意識和行為,宣傳所使用的手段是各種符號」[4];一種認為宣傳是指「運用各種符號傳播一定的觀念以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動的社會行為」[5]。

與中國對宣傳概念的中性解讀形成反差,自20世紀以來,西方國家在對宣傳概念的解讀中不斷注入負面因素。美國傳播學者拉斯韋爾在其《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一書中這樣表述宣傳概念:「它僅指以有含義的符號,或者稍具體一點而不那麼準確地說,就是以描述、謠言、報導、圖片和其他種種社會傳播形式來控制意見。」[6]《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也做了類似的闡釋:「宣傳是一種藉助於符號(文字、標語、紀念碑、音樂、服飾、徽章、髮式、郵票及硬幣圖像等等)以求左右他人的信仰、態度或行動的有系統的活動。宣傳均有明確的目的。為了達到目的,宣傳家都以自己認為最有效的方式列舉事實、陳述道理、施加影響。為了求得最大效果,宣傳家可能抹煞一些事實或促使宣傳對象只注意他的宣傳而不理會其他的一切。」[7]顯然,這類宣傳概念已經具備了為了達到「控制意見」和「施加影響」的目的而故意傳播謠言、抹煞事實的特徵。在這個意義上,宣傳往往被視為說謊的代名詞。所以,一些學者對於宣傳唯恐避之不及。一些政治人物,哪怕是執政過程中不得不從事宣傳活動,或利用宣傳媒介影響民眾,也要避免使用propaganda這個名詞。譬如,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立的宣傳機構就不叫宣傳部,而是稱為「公共信息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 Information),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宣傳機構又稱為「美國戰時情報局」(U.S.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propaganda這個詞更被賦予了「混淆視聽」、「顛倒黑白」等強烈的貶義色彩了。如果被認為是在propaganda,結果必然就沒有人聽、沒有人看、沒有人信。[8]鑑於這種變化,西方國家覺得有必要找個表達同樣意思的新詞,於是就用publicity(公開、公布、宣揚、宣傳)或public relations(公共關係)取代propaganda一詞。[9]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西方國家新聞傳播界對宣傳的負面解讀自然會影響到中國同行。有人主張:棄用宣傳,而改用傳播,特別是在對外宣傳領域,尤其要改對外宣傳為對外傳播。由於這個背景,中共中央有關部門在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決定,宣傳一詞的英語翻譯不再用propaganda,而是使用publicity。時任外交部部長的唐家璇在全國外宣工作會議上曾提出八字方針,即「突出『外』字,淡化『宣』字」[10]。同時,中國各級政府正式的對外宣傳機構的名稱也明顯區別於執政黨面向國內的宣傳機構。執政黨中央及各級黨委負責宣傳工作的機構仍稱宣傳部,而各級政府負責對外宣傳的機構則稱為「×××新聞辦公室」,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等。應該說,這種做法有其客觀的必然性,它一方面可以與國際上同類做法接軌,另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propaganda一詞在西方公眾心目中業已形成的不良印象,增強中國對外宣傳機構的公信力,提高對外宣傳的傳播效果。

所謂傳播,《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這樣解釋:「傳播是英語communication 一詞的漢譯,它的主要意思是思想、觀念、意見的相互交流。Communication一詞源出於拉丁語communis,意即共同分享。因此,傳播就是與人共享信息、觀念、意見的過程。」[11]《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也把傳播看成是「人們通過普通的符號系統交換彼此的意圖」[12]。 在這裡,傳播作為信息交流或分享的過程,從字面上看來沒有功利性目的。它不會給傳播主體帶來現實的利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傳播行為往往比宣傳行為具有更大的公信力和說服力。

總之,宣傳與傳播都是一種報導或交流活動,都以向對象提供事實和意見信息為直接目標。當然從邏輯關係而言,傳播的內涵和外延比宣傳的內涵和外延要深廣得多。換言之,「宣傳與傳播的關係,實際是小概念與大概念的關係,是屬與種的關係。宣傳是傳播的一種具體形式,所以宣傳等於傳播,傳播卻不能簡單等同於宣傳」[13]。

相關焦點

  • 「辦學理念」:概念辨析及其「誕生」
    概念上的混用是思想混亂的表現,在結果上除了導致自身辦學行為的搖擺,還帶來了傳播和交流上的苦惱。我們有必要對辦學理念進行概念辨析,為這一概念在教育實踐中的有效應用奠定認識前提。 對易混淆使用的概念進行辨析,以建立概念的清晰邊界,是把握概念的重要方式。在教育理論尤其是教育實踐層面,與辦學理念相近、易混淆的概念是教育理念。本研究嘗試從四個維度對教育理念和辦學理念進行辨析。
  • 中國對外傳播的三次浪潮(1978-2019)-虎嗅網
    本文以1978年至2019年中國對外傳播事業40年的傳播史為研究對象,全面梳理中國對外傳播主體、傳播平臺、傳播政策變遷的特徵和全貌,並在此基礎上就中國對外傳播的歷史進行階段分期及相關傳播理念勾勒概括,嘗試為下一步中國對外傳播理論與實踐的發展提供思路和借鑑。自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對外傳播政策、理論與實踐歷經了三次浪潮。
  • 做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
    通過對外傳播,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影響日益廣泛。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載入多項聯合國決議 從2017年2月至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已至少三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例如,2017年2月10日通過的「非洲發展新夥伴關係的社會層面」決議,呼籲國際社會本著合作共贏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加強對非洲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
  • 《人民日報》推特(Twitter)對外傳播的策略分析
    學者越來越重視社會化媒體中人際關係互動的特點,Toni Ahlqvist等人認為社會化媒體概念包含三個關鍵元素,除了Web 2.0與UGC,還應包括人際關係網。[ 鄧建國.速度與深度:Twitter對美國報業內容生產流程的重構[J].新聞記者,2011(03):48-53.]張春梅將推特(Twitter)的傳播特點概括為三點,一是用戶參與信息傳播,傳播主體更加多元;二是簡短寫作,快捷發布,實時交互傳播;三是社會化、個性化,自媒體特性更加突出。
  • 近義詞辨析詳解篇 對外漢語教師不能錯過哦
    近義詞辨析詳解篇 對外漢語教師不能錯過哦中文雖然難學,但也很有意思,作為對外漢語教師的我們也能感受到傳播文化的樂趣,以近義詞為例,中文裡有很多發音相同,但意思不同,有人也會注意到,上述三個詞也許有地域差異,「蠻」多用於南方,「挺」用於北方。
  • 教育理論相關概念辨析
    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的考試過程中,近年來湧現出了一種題型——概念選擇題,這種題型也是學生在備考的過程中容易忽視的一種題型,因此也是丟分比較嚴重的一種題型。本文就教育理論中出現的一些相近概念進行簡單辨析,希望給各位考生帶來幫助。
  • 媒體外交:概念、歷史與研究路徑
    首先,本文釐清英文和中文語境中媒體外交的概念內涵。接著,在外交歷史語境中,從媒體概念的三個層面,即媒介形態、符號系統和組織機構論證媒體是外交歷史發展的固有要素,媒體外交並非一種新的外交樣式。但同時指出,自印刷傳播階段起,媒體與政府外交產生了組織機構層面的聯繫,這也構成了英文語境中媒體外交研究的核心問題。最後,本文指出,新興媒體的出現打破了組織化、專業化的媒體生產形態,並直接導致媒體外交實踐的變化。
  • 教育理論中相關概念辨析
    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的考試過程中,近年來湧現出了一種題型——概念選擇題,這種題型也是學生在備考的過程中容易忽視的一種題型,因此也是丟分比較嚴重的一種題型。本文就教育理論中出現的一些相近概念進行簡單辨析,希望給各位考生帶來幫助。
  • 人民日報評論部:增強對外傳播的「自塑能力」
    將一個客觀真實的中國呈現在世界面前,讓世界都能聽到並聽清中國聲音,關鍵在於加強中國自身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   「聯接中外、溝通世界」,這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48字「職責使命論」的重要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傳播格局中,如何實現這一要求?
  • 做好政治文獻對外翻譯與傳播,助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屆論壇下設四個議題,分別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闡釋、翻譯與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對外闡釋與傳播」、「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經驗研究」等角度,為進一步加強政治文獻外譯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為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建言獻策。
  • 「翻譯河南」工程入選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
    會議發布「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並舉行頒獎表彰活動。省委外辦報送的《構建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的「河南實踐」——「翻譯河南」工程對外傳播案例》在眾多案例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中宣部部務會成員、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郭衛民,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等領導為獲獎單位頒發了證書。來自中央國家機關、全國各省(區、市)外宣部門、高校、企業、智庫與科研機構代表和專家學者共300餘人參加了會議。
  • 渠道與平臺:媒體融合語境下的概念辨析
    原標題:渠道與平臺:媒體融合語境下的概念辨析   相對渠道而言,平臺是一個更高層次的概念。渠道是平臺的基礎設施,成熟的平臺可以擁有自己的渠道,一個平臺也可擁有多個渠道;平臺資源需要通過渠道分發,平臺價值需要通過渠道延伸。
  • ----熵的概念辨析(5)
    ----熵的概念辨析(1)熵(傷)腦筋?----熵的概念辨析(2)熵與生命體---熵的概念辨析(3)熵與宇宙----熵的概念辨析(4)熱力學第二定律介紹時,提出了熵的概念。那麼到底什麼是熵?熵的定義式是:可逆過程時,dS=δQ/T, 也就是可逆過程中的熱溫商就是熵變。
  • 「翻譯河南」工程入選「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劉一寧12月16日,記者從省委外辦獲悉,在2020年全國外宣工作協作會上,我省報送的《構建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的「河南實踐」——「翻譯河南」工程對外傳播案例》成功入選「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
  • 《中醫對外翻譯傳播研究》出版
    本報訊 (記者洪玉華)上海科技出版社近日推出《中醫對外翻譯傳播研究(上、下冊)》。該書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資助成果。  《中醫對外翻譯傳播研究(上、下冊)》對中醫國際傳播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進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對中醫國際傳播中的語言和文化的表達及釋義進行了重點闡釋。
  • "走出去"到"走進去":對外傳播新境界的新媒體作為
    在國際傳播中,中國一直致力於實現國家形象的「自塑」而非「他塑」。近年來,中國的對外傳播展現出更為積極主動的姿態。從當前來看,國力的增強、外交的良好、文化的特質性以及中國模式的成功等等都為我國的對外傳播打下了前所未有的堅實基礎,然而如何才能由「走出去」步入「走進去」的新境界,一直是我國對外傳播最主要的努力方向。具有天然親民、去政治色彩,以自由、分享、平等為核心傳播精神的新媒體為這樣的訴求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媒體可能。
  • 高校對外傳播譯文質量關乎國家形象
    高校英語網站的文本既屬於信息功能型(informative function)文本——主要強調文本核心內容的真實性,亦屬於廣告宣傳,即對外傳播為主的呼喚功能型(vocative function)文本,強調讀者的信息需求和讀後反饋。
  • 2020國考行測資料分析中易混淆概念辨析之倍數
    本文整理2020國考行測資料分析中易混淆概念辨析之倍數。 推薦查看>>>2020國家公務員考試招錄專題 國考信息匯總行測資料分析中,倍數是一個常考概念,當它和多幾倍、增長率混合起來之後,就會讓很多考生不知所措。
  • 210222-對外傳播工作切忌內宣化
    對外傳播工作切忌內宣化來源:對外傳播  作者:李宇(節選)「內外有別」是我國對外傳播工作長期堅持的一個基本理論和指導原則。值得一提的是,「內外有別」常被解讀為或局限於內容層面,僅在選擇對內和對外傳播選題及相關傳播內容時要有所區別、各有側重。
  • 《人民日報》基於Twitter平臺的對外傳播情況研究
    在對外傳播中也是如此,對於新近發生的新聞熱點事件,官方媒體首先需要精準抓住媒體定位與用戶需求的交匯點,在提供內容優質的同時,拉近與海外受眾的距離;其次就是以民間姿態傳遞官方觀點,提升媒體公信力和話語權。 2、對外傳播觀念 對外傳播歸根結底還是在強調「傳播」,只不過此類傳播處於對外的語境中。從這一方面而言,需要對宣傳和傳播進行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