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人們在德國首都柏林參觀「多米諾柏林圍牆」。新華社記者 羅歡歡攝 |
11月7日,柏林市長克勞斯·沃韋賴特(右)在德國首都柏林為「多米諾柏林圍牆」揭幕。這排豎立在柏林圍牆遺址附近的牆體模型共有1000塊,從布蘭登堡門到波茨坦廣場綿延1.5公裡,每塊重20公斤,高2.5米,上面繪有色彩鮮豔的圖案。11月9日,人們將推倒「多米諾柏林圍牆」,以紀念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 新華社記者 羅歡歡攝 |
11月9日,這個日子對於德國人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1938年11月9日晚,納粹分子在全德境內發動了有組織的排猶運動,在被稱為「水晶之夜」的那天晚上,共有超過400名猶太人遭到殘殺,超過1400座猶太教堂被焚毀,多達3萬名猶太人被送入集中營。
而在這場慘劇發生51年之後,歷經了東西德隔絕和意識形態對立的德國人民,終於迎來了柏林圍牆倒塌的這一刻:1989年11月9日,東德方面打開了封鎖長達28年的邊界,大量東德民眾湧入西德,與他們多年未曾相見的親人擁抱在了一起。柏林圍牆的倒塌,也象徵著冷戰時代走到了盡頭,一個新的德國,一個新的歐洲誕生在柏林圍牆的遺址之上。
時光一晃,已經20年了。柏林圍牆、冷戰這樣的字眼已經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漸漸淡出,每一位來到柏林的旅遊者或許還會對當年的水泥磚塊感興趣,但是德國人早已習慣了沒有柏林圍牆的生活。
感覺還是「二等公民」
記者今年在柏林看了幾個紀念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的攝影展,20年前後同樣地點的照片對比,讓人感慨恍如隔世。似乎那道沉重的柏林圍牆已經變成了遙遠的記憶。
事實當然並不那麼藝術。柏林圍牆是倒塌了,但是德國卻還遠遠沒有完成它的統一大業——最新一項民意調查指出,有64%的前東德居民感覺自己是「二等公民」,德國東部的失業率幾乎是西部地區的一倍左右,有四分之一的東部地區兒童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最令聯邦政府和東部地區民眾惱火的是,從1991年開始,德國政府累計向東部地區「輸血」總額已經達到了1.3萬億歐元。如此龐大的天文數字,居然還是未能拉平東西部之間的經濟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究竟什麼時候,德國才能實現自己真正的統一呢?
按照德國聯邦政府的計劃,對於東部地區的財政支援將延續到2019年,也就是說德國人還得再咬緊牙關,勒緊褲帶,按時納稅來支持東部地區的建設。不過就 算是財政撥款到位,東部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失業率以及社會福利保障等等還是和西部有著明顯差距。正如德國新任內務部長德梅澤埃所說的那樣,拉平 東西德之間的差距需要等到2019年,那時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上可以達到西部地區的平均值。
就算經濟發展水平接近了,「二 等公民」的感覺卻依然還在,尤其是曾經經歷過兩德分裂的那一代人,這種東西德之間的區別在他們的概念中或許永遠都不會消除。相對而言,出生於80年代和90年代的「新德國人」對於東西德之間的區分看得不那麼重。內務部長德梅澤埃也認為,要實現東西部地區之間的完全平等,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時間可以衝淡一切。
懷舊浪潮抹之不去
時間的確改變了許多東西——以前東西德人之間互稱「東德佬」和「西德佬」,現在這兩個詞幾乎已經被埋進了故紙堆裡;以前東柏林人跑到西柏林買東西,就好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目不暇接,現在西柏林人中也有一部分更偏愛柏林東區的購物中心,而不是傳統西區的選帝候大街;以前東德人諱言自己的紅色過去,如今不少帶有濃厚懷舊色彩的前東德風味商店在德國各地開花,最為明顯的就屬在柏林,各類專題東德商店吸引了眾多人的關注。
懷舊,是人們再自然不過的行為。無論曾經受過何種苦難,人們對於自己成長的環境始終會保有一種好感和依賴。儘管在德國,有關清算東德歷史的呼聲始終不絕於耳,但是幾乎所有在東德長大的人們,對於這塊土地都可以說是又愛又恨——東德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福利程度在華沙條約國中首屈一指,免費的醫療和教育體制至今讓人津津樂道;然而東德的秘密警察卻也給東德人留下過辛酸痛苦的回憶。
無論如何,作為新德國人,如今的東部人早已學會了在現實和過去之間尋找一種平衡。柏林有好幾家著名的東德風味酒吧,無論是酒吧裝潢還是牆上的標語,都讓人立刻回憶起東德的時光。聽見服務員不稱先生女士,而是親切地喊一聲「同志,您要吃點什麼」,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會由衷地感到親切。
福利攀升鴻溝難填
在現實生活裡,再談論東西德之間的意識形態對立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但是東西部地區之間的信任和紐帶,卻一直讓人感覺不太自然。據《星期日世界報》報導,德國媒體最近設法從德國經濟發展研究所搞到了一份2006年就應該發布的報告,該報告指出,從1991年至2005年,聯邦政府向東部的財政撥款總數接近了1.3萬億歐元。令人吃驚的是,這筆巨額款項並沒有全部用於東部的基礎建設以及提高東部地區人民的社會福利水平,其中居然有將近一半的錢通過各種途徑又流回了西部地區。
仔細察看該份調查報告,記者發現,這1.3萬億歐元的財政撥款中超過三分之二,被用於支付東部德國人的社會福利,而僅有10%不到用於刺激經濟發展。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每年的財政撥款數字都很龐大,但是對於東部地區經濟建設的效果卻微乎其微,大部分的撥款都用於拉平東西德之間巨大的社會福利鴻溝。需要指出的是,1990年兩德統一之後,大量東德人來到西部打工賺錢,享受西部的社會福利;但同時東部地區的工業遭受重創,大量工人失業,工廠兼併倒閉,政府為了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不得已大幅提高社會福利支出。此項措施一方面的確穩定了東部地區的形勢,但是也種下了東部地區福利支出逐漸攀升而經濟發展有所欠缺的惡果。
東西平衡言之尚早
30年實現東西德平衡,這是一個宏偉遠大的目標,只是操作起來,並不像說起來那麼容易。根據德國幾大工會組織的統計,德國東部工人的平均收入比起他們的西部同行來說要低,根據行業不同,最大的差距可以達到30%。而東部工人比西部同行的平均工作時間還要更長一些,這就造成了進一步的不平衡。在就業機會、教育質量、消費能力等等方面,東西部之間都存在著相當的差距,奢談實現平衡還為時過早。
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德國社會各界都在反思都在展望,反思的聲音多,而展望的觀點少。德國政府在這20年來對於促進東部發展的努力有目共睹,但是現實困難的存在也是人所共知。東部發展的相對滯後,起因在於1991年以來扶助政策的多次轉向,從調整工業結構到大規模休克療法,從鼓勵新興技術到大力投入教育。每一次的政策轉向都帶來了另一波的陣痛,也讓統一之後百廢待興的東部地區,一次又一次落在了時代發展潮流的身後。如何客觀認識這段歷史,是每一個德國人必須經歷的一課。而如何實現德國的真正統一,則是本屆德國政府以及下屆政府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