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的出現使得柏林被分割成東柏林和西柏林,讓兩邊同胞只能隔牆相望。而甘迺迪對此的評價則是:「世界上的牆都是為了防止外邊的壞人進來,以至於裡面的人不受傷害,但只有這堵牆是為了防止自己的人民出去,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於抵禦敵人,而是用來對付自己的百姓的牆。」兩邊人民想回去探望家人或是戀人、朋友,更是比登天還難。那麼這麼一堵臭名昭著的牆是為什麼建起來的呢?
二戰後,英法美蘇分割了德國的四塊土地,而英法美想將德國變成資本主義國家,蘇聯則想讓其變成社會主義國家。意見不同產生分歧,進而加上蘇聯限制對西方的貿易和流動,從而產生了名為「鐵幕」的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柏林雖然全部處在蘇聯領地範圍內,但由於戰後籤署了停戰協議,柏林的部分將交由西方管理。英法美就在共產主義上建立了資本主義。雖說被分割,但在前期東柏林和西柏林之間是開放著的。東德有條不許東德人民出境的規定,但是東西柏林彼此這樣的開放,讓不少人從這條缺口走出,離開了東德。雖然能在東德享有免費教育和醫療,但他們認為在西德則會有更高的收入,更多的自由與更好的生活環境,以及更多的貿易選擇。再加之東德為了鞏固思想,境內開始一場竊聽風雲。市民生活無時無刻不被監視,凡是有一點對國家不忠的苗頭,就會被送上法庭制裁。為了不令人才流失,蘇聯建起一道長達四十三公裡,隔絕西柏林的牆。也就是柏林圍牆,之後將西柏林包圍起來,全長155公裡。
之後隨著美蘇冷戰的日益激烈,各方開始競爭起來,以顯示自己政策的優越性。官方的任務也變成了,將各自的區域包裝為美好和諧的樂土。
起初柏林圍牆只是由簡陋的鐵絲網和柵欄搭建的,因此還是會有人從上面翻越。1965年,東柏林開始修建長達106公裡高3.6米的混凝土高牆,並且為了組織攀爬和翻越,還在其上加之光滑鐵管。防止車輛突破,牆面被設計成「L」型。這樣的方式依然無法阻止人們穿越過去,因而後繼出現了,看守犬、地刺帶、地雷,以及302個瞭望塔以及20個地堡,還有鐵絲護欄,在其後又有一片無任何多餘建築的開闊地帶,長達100米的沙地用來便於瞭望塔上的士兵偵查。凡是越境者,一旦發現就地槍決。
但人類的毅力決心是不會輕易輸給困難的。仍有大約五千人試圖翻越,他們挖地道、坐熱氣球、從河道遊過去,甚至有人偷軍用裝甲車直接撞毀柏林圍牆。後據德國官方,約有138人在逃離東德時被殺。
直到1972籤訂的條約中承認了東德,東德才允許市民探訪位於西德的家人。不過程序複雜繁瑣,且要大量資金運作。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東歐劇變,東德人民大量集體抗議,要求放行,更有甚者開始手動毀壞柏林圍牆。
直到1990年10月被分割已久的德國終於統一,兩邊人民各自與家人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