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圍牆建成之前,甘迺迪和赫魯雪夫之間發生了什麼?

2020-12-19 七追風

1961年4月,豬灣事件發生以後,甘迺迪丟盡了臉面。

赫魯雪夫

在克裡姆林宮,赫魯雪夫更加確定了這個年輕的美國總統缺乏經驗,豬灣事件很可能讓白宮「謹小慎微」一段時間。這應該是解決「柏林問題」的好機會,赫魯雪夫一直對西方國家在西柏林駐軍如鯁在喉,如果能趁此機會施壓,把英、法、美三國從柏林趕出去就好了。

6月,甘迺迪和赫魯雪夫在奧地利維也納進行了會談。美國著名記者詹姆斯·賴斯頓曾在此期間見到了甘迺迪,他立刻感受到了這位美國總統所受到的巨大壓力。賴斯頓後來寫道:「赫魯雪夫卻以柏林問題和以戰爭解決爭端來威脅和恐嚇他……赫魯雪夫已對豬灣事件了如指掌……這讓赫魯雪夫覺得,他面對的是一個初出茅廬,很容易受到威脅和脅迫的年輕領袖。」

甘迺迪確實被赫魯雪夫的態度所震驚了,他不知道該如何對付這個兇狠的對手。會談最後,赫魯雪夫對甘迺迪說,他將在年底之前和民主德國籤訂合約,解決柏林問題,無論美國是否同意。

賴斯頓後來描述說,甘迺迪已經知道豬灣事件給自己帶來的被動局面,但他不打算退讓:「如果他(赫魯雪夫)認為我既缺乏經驗又沒有勇氣,那麼,除非改變他的想法,否則我們不可能和他達成任何一致。」

於是,甘迺迪決定以強勢對抗強勢。

甘迺迪

會談結束後雙方立刻開始「出招」,赫魯雪夫決定暫停裁軍計劃,並且提高軍事預算,召開高級軍官會議,火藥味十足。甘迺迪很快強硬回擊,6月25日他發表電視演講,表示如果戰爭爆發,那一定是蘇聯借著柏林問題為幌子發動的。

甘迺迪要求國會給五角大樓撥款32.47億美元,徵集預備役,把徵兵限額擴大到原來的兩倍。不僅如此,他還命令重啟、檢修已經封存的飛機和艦船。

美蘇兩國的關係驟然緊張,赫魯雪夫進一步表示,蘇聯已經能製造1億噸TNT當量的原子彈,而且擁有運載原子彈的火箭。赫魯雪夫的威脅並非無中生有,美國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核戰壓力,在甘迺迪的催促下,很多美國家庭都開始修建家庭防空洞。

更糟糕的是,甘迺迪和赫魯雪夫頻頻出招的時候,壓力最大的柏林人坐不住了。尤其是生活在東德的人,紛紛湧入西德。整個柏林完全亂了,單單7月份就有超過3萬難民逃離東德,8月份情況愈演愈烈——8月12日,也就是民主德國封鎖西柏林,開始修建「柏林圍牆」的前一天,有16500人逃離了東德。

這對於東德政府而言意味著什麼?

修建柏林圍牆

要知道,大部分「逃走」的都是技術工人,他們是未來東德發展的主力軍,這是無法忍受的。

8月13日凌晨,東德警察趁夜佔領分隔東西柏林的主要通道,然後從卡車上搬下無數的木馬、鐵絲網、樁柱等,在天亮前就搭建了一道簡易的隔離牆。

得到消息的甘迺迪驚訝不已,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因為東德不僅在加班加點修建正式的更加堅固的「柏林圍牆」,蘇聯也開始頻繁進行核試驗了。

甘迺迪立刻喊話赫魯雪夫,希望停止核試驗,避免放射性微塵的擴散。但赫魯雪夫完全無動於衷,他要用最強勢最直接的行動壓垮甘迺迪。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蘇聯進行了30次核試驗。

在蘇共第22次代表大會開始前,蘇聯領導人演講中宣布:蘇聯很快就會引爆一枚5000萬噸級的原子彈,其威力是廣島那顆原子彈的2500倍。在第二次會議上,爆炸結果被告知了代表們:「該原子彈的威力比科學家計算的5000萬噸級還要大」。

這當然是對甘迺迪明目張胆的威脅,目的就是讓這位「缺乏經驗」的總統讓步。甘迺迪已經被逼到無路可退,他也沒打算退讓。柏林圍牆修好了,雙方已經進入極度不信任狀態,戰爭似乎隨時有可能爆發。

但實際上,不管是甘迺迪還是赫魯雪夫,都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早期的柏林圍牆

10月17日,赫魯雪夫終於開始緩和緊張氣氛,他不再要求英、美、法三國於12月底撤出西柏林,戰爭危機暫時結束了。

我們再回頭看一看,雖然這次危機的爆發不可避免,但豬灣事件顯然讓赫魯雪夫找到了好機會。他想通過步步緊逼讓「缺乏經驗」的甘迺迪讓步,從而順利把英、法、美軍隊趕出柏林。

然而甘迺迪沒有讓步,反而強硬出手。可以看出來,甘迺迪知道了赫魯雪夫是虛張聲勢,所以才顯示出美國敢於打仗的態度。

最終,「柏林圍牆」並沒有解決一切問題,美蘇恢復核武器試驗,軍備競賽由此又進入了一個高潮。

相關焦點

  • 巔峰衝突之下的柏林圍牆:甘迺迪如何在西德「危機公關」
    柏林地位特殊,它仍然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軍事佔領,西柏林仍不屬於西德。被東德環伺的西柏林是東德通往西方的窗口,柏林圍牆建起之前,柏林城內通行自由,「東柏林—西柏林—西德」是許多德國人逃離東德的路線。1961年8月13日,這個唯一的出口被柏林圍牆堵住了。這道「牆」一開始是鐵絲網,後來換成混凝土,全長150多公裡。
  • 柏林圍牆的真相:1961年,甘迺迪真的搞砸了嗎?
    Lochner)開車前往柏林東區。洛赫納是柏林美佔區一家電臺的編導,他常常使用隱藏式錄音機記錄因決定修築柏林圍牆而被突然被困在東區的家庭的故事。每周都有幾千人逃離,威脅到了這個共產主義國家的持續性。洛赫納看到一位老婦人怯生生地走向一名乘警,詢問下一趟通往西柏林的列車什麼時候開車。他永遠記得警官那輕蔑的回答:「一切都結束了,你們現在成了甕中之鱉了。」他們確實被困住了。
  • 一夜之間建起了阻隔幾百萬德國人的柏林圍牆
    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圍牆。 現在柏林圍牆原址擁有柏林圍牆遺址紀念公園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畫廊——東邊畫廊。柏林圍牆遺址紀念公園位於柏林輕軌北火車站和柏林地鐵伯恩瑙大街站之間;東邊畫廊位於柏林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是1990年9月28日,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長達1316米的柏林圍牆上創作的不同主題繪畫組成的畫廊。
  • 讓人厭惡的柏林圍牆,甘迺迪是這樣評價的,網友這樣評價
    柏林圍牆當年是將柏林分割成了東柏林和西柏林,柏林兩邊的同胞都只能隔牆相望。對於這種狀況,甘迺迪是這樣說的「世界上的牆都是為了防止外邊的壞人進來,以至於裡面的人不受傷害。但只有這堵牆是為了防止自己的人民出去,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於抵禦敵人,而是用來對付自己百姓的牆。」那這個柏林圍牆到底是為什麼建起來的呢?
  • 性感女神夢露,赫魯雪夫點名要見她,甘迺迪兄弟同時與她幽會
    她的性感身姿和迷人笑容令全世界為之瘋狂,其中就包括赫魯雪夫。1959年,赫魯雪夫為了緩和同西方各國的關係,決定訪問美國。但赫魯雪夫在訪問美國前,向美國提出了兩個要求:一是點名要與性感女神,當時號稱「美國第一美人」的夢露見面;二是想參觀迪士尼樂園。
  • 對於臭名昭著的柏林圍牆,甘迺迪的一句點評堪稱精闢,你怎麼看呢?
    柏林圍牆的出現使得柏林被分割成東柏林和西柏林,讓兩邊同胞只能隔牆相望。而甘迺迪對此的評價則是:「世界上的牆都是為了防止外邊的壞人進來,以至於裡面的人不受傷害,但只有這堵牆是為了防止自己的人民出去,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於抵禦敵人,而是用來對付自己的百姓的牆。」
  • 隱形柏林圍牆 難以清除的歷史羈絆
    相比慕尼黑,德勒斯登和魏瑪等前東德城市的英語普及率顯然有差距。這僅僅是眾多差異中的一個,一度成為「隱形柏林圍牆「依然存在的佐證——「隱形柏林圍牆」是我親身接觸德國之前常常聽聞的一個概念,指兩德統一後,人們心中的隔膜仍未消除,東西部的經濟、文化仍有巨大差異。
  • 我是柏林公民:甘迺迪在柏林圍牆下的演說
    我是柏林公民:甘迺迪在柏林圍牆下的演說
  • 吳筠:柏林圍牆倒了,心理「牆」還在
    「多米諾柏林圍牆」揭幕。  而在這場慘劇發生51年之後,歷經了東西德隔絕和意識形態對立的德國人民,終於迎來了柏林圍牆倒塌的這一刻:1989年11月9日,東德方面打開了封鎖長達28年的邊界,大量東德民眾湧入西德,與他們多年未曾相見的親人擁抱在了一起。柏林圍牆的倒塌,也象徵著冷戰時代走到了盡頭,一個新的德國,一個新的歐洲誕生在柏林圍牆的遺址之上。  時光一晃,已經20年了。
  • 尼克森評價赫魯雪夫:一個戴著兩副面具的小丑,都對他估計不足!
    在他後來寫作的《領袖們》一書中,記錄了和赫魯雪夫的交往,對赫魯雪夫性格和外交手段進行多方面的評價,認為:赫魯雪夫是一個戴著兩副面具的小丑,在他的一生中,他的同僚和全世界人士都對他估計不足。「赫魯雪夫在1918年參加布爾什維克前,當過豬倌、煤礦工人和管子工,直到二十來歲還沒受過正規教育。」
  • 敢和蘇聯硬碰硬的甘迺迪被刺殺時有多慘?旁觀者:直接被一槍爆頭
    雖然喬自己本人對於英德之間的戰爭感到悲觀,但他卻堅定地讓兩個兒子參了軍,有著總統夢的他在經過了一系列研究後發現——參軍立過戰功的軍人在競選總統時有很大的優勢。長子小喬進入了海軍航空部隊,而次子約翰.甘迺迪因為身體孱弱只能進入情報部門工作。
  • 赫魯雪夫到美國訪問提了兩要求:一是去迪士尼,二是和夢露吃午餐
    不過1959年畢竟不是1962年,在古巴飛彈危機爆發之前,雖然美蘇兩國,互相看不順眼,但是兩國的領袖,還是能夠平靜的坐下來,一起就雙方共同關心的國際事務進行談討。為了緩和美蘇之間的芥蒂,美國唯一一位五星上將總統,艾森豪邀請赫魯雪夫前往華盛頓,進行會晤。
  • 訪談︱牛可:明星總統甘迺迪如何實力「圈粉」
    (he was intensely, even uniquely, true to himself.)甘迺迪在1960年大選之前對自己和對手尼克森做了個比較評價:「尼克森在自己是誰的問題上總是有點麻煩。我卻知道我是誰。」加爾布雷斯說,這是「他的政治力量的一個基礎」。甘迺迪脾氣還是挺好的,可以說生性敦厚、隨和。
  • 赫魯雪夫和尼克森著名的「廚房辯論」,兩個領導人在廚房爭論個啥
    在赫魯雪夫當政時期,蘇聯興建起了一批批住宅樓。 這些樓房並不是什麼豪宅,它們有著統一的模樣——5層高、標準小戶型,外觀樸實無華。 這些上世紀50年代興建的簡易住宅樓,對當時的蘇聯人民卻意義非凡。
  • "柏林圍牆"建造45周年 東西柏林今日氣象不同(圖)
    8月13日是柏林圍牆建造45周年,如今的人們跨過牆的殘跡奔波於「雙城」之間。     斯通在發布會上大談自己的新片《本能2》,當有記者問到她是如何消磨在柏林的整個下午的時候,斯通笑著說:「噢,你知道,一個女人和她的鞋子。我參觀了3個歷史遺蹟,還有一個鞋店。」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前,一提起東柏林的弗裡德裡希大街,人們就會想到帶刺的鐵絲網和坦克。但是現在的弗裡德裡希大街,卻成了時髦姑娘們光顧的地點。    今年8月13日是柏林圍牆建造45周年,現在距離它的倒塌也有17年了。
  • 二戰結束後,建立柏林圍牆的意義是什麼?原來是這樣的歷史
    說到牆,恐怕沒有人不知道柏林圍牆,但是為什麼在二戰之後要建造這樣的一堵牆呢?柏林圍牆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當時最能代表世界政治的一堵牆,同時也是冷戰的一個象徵。其實當時建造這堵牆是跟當時的國情密切相關。二戰結束之後,柏林被分成了四份,美國、英國、法國以及蘇聯各自佔領了一部分。蘇聯所佔領的地區被稱為"東柏林",美英法所在的成為"西柏林"。本來大家相處的還算不錯,但是由於邱吉爾的"鐵幕演說"使得東西柏林的關係開始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友好逐漸變得敵對。
  • 德國傳統甜點美食:美國總統甘迺迪演講「我是柏林娜」聞名世界
    二年前,兩德之間建造了柏林圍牆,一舉把整個城市分成東西兩半。在演講前一刻,甘迺迪想到一個德文句子,並向翻譯員請教正確念法。全場爆出巨大歡呼聲,這段演講被視為甘迺迪最成功的演講之一。然而時隔 25 年後卻開始出現某種都市傳說,有人說在德文中,「我是柏林人」的正確講法是「Ich bin Berliner」,一旦加上不定冠詞「ein」,Berliner 就會變成著名的德式甜點:「我是顆『柏林娜』(油炸果醬包)。」
  • 為什麼緬懷甘迺迪?
    2003年對一位已故美國總統的紀念集會,難免讓人聯想到2002年現任美國總統在柏林的窘遇:兩萬名示威者對布希高呼「美國人滾回去」,《南德意志報》的評論是:「美國總統從未讓我們感覺如此陌生。」法國最有影響力的時政周刊《快報》也把它11月的一期封面報導留給了甘迺迪和甘迺迪家族。
  • 印樣故事:Raymond Depardon鏡頭下的柏林圍牆
    原創 瑪格南圖片社 MagnumPhotos瑪格南圖片社柏林圍牆的倒塌。布蘭登堡門和波茨坦廣場之間,年輕男子坐在東西柏林之間的牆上。德國,西柏林,1989年11月11日© Raymond Depardon | Magnum Photos印樣是按順序直接衝印出來的底片。在數碼攝影誕生前,這是攝影非常重要的一步,能讓攝影師看到每卷底片都拍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