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樣故事:Raymond Depardon鏡頭下的柏林圍牆

2020-12-13 澎湃新聞

印樣故事:Raymond Depardon鏡頭下的柏林圍牆

2020-02-01 20: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瑪格南圖片社 MagnumPhotos瑪格南圖片社

柏林圍牆的倒塌。布蘭登堡門和波茨坦廣場之間,年輕男子坐在東西柏林之間的牆上。

德國,西柏林,1989年11月11日

© Raymond Depardon | Magnum Photos

印樣是按順序直接衝印出來的底片。在數碼攝影誕生前,這是攝影非常重要的一步,能讓攝影師看到每卷底片都拍到了什麼。

印樣是編輯和索引的核心環節,還能揭示攝影師的手法——從構圖的細微調整與優化,到每張照片的光線和攝影對象,印樣追溯著造像者如何一步一步實現讓自己滿意的最終成品。

看印樣也像是一種窺探,觀眾能夠回溯攝影師在時空中的運動,跟蹤他們從左到右觀察時最為微小的視線變化。仿佛你進入了他們的頭腦,得以坐在他們腦內劇場的前排,透過他們的雙眼看到獨家視野。

克裡斯汀·魯本(Kristen Lubben)在2011年初版的《Magnum Contact Sheets》(瑪格南印相典藏,由Thames and Hudson出版社出版)的引言中便指出:「印樣因攝影師手法的不同而不同,記錄著圖像從無到有的過程。那是一次擺拍,還是因緣際會的相遇?攝影師是注意到一個值得挖掘的場景,於是孜孜不倦地打磨出好作品,還是說這是傳說中的『決定性瞬間』?如今已被數碼攝影淘汰的印樣,集中體現了攝影本身的魅力所在:逐漸顯山露水的時間感,空間中有跡可循的動作蹤跡,清晰有力地佐證了攝影要真實記錄現實的主張。」

19歲時,瑪格南攝影師雷蒙德·德帕東(Raymond Depardon)曾拍攝建設中的柏林圍牆。到了1989年年底,受到《解放報》(Libération)的委託,他重回那座城市,記錄柏林圍牆的倒塌。文章開篇的這張作品攝於布蘭登堡門附近,曾登上《金融時報》和《世界報》的頭版。

本期《印樣故事》中,攝影師向我們講述,為什麼這張照片隨著時間流逝而愈發珍貴。

柏林圍牆倒塌。

德國,1989年11月

© Raymond Depardon | Magnum Photos

時間回到1961年,當時的我19歲,被派到柏林拍攝羅伯特·甘迺迪。當時柏林圍牆正在建設,於是我既拍到了它在1961年的建設過程,也記錄了1989年它的倒塌。「這些照片攝於柏林的波茨坦廣場,在布蘭登堡門附近。《解放報》攝影部的主管讓-皮埃爾·蒙塔涅(Jean-Pierre Montagne)聯繫到我,告訴我牆已經倒了,讓我立馬去那邊跟蹤報導。

當時,那是一片「無人區」。牆是在1989年11月9日的晚上倒的,但所有攝影師都是在11月10日才到。年輕人坐在牆上的照片攝於11月11日。牆還沒有全部倒塌。它所遺留的象徵意義也還在。

從這張印樣裡可以看到,在膠捲用到一半的時候,我開始聚焦牆上的年輕人。他是個來自西邊的朋克青年,突然間開始大聲叫喊,我便被他吸引了。他一邊尖叫著,我一邊抓起了我的萊卡開始拍照。這張照片的力量源自他那叛逆的大喊。那是自由、憤怒和愉悅的高呼。那聲尖叫代表了當時的柏林圍牆倒塌事件。雖然登上了《金融時報》和《世界報》的頭版,但是後來過了一段時間,這張作品才被公認為一張好照片。我認為,隨著時間流逝,它的象徵意義愈發強烈。

我們總會忘掉一些照片,或是不懂得欣賞某些作品,甚至在第一眼看到它們的時候感到失望。但是,隨著時間流逝,照片便會發生變化,在情感上和視覺上,它們的價值都會提高。我傾向於自己一個人看自己的印樣,因為在第一次看它們的時候總會感到失望。對我來說,那是不願意跟別人分享的親密時刻。不過等到再過幾年,我們便會對自己的老印樣感到自豪。那是與時間抗衡的工具。

柏林圍牆倒塌。

德國,1989年11月

© Raymond Depardon | Magnum Photos

瑪格南圖片社,傳遞影像力量,講述真實故事。

官方微博微信:MagnumPhotos

原標題:《印樣故事:Raymond Depardon鏡頭下的柏林圍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印樣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行走德國「柏林圍牆」下.「原創」
    在我的記憶中,對柏林圍牆印象最為深刻,我真的想看看這柏林圍牆,是怎樣一座世界著名的牆。德國最後守衛柏林的部隊與首先攻入柏林的蘇聯紅軍殊死作戰。蘇軍250萬兵力進攻柏林,德國80萬兵力憑藉城市的複雜建築,保衛首都柏林。蘇軍復仇的士兵在史達林的命令下,潮水般攻擊。最後,守衛柏林國會大廈的2000德軍全部戰死,希特勒在地下室自殺,繼任的德軍最高統帥宣布無條件投降,蘇軍把紅旗插到柏林國會大廈的屋頂上,戰爭結束。
  • 隱形柏林圍牆 難以清除的歷史羈絆
    在動蕩的上世紀,納粹軍隊曾在此校閱,衝鋒隊員們高喊著「徵服世界」,在此出發,蘇聯軍隊也曾在城門上插下紅旗。在柏林圍牆興建後,它也隨之封鎖,這邊是東德,那邊是西德。二戰末期,蘇軍向柏林展開狂轟濫炸,直至德國宣告投降。柏林的大多數建築都被炸毀,城內18座城門倒塌了17座,唯有布蘭登堡門安然而立,只是,城門上的雕像嚴重損毀,僅剩一隻馬頭,被送進了博物館。
  • 吳筠:柏林圍牆倒了,心理「牆」還在
    11月7日,人們在德國首都柏林參觀「多米諾柏林圍牆「多米諾柏林圍牆」揭幕。這排豎立在柏林圍牆遺址附近的牆體模型共有1000塊,從布蘭登堡門到波茨坦廣場綿延1.5公裡,每塊重20公斤,高2.5米,上面繪有色彩鮮豔的圖案。11月9日,人們將推倒「多米諾柏林圍牆」,以紀念柏林圍牆倒塌20周年。
  • 一夜之間建起了阻隔幾百萬德國人的柏林圍牆
    1990年6月,民主德國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圍牆。 現在柏林圍牆原址擁有柏林圍牆遺址紀念公園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畫廊——東邊畫廊。柏林圍牆遺址紀念公園位於柏林輕軌北火車站和柏林地鐵伯恩瑙大街站之間;東邊畫廊位於柏林東火車站至奧伯鮑姆橋之間,是1990年9月28日,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藝術家在長達1316米的柏林圍牆上創作的不同主題繪畫組成的畫廊。
  • "柏林圍牆"建造45周年 東西柏林今日氣象不同(圖)
    8月13日是柏林圍牆建造45周年,如今的人們跨過牆的殘跡奔波於「雙城」之間。          德國1945年戰敗投降,柏林分別被美英法蘇劃分為四塊佔領區,而東部曾是城市的重心。1961年8月13日,東柏林政府決定封鎖西柏林的邊界,築起「柏林圍牆」,此牆於1989年倒掉。
  • 柏林圍牆的真相:1961年,甘迺迪真的搞砸了嗎?
    Lochner)開車前往柏林東區。洛赫納是柏林美佔區一家電臺的編導,他常常使用隱藏式錄音機記錄因決定修築柏林圍牆而被突然被困在東區的家庭的故事。每周都有幾千人逃離,威脅到了這個共產主義國家的持續性。洛赫納看到一位老婦人怯生生地走向一名乘警,詢問下一趟通往西柏林的列車什麼時候開車。他永遠記得警官那輕蔑的回答:「一切都結束了,你們現在成了甕中之鱉了。」他們確實被困住了。
  • 柏林圍牆牆體散落世界各地 成男廁小便池背景牆(圖)
    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4日報導,長達145公裡的柏林圍牆曾貫穿柏林心臟,成為冷戰最顯著的特徵。可是這座混凝土屏障倒塌25年後,它的殘餘卻很少留在德國境內,而是散落到世界各地,有的甚至被放進酒店廁所。  自從1989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後,其大部分牆體都被粉碎用於建造德國高速公路。
  • 柏林電影節今日影片外媒評論 "女僕日記"遭批評 "維多利亞"長鏡頭...
    時光網訊 柏林當地時間7日,柏林電影節第三天共有《女僕日記》《火山下的人生》以及《維多利亞》三部競賽片亮相,其中《維多利亞》以140分鐘的長鏡頭掀起了本屆電影節的第一個小高潮。但是如果把長鏡頭的技術噱頭拿掉,這個故事會讓它自己都感到羞愧。在中間戲劇性的轉折後,影片開始為角色的可信度進行鋪墊,卻揉進了太多黑幫影片的陳詞濫調,打亂了影片的節奏,並沒有成功掩飾影片那些過於冗長和單調的情節。你不得不羨慕挪威攝影師Sturla Brandth Grovlen的精力,隨著角色的移動,他一會兒攀爬上樓梯,一會兒拍攝追逐鏡頭,一會兒又進入到汽車拍攝車內場景。
  • 巔峰衝突之下的柏林圍牆:甘迺迪如何在西德「危機公關」
    柏林地位特殊,它仍然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軍事佔領,西柏林仍不屬於西德。被東德環伺的西柏林是東德通往西方的窗口,柏林圍牆建起之前,柏林城內通行自由,「東柏林—西柏林—西德」是許多德國人逃離東德的路線。1961年8月13日,這個唯一的出口被柏林圍牆堵住了。這道「牆」一開始是鐵絲網,後來換成混凝土,全長150多公裡。
  • 讓人厭惡的柏林圍牆,甘迺迪是這樣評價的,網友這樣評價
    柏林圍牆當年是將柏林分割成了東柏林和西柏林,柏林兩邊的同胞都只能隔牆相望。對於這種狀況,甘迺迪是這樣說的「世界上的牆都是為了防止外邊的壞人進來,以至於裡面的人不受傷害。但只有這堵牆是為了防止自己的人民出去,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於抵禦敵人,而是用來對付自己百姓的牆。」那這個柏林圍牆到底是為什麼建起來的呢?
  • 柏林圍牆建成之前,甘迺迪和赫魯雪夫之間發生了什麼?
    整個柏林完全亂了,單單7月份就有超過3萬難民逃離東德,8月份情況愈演愈烈——8月12日,也就是民主德國封鎖西柏林,開始修建「柏林圍牆」的前一天,有16500人逃離了東德。這對於東德政府而言意味著什麼?修建柏林圍牆要知道,大部分「逃走」的都是技術工人,他們是未來東德發展的主力軍,這是無法忍受的。
  • 二戰結束後,建立柏林圍牆的意義是什麼?原來是這樣的歷史
    說到牆,恐怕沒有人不知道柏林圍牆,但是為什麼在二戰之後要建造這樣的一堵牆呢?柏林圍牆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當時最能代表世界政治的一堵牆,同時也是冷戰的一個象徵。其實當時建造這堵牆是跟當時的國情密切相關。二戰結束之後,柏林被分成了四份,美國、英國、法國以及蘇聯各自佔領了一部分。蘇聯所佔領的地區被稱為"東柏林",美英法所在的成為"西柏林"。本來大家相處的還算不錯,但是由於邱吉爾的"鐵幕演說"使得東西柏林的關係開始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友好逐漸變得敵對。
  • 梅兆榮:見證柏林圍牆建立與倒塌的中國外交官
    唯一先後見證柏林圍牆建立和倒塌的中國外交官 在梅兆榮的外交生涯中有一段特殊的經歷,他見證了柏林圍牆的建立和倒塌,親歷了德國分裂後走向重新統一的歷史進程。 據他回憶,柏林圍牆的修建,中方事先並不知情,因為這是華沙條約組織內部做的決定。「我們是在第二天早晨才發現東西柏林之間拉起了鐵絲網,不允許自由往來了。
  • 梅兆榮:見證柏林圍牆建立與倒塌的中國外交官
    人民網2019-09-11作者: 張悅在梅兆榮50餘年的外交生涯中,有著諸多不平凡的經歷:他服從國家需要出國改學德語,大學沒有畢業又因外交工作需要而調到中國駐東德使館工作,並成長為新中國兩代領導人的首席德語翻譯;他是唯一先後見證了柏林圍牆建立和倒塌的中國外交官;
  • 對於臭名昭著的柏林圍牆,甘迺迪的一句點評堪稱精闢,你怎麼看呢?
    柏林圍牆的出現使得柏林被分割成東柏林和西柏林,讓兩邊同胞只能隔牆相望。而甘迺迪對此的評價則是:「世界上的牆都是為了防止外邊的壞人進來,以至於裡面的人不受傷害,但只有這堵牆是為了防止自己的人民出去,這是世界上第一堵不是用於抵禦敵人,而是用來對付自己的百姓的牆。」
  • 柏林圍牆倒下30年這天,德國人寄給川普一塊拆下的2.7噸牆磚
    記者 | 安晶在德國紀念柏林圍牆倒塌30周年當天,大洋彼岸的美國總統川普將收到德國人寄來的一份特殊禮物:柏林圍牆的一部分。除了送牆,活動組織者還在牆面上給川普留言:「沒有牆能永遠屹立不倒」。自擔任總統以來,川普一直推動在美國和墨西哥修建邊境牆。
  • 柏林電影節連下"雙黃蛋" 伊朗"的哥"擒得"金熊"
    2013年,他拍攝的《這不是一部電影》,則獲得了當年柏林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計程車》中,帕納西親自出鏡化身為計程車司機,他將攝像機放在汽車儀錶板上,駕車在伊朗德黑蘭的街道上穿梭。各種各樣的乘客坐上車,每人都直率回答了帕納西的各種問題,由此記錄下伊朗社會的全景圖。作為一部展示伊朗社會現實的嚴肅作品,該片得到了柏林電影節的認可。
  • 柏林城市掠影.德國
    柏林位於德國東北部,四面被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維爾河流經城市,柏林是德國的十六個聯邦州之一,與漢堡和不萊梅同是德國僅有的三個城市州。柏林在歷史中成為以下國家的首都:普魯士王國(1701-1870)、德意志帝國(1871-1918)、魏瑪共和國(1919-1933)、納粹德國(1933-1945)。
  • 一夜而起的柏林圍牆致親人分離28年,它倒下的那晚多少雙手拼盡全力
    在1961年8月13日晚上柏林出現無數個探照燈,等到第二天人們醒來,發現城內築起一道40公裡長的鐵絲網,將東西兩個區域隔開,後來蘇聯方面更是決定用混凝土鑄牆,就這樣舉世矚目的柏林圍牆誕生了,全長169.5公裡,大部分是水泥板牆,柏林圍牆「最美」的裝飾就是那253個瞭望塔,136個碉堡和上百公裡的壕溝。
  • 一夜而起的柏林圍牆致親人分離28年,在它倒下的那晚有多少雙手拼盡全力
    在1961年8月13日晚上柏林出現無數個探照燈,等到第二天人們醒來,發現城內築起一道40公裡長的鐵絲網,將東西兩個區域隔開,後來蘇聯方面更是決定用混凝土鑄牆,就這樣舉世矚目的柏林圍牆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