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1 20: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瑪格南圖片社 MagnumPhotos瑪格南圖片社
柏林圍牆的倒塌。布蘭登堡門和波茨坦廣場之間,年輕男子坐在東西柏林之間的牆上。
德國,西柏林,1989年11月11日
© Raymond Depardon | Magnum Photos
印樣是按順序直接衝印出來的底片。在數碼攝影誕生前,這是攝影非常重要的一步,能讓攝影師看到每卷底片都拍到了什麼。
印樣是編輯和索引的核心環節,還能揭示攝影師的手法——從構圖的細微調整與優化,到每張照片的光線和攝影對象,印樣追溯著造像者如何一步一步實現讓自己滿意的最終成品。
看印樣也像是一種窺探,觀眾能夠回溯攝影師在時空中的運動,跟蹤他們從左到右觀察時最為微小的視線變化。仿佛你進入了他們的頭腦,得以坐在他們腦內劇場的前排,透過他們的雙眼看到獨家視野。
克裡斯汀·魯本(Kristen Lubben)在2011年初版的《Magnum Contact Sheets》(瑪格南印相典藏,由Thames and Hudson出版社出版)的引言中便指出:「印樣因攝影師手法的不同而不同,記錄著圖像從無到有的過程。那是一次擺拍,還是因緣際會的相遇?攝影師是注意到一個值得挖掘的場景,於是孜孜不倦地打磨出好作品,還是說這是傳說中的『決定性瞬間』?如今已被數碼攝影淘汰的印樣,集中體現了攝影本身的魅力所在:逐漸顯山露水的時間感,空間中有跡可循的動作蹤跡,清晰有力地佐證了攝影要真實記錄現實的主張。」
19歲時,瑪格南攝影師雷蒙德·德帕東(Raymond Depardon)曾拍攝建設中的柏林圍牆。到了1989年年底,受到《解放報》(Libération)的委託,他重回那座城市,記錄柏林圍牆的倒塌。文章開篇的這張作品攝於布蘭登堡門附近,曾登上《金融時報》和《世界報》的頭版。
本期《印樣故事》中,攝影師向我們講述,為什麼這張照片隨著時間流逝而愈發珍貴。
柏林圍牆倒塌。
德國,1989年11月
© Raymond Depardon | Magnum Photos
時間回到1961年,當時的我19歲,被派到柏林拍攝羅伯特·甘迺迪。當時柏林圍牆正在建設,於是我既拍到了它在1961年的建設過程,也記錄了1989年它的倒塌。「這些照片攝於柏林的波茨坦廣場,在布蘭登堡門附近。《解放報》攝影部的主管讓-皮埃爾·蒙塔涅(Jean-Pierre Montagne)聯繫到我,告訴我牆已經倒了,讓我立馬去那邊跟蹤報導。
當時,那是一片「無人區」。牆是在1989年11月9日的晚上倒的,但所有攝影師都是在11月10日才到。年輕人坐在牆上的照片攝於11月11日。牆還沒有全部倒塌。它所遺留的象徵意義也還在。
從這張印樣裡可以看到,在膠捲用到一半的時候,我開始聚焦牆上的年輕人。他是個來自西邊的朋克青年,突然間開始大聲叫喊,我便被他吸引了。他一邊尖叫著,我一邊抓起了我的萊卡開始拍照。這張照片的力量源自他那叛逆的大喊。那是自由、憤怒和愉悅的高呼。那聲尖叫代表了當時的柏林圍牆倒塌事件。雖然登上了《金融時報》和《世界報》的頭版,但是後來過了一段時間,這張作品才被公認為一張好照片。我認為,隨著時間流逝,它的象徵意義愈發強烈。
我們總會忘掉一些照片,或是不懂得欣賞某些作品,甚至在第一眼看到它們的時候感到失望。但是,隨著時間流逝,照片便會發生變化,在情感上和視覺上,它們的價值都會提高。我傾向於自己一個人看自己的印樣,因為在第一次看它們的時候總會感到失望。對我來說,那是不願意跟別人分享的親密時刻。不過等到再過幾年,我們便會對自己的老印樣感到自豪。那是與時間抗衡的工具。
柏林圍牆倒塌。
德國,1989年11月
© Raymond Depardon | Magnum Photos
瑪格南圖片社,傳遞影像力量,講述真實故事。
官方微博微信:MagnumPhotos
原標題:《印樣故事:Raymond Depardon鏡頭下的柏林圍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印樣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