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性猝死預防,有一類藥物非常關鍵

2020-12-22 39健康網

核心提示:心臟性猝死(SCD)是全球範圍內的主要公共健康問題之一,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及健康。心臟性猝死預防的常用藥物有哪些?高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預防心臟性猝死?心臟性猝死患者復甦後應如何處理?在第三十屆長城心臟病學會議(GW-ICC)上,醫脈通就相關問題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心內科主任張萍教授進行了專訪。


  心臟性猝死(SCD)是全球範圍內的主要公共健康問題之一,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及健康。心臟性猝死預防的常用藥物有哪些?高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預防心臟性猝死?心臟性猝死患者復甦後應如何處理?在第三十屆長城心臟病學會議(GW-ICC)上,醫脈通就相關問題對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心內科主任張萍教授進行了專訪。

  醫脈通:心臟性猝死防治的常用藥物有哪幾類?其在預防心臟性猝死中的價值如何?

  張萍教授:心臟性猝死是導致人類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一個病因是各種原因導致的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所佔比例接近80%。也就是說,導致心臟性猝死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因此,能夠控制心律失常的藥物,對於預防心臟性猝死也是有用的。

  根據目前臨床現有的數據,直接治療心律失常最為有效的藥物是II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胺碘酮。但由於胺碘酮會帶來心臟方面的副作用,因此其並不作為患者的一線治療藥物,且使用時往往有一些限定,對於不宜長期使用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的患者,當發生心律失常或存在高危因素時,才考慮使用胺碘酮。胺碘酮在治療心律失常的應用中,早期可以看到一些復律的效果,但長期預防猝死的效果並不顯著。但近來的一些數據顯示,如果能夠調整好胺碘酮的使用劑量和應用方法,並及時進行監測,其對於降低惡性心律失常引發的心臟性猝死率是有效的。

  在藥物預防心臟性猝死方面,最為確定有效的是β受體阻滯劑。眾所周知,β受體阻滯劑是心血管疾病治療中應用領域最廣泛的一類藥物,既可以控制血壓,又可以控制心律失常的發作,比如減少房顫的復發、減少器質性心臟病患者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等,還可以減少一些促發性因素,如早搏的發生等。另外,β受體阻滯劑還是冠心病二級預防中的重要藥物。其中,冠心病二級預防用藥遵從的「ABCDE」方案中的「B」方案中,主要的藥物就是指β受體阻滯劑。除此之外,β受體阻滯劑在心衰的治療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僅僅是控制心律失常,還能通過抑制人體交感神經的活性,來減少內源性兒茶酚胺對心臟的損害,以及在心臟重構方面的作用。當然,β受體阻滯劑在心梗和心衰方面最大的貢獻是可以減少猝死的發生。β受體阻滯劑因其對心臟的作用相對比較全面,且副作用相對較少,其在預防心臟性猝死的治療藥物中的地位絕對無出其右。

  另外,對於長QT症候群導致的惡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可以間接通過補鉀、補鎂,或縮短QT間期的藥物,比如Ib類藥物美西律進行治療,通過減少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減少猝死的發生。

  很多心臟性猝死患者是具有一定心臟病基礎的,冠心病也是其中之一。因此,治療冠心病的藥物,尤其是包括他汀類、ACEI類、ARB類藥物在內的二級預防藥物,都在預防心臟性猝死中發揮著它們的作用和貢獻。

  醫脈通:高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預防心臟性猝死?

  張萍教授:對心臟性猝死危險因素的識別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多年前,心血管病專家Douglas P. Zipes總結說,在心臟性猝死的人群中,有1/3可以看到高危因素,有1/3有一定中等程度的危險因素,還有1/3看不到任何危險因素,甚至看起來就是一個健康人。這1/3看不到危險因素的人群,是目前醫療領域具有挑戰性的一個難點。心臟性猝死的預防工作也只能針對能看到危險因素的患者人群。

  目前,心臟性猝死非常確定的危險因素之一是患者曾經發生過猝死的生還者。這類患者再發猝死的概率很高,可達50%以上。因此,對於這類患者,一定要去查找病因,比如是否合併有冠心病等;對於年紀比較大的患者,還要檢查是否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發的冠狀動脈血管狹窄;對於女性或相對年輕的人群,即使冠脈沒有嚴重狹窄,也要考慮是否存在冠狀動脈痙攣。如果猝死好發於凌晨或發作前有胸悶、胸痛的症狀,則考慮冠脈痙攣,一定要給予相應的幹預。

  對於非常年輕的患者,首先要排除QT間期延長。先天性長QT症候群是導致青少年猝死的重要危險因素,一旦懷疑該症候群,或經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和運動心電圖檢測確定有先天性長QT症候群,一定要進行遺傳學檢查,確定其遺傳學類型。不同類型的長QT症候群,其導致心臟性猝死的誘因也不同:I型長QT症候群患者引起心臟性猝死的原因往往是持續性運動,比如遊泳。對於這種類型的患者,就應避免做長時間的劇烈運動,以預防猝死的發生;II型患者引發猝死的誘因則為警覺性刺激,比如鈴聲或其他突發的刺激等,對這類患者,就要注意在晚上睡覺前,一定要將任何鈴聲都關掉,避免不良事件的發生;III類患者與前兩類患者均不同,往往是在睡眠中發作,與Brugada症候群很像。對於這類患者,必須積極地使用預防猝死的手段,比如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裝置。

  心臟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其臨床中主要的預防手段就是植入ICD裝置。對於有器質性心臟病或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心梗發生40天後,如果EF值在35%以下,或是存在非持續性室性心律失常且EF值在30%以下,則都可以歸為猝死高危人群,根據指南直接考慮植入ICD,預防心臟性猝死的發生;EF值<30%的心衰患者,也要實行同樣的策略。此外,對於這類患者,還要注意避免低鉀血症的發生。還要通過積極的二級預防,減少患者心肌缺血的再發生,以減少惡性心律失常事件的發生。

  總體來說,預防心臟性猝死,一定要查清楚患者的病因。針對不同的病因,預防的側重點也不同,也就是說,猝死的防治也要個體化、精準化進行。

  醫脈通:患者復甦後應如何處理?在平時應注意哪些方面?

  張萍教授:心臟驟停一旦發生,就要立即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心肺復甦。但心肺復甦不僅僅包括大眾所熟知的心臟按壓。通過心臟按壓,只能讓停跳或接近停跳的心臟獲得一定的搏血量,來保證對人體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但不能保證將心臟恢復到正常節律。特別是對於發生室顫的患者,如果不進行除顫的話,室顫自動終止的機率是非常低的,不會超過3%。這也是做心臟性猝死預防工作的醫生,積極向政府呼籲在學校體育館、大型商場或劇院等人流密集的場所配備體外自動除顫器(AED)的原因。

  當心臟驟停一旦發生,我們要在心臟按壓的同時,快速拿到AED為患者進行緊急復律。只有心臟能夠復律,才能讓患者恢復有效的心跳和心搏。因此,我認為除顫是急性處置的過程中非常重要卻又非常薄弱的環節。

  但即使經過除顫後,患者復甦,也要把患者儘快送往醫院,以進行心肺復甦後的高級生命支持。因為心臟驟停的黃金搶救時間為4-6分鐘,一旦超過6分鐘,患者就會出現一些重要器官的繼發性損傷,可能是一過性的,也可能是相對持久性的,因此必須有後續的高級生命支持工作的開展,還要對猝死病因進行評價。一旦找到猝死的病因,就如之前所說,對患者進行藥物或器械治療。

  因此,心臟驟停的急救工作不僅僅是醫生們的工作,也需要全民的支持和協助。一旦發生心臟驟停,對其急救的時間越早越好,但並不是每一位患者剛好倒在醫生身邊,所以我們呼籲全民都要學會基本的心肺復甦救治方法,以挽救更多的心臟性猝死患者。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ICD(植入式心律轉復除顫器)有效預防心臟性猝死
    我國每年大約有54萬人發生心臟驟停,其中90%以上是在院外突然發生的,全球醫院外心臟驟停的發生率是20-140例/10萬人。其次,發生心臟驟停後的搶救時間極短:在1分鐘內搶救成功率可達90%!在4分鐘內搶救成功率降低到50%!往後每晚1分鐘急救,搶救成功率會下降10%!超過10分鐘以上,搶救成功率幾乎為0!
  •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團隊發明可預防心臟性猝死的「光控」開關
    據中新網3月21日報導,武漢大學人民醫院21日對外宣稱,該院科研團隊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可給過度活躍的心臟交感神經系統裝上人為調控的「光控」開關,預防心臟性猝死的發生。 該研究團隊負責人江洪介紹,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臟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且無有效治癒方法。防治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成為降低心臟性猝死率的核心關鍵。
  • (急診頻道)之(高以翔專題)--(心源性猝死的篩查)
    ○【什麼是心臟性梗死?】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又叫做心臟性猝死,根據《ESC2015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臟猝死的預防管理指南》的定義;「猝死: 明顯健康的個體,症狀發作1 h 內發生的非創傷性、意外致命事件; 如果死亡未被見證,而事件前24 h 受害者健康狀況良好,則適合該定義。
  • 心肺復甦成功率低 應高度重視對心源性猝死的預防
    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徐軍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即使在患者倒地的第一時間就進行心肺復甦,能完全搶救成功(指患者有良好的神經學預後)的機率也不是非常高,院前心肺復甦的自主循環恢復率為25%-40%,而我國心源性猝死患者最終能被搶救回來並完全恢復的概率只有2%左右。
  • 速效救心丸可有效救治心源性猝死?假的​!
    近年來,中青年猝死的事件時有發生,尤其是由心臟驟停引發的心源性猝死,時常發生在有些平時看起來身體不錯的人身上。所以,很多人為了防範於未然,會隨身攜帶速效救心丸,覺得在關鍵時刻,服用速效救心丸就能有效的救治心源性猝死。那麼,這樣的急救方式真的有效嗎?
  • 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是什麼?禍根找到了,多和3個因素離不開關係
    在發病的時候會有一些特點,例如死亡出乎意料、死亡速度非常快,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這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特徵。如果有這種情況存在,意味著本身心臟可能已經受到損傷。那麼,導致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有哪些呢?1、基礎心臟病導致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比較多,例如有器質性的心臟疾病、器質性心臟疾病在發展過程中會導致心臟功能下降,這是大部分人心源性猝死的原因。
  • 心源性猝死應該咋預防? 專家:別熬夜常備速效救心丸
    專家警示,冬季天冷突然增加活動時,心臟負荷大大增加,全身血液心血管循環系統超過負荷,容易發生心臟性猝死。  重點一:猝死主要發生在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大體力透支人群  猝死顧名思義就是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人,因為自然疾病而出乎意料地突然死亡。
  • 預防心源性猝死,要從這些小事做起→
    心源性猝死是猝死最常見的類型,約佔到80%。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約54萬人,每天有近1500人發生心源性猝死,在全球排第一。「明天和意外,誰也不知道哪一個先來」,有些人從未確診與猝死相關的疾病,卻猝然離開了這個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忽視的小事卻是猝死的可怕誘因。
  • 預防心源性猝死,要從這些小事做起
    心源性猝死是猝死最常見的類型,約佔到80%。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約54萬人,每天有近1500人發生心源性猝死,在全球排第一。「明天和意外,誰也不知道哪一個先來」,有些人從未確診與猝死相關的疾病,卻猝然離開了這個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忽視的小事卻是猝死的可怕誘因。
  • 動態監測心功能並自動報警 CRT-D起搏器防治心源性猝死更有效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臟疾患中非常嚴重的病症,臨床情況複雜,表現不一。西安市第三醫院心內科一病區主任王昌育介紹,很多患者以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為主要臨床表現,患者隨時可能發生心性猝死,對此類患者可用藥物控制心力衰竭,並同時植入體內自動除顫器(簡稱ICD)以減少心性猝死的發生;另一些患者則以心力衰竭症狀如氣短、浮腫等為主要表現,未合併嚴重室性心律失常,此類患者在強化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可以行心臟再同步化治療(簡稱CRT)輔助治療。
  • 高以翔猝死 中國的心源性猝死發病率如何?
    11月27日,節目組官方對外宣稱,高以翔死因繫心源性猝死。這是近幾年又一起引發社會高度關注的公眾人物「心源性猝死」事件。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中披露,我國每年死於心臟性猝死(SCD)的人數估計為54.4萬人。什麼是心源性猝死?
  • 實為心臟性猝死估算人數
    對此,「求真」欄目記者調查發現:「60萬」這一說法實為醫學研究中對我國每年「心臟性猝死」人數的估算,傳播中有外媒誤將「猝死」譯為「過勞死」。目前,官方並沒有發布「過勞死」方面的相關數據統計。 韓媒援引中國媒體報導 將「猝死」譯為「過勞死」 2006年6月,《中國經濟周刊》第23期推出有關「過勞死」報導說,在許多行業中國員工的勞動時間幾乎已經趕超日韓了,首都醫科大學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長楊新春教授表示:據估算,目前中國每年大約有60萬人發生猝死。 《韓國經濟》雜誌隨後援引了這則報導。
  • 心源性猝死值得警醒 專家:年輕人更不能大意!
    事實上年輕人發生心源性猝死並不少見,今年7月,浙江嘉興一名27歲年輕男子打籃球時突然倒地不起,最後也是心源性猝死。 年輕人為什麼會發生心源性猝死?遇到心源性疾病如何自救?如何預防心源性疾病?帶著這些問題,今天(12日)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採訪了市急救中心心血管內科主任肖駿和急診部醫生趙勇。
  • 我國心源性猝死發生率呈上升趨勢 專家呼籲:心律失常需要防治
    中國網財經9月21日訊 近年來我國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發病年齡呈下降趨勢。日前在「『停不下來的心動』心律失常防與控的公眾健康教育」科普活動上,專家們呼籲:心律失常需要防治,首先,要提高健康意識,加強檢查和預防;其次,提倡科學治療,合理利用醫療科技手段。
  • 「心源性猝死」低齡化,身體上並非沒有徵兆,該怎樣預防?
    而絕大部分的猝死都屬於心源性猝死,而心源性猝死大多是外表健康無徵兆的人,少數伴有胸痛史,或者家族猝死史。年輕人的身體素質比較好,心血管年輕有活力,為什麼還會出現心源性猝死呢?其實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 導致「性猝死」的4個原因,希望你一個都不沾邊,提前了解吧
    導語:「性猝死」是指由於性行為引起的意外突然死亡,指在性生活中處於興奮,心跳和血壓同時加速。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發生之前雙方都無預兆及精神準備,因此往往缺乏預防措施,使人搶救不及。聽起來很可怕。那麼「性猝死」發生的機率大嗎?
  • 心源性猝死並非全無徵兆 預防需規律生活少熬夜
    南國都市報11月薪8日訊  (記者 王洪旭文/圖) 11月27日凌晨,35歲的演員高以翔在錄製節目時發生心源性猝死,令人心痛。對此,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二區主任、主任醫師郭照軍表示,心源性猝死是在短時間內突發的意想不到的心臟驟停死亡,更容易發生於本身就有心臟病的人,且以中老年人較為多見,預防需從健康生活方式開始。
  • 如何遠離心源性猝死? | 新華醫院專題講座明日開講
    為了讓廣大群眾進一步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基本防治知識,尤其是心源性猝死的基本常識和注意事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心血管二科將舉辦「世界心臟日」主題科普宣教活動。此次活動將以健康講座和現場互動的形式向公眾普及「心源性猝死的識別與防治」知識,歡迎大家前來參加。
  • 侯耀文無心臟病史猝死震驚全中國 專家釋疑(圖)
    侯耀文之死震驚全國 無心臟病史為何猝死 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指出 人過中年最易扣動心梗「扳機」  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侯耀文因心肌梗死突然去世的消息令很多人感到震驚,一個以往並無心臟病史的人為何會突然發生心源性猝死?
  • 為什麼年輕人會出現心源性猝死
    前兩天演員高以翔參加節目錄製在奔跑中突然暈厥倒地,未能搶救成功導致不幸身亡,死因為心源性猝死。一些正值青壯年的青中年人發生猝死的病例屢見報端,引起公眾關注。 那麼什麼是心源性猝死,青年人猝死有哪些常見原因,該怎麼預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