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聽說過這麼一句話嗎?「《易經》不易,《難經》不難。」其實《難經》的「難」應該讀nàn,是問難、質疑的意思,不是困難的意思。
《難經》和《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並稱中醫學四大經典。這四部經典都是漢代成書的,《黃帝內經》是西漢成書,其他三部都是東漢成書。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全書共81個問題,採用問答方式。每一個問題採用的方式都是用「曰」字開頭提出問題,然後用「然」字開頭進行回答。但並沒有說是誰問誰答。從《黃帝八十一難經》這個書名可以推測是黃帝問(當然是託名黃帝),作者回答。作者是誰呢?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是扁鵲。
扁鵲,原本是黃帝時代的一名神醫,因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叫秦越人的醫生醫術高超,而被大家稱為扁鵲。司馬遷曾在《史記》中為扁鵲秦越人立傳。《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秦越人,是渤海郡鄚(今河北滄州市任丘市)人。醫療經驗豐富,長於脈診。秦越人帶著弟子不辭艱辛,周遊列國,行程數千裡,為了濟世救人,隨俗為變。他到邯鄲時,得知當地人尊重婦女,就做了帶下醫(婦科醫生);到洛陽時,得知當地人敬愛老人,就做了專治老年人耳聾眼花四肢痺痛的醫生;到了鹹陽,得知當地人喜愛孩子,就做了治小孩疾病的兒科醫生。他隨著各地的習俗來變化自己的醫治範圍,是一位醫技高超的「全科醫生」。他在虢國曾經用針刺使虢國太子起死回生,在齊國曾準確判斷齊桓侯疾病所在部位。他不僅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而且擅於運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各種方法。他的名聲越來越大,被天下人稱為神醫「扁鵲」。也正因如此,所以遭到秦國的太醫令李醯的嫉恨,最後李醯派人刺殺了扁鵲。
扁鵲在醫學上最重要的貢獻是脈診。《史記》稱讚他是最早應用脈診來判斷疾病的醫生,「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淮南子·泰族訓》也說:「所以貴扁鵲者,非貴其隨病而調藥,貴其擪息脈血,知病之所從生也」。其實扁鵲對望聞問切四診都是很精通的,他可以通過望色判斷病證變化,尤其在脈診方面更是神奇,他發明了三部九候脈診法,對其中的寸口脈診多有體會,這些在《難經》裡可見一斑。
那麼《難經》究竟是不是扁鵲創作的呢?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有關扁鵲的著作有《扁鵲內經》《扁鵲外經》,但沒有提到《難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也已經佚失。可喜的是2012年從四川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了920支醫學竹簡,後被整理成九部醫書,其中部分醫書,專家認為就是扁鵲學派失傳的醫書。竹簡中出現的「敝昔」兩字就是「扁鵲」。
《八十一難》的書名最早見於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難經》的書目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而第一次明確提出《難經》是秦越人所作的人是唐代的楊玄操。從內容上看,張仲景在撰寫《傷寒雜病論》時曾引用了《八十一難》文字,這些文字與今本《難經》互有出入。晉代王叔和《脈經》收錄了一些《難經》原文,但這些原文均不見於今本《難經》,估計另有傳本。三國時吳太醫令呂廣曾注《難經》,這是已知的《難經》的最早注本。唐代楊玄操就是在呂廣注本的基礎上重新編次的。北宋翰林院醫官王惟一又在此基礎上進行校勘。後人整理成《難經集注》,成為通行本。
雖然我們現在還無法肯定或否定《難經》就是扁鵲作的,但從《難經》診脈、經絡等內容看,與扁鵲是有關係的,至少可以看成是扁鵲學派的著作。
《難經》採用問答方式探討了中醫學的81個問題,內容涉及脈診、經絡等各個方面。這些問題實際上都是從《黃帝內經》(包括《素問》《靈樞》)裡面提煉出來的,是對《黃帝內經》一些重要理論的發展,有很多觀點是首創,所以被認為是《黃帝內經》的「羽翼」,和《黃帝內經》等並列入中醫四大經典著作。《難經》全書81難可以分為六個部分:其中第1難至第22難討論脈診,第23難至第29難討論經絡,第30難至第47難討論臟腑,第48難至第61難討論疾病,第62難至第68難討論腧穴,第69難至第81難討論針法。《難經》首創了很多理論和方法,為中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第一,在脈診方面,首創「獨取寸口」的切脈方法。「寸口」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老中醫在手上橈動脈把脈的地方。這就把原本需要全身「三部九候」的脈診法大大簡化了。原來的「三部」就是上(頭部)、中(手部)、下(足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候,共九候。而《難經》提出只需取中部手上的寸口就可以診斷疾病。把全身的「三部九候」簡化為「寸口」的「三部九候」。即把醫生三根指頭按壓的部位分為寸、關、尺三部,每一部位又根據按壓的深淺分為浮、中、沉三候,共九候。兩隻手的寸、關、尺分別對應心、肝、腎和肺、脾、命。這是一種了不起的全息診斷方法,幾千年以來一直被中醫所使用。
第二,在藏象學說方面,創立「右腎命門」的學說,突出腎—命門的重要性。在《黃帝內經》中「命門」指眼睛,可《難經》卻第一次提出右腎為命門。《難經·三十六難》說:「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這一觀點為後世醫家廣泛運用,成為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難經》建立了以「腎(命門)—元氣—三焦」為軸心的整體生命觀,在中醫學術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在經絡學說方面,第一次提出「奇經八脈」的概念,完善了奇經八脈(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的循行理論,對奇經八脈的生理功能、病理證候等作了系統闡述。此外還對《黃帝內經》的十二正經理論作了補充和整理,使十二正經理論更加簡明扼要、條理清晰。這樣正經十二脈和奇經八脈構成了經絡學說的主體。《難經》首次提出「八會穴」的名稱,對八會穴的臨床主治作了論述,還完善了十二原穴、五輸穴、俞募穴等特定穴位的理論及臨床運用。
第四,在針法方面,首創「瀉南補北」法,確立「補母瀉子」法。這是《難經》根據五行生剋規律提出的整體防治方法,反映了天人相應、內外統一的整體觀。所謂「瀉南補北」,就是對於肝氣實、肺氣虛的病症,採用瀉心火(南為心火)、補腎水(北為腎水)的方法來治療。這是《難經》第一次提出來的方法。所謂「補母瀉子」,就是對於某髒(經)的虛證用補其母髒(經)的方法治療,對於某髒(經)的實證則用瀉其子髒(經)的方法來治療。「補母瀉子」是《黃帝內經》提出的,《難經》作了完善補充並作為一個原則被確定下來。
總之,《難經》雖然篇幅很短,只有12000多字,但對中醫理論的貢獻是巨大的,對後世醫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作者系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首任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