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學習體會

2021-03-04 吳氏手記
一、《難經》印象


  《難經》裡的「難」字,不是像耶穌受難的哪個難的意思,而是「疑難」的意思。也就是說這本書就常見疑難問題進行了回答。如果說給《難經》換個題目,那可以叫做《中醫常見問題81問》。主要涉及到脈、經絡、臟腑、病、穴道和針灸等六個方面的問題。由於每個讀者的知識面側重點不同,讀起來的體會也必然有所不同。因此,本文著重談一下我自己對幾個問題的體會。

  《難經》成書於戰國時期,作者據說是託名於扁鵲,也是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所參考的重要書目之一。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仲景所認可的東西差不了。因此,學好《難經》,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傷寒雜病論》。

二、論脈1,診脈為何獨取寸口?

 《難經》是這樣解釋的:「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我的體會:《內經》中的常見診脈點有三處:人迎(頸側動脈處)、寸口和趺陽。人的手足陽經經過人迎,因此,人迎在判別陽經的運行情況更有優勢,獸醫診病多用人迎脈法;趺陽脈主要體現的是胃脈運行情況,因此,在判別胃經疾病方面根據有優勢。

除了上面《難經》中所回答的採用寸口脈法比較能夠全面反映身體氣血運行情況的原因外,我想出於禮法等方面的制約,採用寸口脈法更方便一些。

2,脈的太過、不及、覆溢和關格?

關前為陽,脈見九分而浮。多者為太過,少者為不及。超過上魚際為溢,為外關內格。關後為陰,脈見一寸而沉。多者為太過,少者為不及。超過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故覆和溢都是真髒脈,人不病而死。

體會:其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臨床意義在於發現脈的太過與不及,特別是當遇到覆溢脈時,知道這是一種死脈(其現實意義多指難治,而非必死),要有所警惕和識別。

3,五臟和六經的脈象

浮大而散為心脈;浮短而澀為肺脈;牢而長者為肝脈;按之濡,舉指來實者為腎脈。

少陽脈,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脈,浮大而短;太陽脈,洪大而長;少陰脈,緊大而長;太陰脈,緊細而長;厥陰脈,沉短而緊。

 

體會:只有掌握了平脈的脈象,才能發現病脈。這裡沒提脾脈,但從其他脈經中可以知道,脾胃之脈當以「和緩」為平脈的主要脈象。肺與心均居寸位,屬陽,具有升發的特性,因而共性都有「浮」的特點,但心脈「大與散」是心火性膨脹和發散作用的結果;肺的「短與澀」是相對於心火而言的,肺也具有降氣和收斂的特性,因而具有「短與澀」的如果。其臨床意義在於:不論那部脈,當你你發現脈象有「大和散」的特點時,你要想到是否有心火幹預的作用;同理,當你發現脈象呈「短與澀」的特點時,會想到是否有肺幹預的作用;脈象見弦(這裡指牢而長)想到肝;脈沉想到腎……。

同理:六經脈的平脈脈象也十分重要。當我們診到做關脈的浮部時,並未見到細而長的弦脈,而往往感觸到的是「乍大乍小,乍短乍長」,原來是少陽經膽脈作用的結果;

而「少陽脈,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脈,浮大而短;太陽脈,洪大而長;少陰脈,緊大而長;太陰脈,緊細而長;厥陰脈,沉短而緊。」,《難經》說,此皆為王脈也。也就是說這都不是病脈,而是高級的平脈!可陽明脈浮大好理解,為何會短?太陽脈本該以浮為主,又為何會「洪大而長」?少陰脈為陰脈,緊還好理解,為何會有「大而長」的陽象?太陰脈緊細而長中的「長」如何理解?厥陰脈的沉短而緊的脈象全是陰脈象,似乎還好理解寫,平時也能感受出來。這些不解應該繼續探索!解惑之時也將是進步之時。

4,為何會有脈平而死者?

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也即十二經之根本——腎氣,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腎氣先絕也。

體會:其現實的臨床意義在於,務必注意患者的尺脈是否有拔根現象。這裡的所謂「平脈」恐並非真正意義的平脈,而是指大部分脈象尚可,如果細心留意尺脈,應該會發現其虧空和拔根現象。

5,怎樣區分別臟腑之病?

數者腑也,遲者髒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

體會:這個對於臨床八綱診斷的「陰陽、表裡」確定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6,怎樣判別臟腑的脈象之變?

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幹心也(脈弦急為肝脈像);心脈微急者,膽邪幹小腸也;心脈大甚者(脈大為心脈像),心邪自幹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幹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幹心也(脈緩為脾脈像);心脈微緩者,胃邪於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幹心也(脈澀為肺脈像);心脈微澀者,大腸邪幹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邪幹心也(脈沉為腎脈像);心脈微沉者,膀胱邪幹小腸也。

  體會上文中的淡體字為我的理解,也是上文所提及的掌握五臟平脈的意義。理解歸理解,臨床上能否用出來又是另一回事兒。

7,從脈象與色澤的搭配看相剋與相生

五臟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此謂脈色相應。其不應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為相剋;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沉而滑為相生也。

體會:其臨床意義在於,根據脈象與色澤的搭配,運用五行的相生相剋理論,來判斷病情的走向。

8,損脈的預後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

體會:還是強調腎脈有根的重要性。

9, 脈與胃氣的關係

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

春脈微弦曰平;弦多胃氣少曰病;但弦無胃氣曰死。

夏脈微鉤曰平,鉤多胃氣少曰病,但鉤無胃氣曰死。

秋脈微毛曰平,毛多胃氣少曰病,但毛無胃氣,曰死。

冬脈微石,曰平,石多胃氣少,曰病;但石無胃氣,曰死。

胃者,水谷之海,主稟。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耳。來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見也。

體會:判別有無胃氣的標準在於脈象是否具有一股和緩之象。脾虛者右關脈確實可見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的脈象。

10,五臟脈與病候

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癃),溲便難,轉筋

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其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yuē,同「」)。

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

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熱

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洩如下重,足脛寒而逆。

體會 :這一段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動氣與臍的關係來判別五臟所病。肝脈病,動氣在臍左;肺脈病,動氣在臍右;脾脈病,動氣在臍中(當臍);心脈病,動氣在臍上;腎脈病,動氣在臍下。

11,如何通過脈診判別人病有沉滯積聚?

診病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即使右脅有積氣而診不得肺脈,右手脈也當沉伏。

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為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

體會:脈不應病,我的理解是鬱結的久和大了。

12,男女脈的差異

男子生於寅,寅為木,陽也。女子生於申,申為金,陰也。故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恆弱,女子尺脈恆盛,是其常也。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也。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

體會:男為陽,當陽脈盛,尺脈弱,呈現一種奮發向上的脈勢,故往往尺脈偏弱,而如果男得女脈,就呈現陽脈弱,尺脈盛的脈勢,表示此男陽氣生發力不足;女陰陽,當陽脈弱,尺脈盛,呈現一種內含收斂的脈勢,故往往尺脈偏盛,而如果女得男脈,就呈現陽脈盛,尺脈弱的脈勢,表示此女陽氣生發力太過而收斂不足。

13,關於人病脈不病的解釋

「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

體會:人病了,脈不病,不是人沒病,只是人的人的呼吸與脈數不對應而已。

 

二、論經絡

 

1,手足經絡走向的差異

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足蹺脈,從足至目

由上可見,通到頭部都是陽脈,陰脈均至胸中而止。故頭部為三陽之匯,不怕冷。 

2,奇經之為病

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

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若心痛

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

衝之為病,逆氣而裡急。

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婦子為瘕聚

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

十二正經,大家多熟悉,奇經八脈,則不一定都熟悉。了解奇經八脈的為病特徵也很重要。三、論臟腑

 

1,營衛的運行

谷入於胃,乃傳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於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息,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故知營衛相隨也。

2,三焦如何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羶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臍傍。

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導也。其治在臍下一寸。 

  請關注三焦其治的三個點:羶中、臍傍和臍下。

3,五臟的聲、色、臭、味、液

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

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聲言,其液汗;

脾色黃,其臭香,其味甘,其聲歌,其液涎;

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聲哭,其液涕;

腎色黑,其臭腐,其味鹹,其聲呻,其液唾。

以上五個所主中,以色、臭、味和液為常用,而聲多用不上或不會用。當我們遇到患者對某臭或味敏感,當想到其對應的臟腑。

4,五腑與「五腸」

小腸者,受盛之腑也大腸者,傳瀉行道之腑也膽者,清淨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小腸者,心之腑;大腸者,肺之腑;膽者,肝之腑;胃者,脾之腑;膀胱者,腎之腑。小腸謂赤腸,大腸謂白腸,膽者謂青腸,胃者謂黃腸,膀胱者謂黑腸

 5,五臟的關格

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

邪在五,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相營也,故曰關格。

6,諸之粗細

小腸徑八分迴腸徑一寸半廣腸徑二寸半

由上可見,自食物出胃後,諸腸逐步由細變粗。同樣多的食物,腸細,食物通行逗留的時間就會長一些,留給腸道吸收的時間就會長一些,故小腸最細。

7,為何老人而年輕人覺多

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於常,故晝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營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故老人不必糾結於覺少,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

四、論病

 

1,如何區分正經自病五邪所傷?

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huì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溼地,強力入水則傷腎是正經之自病也。

中風,傷暑,飲食勞倦,傷寒,中溼。此之謂五邪。

2,心病,何以知中風得之?

其色當赤。肝主色,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肝為心邪,故知當赤色。其病身熱,脅下滿痛,其脈浮大而弦。

3,心病,何以知傷暑得之?

當惡焦臭。心主臭,自入為焦臭,入脾為香臭,入肝為臊臭,入腎為腐臭,入肺為腥臭。故知心病傷暑得之,當惡焦臭。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4,心病,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

當喜苦味也。脾主味,入肝為酸,人心為苦,入肺為辛,入腎為鹹,自入為甘。故知脾邪入心,為喜苦味也。其病身熱而體重,嗜臥,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

5,心病,何以知傷寒得之?

當譫言妄語。肺主聲,入肝為呼,入心為言,入脾為歌,入腎為呻,自入為哭。故知肺邪入心,為譫言妄語也。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澀。

6,心病,何以知中溼得之?

當喜汗出不可止。腎主液,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自入為唾。故知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熱,而小腹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 

7,如何根據寒熱等區分病在臟腑

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髒也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髒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 

8,臟腑發病有何不同

髒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腑病者,仿佛賁響,上下行流,居處無常

9,為何髒病難治腑病易治?

髒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腑病易治者,傳其子也。

10,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

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11,五臟之積,積於何處何時得之?

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於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以秋適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熱,喘咳,發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

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 

   五臟所積部位類似於上文中動氣所現部位,也即:肝積在左;肺積在右;心積在上,腎積在下,脾積在中。而其所得的季節,則為其所勝臟器當令的季節。

 

12,洩瀉的分類

  洩瀉凡有五:有胃洩,有脾洩,有大腸洩,有小腸洩,有大瘕洩,名曰後重。

胃洩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洩者、腹脹滿,洩注,食即嘔吐逆大腸洩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洩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大瘕洩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

上文中的大瘕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肌瘤或腫瘤。

13,傷寒的分類與脈象

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

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

溼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

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

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14,傷寒的汗與下的時機

  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15,狂癲之別?

  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貴倨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

癲疾始發,意不樂,僵僕直視。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上文中的「其脈三部陰陽俱盛」,不知所指,是指狂還好理解,如指癲則難以理解。

16,頭厥痛真痛的區分

然: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其五臟氣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五、論穴道

 

1,為何五俞穴有五,腑獨有六者?

然:腑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

2,為何五臟六腑五俞穴皆以井為始?

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以井為始也

3,五俞穴的五行配置?

經為:井木滎火俞土經金合水

陽經為:井金滎水俞木經火合土

4,井合穴的含義?

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

5,12經的原穴都是哪兒?

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太陵肝之原,出於太衝脾之原,出於大白腎之原,出於太溪少陰之原,出於兌骨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衝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6,為何五臟募皆在陰,而俞皆在陽者

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

 7:井、滎、俞、經、合所主病

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

 

六、論針法 

1,針法的補瀉規則

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

2,四季用針規則

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3,用針無傷指什麼?

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4,肌肉淺薄,如何用針

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

5,四季用針規則的道理?

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其肝、心、脾、肺、、腎均與春、夏、秋、冬四季相聯繫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

6,何為迎奪隨濟

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相關焦點

  • 怎樣學好《難經》
    《難經》一書,「理趣深遠,非卒易了」,因此學習時要講究方法。一、通讀原著,參閱注釋明文意一般學習《難經》者,多作選讀。但《難經》全文不長,分為八十一節,故我主張學習時不要急於取捨,還是以通讀原著為好。只有通讀,才能全面了解《難經》之原貌。
  • 《難經》:扁鵲學派的經典之作
    「《易經》不易,《難經》不難。」其實《難經》的「難」應該讀nàn,是問難、質疑的意思,不是困難的意思。《難經》和《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並稱中醫學四大經典。這四部經典都是漢代成書的,《黃帝內經》是西漢成書,其他三部都是東漢成書。《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全書共81個問題,採用問答方式。
  • 路志正:怎樣學好《難經》(一)
    《難經》是以質疑的表形解釋《內經》的理論性著作。它不同於一般的注釋,而是發揮至理,剖析疑義,以垂示後學,誠為學習《內經》之津梁。尤其是其自出機杼,有所創新,補《內經》之所未發,擴前聖而啟後賢,對中醫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歷代醫家常以《內》、《難》並稱,把《難經》也尊為「醫經」,認為是學者升階岐黃堂奧登堂入室的必讀著作。
  • 何愛華老師的《難經》
    《難經》是中醫學理論奠基的經典之一,黑龍江中醫學院(當時沒有更名為大學)的何愛華老師是當時國內研究《難經》的學者,並出版專著《難經解難校譯》。吳童教授在福州南站等車時,收到《何愛華老師<難經> 》一書後記,於是在高鐵上一口氣寫下此文,追憶何愛華老師研究《難經》的點滴 。最初想在教師節期間發布,但因為一些事情,拖延至今。願何老師在天之靈安息!
  • 《難經》的身心文化
    「整體調控」原本屬於《內經》、《難經》的概念,《難經》這部兩千多年前為解釋《內經》而撰寫的經典,是構成中醫生物學、生理病理學基礎的教課書。但近代以來人文西化的浪潮使流傳了兩千多年的客觀真理邊緣化到了幾近隨中醫學一起被消亡的境地。災難在迫使有良心、有智慧、有使命感的專家們在反省之後又把它請回醫學的聖殿。
  • 《難經》論脈
    引言許多人都想學中醫,卻找不到門徑,其實所有的名老中醫都強調「學中醫就要學習中醫的四大經典」。
  • 四百多本中醫內經、傷寒、金匱、難經、溫病五類中醫古籍資料合集
    溫病類 這五大類的中醫資料為主,是非常全面以這五方面的中醫資料合集中醫學習不容易,學習中醫也是需要非常多年的實踐和積累,並不能速成中醫的沒落大概成長時間緩慢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光是中醫所用的中藥都要幾年的學習
  • 董洪濤:我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
    以下談談我自己學習中醫的幾點體會,願與讀者分享。這一條非常要緊。我讀大學時,是先在課堂上讀四年書,再開始臨床實習(大四時曾有兩個月的臨床見習)。我認為,臨床一定要早,若臨床太晚,不利於醫術提高。臨床要與課堂學習結合起來,否則,先在教室裡呆坐幾年,等到了臨床,課堂學的東西都不記得了。
  • 怎樣寫學習體會
    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見仁見智,學習體會最大的特點在於具有鮮明的個人色彩。關於文件和領導講話的學習體會這種學習體會比較常用。 關於工作實踐的學習體會這種學習體會注重對工作的思考總結,以發現工作規律,提高工作水平。工作實踐的學習體會一般分為對自身工作的思考和對他人經驗的借鑑。
  • 學習心得體會的寫法
    一、什麼是學習心得體會    主要是指自己在接觸某種事物和學習某本書或某篇文章講話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實際情況產生的感想和領悟到的東西。然後再通過文字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整理出來。    總之:學習心得體會寫作的方式繁多,最重要的是寫出你看過什麼東西,對它有些什麼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三、近來,全黨上下正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其目的也是通過各種手段,提高黨員幹部的自身素質,切實改變作風。在學習過程中,養成寫心得體會的良好習慣,也是加強學習效果的方法之一。其關鍵點不在寫了多少字,而是自己學習後真實感受所得。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樣來寫呢?
  • 怎樣寫學習心得體會
    對機關幹部來講,經常要寫的學習體會主要有三種:>>>>>一是關於文件和領導講話的學習體會。這種學習體會比較常用。撰寫文章書籍的學習體會,重在找出文章書籍中對自己觸動最深的思想、理論和觀點,加以消化吸收,以便對工作、生活有所指導幫助。學習的深度決定了體會的厚度。寫好學習體會的前提是學深、學透,同時聯繫思想、工作、學習、生活實際進行評價和論述,敘議結合,亮明觀點,給人以啟發。
  • 【實用】怎樣寫學習體會?
    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見仁見智,學習體會最大的特點在於具有鮮明的個人色彩。   1.關於文件和領導講話的學習體會   這種學習體會比較常用。目的在於通過認真學習文件出臺和領導講話的背景、意義,深刻理解文件和領導講話中的新要求、新精神,結合實際提出貫徹落實措施,表達對做好有關工作的獨到理解。
  • 【薦讀】學習體會怎麼寫?
    >這種學習體會比較常用。 關於工作實踐的學習體會這種學習體會注重對工作的思考總結,以發現工作規律,提高工作水平。工作實踐的學習體會一般分為對自身工作的思考和對他人經驗的借鑑。關於文章書籍的學習體會撰寫文章書籍的學習體會,重在找出文章書籍中對自己觸動最深的思想、理論和觀點,加以消化吸收,以便對工作、生活有所指導幫助。
  • 【經驗】學習心得體會怎麼寫
    寫好學習體會的前提是學深、學透,同時聯繫思想、工作、學習、生活實際進行評價和論述,敘議結合,亮明觀點,給人以啟發。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學習體會的寫作應遵循以下原則:學習的深度決定了體會的厚度。寫好學習體會的前提是學深、學透,同時聯繫思想、工作、學習、生活實際進行評價和論述,敘議結合,亮明觀點,給人以啟發。
  • 學習體會怎樣寫 | 快速收藏!
    小編有話說:學習體會是為了表達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感受、啟發而寫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見仁見智,學習體會最大的特點在於具有鮮明的個人色彩。關於文件和領導講話的學習體會這種學習體會比較常用。目的在於通過認真學習文件出臺和領導講話的背景、意義,深刻理解文件和領導講話中的新要求、新精神,結合實際提出貫徹落實措施,表達對做好有關工作的獨到理解。
  • 學習體會之節卦
    自我體會:限制邊界。如果說渙道是向外擴散出去,那麼節卦就是讓我們能收回來。任何事物都得有它自己的邊界框架也就是限制。人們總以為沒有限制才是自由,實際上只有限制才會有自由。因為沒了限制,就沒有了保護的邊界,你就會生活在連生命保障都不會有的社會中,還談什麼自由?
  • 學習中醫不僅要讀書,還要背書
    學習中醫不僅要讀書,還要背書,這是古今醫家成才的共同經驗。背書,最有助於提高臨床療效。學好中醫,要讀書,也要背書。讀書與背書不同,讀書有精讀,有泛讀,而背書則必屬精讀。應背書目與應讀書目並非完全一致。一、名老中醫推薦的應背書目以下參考《名老中醫之路》一書中近百位醫家的推薦,列出一些應背書目。
  • 「兩學一做」怎樣寫學習體會?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正在全黨展開,如何寫好「兩學一做」學習體會成為廣大黨員關注的問題。現在就和大家一起研究,如何將學習體會寫得特色鮮明,真實生動。一、學習體會寫作原則  (一)行文方式要「形散神不散」學習體會的行文方式靈活多樣,篇幅可長可短,但是主題一定要鮮明。
  • 學習心得體會:學英語 說最重要_學習心得體會_教育_太平洋親子網
    她向記者講述了自己的英語學習故事。同時,我們也歡迎各位家長、學生和老師為我們講述你自己的、你身邊的學習故事。  劉羽告訴記者,她在初中三年學習過英語,但進入高中階段,她打算前往日本留學,就選擇了放棄英語,全身心投入到日語學習。XX年3月,在完成高三年級上學期的學習後,她報考了樹德中學國際部gac預科班,打算畢業後到澳大利亞或英國留學。
  • 【黨建學習交流】心得體會(四)
    【黨建學習交流】心得體會(四) 2020-11-29 15: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