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怎樣學好《難經》(一)

2021-02-12 中醫夢想匯


《難經》是以質疑的表形解釋《內經》的理論性著作。它不同於一般的注釋,而是發揮至理,剖析疑義,以垂示後學,誠為學習《內經》之津梁。尤其是其自出機杼,有所創新,補《內經》之所未發,擴前聖而啟後賢,對中醫理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歷代醫家常以《內》、《難》並稱,把《難經》也尊為「醫經」,認為是學者升階岐黃堂奧登堂入室的必讀著作。但近年來,似有忽視學習研究《難經》的傾向。今特撰本文,為學習《難經》一呼,並供進修或自學者之參考。

《難經》又稱《八十一難》,書名見於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序》。後世對書名的含義解釋不盡一致,一種認為,「難」字作問難解,系解釋疑難之意。《帝王世紀》說:「黃帝命岐伯雷公論經脈,傍通問難八十一,為《難經》。」徐大椿也明確指出:「夫素、靈之微言奧旨,引端未發者,設為問答,俾暢厥義也。」另一種認為,「難」作難易之難解。如黎泰辰說:「謂難者,得非以人之五臟六腑隱於內,為邪所幹,不可測知,惟以脈理,究其仿佛耶,若脈有重十二菽者,又有按車蓋而若循雞羽者,復考內外之病以參考之,不其難乎?」我認為從全書體例及其主要內容來推敲,則皆為問題答疑,故當以前者更為貼切,《難經》之難字,應讀作「難(nàn)」。

《難經》一書,大多數注家認為是秦越人所作,楊玄操、呂復、王禕、李馬間、馮承熙、滑伯仁、陳修園等人都持此說。楊氏云:「黃帝八十一難經者,斯乃渤海秦越人所作也,越人受長桑居之秘術,遂洞明醫道,至能洞徹臟腑,刳腸剔心,以其與軒轅時扁鵲相似,乃號之為扁鵲。」《舊唐書·經籍志》也說:「《黃帝八十一難》二卷,秦越人撰。」但也有人認為《史記》未言越人有著作傳世,《漢書·藝文志》亦未載《難經》之名,且其內容受五行緯說家的影響非常明顯,據此推斷其為後世偽託之書,成書於西漢之後。我認為,仲景既稱《八十一難》為古訓,可見其成書於漢朝之前。蓋秦漢之前醫書多是口傳心授,其後又輾轉傳抄,訛誤在所難免,改動亦屬必然,特別是經過後世醫家的編次,已非原貌。因此可以說它與《內經》一樣非出一時一人之手筆。

《難經》全書八十一節,分為六章,分別對脈法、經絡流注、營衛三焦、氣血盛衰、臟腑諸病、滎俞經穴、針灸補瀉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討論和發揮。其中一至二十二難主要講脈法;二十三至二十九難主要談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重點闡述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主要論述病因病機與部分病症;六十二至六十八難主要介紹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主要討論針刺補瀉法的運用。《難經》對後世中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基礎理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典籍確立了祖國醫學的理論體系。《難經》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早在宋代就被選作醫學教育的教材之一。今將《難經》的學術成就擇其要以示一二。

一、獨取寸口,為後世不祧之祖

《難經》脈法具有獨創性,在《內經》三部九候脈法的基礎上,根據《素問·五藏別論》氣口「獨為五藏主」的理論,提出了「獨取寸口」的診脈方法,對中醫脈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有「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的稱譽。獨取寸口給後世以很大的方便,一直沿用至今。

《素問·經脈別論》認為: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素問·五藏別論》指出:「……五藏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難經》在此基礎上,首先論證了「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兇之法」的原理,「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肺與十二經脈有密切的關係,寸口為手太陰肺經之動脈,是十二經脈經氣匯聚之處。因此,通過寸口脈象變化,可以診知十二經脈、五臟六腑的邪正盛衰,確立了獨取寸口的理論根據。《難經》把《內經》的全身遍診簡化為寸口的三部九候診脈法,《十八難》指出:「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在確定寸、關、尺的部位時,首先定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有人認為這是《難經》「獨得之秘」。三部各有浮、中、沉,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候以「菽」之多少的輕重來說明診脈時下指取脈的輕重手法。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難經》的三部九候雖與《內經》的三部九候名稱相同,但名同而實異。其次,《難經》還強調了尺脈的重要性,《十四難》說:「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至今仍具有指導意義。《十八難》進而討論了寸口三部脈所配合的臟腑,這樣「獨取寸口」診脈法初具規模,達到了較為完善的程度。後世脈學,如王叔和的《脈經》、李時珍的《瀕湖脈學》等雖對中醫脈學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其基本大法,仍不出《難經》所述的範圍。《難經》「獨取寸口」被近人張山雷氏譽為「後世不祧之祖」。

二、歸納經絡、奇經八脈,補《內經》之未備

《難經》在繼承《內經》中有關經絡學說的基礎上,擷其要點,對經脈的長度、流注次序的運行規律、手、足三陰、三陽經經氣絕的症狀和預後診斷,作了論述,使之更加簡明扼要,條理愈趨清晰。《二十五難》還提出「有十二經,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的問題,認為手少陽三焦與心主相表裡,「俱有名而無形」,故有十二經。提出了三焦「有名而無形」的問題,引起了後世的爭論和研究。

奇經八脈,在《內經》中散見於《素問·骨空論》、《靈樞·脈度》等多篇,記述簡要,不夠全面和系統。《難經》始明確提出奇經八脈的說法,特別是對奇經八脈的名稱,與十二正經的關係、起於何處、止於何部以及為病等均作了較系統的論述,真是條分縷晰,一目了然。如《二十七難》具體列舉了奇經八脈的名稱:「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蹻,有陰蹻,有衝,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二十八難》則進而補充了奇經八脈各自的循行部位及起止點,《二十九難》則更列舉了奇經八脈的發病證候。《難經》有關奇經八脈的理論,補《內經》之未備,豐富了中醫經絡學說的內容,對後世經絡學說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兩腎有異,開命門學說之端

《三十六難》提出了「兩腎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為生命之門戶,是「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具有「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的重要生理功能,《三十九難》指出「其氣與腎通」。《難經》強調了命門在人體生理上的重要性,開創了命門學說之先河,給後世醫家以很大影響,如薛立齋、孫一奎、張景嶽、趙養葵等輩都重視命門,在實踐中進一步發揮了《難經》的有關理論。命門學說為《難經》所首創,後世有關命門部位和其實質的研究探討更活躍了學術空氣,溫補命門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臨床。

四、傷寒有五,承《熱輪》而啟仲景

《素問·熱論》認為:「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把「傷寒」作為外感發熱性疾病的總稱。《五十八難》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難經》此論,把「傷寒」分為廣義、狹義兩種不同概念,指出廣義之傷寒有五種,其病因不同。並以脈象為例,略示了五種傷寒的鑑別要點。本難還提出外感寒熱證有病在皮毛、病在肌肉、病在骨的不同發展階段。《難經》在《素問·熱論》的影響下,奠定了用汗、下法治療外感熱病的病理基礎,指出了「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王履認為,《難經》此論,為「傷寒汗下樞機」。張仲景在《內經》、《難經》的影響和啟迪下,經過反覆的臨床實踐,完成了我國第一部臨床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傷寒論》以六經論傷寒,創立了理、法、方、藥比較系統的辨證施治的方法,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有著較高的療效。

五、廣其治則,垂法後世於無窮

《難經》在治則治法方面有許多新的建樹,給後世以很大啟發。如《七十七難》「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的肝病實脾之論,《金匱要略》作了進一步的闡發,後世醫家在這一思想的啟發下,根據疾病傳變規律,先安受邪之地,在治療中採用了許多預防性措施,從而發展了《內經》「上工治未病」的理論,豐富了治未病的方法。《十四難》「治損之法」,提出「損其肺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發揮了《內經》「虛則補之」之旨,豐富了治療虛損病症的方法,對臨床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指導著中醫對五臟虛損的治療。又如「瀉南方,補北方」的治則,並不單單施用於針灸,推而廣之,各科皆可應用。仲景黃連阿膠雞子黃湯以及《證治準繩》「瀉南方剛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即是在這一治則的指導下進一步的發展。

六、敢於創新,豐富了針灸療法

《內經》雖對五臟五俞、六腑六俞做了敘述,但對五俞穴主治病症未做明確交待。在《六十八難》中總結出:「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從而分主五臟疾病,儘管尚屬簡略而不全面,但不失為辨證取穴法之一,為後人進一步鑽研五俞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至於刺法,《內經》中有關針刺手法已較繁多,如以經氣之順逆往來、呼吸出入,而用針鋒之向背等作為迎隨補瀉;但《難經》並不囿於前人的經驗,敢於質疑,提出創見。以本經前後穴位(如手厥陰心包之俞大陵,俞屬土,瀉俞即瀉子;手厥陰井中衝,井屬木,心之母也,針井即補母)作為迎隨補瀉,兩者義雖相近,而方法各殊,使針灸手法得到了充實和發展。特別是提出了「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的見解,對針灸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對臨床確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蓋一般針灸工作者偏重於刺手(右手)的作用,往往輕視甚至忽視押手(左手)的價值。殊不知左手有爪切、循按、彈弩、候氣、補瀉等功能,對於加快進針,減輕疼痛,促進得氣,提高療效等方面,有不可思議之議之妙。如無豐富的臨床實踐,很難有這樣的體驗。

《難經》成書既早,年久日深而輾轉相傳,其間脫簡、衍文、錯訛之處在所難免,又兼文辭古奧,義理深邃,讀者探微索隱,自是不無障礙。這就需要進行校勘和注釋。歷代校勘、注釋《難經》者不乏其人,最早注釋者為三國之呂廣,唐楊玄操有補註本。其後,宋有丁德用、虞庶、楊康候、周仲立、龐安時、李子野,金元有紀天錫、張元素、袁淳甫,謝縉孫、滑伯仁,明有熊宗立、張世賢、虞天民、馬蒔,清有徐大椿、丁錦、黃坤載、葉霖、周學海等,日本人如名古屋玄醫、丹波元胤氏等也曾注釋《難經》。近人張山雷、孫鼎宜、蔡陸仙、陳璧琉等也進行過這方面的工作。據不完全統計達數十家之多,其中有些注本已經失傳。學習《難經》選擇較好的注本非常重要,可謂學者之舟楫。

《難經集注》,是明代王九思選撰,集呂廣、楊玄操、丁德用、虞庶、楊康候等人的注釋而成。原書自明以來即已散佚,流傳日本,後由林天瀑依原版用活字排印,收入僑佚存叢書,而各家注釋賴此得存。是現存較早的注本,集各家之論,互相補充,有助於對原文的理解,是學習《難經》 較好的參考書。

《難經本義》,是金元滑伯仁的注本。滑氏從《難經》源本於《內經》的角度出發,將篇首備列「經言」二字的各條,一一考之於《素問》、《靈樞》以探其源。凡《內經》不載者,滑氏認為非別有古《醫經》的存在,便是《內經》一書在流傳過程中有脫簡,並設「缺誤總類」一篇,對《難經》進行校勘。是書說理條暢,言之有據。

《難經經釋》,為清代徐大椿所著。本書以《內經》的基本理論來解釋《難經》,主要闡明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不以後人的主張來證前人,這是比較科學的態度,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難經匯注箋正》,是近人張山雷編著。此書匯選了諸家之言,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並有考異一項,對《難經》做出了一定的校勘工作,值得參考。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怎樣學好《難經》
    《難經》全書八十一節,分為六章,分別對脈法、經絡流注、營衛三焦、氣血盛衰、臟腑諸病、滎俞經穴、針灸補瀉等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討論和發揮。其中一至二十二難主要講脈法;二十三至二十九難主要談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重點闡述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主要論述病因病機與部分病症;六十二至六十八難主要介紹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主要討論針刺補瀉法的運用。
  • 怎樣才能學好中醫
    家國天堂怎樣才能學好中醫      南方活佛中醫難學,古有《此事難知》一書
  • 何愛華老師的《難經》
    吳童教授在福州南站等車時,收到《何愛華老師<難經> 》一書後記,於是在高鐵上一口氣寫下此文,追憶何愛華老師研究《難經》的點滴 。最初想在教師節期間發布,但因為一些事情,拖延至今。願何老師在天之靈安息!
  • 首屆國醫大師路志正迎來期頤眉壽
    路志正教授 山中常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在廣安門醫院,每周都有會一位百歲老人坐在診室裡,診脈開方。這就是從醫80周年的首屆國醫大師路志正教授。在今天上午舉行的國醫大師路志正從醫80周年學術思想研討會上,這位百歲老人穿著紅彤彤的盛裝說,「百歲老翁向大家表示感謝。」
  • 《難經》:扁鵲學派的經典之作
    「《易經》不易,《難經》不難。」其實《難經》的「難」應該讀nàn,是問難、質疑的意思,不是困難的意思。《難經》和《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並稱中醫學四大經典。這四部經典都是漢代成書的,《黃帝內經》是西漢成書,其他三部都是東漢成書。《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全書共81個問題,採用問答方式。
  • 《難經》的身心文化
    「辯證論治、一人一方、一病一方」這個既被各流派公認同時又充滿爭議的原因就在於:隱藏在效果後面的規律只可意會、難以言傳。那這是什麼樣的規律?這些規律與《內經》、《難經》中「天人合一」、「整體觀」的核心內涵有什麼樣的聯繫?它們真的不可以言傳嗎?重讀《難經》對照現實,我們的確感到困惑不解:為什麼兩千多年前就被我們先祖解決了的問題,如今還在困擾人類?竊要弄清這個問題,必須從三個方面說起。
  • 《難經》學習體會
    一、《難經》印象
  • 國醫大師路志正:《傷寒論》六經辨證解讀
    國醫大師路志正:《傷寒論》六經辨證解讀   《傷寒論》的核心是辨證論治,【本文選自《路志正醫學叢書——中醫基礎講稿與臨證運用》,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路志正。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 《難經》論脈
    也就是《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溫病條辨》。中醫的這四大經典書籍,大家都知道黃帝內經,有一本書卻很少人知道。即便是中醫學院的學生也都未必認真去讀,這本書就是《難經》。傳說為扁鵲神醫所寫,主要內容其實講經絡穴位的一些理論,想要深入學習針灸必須得學這本書。《難經》是戰國時期的古書,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
  • 怎樣學好英語三年級知識
    英語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同學們都希望能把英語學好,得到一個比較理想的成績。小學階段在校時間比較長,每個年級學習的方法和側重點也是不同的。三年級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年級,此時的學生已經褪去了一些稚氣,但還不具備成熟的學習意識,所以這個時期的英語學習需要花費一些心思。
  • 怎樣學好高中生物 有哪些學好的方法
    怎樣學好高中生物 有哪些學好的方法生物作為理綜科目的一門,相對於物理和化學來說。生物的知識點很零散,需要背誦的部分有很多,所以,要想學好高中生物對知識點的熟練掌握是必須的。但高中生物中也有計算和邏輯的部分,所以要想學好高中生物,計算分析也是不可缺少的。
  • 怎樣學好初中化學
    而初中的化學是學好高中化學的基礎。怎樣才能學好呢?同時也要給孩子信心,相信孩子一定能學好化學。化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就能接觸到,化學實驗也很有趣,一定能讓孩子感興趣。如如鹽,味晶,糖,及肥皂,水這些都有化學中要接觸的物質。學習了化學能讓孩子對身邊的事物有更深的了解。
  • 怎樣學好初中政治
    但是初中的政治不難,學好也很容易。而且有很多地方是實行的開卷考試,那麼就更好考高分了。怎樣才能學好高中政治呢根據記憶的特點,最開始的時侯要經常看和記,後面變成半天,一天,一星期,以後就基本上不會忘記了。還有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就是教別人,在給別人講解的時侯,能夠快速掌握重難點,從而讓自己學得更好。
  • 怎樣學好初中生物
    生物是一門理科的科目,既需要有理解記憶的能力還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是初中的生物相對比較簡單,沒有那麼難,學好很容易。生物也和生活息息相關。初中學好生物,能為高中打好基礎。要怎樣才能學好初中生物呢?
  • 華羅庚談怎樣學好數學
    以下是他在1962年對廣東省數學會會員和中學教師的一次講話中關於「怎樣學好數學」的內容,相信對同學們學好數學會有所教益。 一、基本運算要熟、要快基本運算不但應當「會」,而且要熟、要快。這樣的要求不但是為了目前的質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證進一步學習的進度與質量,是為了運用自如。應當與「會了就可以,習題可以少做」的思想鬥爭。
  • 怎樣告別鋼琴一字一音?學好基礎才能從容演奏
    但很多學生總因操之過急頻頻失誤,進步緩慢,「怎樣學好鋼琴」或多或少的成為進步之路的困擾。學好鋼琴需要穩紮穩打,但同樣需要技巧,才能在學習路上越走越遠。帥巴赫(seitbach)模式的機能特訓,便旨在找尋練習時間和練習質量間的平衡點,積累更多的「有用功」學好鋼琴,提高練習效率,促成超高效的訓練效果。
  • 怎樣才能學好生化?
    既然問了,說明你確實想要學好,不打算虛度光陰。各人情況不同,這裡說一些共同的東西。怎樣才算學好呢?在我看來,主要是融會貫通,形成一個知識體系。這一點對生化來說,比其他學科更重要。生化內容多,不理清脈絡,很容易混淆。生化又是生物學各個專業的基礎課,生物分子的知識是學習細胞、遺傳、分子生物等課程所必需的。
  • 四百多本中醫內經、傷寒、金匱、難經、溫病五類中醫古籍資料合集
    此中醫合集主要以內經類、傷寒類、金匱類、難經類、劉渡舟 傷寒論校注.pdf│ 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高清版).pdf│ 讀過金匱卷十九 陳伯壇.pdf│ 讀金匱札記 何時希.pdf│ 金匱臨證舉要(鄧鐵濤).pdf│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陳明.掃描版.pdf│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陳明).pdf│ 金匱心釋(王渭川).pdf│ 金匱方臨床妙用 蘇文海.pdf│ 金匱方臨證便覽(胡杰一)
  • 中考英語知識點:怎樣學好英語被動語態
    怎樣學好英語被動語態 被動語態(passive voice)是初中英語學習的重難點之一,是同學們容易出錯的語法項目。那麼,怎樣才能學好被動語態呢? 一、打破思維定勢,樹立「被動」意識 從 到初三我們一直在學習主動語態,逐漸形成了用主動語態處理語言的思維習慣,用被動語態思維的意識卻相對薄弱。
  • 學好書法關鍵是學好楷書,王羲之用正反兩例子說明好楷書怎樣寫?
    明白了楷書的重要性,下面我們講一講怎樣才能學好楷書?王羲之用正反兩個例子說明好楷書怎樣寫?我們先來說一下正面例子。王羲之在《筆勢論十二章》中說,作書須「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先」。王羲之我們學楷書往往只注意到楷書點畫寫得好不好,像不像,而不注意楷書點畫間的內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