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瘡預防,您知道嗎?

2020-12-15 水母網

水母網11月20日訊(通訊員 姜娜)

2020年11月21日是世界壓瘡預防日,由於社會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各種疾病導致長期臥床患者增加,患者及家屬對皮膚護理方面知識缺乏,導致壓瘡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壓瘡的預防您知道嗎?

一、什麼是壓瘡?

壓瘡是指皮膚或皮下組織由於壓力,或複合有剪切力或摩擦力作用而發生在骨隆突處的局限性損傷。現為完整皮膚或開放性潰瘍,可能會伴疼痛感。壓瘡共分6類。

二、什麼樣的群體容易發生壓瘡?

有哪些誘因?

1. 壓瘡高危人群

①老年人;②瘦弱者、營養不良、貧血、糖尿病患者;③肥胖者;④意識不清或服用鎮靜劑者;⑤長期臥床或截癱者;⑥水腫患者;⑦發熱患者;⑧疼痛患者;⑨大小便失禁患者;⑩因醫療護理措施限制活動者,如行石膏固定、手術、牽引的患者;⑪晚期腫瘤患者。

2. 壓瘡發生的誘因

①局部組織受壓過久:不同體位壓瘡好發部位不同,組織長期處於缺血缺氧狀態,這是壓瘡的最主要原因。

②潮溼刺激:皮膚大小便失禁、過度出汗或滲出的刺激,造成局部皮膚水腫,使得上皮組織更容易受到損傷,引起壓瘡產生。

③營養不良:身體體質差、免疫力低下患者,易並發低蛋白血症、貧血,使得組織器官應激代謝的調節能力減弱,也是發生壓瘡的主要原因。

④發熱:體溫每升高1℃,組織代謝的氧需要量增加10%,持續壓力引起組織缺血時,溫度升高將增加壓瘡的易發性。

⑤心理素質:急性損傷病人早期易發生壓瘡,與病人應激狀態有關;負性心理可以抑制免疫系統功能,使細胞活性白介素β1明顯下降而延遲創口癒合。

⑥吸菸:老年菸民往往煙齡長,每日吸菸量大。有統計吸菸者足跟壓瘡是非吸菸者的4倍,吸菸量與壓瘡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⑦其它:高齡、長期臥床病人、慢性病病人、水腫、強迫體位及躁動意識不清者也極易發生壓瘡。

三、如何正確地預防壓瘡?

1.有效減壓。

鼓勵和協助臥床病人經常更換臥位,至少每2個小時翻身1次,必要時30分鐘翻身1次。翻身時應先將身體抬起,在挪動位置,避免拖、拉、推等動作,以防皮膚擦傷。

長期臥床者需使用交替性充氣床墊可延長翻身間隔時間,每4小時翻身一次。坐輪椅者需加4-5cm厚的海綿墊,每15分鐘抬起身體一次。手術時間超過4小時,壓瘡風險增高2倍。對於關節突出部位可加墊軟枕,禁用氣圈或環狀墊,因為環狀墊不能有效減壓可能造成新的受壓。

對於使用夾板、石膏、牽引固定或者其他矯形器械的患者,應加強觀察局部皮膚的變化,隨時調節夾板或器械鬆緊。

2. 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

採用坐位、半坐臥位時,防止身體下滑。

病人翻身或更換床單時,避免拖、拉、拽、推等動作。

正確使用便盆,放置便盆時,病人需抬高腰骶部,形成足夠空間後,再將便盆放於臀下。

3. 保持清潔和乾燥

保持床單、被服、皮膚清潔乾燥。每日用溫水清洗皮膚1次。遇出汗較多、二便等情況隨時清理、擦洗、擦洗時避免力量過大擦傷皮膚,禁止使用肥皂等鹼性大的清潔劑直接接觸皮膚。

不可讓病人直接臥於橡膠單或塑料布上。宜準備柔軟的棉質被服,在更換後保證床單、衣物平整,以免皺褶處壓傷皮膚。

4. 改善全身營養狀況

對營養缺乏、消瘦、體弱的患者,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纖維素、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進食困難者應儘早採用鼻飼法,以保證營養和水分的供給。

 

相關焦點

  • 臨床壓瘡護理預防及基礎循證研究
    近十餘年,國內外對壓瘡的認識和預防雖然有許多共同之處,但對發生壓瘡的觀點及預防的重點仍存在某些差異。為更好地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解決壓瘡防治問題,特將部分觀點綜述如下。對壓瘡護理的認識認為壓瘡完全可以預防這種觀點在國內佔統治地位。
  • 世界壓瘡日,這六個預防妙招一定要知道
    11月19日,湖南旺旺醫院護理部傷口造口小組在第四離職幹部休養所舉辦「遠離壓瘡,旺旺醫院為您保駕護航——世界壓瘡預防日」義診活動。現場平均年齡90歲左右的高齡退休幹部在家人或陪護人員的陪同下參加現場科普講座。
  • 詳解 壓瘡傷口的預防與照護
    壓力減除:坐輪椅或椅子時,須短時間(約半小時撐起臀部十秒鐘,可減少臀部受壓;床單須拉平,衣服須穿平整;減少縐紋、預防剪力形成;利用小枕頭、水袋、水球、空氣床等物品,減少壓瘡傷口部位受壓;徹底執行翻身時間,實際評估皮膚顏色變化
  • 壓瘡你了解多少?
    每年11月第三個周四為「世界壓瘡預防日」,今年11月19日是「世界壓瘡預防日」。那什麼是壓瘡,你了解嗎?什麼是壓瘡?EPUAP、美國壓瘡諮詢委員會(NPIAP)及泛太平洋壓瘡聯盟(PPPIA)《壓瘡/壓力性損傷預防與治療臨床實踐指南》將壓瘡(pressure injury,PI)定義為由於壓力或壓力結合剪切力對皮膚和/或受累組織造成的局部損傷。壓瘡是如何形成的?
  • 「醫說」德州市人民醫院專家:處理壓瘡,預防重於治療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重,腦血栓後長期臥床的病人是一個很大的社會群體,由於行動不便,如果不能進行正規護理,病人的皮膚會形成壓瘡,十分痛苦。那麼壓瘡是如何形成的,我們應該怎樣預防和治療呢?德州市人民醫院醫學整形美容科(燒傷外科)主治醫師劉飛提醒:處理壓瘡,預防重於治療。
  • 臥床病人如何防止產生壓瘡?
    由於之前一位和老先生相似同樣消瘦,營養欠佳,被迫體位的難免壓瘡患者脊柱部發生二期壓瘡,所以這次護理老先生的美小護們格外的細心,考慮的更全面。交班時兩位美小護髮現患者全身大汗淋漓而護理病人的家屬竟然為病人鋪了一次性藍色中單,小護們告訴家屬要鋪白色的容易吸汗的浴巾,並協助家屬鋪好,給患者擦拭汗液,告知家屬勤翻身拍背,給予皮膚護理,預防壓瘡的形成。
  • 日照市中醫醫院:世界壓瘡日,我們在行動!
    每年11月的第三個星期四是世界壓瘡日世界壓瘡日宣傳圖片壓瘡,又稱壓力性潰瘍、褥瘡,是由於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組織潰爛壞死。在老年人中發病率明顯。11月19日,醫院傷口造口學術小組與「江南印象」小區居家壓瘡患者家屬聯動,為壓瘡患者提供居家護理服務。走進敬老院「關愛臥床老人,我們就在身邊」以科普知識講解的方式,圖文並茂的為敬老院護理人員及護工普及壓瘡預防與護理的知識。
  • 象皮生肌膏治療壓瘡的臨床應用
    核心提示:壓瘡是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組織營養缺乏,致使皮膚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組織破損和壞死。壓瘡一旦發生,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加醫療費用。脊髓損傷伴有截癱的患者,極易發生壓瘡,若處理不當則會造成感染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創面採取象皮生肌膏換藥的方法,不僅減輕患者的痛苦,縮短住院時間,也降低了醫療費用,效果較好。
  • 「攜手助力,遠離壓瘡」 丨我院首屆傷口造口工作坊順利舉辦
    11月19日是世界壓瘡預防日,我院傷口造口小組特於今日下午14點30分在呼吸樓一樓室教室舉辦主題為「攜手助力,遠離壓瘡」首屆傷口造口工作坊。護理部副主任吳傳芳致了開幕詞,充分肯定了傷口造口小組對我院壓力性損傷質量管理所做的大量工作,對本次工作坊提出了目標和要求,希望參加本次工作坊的傷口造口聯絡員通過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能正確認識壓瘡,規範使用各類新型敷料和用品正確處理各類傷口和造口,促使我院護理質量不斷提升。
  • 壓瘡備忘錄
    壓瘡備忘錄袖珍參考手冊本袖珍參考手冊旨在作為床頭備忘錄。若想了解有關壓瘡更完整信息,請參考Ferris贊助的壓瘡臨床教學和方案。成功的執行指南需要包含提醒系統、教學以及一系列幹預工具。本袖珍指導旨在用作壓瘡臨床教學和方案的備忘工具。
  • 壓瘡 or 壓傷:美國壓瘡委員會2016版定義和分級
    以壓瘡(Pressure Ulcer)為主題詞MeSH,並限定為文獻主題(MeSH Major Topic),與脊髓損傷(Spinal Cord
  • 長期臥床的馬尾神經損傷患者發生壓瘡怎麼辦?
    壓瘡 壓瘡( pressure ulcer )又稱褥瘡、壓力性潰瘍,是由於身體局部皮膚長期受壓,影響血液循環,導致皮膚和皮下組織營養缺乏而出現損傷、潰瘍甚至壞死。好發於受壓的骨骼突出部位,如骶尾骨、腳踝、足跟、臀部等。
  • 婁底市康復醫院對養老護理員進行壓瘡及噎食急救培訓
    婁底新聞網訊(通訊員 戴歡洪)5月21日、22日晚上,婁底市康復醫院護工部利用養老護理員工作空閒時段,舉辦養老護理員壓瘡及噎食急救技能的專題講座,由老年科A區護士長歐陽衛南和護理骨幹譚瑛主講,老年科42名養老護理員參加了培訓。
  • 當壓瘡遇上VSD(負壓封閉引流術)
    什麼是壓瘡?壓瘡:指身體局部長期受壓使血液循環受阻,而引起的皮膚及皮下組織缺血而發生水皰、潰瘍或壞疽。是由於壓力、剪切力、摩擦力等導致的皮膚以及皮下組織局限性損壞,多發生在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壓瘡位置和面積主要為:骶尾部可見一約12.5*13cm壓瘡,右髖部可見一約12*13cm壓瘡,右足跟外側可見一約6*7cm壓瘡,左髖部可見一約9*11cm壓瘡,左側內踝部可見一5*5cm瘡面,左足跟部見一約4*3.5cm瘡面,左足第1趾骨遠端見一約3*2.5cm瘡面。
  • 壓瘡敷料不可隨意用,5 種實用方法 6 大注意點總結
    2016 年,美國國家壓瘡諮詢小組在官網上將壓瘡更名為壓力性損傷,並且更新了壓力性損傷的分期系統及示意圖。因此,臨床護理人員也要及時更新壓瘡護理知識,這也是改善壓瘡防治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分享的是筆者與某醫院責任護士小 A 討論 2 期壓瘡敷料選擇問題的經過。歡迎護理同行留言分享您的觀點。
  • 【護理學組】「攜手助力,遠離壓瘡」造口傷口失禁學組系列活動
    【護理學組】「攜手助力,遠離壓瘡」造口傷口失禁學組系列活動 2020-11-24 14: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東巾講康復 | 長照機構常見病管理(一)壓瘡
    今天的主題是:壓瘡。壓瘡是長照機構中發生頻率較高,又比較難控制的風險,是老年人中非常常見的皮膚問題,剛發現時如果不重視,很可能發展成直接危及老人生命的問題,不但疼痛,還會加重護理員的照護難度,增加家屬的經濟負擔和機構的照護成本。我們將從壓瘡的定義、好發人群、發生的原因、好發部位、分期和預防這六個方面來分享一下壓瘡的相關內容。
  • 傳統翻身法更易發生壓瘡!試試30度翻身法吧!
    長期臥床患者容易發生壓瘡,除了與自身疾病有關外,與日常護理工作也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在臨床工作中預防壓瘡的方法有:定時翻身、應用防壓器具(如減壓床墊等)、增加營養、改善環境、水膠體敷料的運用等,其中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定時翻身。傳統的翻身方法是:2小時翻身一次,側臥時身體與床面呈90度,翻身的順序為右側臥位90度—平臥位—左側臥位90度—平臥位循環。
  • 長期臥床警惕壓瘡 「勤翻身」最關鍵_南報網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壓瘡的發病率也隨之增高,由此帶來了沉重的社會家庭負擔。大多數患者起初認為壓瘡不是什麼大病,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一旦壓瘡發生且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惡化速度驚人,如並發感染將直接威脅患者生命。那麼,長期臥床患者如何避免壓瘡?本期名家訪談,我們專訪了南京市中醫院醫療美容科主任周濟宏。
  • 壓瘡的「前世今生」與發展變革,每個護士均應了解
    壓瘡術語與定義發展史溯及壓瘡最早的文獻記載則源自公元前 400 年古希臘時期被尊為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然而此定義無法符合壓瘡分級系統中的 I、II 級及深部組織損傷,同時考慮到剪切力、摩擦力這些導致壓瘡的因素必須被納入,因此2007 年NPUAP 修訂壓瘡定義為「皮膚和/或皮下組織的局部損傷,通常位於骨突處,由壓力或壓力合併剪切力和/或摩擦力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