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11月20日訊(通訊員 姜娜)
2020年11月21日是世界壓瘡預防日,由於社會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各種疾病導致長期臥床患者增加,患者及家屬對皮膚護理方面知識缺乏,導致壓瘡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壓瘡的預防您知道嗎?
一、什麼是壓瘡?
壓瘡是指皮膚或皮下組織由於壓力,或複合有剪切力或摩擦力作用而發生在骨隆突處的局限性損傷。現為完整皮膚或開放性潰瘍,可能會伴疼痛感。壓瘡共分6類。
二、什麼樣的群體容易發生壓瘡?
有哪些誘因?
1. 壓瘡高危人群
①老年人;②瘦弱者、營養不良、貧血、糖尿病患者;③肥胖者;④意識不清或服用鎮靜劑者;⑤長期臥床或截癱者;⑥水腫患者;⑦發熱患者;⑧疼痛患者;⑨大小便失禁患者;⑩因醫療護理措施限制活動者,如行石膏固定、手術、牽引的患者;⑪晚期腫瘤患者。
2. 壓瘡發生的誘因
①局部組織受壓過久:不同體位壓瘡好發部位不同,組織長期處於缺血缺氧狀態,這是壓瘡的最主要原因。
②潮溼刺激:皮膚大小便失禁、過度出汗或滲出的刺激,造成局部皮膚水腫,使得上皮組織更容易受到損傷,引起壓瘡產生。
③營養不良:身體體質差、免疫力低下患者,易並發低蛋白血症、貧血,使得組織器官應激代謝的調節能力減弱,也是發生壓瘡的主要原因。
④發熱:體溫每升高1℃,組織代謝的氧需要量增加10%,持續壓力引起組織缺血時,溫度升高將增加壓瘡的易發性。
⑤心理素質:急性損傷病人早期易發生壓瘡,與病人應激狀態有關;負性心理可以抑制免疫系統功能,使細胞活性白介素β1明顯下降而延遲創口癒合。
⑥吸菸:老年菸民往往煙齡長,每日吸菸量大。有統計吸菸者足跟壓瘡是非吸菸者的4倍,吸菸量與壓瘡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⑦其它:高齡、長期臥床病人、慢性病病人、水腫、強迫體位及躁動意識不清者也極易發生壓瘡。
三、如何正確地預防壓瘡?
1.有效減壓。
鼓勵和協助臥床病人經常更換臥位,至少每2個小時翻身1次,必要時30分鐘翻身1次。翻身時應先將身體抬起,在挪動位置,避免拖、拉、推等動作,以防皮膚擦傷。
長期臥床者需使用交替性充氣床墊可延長翻身間隔時間,每4小時翻身一次。坐輪椅者需加4-5cm厚的海綿墊,每15分鐘抬起身體一次。手術時間超過4小時,壓瘡風險增高2倍。對於關節突出部位可加墊軟枕,禁用氣圈或環狀墊,因為環狀墊不能有效減壓可能造成新的受壓。
對於使用夾板、石膏、牽引固定或者其他矯形器械的患者,應加強觀察局部皮膚的變化,隨時調節夾板或器械鬆緊。
2. 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
採用坐位、半坐臥位時,防止身體下滑。
病人翻身或更換床單時,避免拖、拉、拽、推等動作。
正確使用便盆,放置便盆時,病人需抬高腰骶部,形成足夠空間後,再將便盆放於臀下。
3. 保持清潔和乾燥
保持床單、被服、皮膚清潔乾燥。每日用溫水清洗皮膚1次。遇出汗較多、二便等情況隨時清理、擦洗、擦洗時避免力量過大擦傷皮膚,禁止使用肥皂等鹼性大的清潔劑直接接觸皮膚。
不可讓病人直接臥於橡膠單或塑料布上。宜準備柔軟的棉質被服,在更換後保證床單、衣物平整,以免皺褶處壓傷皮膚。
4. 改善全身營養狀況
對營養缺乏、消瘦、體弱的患者,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纖維素、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進食困難者應儘早採用鼻飼法,以保證營養和水分的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