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生中會經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也有,不開心的也多。
但是如果在小時候遇到一些內心受到了傷害的事情,很多人其實是很難忘記的,甚至可以記得一輩子。
有一些別人眼中可能是再小不過的事情,但對於當事人來說確實可以成為影響心情或者性格的大事。
我的小區有一個叫做寧寧的小孩,因為家裡離重點中學比較遠,所以寧寧選擇了住校生活,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因為和女兒的見面時間少,所以寧寧媽媽也是儘可能地在周末陪伴孩子。
但是這周回家的寧寧總是看起來不太開心,回家也不像以前那樣總是樂呵呵的,而是直接開門就進了自己的小房間。
寧寧媽媽自然注意到了這一點,但是問了幾次,孩子總是吞吞吐吐的,半天也沒有了解到有用的情況。擔心孩子的媽媽晚上來到了孩子房間,決定必須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媽媽開導了寧寧好久,寧寧才對媽媽說「媽媽,在學校時,同桌總是摸我。」
聽到這樣的話,寧寧媽媽的心裡一驚,各種情緒也在心裡來回翻滾,但是在孩子面前還是保持了鎮定。於是對寧寧說:「首先,如果你和同桌說你並不喜歡他摸你後,他也認真誠懇地道了歉,那麼我們也要學會原諒。
但是如果在你嚴肅地和他表達了自己的不舒服之後,他還是摸你,那麼媽媽在周一會和你一起去學校,和老師進一步的溝通,尋找新的解決辦法。
女孩子一定要注意保護自己,當然,有媽媽在,你不用害怕。」
對於孩子來說,一般遇到這種事情都是驚慌失措的,並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解決。所以家長的做法很有可能就會決定孩子未來的心理髮育情況。那麼如果家長在遇到這種情況時,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呢?
1.家長要注意孩子的情緒
首先,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很少有孩子能夠主動地和家長說。所以我們也應該向寧寧媽媽學習,要時刻觀察自己的孩子的情緒。
一旦意識到孩子最近的情緒起伏較大,一定要找孩子詢問情況,不要讓孩子獨自面對這樣的情況。在詢問過程中,也可以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意識到無論什麼情況,爸爸媽媽都是愛他們的。只有孩子有了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夠打開心扉,和家長訴說。
2.家長要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男孩和女孩都應該學會自我保護,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自我保護是特別重要的,很可能因為孩子的態度,就讓此類事情就此地杜絕。
所以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注意教給孩子自我保護的原則,和對待這類事情的態度。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給孩子普及自我保護的知識,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就形成自我保護的意識。
3.家長要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很多家長對一些小事經常會有一些不以為然的態度,這也導致了很多孩子即使和父母說了情況,父母也會覺得可能只是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沒什麼大不了的。所以才會導致孩子遇到一些不好情況時孤獨無措的狀態。
所以家長在聽說這樣的事情後,一定要拿出積極的態度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如果實在無法解決也可以選擇去學校和老師進行適當的溝通,不要簡單地就給孩子答覆,因為很可能因為自己的不在乎導致孩子性格或者心理髮育出現一些缺陷。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在健康的環境下成長,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然而然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事情。
即使在學校也可能給孩子留下一些不美好的回憶,家長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更加快樂的成長,那麼一定要儘可能地幫助孩子,在平時也多觀察孩子的各種情緒,積極和孩子交流溝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加無憂無慮,更加幸福。
我是小柳媽,一位80後寶媽,每天在這裡為大家分享一些育兒技巧,
還有一些過來人的經驗。
小柳也是育兒領域的優質創作者、更是專業的幼兒潛能開發師,
若你喜歡我的文章,記得轉發+點讚+評論+關注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