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制力的培養離不開父母的引導,這期間必然有一個他律到自律的過程。
我們剛剛說過了阻礙孩子自制力形成的因素,接下來說一說促進孩子自制力形成的因素。
生活中有規矩,讓孩子明確界限
其實孩子的自制力比我們想像中要強,關鍵在於父母平時有沒有給孩子立規矩、講原則,讓孩子明白自己言行的界限在哪裡。
在節目《媽媽是超人》中,因為女兒咘咘平常喜歡吃零食導致每次吃飯都是一件難事,賈靜雯決定給咘咘定下規矩,挑戰三天不吃零食。
她打從心底覺得這個挑戰必定會失敗。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當她反覆跟孩子講清楚規則後,每一次面對自己喜歡的餅乾、糖果時,咘咘都能堅持不吃。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自制力不行,是父母原則性不夠強,可能在看到孩子撒嬌、耍賴、哭鬧後,就妥協了,打破了既定的規則,讓孩子嘗到了甜頭。
雖然我們不希望用太多的規矩去約束孩子的探索行為,但一些必需的規矩還是要有,比如對於零食、電子產品、作息時間的要求等。
建立規則時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和討論,由孩子自己說出來的規矩,他會更樂意去執行。
定下了規則,家長就要和孩子一起遵守,當孩子不遵守的時候,家長的態度一定要堅決。
比如規定了孩子每天只能玩10分鐘手機,如果孩子玩了20分鐘,那麼第二天就不許玩,不管孩子怎麼要求都要拒絕。
在適當的規矩當中,孩子慢慢的會由他律轉變成自律,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自制力也就得到了發展。
同時,當孩子表現出自製的行為時,家長也不要忘了給予鼓勵和讚賞,可以更有效地發掘孩子的潛力,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尊重孩子,允許適當放鬆
曾見過一個媽媽,回家看到孩子在看電視,就對孩子發火,指責孩子不學習。
孩子說我作業都做完了,複習預習也都做過了,電視剛打開呢。
然後媽媽就跟孩子吼到:作業做完了就不會看看課外書嗎?下次考試你就一定能考一百分嗎?能就看,不能就別偷懶。
然後又給孩子找了兩套習題要求孩子做。
研究表明,人的自制力是有限度的,大腦會在苦差事和尋找簡單的獎勵之間尋找平衡,如果讓人連續完成兩件事情,每件都需要很強的自制力,那麼第二件事往往會做得很差。
所以,與其讓孩子在題海戰術中耗盡所有對學習的興趣,不如允許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做好應該做的事情之後,稍微放鬆一下。這樣孩子也能品嘗到自製的甜頭,更利於自制力的培養。
及時的提醒,讓孩子對自己的負責
如果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做什麼都可以被原諒,那孩子就很難形成自律的習慣。
當然,想讓孩子一瞬間明白利害關係並不現實,我們可以從給孩子一個提醒開始,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
孩子喜歡在超市亂拿東西,那在去超市之前,就可以和孩子說好,要買什麼東西可以先商量,約定好的才可以拿,如果亂拿東西,或者發脾氣的話,爸爸媽媽會帶你馬上離開超市。
孩子看電視、玩遊戲入迷,也可以提前十五分鐘提醒孩子一次,再過一會就要去做下一件事情了,如果不遵守約定,那麼明天就失去看電視、玩遊戲的機會了。
父母的語氣可以很溫柔,但態度卻需要堅定。當孩子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自制力也就不在話下了。
孩子往往更貪戀當下的安逸,很少願意犧牲掉眼前的快樂、舒適,去換取日後的成功和幸福。
所以才更需要父母去幫助、引導他們,現在養成了這些好習慣,才能讓他們在以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