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香港地區擁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在今年5月2日最新發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年亞洲大學排名》中,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分別位列第三、四、七名,可以充分反映出香港地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卓著成效。下面來介紹一下香港地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情況。
1. 國際化視野和定位
作為世界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香港一直都非常重視高等教育發展,也是世界級的高等教育中心之一,伴隨著經濟和高等教育的發展,香港高校以國際化視野和辦學標準來定位發展戰略。
例如,香港科技大學早在2005年發布的未來十五年規劃中明確其作為世界級學府、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要在每一個精選的科研領域走在國際前沿,對國家經濟及社會發展作出貢獻;香港大學直接將「亞洲的全球性大學」定位作為規劃的標題,要在教學、科研、知識等方面保持卓越,要有全球視野;香港中文大學要求雙語及跨文化傳統的學生教育、學術成果及社會貢獻均保持卓越水平,致力於成為全港、全國及國際公認的第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香港開始實施「卓越學科領域計劃」,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以卓越學科帶動一流大學建設為戰略路徑,通過扶持部分學科和少數大學帶動全港高等教育發展。在引進高層次師資力量的同時,也有明確的學術研究領域和方向,重視並不斷完善跨學科教育。
例如,香港科技大學在2020年中長期戰略規劃中明確了納米技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電子通訊與資訊科技、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工商管理教育及研究共5個重點發展領域,支持國家和香港的創新發展;香港大學於2014年明確了前沿技術、環境、中國、生物醫學、社群5個領域的22個主題;香港中文大學以中國研究、轉化醫學、資訊與自動化科技、環境與持續發展為四大戰略研究領域,並從其中選出16項優先研究的跨學科主題,著重投入教育資源,有的放矢。
2. 質量評估體系完善
香港地區高校具有完整全面的質量評估系統,內部評估、外部評估及社會輿論評估三管齊下,形成了內外結合的質量保障體系,「質量控制」貫穿於整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以保障並提升高等教育質量。香港是國際上少數的賦予高校自評資格的地區之一,擁有自評資格的高校都是並且必須是擁有優良學術傳統和質量保障機制的,且仍要接受不定期的外部評估(比其他高校的外部課程評估更嚴格)。外部評估主要來自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及其轄下的質量保證局(QAC)、聯校質量檢查委員會(JQRC)及學術與職業資歷評審局(CAAVQ)三大機構。相關評估報告定期官網公示接受民眾監督。
3. 教育經費投入水平高
香港政府在教育經費上投入的公共財政支持力度一直處於較高水平,教育經常支出佔總經常支出的比例穩定在1/5以上。除了政府公共經費的大力支持外,香港政府還鼓勵多元競爭性教育經費投入,通過多種途徑籌措經費,其中一項重要措施即配對補助金計劃,這是香港政府在高等教育領域實施的一項競爭性、連續性的撥款政策,操作方式即院校籌得私人捐款,政府予以配對比例的補貼,比例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而有所不同,香港政府同時還調高了捐款免稅額,既減少了政府的財政壓力,也引導了高校尋找新的經費籌措渠道,實現了政府和高校雙贏。
香港地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戰略規劃目標定位清晰、戰略研究領域明確、資源保障充分,對於內地高校「雙一流」建設、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具有很多有益的借鑑意義。(責任編輯趙豔玲,榮譽主編李志民)
【參考文獻】
[1] 孫百才,徐寧. 香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質量保障措施與政策經驗[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8(1):75-83.
[2] 顧雨竹,賈啟君. 香港一流大學戰略規劃研究[J]. 高等教育評論,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