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論文寫到頭禿?熊浩老師的論文求生指南拿好

2020-12-27 澎湃新聞

熊浩說:「我不推薦書。因為你推薦書,別人看了以後可能會仍然覺得非常無聊,而且這種無聊極為正常。

一本好書是一個人生命的記錄,而一個人的生命和你的生命不發生任何共鳴,這就太正常了。

我推薦一本書,把它結結實實的變成了少年們的負擔。他們一定要去看,而一旦他們看完沒有共鳴,又覺得辜負了熊老師對他們的寄託。

為什麼有的人在當中讀出遐想萬千,而你覺得平淡無奇呢?因為這本書跟你沒有緣分,讀下一本書就好了,不用在意任何人開具的必讀書單。」

這一本或許不同,特別對深陷論文寫作苦海的同學而言,這可能是一個救生圈。

一次到臺灣地區開會,資深的前輩學者們和熊浩說,剛剛畢業的博士初到大學任教,多是教授研究方法和論文寫作類的課程,因為他們都還記憶猶新,所以往往教得不錯。

「不是因為記憶猶新所以教得不錯,而是因為痛得真切,所以,會講得特別真誠。」

這是一本無比真誠的論文寫作指南,希望你會珍惜。

 

1.我們常常與問題不期而遇

未來你若在任何一個大學、公司、組織或政府機關工作,如果獨立學習或獨當一面,你會遇到(自己選擇或被迫接受)一個新課題、新項目,進入一個新領域,或開啟一個新方向。

你問自己:「我要不要試一試?」

這就是與你迎面相遇的「問題」。

如果你想回答這個問題,第一反應是要不要找老師或領導問一問基本情況,請教一下可能有相關經驗的同事,聽聽他們的意見;抑或是了解老人的故事,搜尋別人的經驗,這就是某種意義上的「質性研究」。質性研究強調個案介入、強調深度探知、強調個體對質感問題的穿透能力。或者,你發現你們公司跟另外一家公司挺像的,包括在市場上的定位、產品的特徵、受眾的人群,他們在上半年做了類似的產品,你要不要把他們那個產品拿來做一些分析,對產品的優點缺點、長處短處進行整體衡量和比較,以此來幫助你決定這個項目要不要做以及怎麼做呢?——這就是「比較研究」:把一個既有經驗納入你的整體的認知框架中,以此作為借鑑和依據。

寫論文的時候,大家非常容易使用比較研究。通常會說:德國是這樣做的,美國是這樣做的,他們比較進步,我們應該效法。這也是比較(雖然這樣的比較未必見得有效和規範)。再或者,你也可以看一下行業研究的數據,關於你們要做的這個新業務,在中國這個業務普遍是好還是不好?能不能找到數據?能不能看懂數據?如果找到了數據,是否具備對數據的解讀、分析和處理能力?這就是「定量研究」方法。所以在你的職業中和你的生命中,你每天都會和問題不期而遇。而一旦問題與你相遇,你就會需要研究方法,從而找到解決問題乃至困境的出路與辦法。

也許你會說:「不,我生活順遂,我沒有問題!」那我問你:生、老、病、死是不是問題?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是不是困境?無論我們願意與否、高興與否、知道與否,與困惑、麻煩、痛楚、為難、疑惑、不如意的相遇,是生命的本質。

所以,對研究方法的學習怎麼會是僅僅為了寫論文呢(當然它可以幫助你完成獨立的研究)?這套方法難道不是幫你整理自己的人生,安頓自己的職業,系統化自己的底層認知,從而真正懂得如何解決問題,或者與問題更為積極地相處嗎?

然而遺憾的是,多數人,我們中的多數人,每天與問題之間的關係是擦身而過,或者碰巧解決,或者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未曾接受過基本的、系統的認知訓練。

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的學習,你與問題相遇時候的狀態逐漸從「直覺」狀態向「知覺」狀態過渡

。在我看來,所有有效學習的標準,都是在某種程度上把大家從直覺的狀態向知覺的狀態做出有效的推動。所謂直覺,即沒有意識的慣性、常規、不假思索乃至應激反應。而所謂知覺,便是你知道你在做什麼,你對自己的行動有覺察,你知道自己走在哪裡,去向何方——這才是學習對我們最重要的助益。

如果深諳研究方法,你會成為怎樣的人?用費希特的講法,叫作具有「自我決定能力」。我們舉個例子,用這個廣泛流傳的故事,來從中瞥見聯合國官員如何在被方法加持的意義上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聯合國曾經將一個高級官員派到越南,任務是提高當地未成年兒童的身體健康水平。當他到了越南之後,發現聯合國並沒有給他匹配相關的人力以及財務支持,意味著他要一個人改變越南未成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如果換成是你,你會怎麼做?給自己幾分鐘想一想,也考察一下自己大腦的力道與遐思。

我想對於大部分人來講,這個任務將會是令人絕望的,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然,你可能會寫一份「八股」式的報告:應該怎麼樣去提高兒童的身體健康水平呢?應該重視教育、發展經濟、提高意識、強化落實……可以寫很多內容,寫完之後可以往裡面填充相關數據和材料,然後就可以交差了。但坦率講,這樣的報告與其說解決了問題,不如說是迴避或遮蔽了問題。

我們看看這個聯合國官員是如何作為的——他把「提高越南兒童身體健康水平」這個問題當作他必須獨立面對的問題,他「自我決定」。這位官員首先進入村莊訪談和觀察,確定了一項判斷未成年人健康好或者不好的標準——身高。於是他把村子裡身高比較高的兒童集合在一起,然後把父母身高較高、家庭條件好的兒童剔除掉,剩下那些就是比較大概率是因為營養原因而比較高、身體比較不錯的。通過篩選,他把健康這個受到多變量影響的事件用簡單的方法做了一次變量控制。

接下來,他就到這些家庭輪流家訪,看他們到底是怎麼準備食物的。他訪問了足夠多的家庭,做了足夠的參與觀察之後發現,凡是家裡面父母身高不高(排除基因因素的影響),也非官非貴(排除了明顯的後天加持),家裡面也沒有什麼特殊條件,而身高依然比較高的兒童家庭會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個特徵,是少吃多餐,吃得不一定好,但吃的次數比較多;第二個特徵,是會到泥地裡面去捉小魚然後拌飯吃;第三個特徵,是會把紅薯葉榨成汁,澆在飯上一起來蒸。就這三件事,三個有效的地方性的知識,養育了那些在生活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保持良好體質和健康狀況的一部分越南普通少年。最後這位官員把這個方法進行推廣,這個方法影響了越南20年的時間,在不明顯加重社會成本的大前提下明顯地改善了當地人們的健康水平。

這就是研究能力的體現,在整個調查過程中有效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首先,在實驗研究的框架中,確定青少年健康是一個多變量事件,這個官員明白需要找到理解健康的一個量度。他選擇了身高。身高受多變量影響,他需要控制——這是社會科學、實驗研究的最基本思維。通過輪流家訪進行入戶調查則是質性研究——用參與觀察、田野訪談的技術,去提取社會經驗中真實而重要的信息,理解和洞察研究對象正式的生活歷程,然後再次用政策加以推廣。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次非常優秀的研究方法的全景示範。

2.什麼是研究?

學習的本質是通過人類已有的知識存量來解決問題

明確問題—判斷方向—搜索調查

篩選資訊—形成論證—得出答案

找到答案,找到靠譜的答案,是學習的本質。例如,你留意到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於是想知道美國的金融監管法制當中的不足或瑕疵,然後去搜索、尋找、定位答案,這就是學習。人類的知識處在不斷累進的狀態,所以知識之存量已成江海。在知識之海中投石,然後見其漣漪,明其光亮,受其照耀,這就是學習。所以本科教育的目標之一,甚至是最重要的目標,並不是幫助學生「學習知識」,而是成就學生「學習學習」的能力與習慣。「學習」本身足以成為一個獨立而重要的目標——怎麼去找資料?怎麼去鑑別資料?怎樣為自己的困惑與疑難搜尋到靠譜的解答?這些都是本科階段學生的基本學習範疇。按照香港中文大學金耀基教授的提法,「學習學習」是大學教育四個學習維度中重要的一個。

learn to learn(學習如何學習)

learn to be(學習如何做人)

learn to do(學習如何做事)

learn to together(學習如何相處)

如果你發現既有知識提供的應對這個問題的方案並不能令你滿意,因而想脫穎而出,創造一個新的工具、新的角度、新的知識,嘗試性地用新的可能去回答這個問題,這就叫研究。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你想在一個領域(不一定是學術領域)成為頂尖高手的話,它需要你有通過知識的增量回答問題的能力(研究),而不是僅僅只能利用知識的存量面對問題(學習)。

無論在什麼職業或行業,高手跟普通人的差別不會只是能否找到知識的存量

。如果只是能否找到知識的存量,那世界上高手與普通人之差距便主要是來自檢索能力的差距了——這是不可能的。檢索能力不是一個人的本質性力量,高效檢索越來越有可能通過機器即可完成。所以,學習能力,即用知識存量回答問題不是高手跟普通人的差別所在;能用知識增量來回答問題,即研究能力,才是產生這種差別的根本原因。

在研究生階段,大學培養學生的目標就是培養獨立研究能力,這種訓練需要讓你用增量來回答問題,最終創造知識,為整體的人類知識貢獻新知。所以,研究的核心使命是從事知識的生產,從而創造新知。建諸本科教育之博雅情懷、通識體驗與公民人格之上,研究生將深入到具體專業內部,從事具有拓新意義的知識創造。

那麼,專業知識是如何創造的呢?亞當·斯密的論述也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發。在亞當·斯密最重要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般簡稱《國富論》)中,在這本書的一開始,亞當·斯密記述過這樣的一個故事。英國有這樣一家別針的工廠,十個工人分工協作,每天可以製作四萬八千多枚別針。但如果他們每個人都各自獨立工作,他們甚至沒有辦法在一天之內完成一枚別針的製造。亞當·斯密說,是什麼創造了這種效能的奇蹟?毫無疑問是分工。

所以在工業化以後,我們分工的門類越來越細。

社會分工的專業化,自然需要知識生產的專業化;知識生產的專業化導致了大學中的學科分立、分科治學。各個學科都各有「一畝三分地」,然後精耕細作。所以,要實現知識的增量,首先需要學習知識的存量。

接下來我給大家看一張圖,這張圖是來自Matt Might的「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a PhD」的圖文解釋。它描述了一個特別生動的圖解——關於什麼叫博士,什麼是PhD。你會看到一個圓圈,這個圓圈實際是標定了我們人類知識的邊界,這個圓圈的內部是有可能被人類所知的知識,而這個圓圈的外部表示的其實就是我們要不斷探索的那個遼闊而蠻荒的未知世界。

現在你看下面這幅圖,圓心出現了一個白點,這大概就是我們知識的開始。我們從小學開始,對數理化各個領域開始有初步的了解,建立常識,建立自己的知識系統。現在開始出現一個環,大概達到中學水平,還是一樣,在各個學科都有知識的汲取從而全面發展。再往後,你看到一個粉紅的環,上面多出一個球。它是什麼意思呢?它是指在這個基礎的知識平臺上,我們已經開始有專業的分化了,所以你會發現它突出一端。再往下,你會發現一個更紅的紅尖,這個部分實際上已經在進行碩士階級的學習了,你會在更狹窄的地方更往前突進。而現在你看到的,長足的增長和已經觸碰到知識邊界的耀眼紅色就是PhD,它努力地在一個狹窄的知識領域繼續艱難突進,或者說掙扎前行,而最終的目的是觸動我們所說的前沿,並有可能為人類整體的知識增加一英寸的高度。英文叫作contribute new knowledge(貢獻新知)。如果把這部分放大,你會看到紅色的博士研究已經觸碰到人類知識的邊界,而真正的貢獻就是下圖當中所顯示的這麼一點點,正如剛才說的,為整體的人類知識,哪怕只貢獻一英寸的高度,而這一個貢獻就叫PhD。

我們回過頭來看,這無非只是整體的人類圖景中那一丁點兒要用放大鏡才能夠找尋得到的細微進步。因此,多數博士的培養路徑和博士生學習的過程,分明讓我們看到在這個工業時代知識的專精和聚集,以及我們如何在一個非常狹小的領域,持續地用力,最終為整體人類知識做一點點貢獻。所謂博士,很有可能是知道得很深,但是卻知道得很窄的一群人,因為他們把絕大部分的生命能量都耗費在一個非常狹窄而聚焦的問題當中去了。

總結一下,我們永遠會面對問題: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在生活中、學習中、職業生涯中,無論我們運氣多好,每天我們都會與問題不期而遇,但我們面對問題後是與之擦身而過,是碰巧解決,是「眉毛鬍子一把抓」;還是你擁有系統的認知與方法訓練從而形成處理問題的自我覺知,這是完全不一樣的狀態與心態。真正有效的思維教育是努力把大家從「直覺」的過程——被應激反應或習慣默默推動,向「知覺」的過程——由內生動力和自我覺察護持,漸漸轉化。簡單說,所謂「知覺」就是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對這種做法會給你帶來何種後果有基本的評估與預判。方法論就是幫我們從「直覺」走向「知覺」,從而直面並解決各種具體的問題。如果說本科階段我們是learn to learn,學習本身構成了一個獨立的價值目標——學會如何找資料,學會如何鑑別資料,然後整合與論證;到了研究生階段如果要用增量回答問題,那麼你最核心的使命就是創造,是創新,是為整體的人類知識貢獻微弱但可見的一點點高度。

以上文本選自《論文寫作指南:從觀點初現到研究完成》

《論文寫作指南:從觀點初現到研究完成》
作者:熊浩
定價:48 元 
ISBN:9787309145359
出版日期:2019年9月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如何寫好本科生論文?寫論文如何入手?
    畢業論文,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加強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理論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從總體上考查學生大學階段學習所達到的學業水平。每一年到論文季,就能聽到大片大片的恐慌,每個人都熬夜寫論文寫到頭禿。
  • 老師如何寫論文?把握這兩個努力方向,寫論文不求人
    話說現在的很多中小學老師,由於不會寫論文,所以一提到評職稱寫論文就頭大,就會生出厭煩情緒,抱怨說:一個小學(或中學)老師哪裡需要寫什麼論文,又能寫出什麼論文!的確,從嚴格意義上講,中小學老師發表的那些關於教育教學探究的文章,其實大多數都是一些經驗之談,算不上論文,或者說是算不上正規的論文。
  • 不要用英文寫碩士論文
    所有的起因就是我的畢業論文是用英文寫的,並不是因為我想挑戰自我或者挑戰學校,畢竟腦子抽了也不會想拿自己前途玩標新立異的。是因為去年我基本已經把論文的主體寫完了,而一開始就用英文是因為我要用它作為writing sample申請國外的學校,這是申請package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那時候的論文是42頁。
  • 如何寫學期論文:這裡是最佳指南?
    想知道如何寫學期論文(Team Paper)嗎?本期指南想必可以幫助到你! 什麼是學期論文 學期論文(Team Paper)是學生在學期結束時要寫的一種研究論文。學期論文旨在追蹤學生對本學期整個課程的了解。
  • 又到了畢業季,老師催你寫論文了!最完整的寫論文步驟在這裡
    臨近畢業季,今天就來給大家講一講寫論文時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吧。01確定選題確定選題是寫論文中相當重要的環節啦!採取合適的研究方法,可以在寫論文時事半功倍哦!03調查分析寫論文時經常會遇到需要對數據進行分析的情況。用百分比來闡述數據有時會過於簡單,這時我們必須藉助專業的數據分析工具,如:SPSS。這個軟體操作簡便,功能強大,是分析數據的好幫手。
  • 英國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 怎麼寫研究論文逐步寫作指南
    寫英國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需要一套良好的寫作技巧、出色的研究技能、足夠的時間。通常,很多英國留學生在寫研究論文時陷入困境,不知道怎麼寫研究論文,一份寫作指南可以幫助您順利寫作,走出困境~EssayMin英國Research Paper平臺幫助留學生寫作更加輕鬆,有效提高寫作技能哦~
  • 怎樣寫好學位論文
    招生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是,選題要新、文獻要準、結構要出色、語言要精彩……從開題到答辯,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學術論文壓力越來越大。怎樣才能寫好論文?如何準備答辯?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如何培養和提高?讓我們也來聽聽導師和專家的話。
  • 教你如何寫論文 寫論文的10個步驟
    大概寫了不到一周,導師另外安排給我一個比較複雜的任務,一開始我是拒絕的,我擔心博士論文可能來不及寫了。導師說沒事,放假了再寫。這樣,寫博士論文的事情便又耽擱了下來,期間我還去普吉島參加了好友的婚禮。當我再一次打開博士論文的文檔時,已經是1月29日,而當天下午,又踏上了飛往波士頓的航班。
  • 學生用繁體字寫論文 被老師簡訊警告
    他用繁體字寫成的畢業論文,幾經曲折終於被批通過,但被告誡「以後不要用繁體字寫了」。糾結的他不禁想問:繁體字到底以後能不能用?  在談到為何在書寫論文時用繁體字,小劉表示,自己也是從去年開始迷戀上繁體字的。「電腦裡裝的輸入法裡都帶有繁體功能。」同時他開始試著握筆書寫繁體字。剛開始時一筆一划慢慢寫,寫到後來流暢多了後,他開始對於這種「新」字體產生興趣。
  • 畢業論文致謝該怎麼寫?
    各位可愛的同學們,你們的畢業論文寫到哪了呢?寫到自由發揮的部分了嗎?或者是,你看著還未完成的畢業論文,決定先謝為過?「提前感謝外審論文的老師,看在兄弟院校情誼深厚的份上,請不要掛我。」「感謝我的男(女)朋友,在我的大學生涯中從未出現過,讓我能夠專心學習,順利完成學業。」「感謝我的舍友,給予我很大的鼓勵,一直用無法完成畢設就無法畢業來恐嚇我,使我的求生欲更加堅強,才能苟且活到現在。」
  • 手把手指導年輕老師寫論文,簡單易學
    一聽說寫論文,她們就「啊」了起來:「還要寫論文啊?怎麼寫?」她們皺起眉頭,表示很難。不過小謝馬上高興地說:「聽人說論文可以買,是吧?」我笑著說「是」,然後問她們:「你怎麼知道寫論文難?寫過嗎?」她們搖頭,若有所悟。從未動手寫過論文,卻說寫論文很難,像小劉與小謝這樣的老師,相信不在少數。
  • 數模課堂 | 模型假設寫得好,論文差不了!
    在確定選題之後,寫論文的同學,因為還沒有任何模型結果,可以先寫問題重述,不要在這上面花太多時間。  模型假設,是評分中比較重要的部分。你要會辨別主次,把一些次要的忽略。比如說初高中的力學問題,它們都會忽略一些東西,有時候忽略了摩擦力,有時候不忽略。太複雜的題,就會忽略摩擦力,不然你做不出來,大概是這個意思。
  • 大學生如何寫好一篇畢業論文
    現在很多的專業都是需要進行論文的撰寫,的那麼對於現在的當代大學生我們越來越多,多的論文撰寫都是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出發,再進行一些實時性和專業型的評價。所以現在大學生應該怎樣寫好一篇畢業論文呢?畢業論文的好壞決定著你畢業成績如何,當然其中的專業知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再進行寫論文的時候,我們進行的第一點是查查自己的專業知識,這樣就可以在進行撰寫了之後,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加入到其中。
  • 中學生寫好英語小論文有什麼方法,如何去寫好英語小論文呢?
    許多學生認為寫英語作文很難,英語的小論文則是更加困難了,對於那些可以寫一篇好的英語作文的學生,很多人都會羨慕嫉妒恨,寫一篇好的英語論文是一種技巧和方法。配圖如何去寫好英語小論文呢?要寫好英語小論文必須要抓住文章的主題。主題是文章的核心和靈魂。一篇文章,無論它的辭藻如何華麗,結構有多嚴謹,選材是多麼新穎,如果文章主題不清晰,不能體現中心思想,就會顯得死氣沉沉的,沒有生命力。
  • 【論文寫作】計算機碩士論文好寫嗎?
    對於工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們來說每當臨近畢業就要面對新一輪論文的寫作,有些同學是第一次接觸工程碩士論文的寫作,不知道需要花多少時間來寫也不知道工程碩士論文到底好寫與否,接下來就讓我們詳盡的了解一下。工程碩士論文好寫,不過前提是要符合論文定稿完成時間和內容格式的規定,還要注意和導師保持充分聯繫、不停勘誤以提高論文質量和節約時間,下面是一些關於工程碩士論文的基礎內容規定:       1、格式問題。每個學校都會對碩士論文的格式做出詳細要求(例如封面、字體、字號、間距、排版等),在寫作時必須嚴格遵循寫作要求,只有格式正確的論文才是合格的。
  • Science:如何寫好一篇論文!
    我寫了很多筆記和流程圖,描述了每章應該寫些什麼,以指導我在寫作過程中,這些內容後來還幫助我在每章的開頭提供了快速概述,並在寫作過程結束時進行了交叉核對。當我完成整件事時,我為自己寫了多少而感到驚訝。我的論文將近300頁。但是「實際論文」只有約180頁,其餘為附錄,包括我的兩篇正在審稿的文章,參考資料以及圖表列表。
  • 不寫論文的好老師配當教授嗎?
    因為一個老師的職稱只與他的科研成果有關。騰訊文化 徐娉婷據媒體報導,備受學生敬重的河南大學古代文學老師常萍,為本科生講了32年古代文學,任教期間不出書、不發論文、不申報職稱,只專注教學。直到2015年10月退休,仍是大學講師職稱。
  • 文科論文比理科論文更容易寫?
    對自己專業精通,對自己所學領域熟悉,寫論文就是手到擒來。否則無論寫什麼都抓狂。不論哪一科,在寫論文之前都需要進行充分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包括了對選題的調查分析,包括了對論文寫作方式的學習了解,還包括了對所在學校和導師要求的認識,只有做足了這三項事前準備,才有可能順利完成一篇合格的論文。文科論文都是理論的闡述嗎?不是!
  • 論文提綱怎麼寫?
    撰寫一篇論文的提綱對於一篇論文而言十分的重要,它是作者寫作前的必要準備,是論文構思謀篇的具體體現。1、從整體上周密的謀篇布局,使論文整體內容不偏離提綱布局。撰寫提綱後,就有了骨感框架,這樣在寫論文時就能縱觀全貌,寫內容時也不會偏離整體構思,避免邊想邊寫,遺漏某些內容或偏離文章整體架構。
  • 不想寫論文了怎麼辦?
    ,自己開開心心的把一個課後練習作業寫了5000多字,交給老師;老師欣喜地說:你這個有發表C刊的潛力啊。讓導師從此輕鬆省力帶學生讓學生從此愉悅歡快寫論文  課程分為了必修和選修部分;必修環節主要介紹了選題——如何做研究設計——如何選擇研究方法——如何寫論文——論文格式的規範——如何期刊投稿——投稿之後如何進行下一輪的投稿。整個的從做研究到寫論文的全過程。選修環節主要是大家在寫論文過程中遇到的小細節和大佬們的寫論文獨到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