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八講——佛祖為啥也要吃飯?又是如何吃飯?

2020-12-23 紅塵若鏡

01《紅塵說禪》系列第71篇

我們繼續來聊《金剛經》,這一篇介紹佛陀以及僧眾們吃飯的那些事。

這次咱們談兩個問題——佛陀為何也要吃飯?吃飯又有什麼規矩?

《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02佛陀為何也要吃飯

許多師兄——尤其是剛剛開始學法的師兄們,總把佛祖看作是神仙,比如《西遊記》中的如來佛那樣,揮掌間就把不可一世的齊天大聖孫悟空給鎮壓了,這個看法其實是不全面的。

佛祖神通廣大嗎?這個當然,否則無以鎮服邪魔外道,但他又是非常忌諱動輒施展神通的——因為就算神通再大也大不過「因果」,強行幹擾只能自食苦果,眾生自有各自的緣法在,就算佛祖也改變不了。

此外有些朋友把寺廟裡面的那些木雕泥塑當做了佛祖本身來參拜,這其實也是不對的——這個拜佛拜的是佛法,是本師,是自己的傲慢和自高之心,是願意修行的信念,是利他的菩提心,但絕不是升官發財平安健康的許願

而且許多師兄可能也不知道,佛祖是有著三重身的——化身,報身和法身,化身億萬,無處不在,就像是「千處祈求千處應」的觀世音菩薩;而報身也就是經文中後面所說的比「須彌山王」還高的大身,只能示現給初地歡喜地以上的菩薩。

至於清淨法身那就更玄妙了,其實就是「真如自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只有八地不動地以上的大菩薩才能完全看到。

換句話說,對於咱們這些凡夫來說,佛陀的報身和法身是根本不可能見到的,而億萬化身之中唯一確認的一位就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淨飯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咱們慧根不夠,同樣也無緣拜見。

和報身以及法身不同,佛陀的化身示現於塵世間,就是向大家展示佛法中的「成住壞空」,放到普通人身上就是生老病死,因此這個化身也同樣需要吃飯,也會生病,最後也會圓寂。

03吃飯的規矩

明白佛祖為何要吃飯之後,咱們再來聊聊吃飯的那些規矩——這和我們凡夫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①吃飯時間

這裡說的「爾時」是啥時候呢?古印度人喜歡用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這樣的三分法把一天分為三段,所以他們對於時間是不甚在意的,更沒有什麼精準的時間觀,這個哪怕到現在也沒改變,如果你和一個印度人相約十點見面,他十二點才施施然過來你也不要意外,他可能還覺得夠準時了呢。

而我們中國古代則是把一天分為了子醜寅卯等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兩個小時,而在佛法之中有著嚴格規定——醜、寅、卯這是天上的眾生吃飯的時候,辰、巳、午是人吃飯的時間,未、申、酉,這是畜生吃的時間,戌、亥、子這是鬼神吃的時間

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為何最早僧人都有「過午不食」以及一日一食的規矩了吧,因為下午是畜生眾和鬼神眾吃飯的時間,當然,現在在中國已經基本沒有這個規矩了。

②只能乞食:

如果看了之前文章的師兄們應該還記得,當時佛祖說《金剛經》的時候是住在給孤獨長者的「祗樹給孤獨園」中的,難不成以給孤獨長者的大臣身份和富豪財力還供不起佛祖他們吃飯嗎?非得出去乞食不成?

其實長者供得起,但是佛祖卻不要,原因有三個,第一,僧人不能過的太悠哉,必須要苦修,這天天坐在這裡等人供奉是不行的,時間一久都變成懶蟲了;

第二,這乞食的過程就是降服自己「我慢」之心的一個過程,各位師兄可以想想,不管你如今有多少錢,但肯定比乞丐強多了吧?讓你拿著個缽或者碗之類的挨家挨戶去討飯,你放得下這個面子嗎?但能做到才叫修行。

第三,乞食本身不僅僅只是和眾生索要飯食,同樣也是幫眾生廣種福田的一個過程,如果有人這時候問法你給他講了,這等於是法布施,就算只是吃了別人供奉的飯,這也是為他們積攢福田,大家也可以理解為僧人的「工作」和「貢獻」,如果非要說這也是個職業的話。

正因如此,佛陀那個時候的僧眾每天吃飯都要託缽乞食,佛陀自己也不例外,而且以身作則,不過這個在中國已經很難看到了,但在泰國等信奉原始佛教的地區還有。

③乞食的衣服

有師兄問了,這乞食還有衣著講究啊?別說,這個還真有。

其實佛祖要求僧眾都苦修,以減低並最終消除自己的欲望,所以無論吃飯還是穿衣都決不能有要求,吃飯是人家給什麼吃什麼,而穿衣則是只能有三件。

第一件叫做五衣,大家可以理解為平時穿的便服;第二件叫做七衣,是念經做功課的時候穿的;而第三件叫做大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袈裟」,這是參加一些比較隆重的場合穿的,比如乞食,比如法會之類。

這裡大家不要誤會,雖然每個比丘都有「多達」三件衣服,但其實材料很差,都是撿來的破衣服或者布條縫製而成的,所以也叫「百衲衣」或者「糞掃衣」,千萬別以為是西遊記裡面唐玄奘的「錦斕袈裟」那麼閃耀。

但是材質再差,乞食的時候也要披上正式的袈裟,以表示對施主的尊敬,這也是一種禮儀和規矩。

04紅塵說

以上就是《金剛經》第一品中「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這十個字的解讀,各位師兄是否明白了呢?

至於乞食的具體規矩,我們下一回再來談,順便聊聊須菩提和大迦葉在乞食中犯了錯誤,被佛祖指責的有趣故事。

相關焦點

  • 金剛經第一品告訴我們——細節小處,方見真佛
    但其實佛祖講經是很有章法和板眼的,他明白大道至簡,也知道眾生根器不同,因此並不會一上來就講述那些太高深的道理,而是以身作則,用行動來告訴我們什麼是修行,請大家跟著紅塵君一起來看看《金剛經》的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 金剛經10——第一品佛祖一言未發,但整本金剛經的精髓都在其中
    如果細心的師兄一定會發現——這一品經從頭到尾佛祖根本一個字都沒說過,所以認為這只是個慣例的開頭而已,沒啥「含金量」。如果您這麼想的話其實就錯了,這一品非常重要,甚至對有慧根的朋友來說,佛祖雖然一言未發,卻等於已經把該講的都講了。
  • 《金剛經》以世尊乞食開篇給了答案
    釋迦摩尼是國王的兒子,他有榮華富貴的生活,但他依然有很多痛苦,這種痛苦權力解決不了,財富解決不了,他開始思考如何才能解脫這些痛苦,他放棄了將來的王位,放棄了所有財富,離開了家人來到了衹樹給孤獨園,菩提樹下他終於覺悟,創立了影響全世界的佛教。
  • 《金剛經》到底講了些什麼?
    《金剛經》又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共三十二品。我們從第二品「善現啟請分」說起,該品講凡人成佛之路,三個字:善護念。其法門在於止、觀。如何善護念?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告訴我們得道需自度,所以涅槃無法,善護念就如過河的船,河過了,不用背著船繼續行走,甚至過河不一定非要坐船,善護念只是得道成佛的方式方法之一而已。既然涅槃無法,那叫人如何修行?第五品「如理實見分」,講的就是修行方法,不住於相,去身相。
  • 《金剛經》:被佛祖稱讚的「慧命」,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在《金剛經》第二十一品非說所說分中,長老須菩提又一次的被佛祖所稱讚,稱之為慧命須菩提,第一次是在第九品一相無相分中,佛祖稱讚須菩提長老為「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的第一離欲阿羅漢」,以嘉許須菩提長老遠離一切是非,不著我人四相,契合真理已到奧妙之處,為解空第一。
  • 如何講金剛經的「四句偈」
    這也是《金剛經》的四句偈;問題只在於當面的人,他能不能領受。如果當機者能夠跳脫於你的言句之外,就能領受到真實義了,他從此也可以講《金剛經》,而且不會是依文解義。只要真的悟了中國禪宗教外別傳的真義,這個四句偈其實就很好講;但是若要如理演述而且具足整體意涵,其實也不容易講,那就看個人的修為了。
  • 南懷瑾:金剛經的感應力量非常大,我給大家講一個我的秘密
    《金剛經》在所有的佛教經典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往今來有無數的人因為讀金剛經而悟道,因為讀金剛經而得感應,佛祖在金剛經中也多次強調讀誦金剛經的的功德,甚至念誦四句偈的福德就會遠勝「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布施的功德,可見念誦金剛經的殊勝。
  • 幼兒園老師撞臉「楊穎」,網友:明明可以靠臉吃飯,為啥要當老師
    幼兒園老師撞臉楊穎,明明可以靠臉吃飯,為啥要去當老師?照片中這位老師非常有耐心的在給孩子們講知識,非常的溫柔可親。不難看出,這位漂亮的幼師,非常受孩子們歡迎,大家都愛找老師詢問問題。看完這位幼師的顏值,網友也是感嘆:明明可以靠臉吃飯,為啥去當老師?
  • 「廢寢忘食」後如何科學吃飯?
    2018-01-30 10:53圖文來源:金陵晚報「廢寢忘食」後如何科學吃飯?這是形容某一種品質,那麼問題來了,為啥廢寢就能忘食?廢寢忘食後不想吃飯,需要再吃飯嗎?為啥餓到最後就不餓?肚子餓得咕咕叫,因為忙碌沒時間吃飯,好不容易事情忙完了,卻又一點不餓了,為什麼餓過頭之後就不餓了呢?其實大多數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很餓的時候沒有吃東西,當自己已經餓過頭後就不餓了,這種現象其實不奇怪,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生理現象。
  • 夜讀丨《論語》《道德經》《金剛經》開篇首段話,暗藏儒釋道第一智慧
    儒釋道經典著作《論語》《道德經》《金剛經》,如果正確理解開篇之語,就會順著正確的思路,摸準作者的思想脈絡,探出其中蘊含的人生大智慧。  《論語》首段話,教做君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個問題講得就是君子之道。
  • 《金剛經》: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佛祖是真的無所得嗎?
    從《金剛經》的第九品一相無相分至第十六品的能淨業障分,佛祖為眾生深入剖析解悟之理,使眾生可以在徹悟此理之後便能依理修行,從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開始起修,到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時,須菩提長老始徹悟佛祖的能度所度,能說所說,一切皆空,始知「實無有法,得無所得」的終極智慧。
  • 捨得一詞在金剛經中的含義
    這句話出自《了凡四訓》,捨得一詞的來歷是《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捨得就是對這句話的一個延伸性的解釋。我們來看下原文《金剛經》第十品「莊嚴淨土分」:「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佛法:讀《金剛經》,這個重點一定要知道,否則徒勞無益
    網圖從傳入中國的那一天起,就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通過持誦《金剛經》、研究《金剛經》和為他人解讀《金剛經》中的奧義而獲得感應,因之而證得無上菩提聖果,獲得解脫,正因為如此,所以《金剛經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持誦《金剛經》時只要能知道一個重點,便可以迅速的獲得《金剛經》中所說的空無妙義之智慧,否則的話不但徒勞無益,而且會使你對《金剛經》的理解趨於偏頗之中,那麼這個重點是什麼呢?
  • 持誦《金剛經》,可得無量功德,但以這四大功德增長最為顯著
    由於持誦《金剛經》,而獲得感應,得到種種不可思議果報的事跡自古以來就非常之多,佛祖在《金剛經》中也一再宣說持誦本經能獲得的功德,說「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而這無量的功德若是具體言說,如果有心性不足之人聽聞,那麼難免會使人「心即狂亂,狐疑不信」,可見持誦《金剛經
  • 再說《金剛經》四句偈
    昨天的時候,我們說到《金剛經》結尾有四句非常著名的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今天我們接著說。這四句偈,在《金剛經》中甚為著名。故而究根結底,一切著相的有為法,都似夢幻轡影一般。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經雲「宿有福田得逢佛法」,所以如果一個人過去沒有福田,就不容易遇到佛法,人遇到佛法是件非常殊勝的事,是很不容易的;一個人發心學佛,說明你有這個福田,才有機緣遇到佛法,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千萬不要錯失佛法,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學佛,要知道自己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 佛法:想獲得《金剛經》的殊勝功德,在讀誦之前先要搞清楚4個要點
    》之前,要先將自己的心態調整好,要做到從容不迫,從心中生起清淨心、慈悲心、菩提心。《金剛經》的讀誦,只要能誠心念經,自然可得無量功德,依法奉行佛祖的教義,定能受益匪淺,只要有心,隨時隨地都可以讀誦《金剛經》,隨時都能體悟佛祖所說的佛法大義,其關鍵是讀誦之時的心境是否適宜。
  • 不懂《金剛經》的意思,念《金剛經》有意義嗎?
    現在有很多人,認為讀《金剛經》是好的,但是心中有疑問,什麼疑問呢?就是覺得自己不懂《金剛經》的意思,念《金剛經》還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您這樣想,那就太多慮了!為什麼呢?首先來說,佛經,特別是像《金剛經》這一類的般若經,是佛自性的流露,講的是佛的自性。而咱說的「懂」或者「不懂」,是靠大腦的思維,大腦無法思維自性的東西。
  • 《金剛經》:須菩提尊者是因為什麼而悲泣?
    在《金剛經》第十四品離相寂滅分中,須菩提尊者因為聽聞佛祖所說的佛法之甚深義趣之後,開始涕淚悲泣,這是為什麼呢?在一般的人看來,覺得這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不就是聽聞了佛法嘛,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幹嘛就鬧得如此激動呢?
  • 寶寶總是不好好吃飯怎麼辦?
    生娃養娃是一個家庭的大事,尤其是孩子出生之後,曾經年輕的父母又要忙碌起來了。想必很多爸爸媽媽在養娃的時候,都說為什麼別人家的娃聽話,為啥自己家的娃吃個飯都不好好吃?每次都要追著娃讓他吃他才吃,餵娃吃飯都成了很多父母的頭疼大事,因為不好好吃飯會影響孩子的發育,那麼怎麼改變這種現狀呢?下面就為大家講實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