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剛經》的第九品一相無相分至第十六品的能淨業障分,佛祖為眾生深入剖析解悟之理,使眾生可以在徹悟此理之後便能依理修行,從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開始起修,到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時,須菩提長老始徹悟佛祖的能度所度,能說所說,一切皆空,始知「實無有法,得無所得」的終極智慧。
在這裡,須菩提長老問了佛祖一個很究竟的問題:「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簡單的說就是「佛祖,您老人家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之心,真的是無所得嗎」?
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呢?佛祖從第十七品的理解授記無我,成佛無礙,第十八品的三際妄心了不可得,第十九品的無住行施的真諦,第二十品的見佛身無住,第二十一品的說法聞法應無所住,直至無法可得的究竟智慧,須菩提長老已經徹底的空掉了內心諸相。
於一切法中都不再存有細微的惑業,悟到了佛祖所說的般若法中是於外不可說,於內不可思,是真真正正的究竟了不可得之果,一路行來,通行無礙,將路上所有遇到的一切眾生相、法相乃至佛祖之相都徹底的除了個乾乾淨淨,明白了真如實相,本來平等、本自清淨,做到了如《壇經》中所說的「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為什麼說無有一法可得呢?因為般若波羅蜜多法,本來是自身所具,並非向外求而得之,本來無失,便不能稱之為有所得,如果執著於有所得,便是執念未忘,能所未破的原因,本來是無所得,如果執著於無法可得菩提之心,那麼便會受法所縛而無法到達無相離住之境,只有無法可得,才能以一法通萬法,從而徹底的打破砂鍋,有個出頭之日。
世人修行,不是執著於內,便是執著於外,無法徹底的擺脫對於幻相而生的執念,只有如須菩提長老般證入空性,得到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使自己的內外之緣都寂然不動,才能徹底究竟圓滿的認知到自性中所蘊藏著的無量寶物,般若的福德之性現前,徹悟自身法性。
可是佛祖所說的一切法,都只不過是佛祖為著我人四相的六道眾生遠離顛倒夢想所開的一條渡化之筏,為的是想要將千萬劫中沉溺於妄想分別業海之中的眾生,度向那涅槃彼岸,可是眾生不能深體佛心,時時執念不斷,佛祖不得已,才為眾生以身說法,示現本無所得的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法門。
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只不過是一個假借方便的名稱,究其實際,卻是無法可得的,因為在真如實相的本體之中,實際上是聖凡不增不減,善惡亦無法有所損益的,眾生與佛,其實是平等無二的,只是眾生因為欲望牽求而迷失了本心,所以佛祖才造作竹筏,若是眾生了徹自心的話,那無上正等正覺的法,不過亦是妄緣而已。
佛說一切法都是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又都不是無上正等正覺之法,於一切法,悉皆不舍,於一切法,又不生執著之心,空盡一切,返觀本來面目,不壞諸有,不住無為,上下無附,空有不著,無相無念,佛祖又到哪裡去得這個無上正等正覺的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