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佛祖是真的無所得嗎?

2020-12-20 梅山易學

從《金剛經》的第九品一相無相分至第十六品的能淨業障分,佛祖為眾生深入剖析解悟之理,使眾生可以在徹悟此理之後便能依理修行,從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開始起修,到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分時,須菩提長老始徹悟佛祖的能度所度,能說所說,一切皆空,始知「實無有法,得無所得」的終極智慧。

網圖

在這裡,須菩提長老問了佛祖一個很究竟的問題:「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簡單的說就是「佛祖,您老人家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之心,真的是無所得嗎」?

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呢?佛祖從第十七品的理解授記無我,成佛無礙,第十八品的三際妄心了不可得,第十九品的無住行施的真諦,第二十品的見佛身無住,第二十一品的說法聞法應無所住,直至無法可得的究竟智慧,須菩提長老已經徹底的空掉了內心諸相。

於一切法中都不再存有細微的惑業,悟到了佛祖所說的般若法中是於外不可說,於內不可思,是真真正正的究竟了不可得之果,一路行來,通行無礙,將路上所有遇到的一切眾生相、法相乃至佛祖之相都徹底的除了個乾乾淨淨,明白了真如實相,本來平等、本自清淨,做到了如《壇經》中所說的「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

網圖

為什麼說無有一法可得呢?因為般若波羅蜜多法,本來是自身所具,並非向外求而得之,本來無失,便不能稱之為有所得,如果執著於有所得,便是執念未忘,能所未破的原因,本來是無所得,如果執著於無法可得菩提之心,那麼便會受法所縛而無法到達無相離住之境,只有無法可得,才能以一法通萬法,從而徹底的打破砂鍋,有個出頭之日。

世人修行,不是執著於內,便是執著於外,無法徹底的擺脫對於幻相而生的執念,只有如須菩提長老般證入空性,得到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使自己的內外之緣都寂然不動,才能徹底究竟圓滿的認知到自性中所蘊藏著的無量寶物,般若的福德之性現前,徹悟自身法性。

網圖

可是佛祖所說的一切法,都只不過是佛祖為著我人四相的六道眾生遠離顛倒夢想所開的一條渡化之筏,為的是想要將千萬劫中沉溺於妄想分別業海之中的眾生,度向那涅槃彼岸,可是眾生不能深體佛心,時時執念不斷,佛祖不得已,才為眾生以身說法,示現本無所得的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法門。

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只不過是一個假借方便的名稱,究其實際,卻是無法可得的,因為在真如實相的本體之中,實際上是聖凡不增不減,善惡亦無法有所損益的,眾生與佛,其實是平等無二的,只是眾生因為欲望牽求而迷失了本心,所以佛祖才造作竹筏,若是眾生了徹自心的話,那無上正等正覺的法,不過亦是妄緣而已。

網圖

佛說一切法都是無上正等正覺之法,又都不是無上正等正覺之法,於一切法,悉皆不舍,於一切法,又不生執著之心,空盡一切,返觀本來面目,不壞諸有,不住無為,上下無附,空有不著,無相無念,佛祖又到哪裡去得這個無上正等正覺的法呢?

相關焦點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佛祖在《金剛經》第十七品究竟無我分中有一句話叫做「一切法都是佛法」,有許多的人都只能有一個大概的理解,而難以體會到隱藏在其中的大智慧,從而白白讓自己錯過了悟入甚深佛法的機會,難以登堂入室而得見般若花開。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比如你在夢中,拿七寶或身命來布施他人,而實際上那是夢幻,根本沒有你在做布施,沒有他人接受你的布施,也沒有七寶或你自己的身命。如果菩薩於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無上正等正覺心現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東方的虛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嗎?不可以,世尊。須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虛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嗎?不可以,世尊。
  • 《金剛經》:被佛祖稱讚的「慧命」,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在《金剛經》第二十一品非說所說分中,長老須菩提又一次的被佛祖所稱讚,稱之為慧命須菩提,第一次是在第九品一相無相分中,佛祖稱讚須菩提長老為「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的第一離欲阿羅漢」,以嘉許須菩提長老遠離一切是非,不著我人四相,契合真理已到奧妙之處,為解空第一。
  • 佛教之中,為何說證悟「正等正覺」,就是成佛呢?
    在《金剛經》中,「正等正覺」也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為「正等正覺」。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言正遍知一切法。為什麼叫佛陀也稱為正等正覺呢?也就是說,佛教之中,為何說證悟「正等正覺」,就是成佛呢?因為「正等正覺」就是俗真二諦,因為佛陀具足覺了二諦,即俗諦和真諦。
  • 讀《金剛經》文章匯集|在紅塵中錘鍊金剛心
    《金剛經》系列文章匯集52、讀《金剛經》|如何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金剛經》51、讀《金剛經》|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者,於一切法,不生法相49、讀《金剛經》|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48、讀《金剛經》|佛陀為什麼說諸菩薩不受福德47、讀《金剛經》|莫將無上正等正覺理解為滅相見性46、讀《金剛經》|不能以色見如來45、讀《金剛經》|如來第三次談降伏其心
  • 《金剛經》:修一切善法,即得無上正等正覺
    在《金剛經》第二十三品淨心行善分中,佛祖在為眾生開示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生佛平等不二的智慧之後,又恐眾生以為理體既然平等,又何用修習的執念,所以下文繼續為眾生開示是法雖然平等。,應以無我人四相的離相而修一切善法,這樣才能證得無上菩提之果。
  • 金剛經第八講——佛祖為啥也要吃飯?又是如何吃飯?
    《金剛經.法會因由分》: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佛祖神通廣大嗎?這個當然,否則無以鎮服邪魔外道,但他又是非常忌諱動輒施展神通的——因為就算神通再大也大不過「因果」,強行幹擾只能自食苦果,眾生自有各自的緣法在,就算佛祖也改變不了。
  • 《金剛經》四句偈:凡夫以之斷煩惱,菩薩以之成佛道
    但是由於佛祖沒有具體的指明是哪四句偈等,所以後世之人莫衷一是,而不知其可,誰也不能論斷何為四句偈為正確,而只能認為因病與藥,合乎機緣者為是,但是不管大家如何認知,如果要說到金剛經中最著名的四句偈等,那一定是《金剛經》中第32品應化非真分中的四句偈為世所公認。
  • 佛法:罪業重、根性差的人就學不了《金剛經》嗎?
    因為生佛平等,人是未來佛,佛是過來人,佛祖能演示《金剛經》中的無量功德智慧,眾生自然也就可以信解受持而達到彼岸,又何曾有什麼根性、罪業之別。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有幸得聞、信解、受持《金剛經》,就是因為《金剛經》不是給某些人單獨所說之法,而是普適性的適合無量眾生的平等之法,可以契合於所有眾生的根機。
  • 《金剛經》全文翻譯(珍貴)
    如果以為領悟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般若智,用來修習損人利己的的雙修法門,或咒術、氣脈、算命風水,或世間文藝技巧,並不妨害菩薩行,事實上這些行為必定墮入五欲中,只能成就世間法,那怕身心清淨也只是凡夫境界,因為沒有梵行清淨之基礎,無法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所悟般若智便是偏空智,但能空談玄妙而無般若行。上求佛果下化眾生之菩薩行不切實際,最後變成空願,不了了之。
  • 《金剛經》是只有高智慧的人才能讀,還是人人可讀?
    做為「發三乘之奧旨,啟萬法之玄微」的大乘經典,《金剛經》其實並沒有人們所想像的那般複雜、深奧、難懂,是許多人都能聽懂的一本書。如果真的像佛教徒們所宣稱的那般高、大、上,那麼當年那個深山砍柴的樵夫,又為什麼能因為聽一句「因無所住而生其心」而深有感觸開悟的呢,作為一本教人直指本心的智慧經典,其實它的內容並沒有想像中的晦澀難懂,許多人都可以一聽就能明白。
  • 佛祖欲揚先抑眾生恍然大悟,老子巧設比喻醍醐灌頂,大智頓悟人生
    從《金剛經》第二十三分說起梁昭明太子為《金剛經》二十三分取名「淨心行善分」,本人認為此篇是《金剛經》根基,「如是我聞」云云五千餘言,被此分區區七十餘字高度概括。《金剛經》二十三分全文: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 《金剛經》精華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早由後秦鳩摩羅什於弘始四年(402年)譯出。《金剛經》因其長短適中,經義精粹,而獨得宏布;與《華嚴經》並肩,俱得「經中之王」之稱。降伏其心,是《金剛經》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整個佛法要解決的。
  • 再說《金剛經》四句偈
    昨天的時候,我們說到《金剛經》結尾有四句非常著名的偈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今天我們接著說。這四句偈,在《金剛經》中甚為著名。故而究根結底,一切著相的有為法,都似夢幻轡影一般。
  • 《金剛經》:無來無去,方為如來
    行住坐臥四威儀之相,是眾生親身驗證的有目皆睹、有耳皆用之實,佛祖又怎麼會說如來沒有來去坐臥之相呢?「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網圖佛祖在此所說的來去坐臥、語默動靜之威儀,都是隨順世間眾生之法,與涅槃寂滅的真如理體無關,這個終極智慧的平等法性,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所以既不會有我人四相,更不會有來去坐臥的威儀之相
  • 佛法:想獲得《金剛經》的殊勝功德,在讀誦之前先要搞清楚4個要點
    作為佛門的無上聖典,《金剛經》以其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之智,歷來是所有想要證入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法修行者所研參的重要法門。千百年來,無論僧凡,確實也有許多的人因為參究《金剛經》而獲得了證道的契機,有些人雖然沒有直接悟入如來法藏,但是也獲得了《金剛經》的感應而使自己長足了生活的智慧,可以透過迷霧而看清生活的本質之實相。
  • 《金剛經》:修行佛法,要深入悟解空無妙理,不可落入斷滅知見
    網圖在《金剛經》中的前二十六品之中,佛祖為眾生開示了真空離相無住之理,比如說第十七品的「實無有法,發菩提心」,第二十一品的「說法者無法可說,第二十五品「實無眾生,如來所滅度者」」,所以在《金剛經》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中,繼續為眾生開示真空妙有不可偏執一方的妙有之道,使後世修行之人能夠將空有交融一體,從而可以入於中道第一義諦,避免眾生修行之時因為不能通達此意而撥無生佛因果之法,落入於斷滅知見之中,自造無窮業障。
  • 金剛經全文及解釋
    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當我們和面目可憎的人在一塊時,厭惡之情油然而生,這也是欲心在作祟,沒有欲心不會有厭惡之情緒。還有,我們見錢眼開,見寶物便想要擁有,布施時心生不舍,都已經生妄想心,住物質現象上,處在凡夫境界,無上正等正覺心本來如如不動,你自己背離迷失,□卻了菩提。
  • 佛法:讀《金剛經》,這個重點一定要知道,否則徒勞無益
    網圖從傳入中國的那一天起,就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通過持誦《金剛經》、研究《金剛經》和為他人解讀《金剛經》中的奧義而獲得感應,因之而證得無上菩提聖果,獲得解脫,正因為如此,所以《金剛經網圖在《金剛經》中,佛祖與須菩提長老以問答的形式為大乘眾生開示了無上菩提的空無妙義,以旋破旋立、旋立旋破的方法,從多個角度為眾生打破固有的執念,闡明萬法皆空的道理,使眾生明了不應執著於一切法相的解脫智慧
  • 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金剛經的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金剛經承認一個真理,一個至道,並不認為一切宗教的的教化僅限於勸人為善而已。金剛經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句子,幾乎都是重點,都是精華,都能啟迪人的智慧,有許多人明白了金剛經中一句話就能夠悟道,就像禪宗六祖,因為聽五祖講解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徹大悟,曰: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