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四名男護士從杭州廣濟護校畢業)
1936年8月22日,上海灘楓林橋,在即將竣工的中山醫院大廈旁,眾多社會名流參加一個重要的奠基儀式——中山醫院護士學校校舍奠基。這座校舍名為「量才堂」,由當時已故報業大王史量才的遺屬捐贈。
當時中山醫院尚未開張,幹嘛急著建護校呢?——如果在那時你提出這個問題,一定會被醫界人士嘲笑。
在上世紀30年代,護士學校幾乎成為醫院的標準配置。1935年的《教育公報》上列舉了國內當時設有護士學校的醫院,共有111家。上海仁濟、北平協和、瀋陽盛京、杭州廣濟、長沙湘雅、廣州博濟,這些久負盛名的百年老院,均開設有護士學校。那時,沒有護士學校的醫院院長,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
醫院為啥開設護士學校?廢話,當然是給自己培養護士啊!不然,你到人家醫院去搶?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護士學校可以為醫院提供大量的實習護士作為勞動力。1918年杭州廣濟醫院護士學校章程中寫道:「三年為畢業年限」;「第一年每月膳食費四元,第二年每月膳食費二元,第三年免繳」。為啥第三年免費吃飯了?因為人家開始給你幹活了。那麼,中間不幹了退學行不行?可以,但是要找你的入學擔保人,按月賠「洋五元」。其實,杭州廣濟算是很不錯的教會醫院了,起碼免學費。有不少私立醫院的護士學校不但收學費,而且規定必須四年畢業,後兩年基本上在免費打工。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點。至少,抗戰之外的民國其他時期,沒有出現大範圍的「護士荒」。
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不少醫院依然開設有護士學校。很多業內人士,把醫院開設護校,理解護理教育發展的一個初級階段。而從八十年代起,在各種因素影響下,醫院附屬護校越來越少。
近年來,護理事業面臨了很多新挑戰,一些學者又有些懷念醫院辦護校的日子。
醫院辦護校確實有些好處:可以在短期內培養大量護理人員;臨床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強。而醫院辦學的缺點也顯而易見:綜合教學實力較弱;學制不規範;學生視野較窄。
當下,人們都在憧憬著移動醫療、網絡醫院,似乎醫生們的診療工作都可以漂浮到信息化的天堂中。但是,一想起護理,我們又迅速落回到地面。大量的護理,還是需要真實的護士們用實實在在地工作去完成,來不得半點虛擬。可是,醫院裡的護士又越來越緊缺。
所以,不管怎麼說,在「護士荒」問題日益嚴重的當下,國內醫院有必要在護理人才培育方面探索新的模式、有所作為。或許,醫院辦護校的歷史,可以提供一些參考吧。
(福州馬高愛醫院護士學校的畢業證書,這所學校是中國最早的「註冊」護士學校。這張證書上的學校名稱讀起來很彆扭,其實就是當時對「南丁格爾」的另一種音譯)
(上海西門婦孺醫院護校,是中國護理教育最早的發源地)
(漢口普仁護士學校,民國時期規模最大的護士學校。注意,這是一位男護士哦。這張證書頒發幾周之後,漢口被日軍攻陷)
(金陵護校,其實就是南京鼓樓醫院的護校。這是南京淪陷前最後一屆畢業生)
(協和護理教育,在民國時期,是很高大上的。協和是培養各地護理部主任的搖籃)
(北京長老會道濟醫院的護士學校)
(上海伯特利醫院的護士學校,就是如今的第九人民醫院)
(上海灘山東路上的仁濟醫院,也被稱為「山東路醫院」,她的護校歷史也很悠久)
(上海廣仁醫院護士學校,在民國時期,規模可不算小)
(1935年,山西太谷仁術醫院護士學校的六名畢業生)
(建國後,很多醫院依然保留有護士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