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非轉載。
原創作者 丨幸福海主筆團阿傘
前言:此文為30歲阿傘,依據高考全國卷Ⅲ作文題以及要求,模仿18歲高考生,給15歲高一新生寫的信。
全國卷Ⅲ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人們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卻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
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製「自畫像」來審視自我,嘗試回答「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麼」「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等重要的問題。
畢業前,學校請你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親愛的十五歲少年:
你們好。
人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卻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製「自畫像」來審視自我。
唐太宗著名的鏡子理論: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史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鏡明得失,成為了他是一代明君的重要證據——當一個皇帝樂於騙自己的時候,全世界都會配合他演戲,就像國王的新衣。
但在李世民手握江山的情況下,依然聽得進魏徵逆耳的忠言,容得下一個讓皇帝看清自己缺陷和錯誤的鏡子。
若以唐太宗為鏡,我認為對我們年輕人而言,要學習他審視自我時的勇氣與智慧:看到,並坦然面對真實的自己。
這可並不容易。
要知道,我們大部分人可能連朋友圈裡一個不磨皮瘦身美顏的照片都不敢發,連前置相機裡自己的臉都不樂意看。
這還是最容易看清晰的一種真實,我們都會經常逃避它,或用美化的方式騙自己。
而不容易看清楚的,就更別提了。
比如照見我能力和天賦的鏡子。
即:「我能做些什麼」「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
什麼能判斷自己真實的能力呢?是考試分數嗎?
它當然是一項重要指標,是18歲以下的我們最大的一面鏡子。高分意味著我能夠自主選擇喜歡的專業方向,城市,人群。
但它不是評定能力和天賦的唯一標準。
如果我們一直死死盯著成績這面鏡子,就會把知識看窄,也把自己看窄。誤以為眼前鏡面中的分數,就是全部的我,成績差代表我人差,只有考得好,才配開心,才配有理想。
甚至有的同學因為考試不利而一蹶不振,更甚者放棄生命。
我們的興趣愛好,模型,畫畫,做甜品,看過的「閒」書中的科學和人性,這一切或許被打上【不務正業,玩物喪志】標籤的事情,都是我們向世界探索的過程,培養能力和天賦的過程。
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讓自己變得特別,讓生命變得精彩,甚至成為專業、職業的選項,創造價值。
最不容易看清的,是照見我人格模式的鏡子。
即:「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
關係,就是這面鏡子——我們能夠通過跟父母的相處,交朋友,和老師溝通,甚至追星,崇拜偶像等等人與人的關係中,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
比如說:我看到她就討厭,哪怕她從未得罪過我。就覺得她愛出風頭,總是主動回答問題,太愛炫耀了,下課一堆男生圍著,不安分。
那麼這意味著,她作為鏡子,照見了我的嫉妒心理,再仔細看,嫉妒的成因,是自卑、偏見和不安。
我想成為可以大方地展示自己的人,但害怕承擔展示失敗被嘲笑的壓力。
我本能地想吸引異性的目光,但在保守的家風下,認為女生跟男生說說笑笑是可恥的,想被異性喜歡是更可恥的。
因此,我不承認這樣的自己,只有用討厭對方來表達。
所有我們莫名其妙討厭的人身上,都藏著一個自己想活卻沒勇氣活出來的樣子。
真情實感地崇拜一個偶像,是我看到了他身上跟我相似的地方,或者我嚮往自己成為的樣子。已經獲取成就的他,給了我力量,讓我相信自己的道路。
和父母的相處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對標原生家庭對人格的影響——我會贊同父母生活中的一些準則,並延續成我的生活準則,也會在他們說某些話,做某些事的時候感到非常難過,並暗自發誓我一定不要這樣做。
一對現實主義的父母,可能會有一個更現實主義的孩子,或者與之相反,一個徹底理想主義的孩子。
跟老師的交流過程中,能夠看到我和權威的關係,是膽怯害怕的?是不服想挑釁的?還是平等而平和的?
看到,並坦然面對真實的自己,需要我們用上這所有的鏡子,並擁有一雙慧眼。
別再簡單地讓討厭歸在討厭上,讓喜歡歸在喜歡上,讓【差生】就真的差一生,把十幾歲開發自我的寶貴過程粗暴地理解成【叛逆期】,未來再把成年世界的挫折全安在【江湖險惡】、【運氣不好】和【遇人不淑】上。
看到,並坦然面對真實的自己,意味著我不會在多年後經歷後悔;意味著我不會讓情緒操控大腦做出衝動的事;意味著我不會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大人;意味著我能準確地找到自己想過的生活,和自己想要的幸福;意味著自己人生路的地圖,在我手上。
祝
張揚青春 不負時光
阿傘
2020年7月10日
作者有話說
▼
高考,18歲,離我們已經很遠了。如果不是看到了一個如此貼合個人成長、覺知、覺醒的作文題,也不會動念寫這樣一篇作品。
說是借18歲的手,寫給15歲的少年,事實上,文中的一切鏡子,對我們成年人來說也同樣存在,並且還升級了。
比如說,我們接納了最容易看清的,自己的真實外貌嗎?我們的年齡焦慮,外貌焦慮,是否讓自己連一絲皺紋都不想面對?
比如說,照見我能力和天賦的鏡子,在18歲以前,最大的那面是分數。在18歲以後,最大的那面就是錢。
一個認為自己分數差,就證明自己整個人差的孩子,是狹隘的。一個認為自己薪金太少,就沒資格談自尊的成年人,或者一個掙錢很多,就傲慢自負的成年人,也一樣是狹隘的。
這個狹隘,與他人無關,只是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更明顯的是,對比起青少年而言,我們所面對的,照見自己人格模式的鏡子,就複雜得太多了:原生家庭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婆媳關係、朋友、領導、下屬、客戶、網絡上的陌生人……
每一種關係帶來的每一種情緒,都在暴露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為什麼被傷害了,哪些信念在死死限制著我,讓我糾結著,分裂著活?
承認真實的自己,是接納自己的前提。而找到真實的自己,是承認自己的前提。
每打通一個點,能量都會得到肉眼可見的提升。
對著這些鏡子好好看看自己。
這個功課,值得我們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