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來自30歲成年人的高考作文,值得所有人都讀一次

2020-08-28 周梵

原創文章,非轉載。

原創作者 丨幸福海主筆團阿傘


前言:此文為30歲阿傘,依據高考全國卷Ⅲ作文題以及要求,模仿18歲高考生,給15歲高一新生寫的信。


全國卷Ⅲ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人們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卻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


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製「自畫像」來審視自我,嘗試回答「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我能做些什麼」「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等重要的問題。


畢業前,學校請你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主題是「如何為自己畫好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親愛的十五歲少年:


你們好。


人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卻無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各種「鏡子」,不斷繪製「自畫像」來審視自我。


唐太宗著名的鏡子理論: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史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鏡明得失,成為了他是一代明君的重要證據——當一個皇帝樂於騙自己的時候,全世界都會配合他演戲,就像國王的新衣。


但在李世民手握江山的情況下,依然聽得進魏徵逆耳的忠言,容得下一個讓皇帝看清自己缺陷和錯誤的鏡子。


若以唐太宗為鏡,我認為對我們年輕人而言,要學習他審視自我時的勇氣與智慧:看到,並坦然面對真實的自己。


這可並不容易。


要知道,我們大部分人可能連朋友圈裡一個不磨皮瘦身美顏的照片都不敢發,連前置相機裡自己的臉都不樂意看。


這還是最容易看清晰的一種真實,我們都會經常逃避它,或用美化的方式騙自己。


而不容易看清楚的,就更別提了。


比如照見我能力和天賦的鏡子。


即:「我能做些什麼」「如何生活得更有意義」?


什麼能判斷自己真實的能力呢?是考試分數嗎?


它當然是一項重要指標,是18歲以下的我們最大的一面鏡子。高分意味著我能夠自主選擇喜歡的專業方向,城市,人群。


但它不是評定能力和天賦的唯一標準。


如果我們一直死死盯著成績這面鏡子,就會把知識看窄,也把自己看窄。誤以為眼前鏡面中的分數,就是全部的我,成績差代表我人差,只有考得好,才配開心,才配有理想。


甚至有的同學因為考試不利而一蹶不振,更甚者放棄生命。


我們的興趣愛好,模型,畫畫,做甜品,看過的「閒」書中的科學和人性,這一切或許被打上【不務正業,玩物喪志】標籤的事情,都是我們向世界探索的過程,培養能力和天賦的過程。


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讓自己變得特別,讓生命變得精彩,甚至成為專業、職業的選項,創造價值。


最不容易看清的,是照見我人格模式的鏡子。


即:「我是怎樣的人?」、「我想過怎樣的生活?」


關係,就是這面鏡子——我們能夠通過跟父母的相處,交朋友,和老師溝通,甚至追星,崇拜偶像等等人與人的關係中,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


比如說:我看到她就討厭,哪怕她從未得罪過我。就覺得她愛出風頭,總是主動回答問題,太愛炫耀了,下課一堆男生圍著,不安分。


那麼這意味著,她作為鏡子,照見了我的嫉妒心理,再仔細看,嫉妒的成因,是自卑、偏見和不安。


我想成為可以大方地展示自己的人,但害怕承擔展示失敗被嘲笑的壓力。


我本能地想吸引異性的目光,但在保守的家風下,認為女生跟男生說說笑笑是可恥的,想被異性喜歡是更可恥的。


因此,我不承認這樣的自己,只有用討厭對方來表達。



所有我們莫名其妙討厭的人身上,都藏著一個自己想活卻沒勇氣活出來的樣子。


真情實感地崇拜一個偶像,是我看到了他身上跟我相似的地方,或者我嚮往自己成為的樣子。已經獲取成就的他,給了我力量,讓我相信自己的道路。


和父母的相處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對標原生家庭對人格的影響——我會贊同父母生活中的一些準則,並延續成我的生活準則,也會在他們說某些話,做某些事的時候感到非常難過,並暗自發誓我一定不要這樣做。


一對現實主義的父母,可能會有一個更現實主義的孩子,或者與之相反,一個徹底理想主義的孩子。


跟老師的交流過程中,能夠看到我和權威的關係,是膽怯害怕的?是不服想挑釁的?還是平等而平和的?


看到,並坦然面對真實的自己,需要我們用上這所有的鏡子,並擁有一雙慧眼。


別再簡單地讓討厭歸在討厭上,讓喜歡歸在喜歡上,讓【差生】就真的差一生,把十幾歲開發自我的寶貴過程粗暴地理解成【叛逆期】,未來再把成年世界的挫折全安在【江湖險惡】【運氣不好】【遇人不淑】上。


看到,並坦然面對真實的自己,意味著我不會在多年後經歷後悔;意味著我不會讓情緒操控大腦做出衝動的事;意味著我不會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大人;意味著我能準確地找到自己想過的生活,和自己想要的幸福;意味著自己人生路的地圖,在我手上。


張揚青春 不負時光


阿傘

2020年7月10日


作者有話說


高考,18歲,離我們已經很遠了。如果不是看到了一個如此貼合個人成長、覺知、覺醒的作文題,也不會動念寫這樣一篇作品。


說是借18歲的手,寫給15歲的少年,事實上,文中的一切鏡子,對我們成年人來說也同樣存在,並且還升級了。


比如說,我們接納了最容易看清的,自己的真實外貌嗎?我們的年齡焦慮,外貌焦慮,是否讓自己連一絲皺紋都不想面對?


比如說,照見我能力和天賦的鏡子,在18歲以前,最大的那面是分數。在18歲以後,最大的那面就是錢。


一個認為自己分數差,就證明自己整個人差的孩子,是狹隘的。一個認為自己薪金太少,就沒資格談自尊的成年人,或者一個掙錢很多,就傲慢自負的成年人,也一樣是狹隘的。


這個狹隘,與他人無關,只是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更明顯的是,對比起青少年而言,我們所面對的,照見自己人格模式的鏡子,就複雜得太多了:原生家庭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婆媳關係、朋友、領導、下屬、客戶、網絡上的陌生人……


每一種關係帶來的每一種情緒,都在暴露我是誰,我想要什麼,我為什麼被傷害了,哪些信念在死死限制著我,讓我糾結著,分裂著活?


承認真實的自己,是接納自己的前提。而找到真實的自己,是承認自己的前提。


每打通一個點,能量都會得到肉眼可見的提升。


對著這些鏡子好好看看自己。


這個功課,值得我們一直做下去。

相關焦點

  • 有多少人給這篇高考作文打滿分,就有多少人正用「劣幣驅逐良幣」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01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第一次看到這篇浙江省2020年的高考滿分作文時,一臉蒙圈。裡面讓人費解的典故隱喻、複雜冗長的遣詞造句、製造閱讀障礙的歐化語言、讓人讀不明白的生僻字,看完第一段你就已經看不下去了。「嚆矢」是什麼?「濫觴」是什麼?「振翮」又是什麼?
  • 有多少人給這篇高考作文打滿分,就有多少人正用「劣幣驅逐良幣」
    裡面讓人費解的典故隱喻、複雜冗長的遣詞造句、製造閱讀障礙的歐化語言、讓人讀不明白的生僻字,看完第一段你就已經看不下去了。「嚆矢」是什麼?「濫觴」是什麼?「振翮」又是什麼?這些只存在於部分語文老師與專家學者知識體系裡的生澀詞,既出現在了一個十七八歲的高中生作文裡。我真的不得不懷疑,讀了一個假高中。說句讓你更加見笑的話,活了30多年,我還第一次見到這幾個詞。
  • 高考作文:成年人搔首弄姿的最後舞臺(附高考作文題目)
    今天是高考第一天。想必再過一會兒,所有網友就要開始吐槽高考作文題了。這是一個很好的呈現我大國文化底蘊的時機,這一天我們應該讓全世界來觀摩一下,烏泱泱幾億人,圍繞著一個沒幾個人看得懂的命題,探討、剖析、然後所有人分為A、B兩組,A組一個字也寫不出來,B組提筆疾書寫出無數篇零分作文。
  • 高考作文:成年人搔首弄姿的最後舞臺
    這是一個很好的呈現我大國文化底蘊的時機,這一天我們應該讓全世界來觀摩一下,烏泱泱幾億人,圍繞著一個沒幾個人看得懂的命題,探討、剖析、然後所有人分為A、B兩組,A組一個字也寫不出來,B組提筆疾書寫出無數篇零分作文。這是一種全民狂歡的儀式,使人心頭一震。高考是每個成年人心頭的硃砂痣和白月光。
  • 為了這篇高考滿分作文,網友快打起來了
    這篇作文第一位老師只打了39分,後兩位老師給了55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了滿分不提倡模仿如果我18歲,大概會覺得這是一篇驚世之作但在經歷多了一點之後,再回頭看這個作文,無論是主題,邏輯和文字表達在這三方面是夠格的不是說每個人都要這樣學但是,出現了,罕見,更應該鼓勵
  • 10歲小學生寫全國一卷高考作文火了,網友:值得肯定但沒必要吹捧
    7月8日下午隨著英語考試結束,2020年高考已經進入尾聲,大部分地區的考生已經考完了所有科目。對於2020年高考,高考作文是近兩天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有人說簡單,有人說難。看了吳同學寫的高考作文,第一印象是一個十歲的孩子能了解這麼多的歷史屬實不易。高考作文題公布後,很多人都在講對題中所涉及的這段歷史並不是太了解,然而看了吳同學的這篇作文,真的對他的知識儲備感到佩服。
  • 嚆矢、振翮,這篇不說人話的高考滿分作文我連字都認不全……
    如果說在高考之後,學生們最緊張的是分數,那麼緊接其後的,可能還有高考作文的得分。我們之前寫過一篇關於高考作文題的解讀,雖然是以娛樂為主,但絕對值得一讀。而隨著上個月高考查分的解禁,這段時間終於開始流傳出一篇篇高考滿分作文,比如下圖這篇浙江某考生的作品。
  • 這篇浙江高考滿分作文,何以引發巨大爭議?
    以上內容,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且暫先不管文辭是否對題,小編就問讀者一句:您,看懂這是在講什麼了嗎?O.K. 稍稍消化一下,我們再來仔細審題。想必大家開始好奇了,浙江卷到底出了何等鬼斧神工的題目,以至於引出了這般石破天驚的滿分作文?
  • 高考生作文滿分,小學生作文滿分,到底哪一個值得欣賞?
    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樣的作文是無論如何也給不了滿分的,在故弄玄虛,不說人話,讓人摸不著頭腦,不值得給滿分。先看看高考滿分作文第一段。遇上了生詞,一般人都會有查詞典或百度一下的做法。讓99%的人讀來要查詞典的,不是一般的文章。不可否認,高考作文要拿高分,甚至是滿分,要考慮文章的第一讀者,即閱卷老師的閱讀口味,而不是普通讀者的口味。高考是為了成績,為了分數,分數越高越好,這也無可厚非。
  • 這篇高考滿分作文刷屏!網友分歧很大
    按照高考作文的要求、閱卷標準和其他高考作文的橫向比較,大概是可以的。 當然,承認這是一篇現行標準下可以得滿分的作文,並不代表認同這是一篇成熟的好文章,讓準備高考的學生甚至所有人都來學習。作家馬伯庸表示,這些生僻詞、生僻典故和生僻表達都用對了地方,問題在於,沒這個必要,作文裡要表達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實、樸素的詞句來組織,信息一點不會損失。
  • 這篇高考滿分作文刷屏!網友分歧很大
    當然,承認這是一篇現行標準下可以得滿分的作文,並不代表認同這是一篇成熟的好文章,讓準備高考的學生甚至所有人都來學習。作家馬伯庸表示,這些生僻詞、生僻典故和生僻表達都用對了地方,問題在於,沒這個必要,作文裡要表達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實、樸素的詞句來組織,信息一點不會損失。實際上,這篇文章結尾部分的點題句「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升上天空。」
  • 高考作文|來自最新模擬卷的作文寫作指導(07-09)
    ,但他們走過了一次深刻的人。④每個人都有他存在的價值,每個人也都可能變成一個傳奇。⑤「掃地僧」們終獲認可彰顯了高校的開放包容精神。願更多用人單位少一些「以貌取人」「唯學歷論」,多一些唯才是舉、英雄不問出身的態度,不拘一格選人才。(來源:2020年全國高考統考語文模擬試題)(註:相關分析和立意源於原題參考答案。)
  • 「龍門陣」這篇晦澀的高考滿分作文撕扯著朋友圈
    今日議題「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於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鑑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
  • 滿分高考作文可以讓網民讀不懂嗎?
    日前,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出爐。這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作文得滿分到底值不值?輿論褒貶不一。時評作者舒聖祥撰文認為,「不說人話等於高分,這篇滿分作文是個壞榜樣」。 舒聖祥的評論也許尖銳了些,但如果要我說的話,這麼一篇「掉書袋」的晦澀難懂的作文,給個及格分數足矣。
  • 這篇高考滿分作文曝光,有老師看不懂只給39分,網友炸鍋了
    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 以上語句來自於一篇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首段。閱卷過程中,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但後面兩位老師都給了55分的高分,最終作文審查組判為滿分。
  • 浙江高考的這篇滿分作文,真的侮辱了語文麼?
    於是我把這孩子的作文翻出來,逐行的讀了三遍。我讀第二遍的時候,才明白他想表達什麼。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因為這篇作文是為了高考應試寫的,目標對象是閱卷老師。你是去考試去了,目的是拿高分,這種情況下,寫的這麼晦澀,這麼容易讓人誤解,你還想不想考大學了?這才是這個孩子致命的錯誤。
  •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出爐,網友:請原諒,我讀不懂
    距離高考放榜已過去一周有餘,大家也都滿心期待著高考滿分作文問世,因為高考滿分作文,一般都會有很好的中心立意,也會給人以美的感受。但是當2020年高考的第一篇滿分作文,也就是浙江高考滿分作文出爐以後,人們卻發現,很難讀懂這篇高考作文的意思,因為它真的是太晦澀難懂了。而且除了晦澀難懂以外,這篇高考滿分作文中還包含了很多生僻字詞,比如說:嚆矢、濫觴、振翮......等等。
  • 高考作文僅755字,30字老師都不認識,寫2000字注釋後得滿分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荀子勸學篇》也有言:「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隨著時代的發展,長江後浪推前浪,總是湧現出一些優於前輩的後來者,繼承著已有文化,並發展文化,使社會不斷進步。
  • 今年的這篇高考滿分作文,大家都說看不懂
    據報導,由於這篇作文晦澀難懂,第一位閱卷老師只給了39分,後倆位老師經過仔細審閱,給出了55的高分,最後,作文被定為滿分60分!作文被發到網上後,引發了一些爭議,有人褒有人貶,太多人高呼看不懂。這篇作文到底怎麼樣?下面,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 755字的高考作文,30字連老師都不認識,寫了2000字注釋後終得滿分
    《荀子 勸學篇》也有言:「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隨著時代的發展,長江後浪推前浪,總是湧現出一些優於前輩的後來者,繼承著已有文化,並發展文化,使社會不斷進步。在高考的作文裡,就湧現出許多這樣的文章,而這裡有一篇,便是2010年江蘇高考,就讀於如皋中學的考生王雲飛寫的全文言文作文《綠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