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有溫度,熱點有態度。點擊「關注」,每天一篇,貓叔陪你聊熱點!
#浙江高考滿分作文#
01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第一次看到這篇浙江省2020年的高考滿分作文時,一臉蒙圈。
裡面讓人費解的典故隱喻、複雜冗長的遣詞造句、製造閱讀障礙的歐化語言、讓人讀不明白的生僻字,看完第一段你就已經看不下去了。
「嚆矢」是什麼?「濫觴」是什麼?「振翮」又是什麼?這些只存在於部分語文老師與專家學者知識體系裡的生澀詞,既出現在了一個十七八歲的高中生作文裡。
我真的不得不懷疑,讀了一個假高中。說句讓你更加見笑的話,活了30多年,我還第一次見到這幾個詞。
最後花了十分鐘查了下字典,才明白「嚆矢」就是響箭,用來比喻事物的開端;「濫觴」意指江河發源之處,後來比喻事物的起源和發端;「振翮」是揮動翅膀的意思,有志向遠大、努力向上的意思。
是的,查完字典後,又細讀了兩遍,終於讀懂了第一段的意思。但最後限制我「想像力」的,不是這些生僻字,而是:
海德格爾、卡爾維諾、麥金太爾、韋伯、切斯瓦夫·米沃什、維根斯坦……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樹上的男爵、大海與風帆、對無法言說之事保持沉默……
海德格爾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卡爾維諾是義大利著名的小說家,兩人的作品如果沒有很深的哲學與文學造詣、沒有上下文的呼應、沒有旁邊的注釋,很難有人會一看就懂。
而開頭那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來自於解構主義領袖雅克·德希達的哲學思想,是對傳統的不容置疑的哲學信念發起挑戰,是一種對社會的批判形式。
「樹上的男爵」是卡爾維諾的代表作,裡面的主人公是18、19世紀的貴族後裔,他棲居在樹上,拒絕下到人世間生活。
所以,只有當你清楚的了解過這些後,你才能讀懂這篇滿分作文的開篇,你才能理解作者為什麼要用這句話來開端。
這篇文章是對生活的一種思考,是對某些社會現狀的批判。
類似的句子、類似的典故、類似的生僻字,還有太多太多。如果你從來都沒有接觸過,從來都沒有讀過這些名人的書籍,你是根本就讀不懂這篇文章的深意的。
而且裡面還貫穿著後現代批判、抽象概念、達達主義……隨意挑出一個,都已經遠超了中國人的知識庫。
說到這裡,不可否認,我是非常佩服浙江高考作文閱卷的老師的。
就像閱卷大組組長、浙大副教授陳建新,在評語中說的那樣:
它的文字老到與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具備。你細讀後就會發現,它的每一句話都圍繞著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會的期待之間的落差和錯位論說。
此話不假,但重要的是,你首先得看懂這篇文章。你看不懂這篇文章,你想看到後面大白話的評語,也是一種奢求。
02
就在這篇滿分作文引起不少質疑的時候,一些讀者在後臺問我的意思。
其實,我的意思和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的朱學東教授一樣:
高考作文考什麼?我想無非就是主題,圍繞主題的展開的邏輯演繹,遣詞造句能力等等。這篇滿分作文,在這三方面是夠格的,無論是主題,邏輯和文字表達。不是說每個人都要這樣學,但是出現了、罕見,更應該鼓勵。這個意義上,給滿分,我也不反對。
但我和他不同的點在於,如果因為這篇作文「罕見、應該鼓勵」就給滿分,那我是不能苟同的。就像另一位作家馬伯庸評論的一樣:
讓人驚訝的是,這些生僻詞、生僻典故和生僻表達都用對了地方。但問題在於,沒這個必要。作文裡要表達的意思,完全可以用更平實、樸素的詞句來組織,信息一點不會損失。
最後馬伯庸總結了四個字:辭不配位。
雖然我不知道高考滿分作文的評判標準是什麼,但我想作為下一屆高考學生的標杆、作為高考高分作文的指向標、作為所有老師解析的範本,它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好好說話」、「說人話」。
讓所有人看得懂、讓所有學生看得懂,才是一篇高考範文最基本的東西。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高考滿分作文的評判標準有了一個不成文的指標,叫做「罕見」、叫做「創新」、叫做「不走尋常路」。
從2001年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裡不難看出,文章以三國故事為基礎,描寫了赤兔馬為誠信而殞身的感人故事,突現了「真英雄必講誠信」的主題。如果你讀懂了,這是一篇難得的好作文。
可惜作者全文用純熟的古白話文來表達,很多人都根本就無法讀完全篇,更別說理解裡面的意思了。
再看看另一篇頗有爭議的高考滿分作文《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因用古體詩形式書寫,被湖北閱卷老師評為2009年高考語文「最牛滿分作文」。
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用「創新」、「罕見」、「不走尋常路」的寫法,獲得了閱卷老師的青睞,最終得到了滿分。
當時也有很多人提出過質疑,難道「好好說話」就不能寫出滿分作文了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2012年廣東高考滿分作文《生於此岸,心無岸》,全篇以比喻為題,生動形象,含蓄且富有詩意。
從人人熟知居裡夫人的話,到湯因比、狄更斯……全文緊扣材料,切合題意,從時代的兩面性,引出人們的「埋怨」。
然後用名人的案例,提出「生於此岸」,就是要堅守本真,照應了全文的前半部分。再用一位作家的體會為證,論述如何做到「心無岸」。
全篇都是白話文,沒有一個生僻詞,沒有一句讓人費解的典故隱喻,沒有任何一點讓人有閱讀障礙的地方,人人都讀得懂,人人也能理解其深意。
難道相比於這些小眾的滿分作文,這樣的作文不更值得成為範本嗎?難道劣幣驅逐良幣的時代已到來?
03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沒有一點嘲諷這些作者的意思,更沒有不尊重閱卷老師的意思。但我想說的是,這樣的作文我們應該欣賞,但不應該鼓勵,可以得高分,但配不上滿分。
高分與滿分,雖然差不了幾分,但對所有即將高考的學生來說,影響力是巨大的。
而這種「風氣」的背後,是弊大於利。
首先,高考寫這樣的作文,有一種「賭博」的心態。
說實話,像這樣的小眾滿分作文,不是所有人都能寫的。即便你能寫出來,也要邏輯合理、也要言辭達意,更要有懂得欣賞的人,就像「千裡馬常有,伯樂難尋」一樣。
如果這樣的作文成了範文,那勢必有很多學生模仿,不乏有學生為了在高考中得滿分而去一味地追求創新。
但什麼樣的創新,才是閱卷老師喜歡的呢?什麼樣的寫作手法,才能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呢?
就像開頭提到的這篇高考作文《生活在樹上》一樣,最開始第一名閱卷老師並不認為是一篇滿分作文,只打了39分。後來第二位老師打了55分的高分,最後是審查組判為了滿分。
如果這篇作文沒有這麼幸運,沒有人能欣賞得來,那它又是否會成為一篇0分作文呢?
寫這樣的作文,就像在滿分與0分之間「賭博」,你如果幸運就贏了,你如果不幸,就跌入了谷底。
受影響的不僅僅是語文成績,而是你的整個高考成績。畢竟作文的分值是60分,是所有各科考試大題的最高分。
僅僅為了寫一篇能博眼球的作文,就賭上自己能改變命運的一次機會,真的值得嗎?而這樣的風向標,到底又是誰給的?
其次,高考寫這樣的作文,忘了初心只為「炫技」。
想想我們從小學開始,為什麼要學寫作文?那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表達與閱讀能力,讓每一個人都能「好好學說話」。
但在這樣的滿分作文風潮下,沒有一個人再願意「好好說話」了。因為好好說話的作文,很難得到高分,也很難脫穎而出。
所以不乏很多高考的學生,為了「炫技」而故意模仿。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懂這些難懂的典故到底出自哪裡,有什麼深意,只是簡單的背誦與模仿,然後在串聯起來,組成一篇與眾不同的文章。
他們寫作文的目的,早已不是為了提升表達與閱讀能力這麼簡單,而是為了獨樹一幟,為了得高分。
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賴特·米爾斯在《社會學的想像力》一書中,批判過這樣一種社會現象。她說:
將社會科學當作一套科學技術,靠「方法論上的」矯揉造作來禁止社會探究。以晦澀玄虛的概念來充塞這類研究,或者只操心脫離具有公共相關性的議題的枝節問題,只會把研究搞得瑣碎不堪。
最後她給出了一個答案:有價值的東西,不應埋藏得過深,不要總是說了點東西。
所以,這樣的作文真的配得滿分嗎?我想每個人心裡都已經有了答案。
我只想說,有多少人給這篇高考作文打滿分,就有多少人正在用「劣幣驅逐良幣」。
原創不易,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轉發與留言,是貓叔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