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惹爭議,學霸集體沉沒,名校被打回原形,家長:全國一張試卷
此觀點來源:育人街
2020年高考雖說歷經波折,但總算是有驚無險渡過了。不過,除了延期開學、線上網課和高考推遲之外,新高考也成了全國上下關注的焦點。
「新高考」意外頻出
除了自主命題和全國卷以外,今年高考還有北京、天津、山東和海南等四省市,正式採用了新高考。與傳統高考不同,考試模式為「3+3」,而且新高考採用的全新試卷。雖然其他省市高考成績也是出乎意料,不僅高分迭出,而且還出現了語文146分的學霸。但新高考更是意外頻出,讓人大跌眼鏡。
山東省是孔孟之鄉,學習風氣本來就非常濃厚,更是被冠以「學霸」省。不過,今年山東作為啟用新高考的地方之一,高考成績放出以後爆冷連連,甚至被河南全面碾壓。比如,高考成績700分以上考生,從山東省公布的數據來看,絕對不會超過45人,而與山東省人口基數基本一致的河南卻有169人達到700分以上;600分以上的考生人數,河南同樣是碾壓山東,前者至少有4.9萬人以上,而山東只有2萬多人,還不到河南省的一半……
其實,不僅僅是學霸集體「沉沒」,此前不少高中名校也紛紛跌破歷史最低,還被網友戲稱為「被打回了原形」。山東省此前的重點高中,包括省實驗中學、山師附中、青島二中、日照一中等等,反倒是一些地市級的重點中學考得讓人十分佩服,高考成績創下了歷史最高水平,比如煙臺、濰坊等地的高中。
對於山東省高中名校和學霸集體「沉沒」,不少家長也是怨聲載道。有家長表示,山東各地考生承受著沉重的學習負擔,競爭十分激烈,還頂著「學霸」的帽子,卻在新高考之後直接被打回了原形,實在是讓人難以接受。
那麼,為什麼山東新高考會「遇冷」?
今年,山東新高考啟用以後,考生可以自由選擇三門選修課,有相當一部分考生選擇了物理、化學。按照現實情況來說,理科出高分也是正常現象,原本理科出身大部分考生依然選擇物理和化學,這也本無可厚非。不過,原本中等水平的學生在新高考賦分的模式下,卻吃了不少暗虧,原本成績在中上遊的高考生卻因為賦分變成了「差生」。所以,原本比中上遊成績差的考生沒有選擇物理,這才導致理科考生高考成績一片哀嚎。
至於高中名校被打回原形,原因其實也非常簡單。大多數名校都是依靠理科起家,直白的講就是「重理輕文」,這些高中的尖子生大都會選擇傳統的「化學+物理」。所以,新高考的賦分形式之下,重點高中就遭遇到了迎頭一擊。
對於山東省學霸最高分僅有711分,700分以上總人數不足50人的尷尬情況,不少家長紛紛吐槽,這真的是苦了孩子了,努力三年卻因為堅持選擇物理化學,最終倒在了高考這座大山的半山腰,實在是不甘心。還有家長表示,即便是新高考,也希望是全國同一張試卷,這樣即便是真的考得不好,心裡也不會有太多的不甘心。對此,你怎麼看?
二、老師坦言:新高考「3+3」模式,容易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此觀點來源:教育圈
今年是山東、海南、北京、天津實行新高考考試的第一年,新高考的效果如何呢?北京、天津和海南的情況不太清楚,但是山東省因為人數太多,競爭太激烈,產生的「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新高考改革,打破文理分科,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和職業規劃,從設計理念上沒有多大的問題,但是在實際的執行的過程中,還是產生了一些不利的影響:很多生源好的傳統「名校」,都在今年「翻車」了,這是這些學校之前都沒有想到的,即便是考得不好,老師也只是感覺到」羞愧「,當然更多的是不解:為什麼我們明明很努力,但是卻考成這個樣子?社會的解讀,是老師不負責任,後面的結果,可能會更嚴重。那麼,這些「名校」為何突然考不好了呢?
第一,中等生選擇物理和化學,賦分吃虧!
在賦分模式下,嚴格意義上來說,如果你學得夠好,選擇哪科都不會吃虧,所以山東省狀元依然能考出711分的高分,因為他的物理、化學和地理,賦分都接近100分。但是,好學生畢竟是少數。,而且是極少數。在理工科中,物理是非常重要的學科,選擇了物理,意味著90%以上的專業可以選擇,而要求必選物理的科目有11212個。佔比46.61%。由此可見,選擇物理不吃虧!但是,物理太難了,導致成績中下遊的學生,根本學不來物理,所以很多普通高中,幾乎沒有學生選擇物理,在「重點中學」,除了少數為了專業硬撐著的學生外,選擇物理的學生多數都是中上遊的學生,在賦分模式下,這些中等生就被人為化成了「差生」,賦分很可能低於原始分,不是因為他們不優秀,而是因為比他們差的人,沒選物理。
第二、名校為何集體「翻車」?
在這種情況下,受影響最大的就是那些「重點中學」,這些學校因為生源好,在文理分科的時候,都是「重理輕文」的,即便是新高考,這些學校的學生依然堅信自己是優秀的,他們中多數都選擇了物理+化學+其他的組合。山東省第一屆選科數據,也就是今年參加高考的這一批學生,選擇物理的人數有21萬多,佔總人數的39.52%,雖然看數據還可以,但是實際上僅高於政治,在所有選考科目中排名倒數第二,而這些選擇物理的學生和選擇政治的學生, 在高中階段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層次的學生。物理和化學,很可能出現「尖子生」互掐的現象,哪個學校的學生選擇的多,這個學校的學生在賦分的時候就會吃虧,這個學校的「總分」就會偏低,這也是這些名校「翻車」的一個重要原因。有人說,某某一中怎麼沒有這樣?這是因為這些學校,一個是辦重點班,集中全校的力量,培養一個班的學生,考出一兩個高分,「一將功成萬骨枯」,犧牲了多少其他學生,不得而知。而其他的學生,則儘可能引導選擇文科或者側文,這樣一來,數據完全可以很好看。所以,在今年,突然冒出來幾個「新名校」:生源變化不大,老師的水平短時間改變不大,為什麼就考得突然「很美好」?於是對外界傳遞一個原因:我們管得嚴!我們老師更負責!
第三、新高考中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有一個窮人,經過辛苦努力賺了10兩銀子,他捨不得花,但是生活總要用錢,他想:「要是能把這些錢變得更多一點就好了。」終於有一天,他想出一個好辦法:他找來工具,將這10兩銀子熔成了兩份,一份7兩,另一份3兩。再然後,他在這7兩銀子中加入雜質,湊成10兩的重量。如法炮製,3兩銀子也就變成了5兩。他如願以償地用10兩銀子花出了15兩銀子的效果。但是,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這些純度不足的劣質銀子逐漸被人發現了。可因為相對來說,數量實在太少,流通轉手的次數又太多,人們根本找不到這些銀子的來源。但其中巨大的「利潤」卻讓很多人動心。於是更多的人紛紛開始效仿。這就導致了之後很短的時間內市場上流通的白銀成色越來越低,他可以將10兩白銀摻入3成雜質,別人就可以摻入4成、5成乃至更多。那麼,當一個商人偶然接到了一塊成色十足的白銀,又會發生什麼事情呢?他要麼將這塊白銀收藏起來,不再進行流通;要麼將其重新熔鑄,做成面值更大的劣質貨幣,再次流向市場。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選課會不會有這樣的結果?在這場競爭中,生源最好的高中被下一等級的高中「幹翻」了,於是這個差一點的高中會有好生源,為了不被發現其中的「奧秘」,它會給學生提供幾種「套餐」,而不是」自助餐「,逼著學生選擇文科或者側文專業,起碼不能選全理的組合,這樣可以考出更好看的分數;而那些重點高中,在分數和社會的巨大壓力面前,也會「妥協」,於是引導學生放棄物理,於是「棄物理」現象就會越來越突出,和浙江一樣,很難彌補,除非出現「託底」政策。其實,新高考下,重點高中想考好,也很容易:傾全校之力,辦一兩個側理的尖子班,全省之內競爭,爭取賦分更高,衝擊北大清華,即便上不了北大清華,在本地也是「高分」;其他學生,儘量勸他們不要選擇物理和化學,這樣就可以考出社會上想要的「分數」,至於報志願有多麼困難,學生以後發展如何,國家以後發展如何,都不是我們的事。這是我們想要的結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