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專家尹昌林、易斌等為患者施行緊急氣管切開術。圖片由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提供
【決戰最前沿】
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了。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我是黨員,我先上」「我去過小湯山,我有經驗」「援利抗埃,我是隊員」……
在有「長江上遊醫學中心和陸軍旗艦醫院」之稱的西南醫院,軍人的血性已然沸騰。除夕之夜,數十名白衣勇士蹬上作戰靴,背上迷彩行囊,義無反顧從西南山城向荊楚江城馳援,兩周之後的凌晨,第二批隊員接續出徵,以衝鋒的姿態勇當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捍衛者。
這些來自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呼吸科、感染病科、重症監護室等科室的醫護人員,在最危險的地方捨生忘死、迎難而上,用他們的精湛醫術和永不放棄的頑強精神,給患者帶去生的希望,為西南醫院贏得讚譽。
「軍人保家衛國, 哪分什麼初一十五」
大年三十,西南醫院奉命組建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重症組,張宏雁副院長從緊急抽組64名隊員到完成針對性集訓,僅用了5個半小時。醫療隊員劉遠橋的一句話反映了大家的共同心聲:「軍人保家衛國,哪分什麼初一十五。」
2月13日凌晨3:30,醫院第二批醫療隊領隊劉蕾從院領導手中接過隊旗,她揮舞旗幟,在夜空中劃出一個大大的「V」字。一縷晨暉中,劉蕾和隊員們乘坐的運-20直飛武漢。
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中國勝。病理科主任卞修武院士、老年醫學與特勤醫學科主任熊瑋、ICU主任尹昌林、心內科主任張志輝、血管外科黃學全教授、中醫與風溼病免疫科王勇教授、兩位「南丁格爾」、護理專業博導孫薇……為了決勝疫情抗擊,西南醫院選派多學科骨幹出擊,將自己最精銳的部隊投入抗疫戰場。
西南醫院還是軍隊定點收治單位。呼吸與重症科主任周向東,在奔赴武漢之前,作為重慶市衛健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家組成員,早從1月下旬起,就已經在重慶多個區縣對新冠肺炎救治工作進行了指導。
周向東的治療經驗給戰友們帶去不少啟發,臨床上也廣泛使用了他的「妙招」——在部分儀器設備有限的情況下,通過氧合指數的變化,更加簡便高效地篩查出重症患者。
在火神山醫院,有一個臨時建設的專業解剖實驗室,卞修武院士通過整合軍隊醫院和地方醫院的研究成果,將現有的發現及已經進入診療常規的相關病理特徵傳遞到一線,幫助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更好認識病症原因,提高診治水平,他的專業意見被寫入國家衛健委的診療方案。
精準治療,被譽為「最值得信賴的人」
「29床患者出現呼吸衰竭、腎衰等症狀。」火神山醫院綜合科主任毛青和戰友疾步跑入病房。
「馬上清理呼吸道,呼吸機準備。」護士嫻熟地連接好各呼吸機管道,快速地將呼吸支持參數調整到備用狀態,連接呼吸機、固定面罩,整套動作行雲流水,漸漸患者的氧飽和度回升了。持續的心電監護,急查動脈血氣、尿素氮等指標,建立靜脈通道給予急救用藥,毛青和護士長彭渝時刻關注患者病情變化,並適時調整救治方案。經過一系列處置,患者病情逐漸穩定,大家緊繃了兩個小時的神經終於可以放鬆,防護服裡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
毛青來到武漢後總是步履匆匆,爭分奪秒地了解全病區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療方案,採取抗病毒、抗感染、提高免疫力、抗肺纖維化及營養支持等方式對症治療,是患者「最想見的人」,被譽為「最值得信賴的人」。
「注意口罩、護目鏡,別忘細節。」監控大屏幕前經常響起感控科主任遊建平提醒隊員的聲音。46歲的她是戰鬥在泰康同濟醫院裡睡眠最少的人之一,戰友們都親切地叫她「遊媽」。遊建平看似柔弱如水,工作卻雷厲風行,一到武漢,她就迅速建立起《感控管理規範》《PPE穿脫質量監控日報制度》《紅區應急處理流程》等系列制度,為診療安全託底。
治病更治心,將「春天」送進病房
在武漢泰康同濟醫院的感染區,護士吳治敏觀察到,有一扇怎麼也「關不上」的病房門。護士長鮮繼淑了解情況後得知,原來是35床的患者老周擔心隔壁病房的妻子病情惡化,便總是把門打開。
「我來解決這個問題。」鮮繼淑找到責任醫生協商,並與感染區多名患者逐一溝通,連續調整了6名患者的床位,將老周和妻子調整到了同一個病房,病房的門也終於關上了。西南醫院歷來強調,醫者治病,更治心。鮮繼淑高度認同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相輔相成,患者心理健康必須重視。
為了緩解病人的情緒,護士張歡、肖潔等在防護服上畫上櫻花、荷花、白玉蘭等,將「春天」送進病房。大家還將「三·八」節上級慰問的玫瑰轉贈給患者。在日常的診治與護理中,無論是為生褥瘡的病人翻身、擦拭身體,還是給聾啞患者餵藥,大家都十分注意患者的感受。
例行查房中,一線護士反映許多患者肺功能恢復慢,治療時間長。得知這一情況後,帶隊領導立即查閱資料,和護理骨幹一起討論改進治療方案。很快,護士們就在宿舍錄製了一套「新冠肺炎呼吸康復操」。該康復操應用於臨床,收到患者連聲稱讚:「你們這些軍校老師,水平不一般」。患者張先生為表達對吳英等醫護人員的感謝,主動在病房中開了一次「個人演唱會」。
無論在武漢,還是在重慶,在這場嚴峻的「雙線戰疫」中,西南醫院的醫護人員承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身體及心理壓力,卻始終秉承醫院「以患者為中心」的一貫傳統,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為他們帶去光明與希望,交上了一份人民軍醫的優異答卷。
(本報記者 劉小兵 本報通訊員 羅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