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我們是中國的媒體 不是美國媒體的傳聲筒

2021-01-09 搜狐網

  有一句老話,說我們的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這句話雖然還沒有過時,可在我們的媒體上,掛著《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路透社等諸多西方媒體電頭的消息也多了起來,出自一些街頭小報的消息甚至堂而皇之地上了我們某些網站和某些報刊的要聞欄目。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當然應該胸懷祖國,放眼世界。但我們也絕不應該忘記,我們是中國的媒體,不是美國媒體的傳聲筒,更不是「垃圾新聞」的傳播者。

  某些媒體在不知不覺地為美國人製造聲勢

  幾天前,有一家報紙編譯了美國一家媒體對美國西點軍校應屆畢業生的報導。那是一篇「美國味」十足的報導,任何讀了這篇文章的人都會感到字裡行間滲透出的美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暫且不說這樣的編譯是否會涉及到版權問題,即便是從中國讀者的角度出發,我們中國媒體也沒有這個必要去為美國人作宣傳。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就說過,「美國人從電視中看到的只是令人熱血沸騰的鏡頭,而只有一幅完整的圖像才會展示出政治家和富商們的醜行。這些醜行之所以能夠成為可能,就是因為如今自私可以用國旗包裝。假如你關注一下完整的圖像,你就會覺得你生活在一個與電視完全不同的現實中。」而我們的媒體通過這樣的翻譯而給予中國讀者的,會不會是一個用美國國旗包裝過了的「圖像」呢?更令人擔心的是,有的時候,美國人可能恰恰正需要的就是有人替他們來營造這樣一種氣氛。

  美國人說要圍剿賓·拉登了,我們的大報、小報和網站上就全是打賓·拉登的消息;美國人說恐怖分子要對美國搞襲擊了,我們有些媒體就根據消息,編幾篇全面綜合的報導,有的還鄭重其事地將這些新聞放在十分顯著的位置。可我們的編輯有沒有想一想,假如這是美國人在故意放風呢?假如布希政府有意需要全球媒體的配合宣傳呢?

  筆者在美國工作時,曾採訪過一些研究政府公共關係的專家。他們告訴我,美國政府對付新聞記者很有一套,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對什麼媒體講什麼話,甚至上午講什麼,下午講什麼,都是很有講究的。從9·11事件後美國媒體的報導看,美國政府的影響力在不斷加強。不幹涉媒體雖然是一個基本原則,但政府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影響媒體,引導輿論。美國的政治家大多具有一定的公關素質,他們不僅知道什麼樣的消息不應告訴媒體,更懂得如何與媒體打交道。他們往往通過選擇時間、地點、場合、記者和信息量,來左右媒體對某一事件的報導。如果我們某些媒體在不了解背景的情況下,採取一種全文照錄的方式來翻譯美國的新聞,我們就有可能會成了美國政府的「揚聲器」,在不知不覺中為美國人製造了聲勢。長此以往,這種極不負責任的態度將會對中國讀者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恐怕是某些美國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

  某些編輯替美國人搞宣傳很有氣魄

  記得美軍打伊拉克的時候,國內一家主要網站在新聞主頁上放了布希的大照片,照片上還寫著幾個大字:「現在到了算總帳的時候」。美軍攻打伊拉克開始後,一些國內媒體為了搞到所謂的獨家新聞,就直接從美國國防部的網站上翻譯,甚至連那些宣傳色彩極濃的照片也扒下來直接放在自己的網頁上、版面上。就是美國的一些媒體恐怕也未必會為布希或五角大樓做這樣赤裸裸的宣傳。

  更有甚者,今年「兩會」在北京召開之際,在中國一家主要門戶網站的主頁的最顯著位置上,出現了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裡在布希老家拉選票的大照片。而這條新聞是從美國媒體的報導編譯的,用的照片顯然也是從美國網站上扒下來的。這不能不讓人佩服這些國際新聞編輯的氣魄!

  相反,美國媒體對中國媒體有關報導的轉譯或引述就相當吝嗇了。筆者以《人民日報》為例在去年某月作過一次統計。我查了30天內的《紐約時報》,發現只有一篇文章出現了「人民日報」,但這篇文章卻既不是編譯,也不是引用《人民日報》的報導,而只是提到《人民日報》報導過某個人的事情。《華盛頓郵報》在這30天內甚至連《人民日報》提都沒提過。而在國內一家著名網站上,這30天內有103條消息都是直接引用《紐約時報》的,101篇引用了《華盛頓郵報》,引用經常散布反華言論的小報《華盛頓時報》的也高達31篇,另外還有不少直接編譯美聯社和其他一些美國報紙的消息,已無法統計。

  就在我寫這篇文章時,我再次連接到某門戶網站的新聞主頁上,在國際新聞欄目下的10條新聞中,來自美聯社的佔3條,美國有線新聞網1條,《紐約時報》1條,紐約《每日新聞報》1條,根據美國媒體「綜合報導」的1條,新華社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發的消息各1條,另外還有一條是根據韓國媒體報導的。

  列入這家網站新聞主頁最前面要聞的4條國際新聞無一是中國媒體報導的。第一條是中國某報關於美軍要在太平洋搞演習的報導,基本上是根據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的新聞稿編寫的。另一條消息是「美英提出新版伊拉克決議案」,是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導編譯的。還有一條是「美調查機構即將公布9·11及伊戰情報失誤的報告」,翻譯的是美聯社的報導。最後一條是「俄羅斯發生大爆炸」,用的是俄羅斯當地媒體的報導。

  在我們的報紙、網站上,美國媒體的聲音是多麼響亮啊!美國人炒什麼新聞,我們就跟著炒什麼新聞。「中國推動了國際油價上漲」、「印度的崛起將取代中國,最終削弱中國的發展」、「因中國需求增加,國際市場鋼鐵緊張」……這些夾雜著美國利益的觀點通過我們的媒體在影響著我們的輿論。當我們有些人為鋼鐵價格會不會再漲而憂慮加重時,美國的投機商們已經偷偷地笑著在大把大把地數錢了。中國某些媒體就這樣被人家當槍使了,可自己還沉浸在所謂的國際眼光中洋洋得意呢。

  「別人的報導不是你的『新聞』」

  在中國的媒體上有一定的來自美國媒體的報導是可以理解的。像美軍太平洋艦隊要舉行演習的消息當然完全應該報導,這也是中國讀者比較關心的新聞。加之美國媒體的實力強,報導的速度快,中國媒體引述美國媒體對一些突發性的重大新聞的報導也是情有可原。但現在的問題是,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差距太大了,而且中國一些媒體的所作所為是在不斷拉大這種差距,這根本不是用實力可以解釋的。特別是那些來自右翼或反華報紙和黃色小報的消息,更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實力差距所造成。比如,布希擬啟動保障機制,限制鋼鐵進口。在南方某主流網站上,這則與中國有關的重要新聞居然沒有被列入前10條國際要聞,而來自一家小報的「柯林頓與戈爾女兒有染」的消息卻列在其中。

  網際網路的應用給了我們很多方便,但同時也給中國的國際新聞報導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就拿美軍太平洋艦隊要舉行軍事演習這個消息來說,對中國媒體而言,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只根據美軍的新聞稿或是美聯社的消息來報導這件事,應該有全面的分析。同時報導也應該儘可能冷靜客觀,避免炒作,避免渲染美軍艦隊的實力。其實,即使是一些歐洲媒體也不會對美國軍方發布的消息或美國媒體的報導做那麼詳盡的翻譯。我查了一下瑞典的網站,這種情況就並不突出。大多數國際新聞,即便是發生在美國,也是由瑞典自己的通訊社發出的。而在國際新聞的排行榜上,與瑞典有關的新聞總是排在前面。雖然也有一些引述外電的報導,但更多的來源於瑞典媒體的駐外記者發回的報導。這裡面除了有版權的因素,當然也有編輯的考慮。

  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美國主流報紙的網站上,更是極少看到編譯外國媒體報導的文章。原因何在?在美國工作期間,我曾多次參觀過美國媒體。許多編輯都告訴我,「如果你沒有自己的記者去採訪,就最好不要報導,別人的報導不是你的『新聞』。」

  「垃圾新聞」在腐蝕著我們的讀者

  不久前,我在一家網站上看到這樣一條新聞:據美國《國民問訊》雜誌報導,因虐待阿布格萊布監獄伊拉克囚犯而一夜「成名」的美國小個子女兵林德·英格蘭最近又爆出私生子醜聞。這種黃色小報的垃圾居然由中國一家大通訊社發出,並堂而皇之地上了中國網站的要聞欄目。

  《國民問訊》是個什麼類型的雜誌?如果連這點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根本就不配作國際新聞的編輯。這本雜誌完全是一份煽情的小報,它專門捏造稀奇古怪的假新聞,美國人也是看看就隨手扔掉的,沒有人會把它上面刊登的東西當成是真的新聞。比如,有家中國網站登過的「惠特妮險被丈夫掐死」、「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在一間酒店秘密參加瘋狂色情派對」等消息就是出自這家雜誌。

  方舟子先生(旅美華裔學者)在講到中國媒體亂編、亂譯時有這樣一段評語,現抄錄如下,算是給國內某些譯者和編輯提個醒:「《每周世界新聞》(國內有關換頭術的報導即引自這家報紙)這家報紙的名字聽上去很嚴肅正經,其實是美國六家著名的『超級市場小報』之一(因為在超級市場販賣,所以有這個名稱。這六家小報是:NationalEnquirer, Star, Weekly World News, Globe,NationalExaminer,Sun),以捏造稀奇古怪的假新聞博人一粲為業,例如本周的頭版新聞,是發現了薩達姆的秘密日記,裡面記載薩達姆曾經與法國總統席哈克有過同性戀一夜情云云,一見即可知是搞笑文章……可笑的是,美國小報上的這類一見即知其偽的搞笑假新聞卻頻頻被當成真新聞出現在中國大小報紙上,而且流傳頗廣,真要讓人懷疑中國這些報紙編輯是不是被人做了『換頭術』,不知道用自己的大腦思考了。」在方舟子先生點出的這幾份報刊中,就有《國民問訊》這份小報。

  可怕的當然不僅僅是這些編輯被換了頭腦,只要用google搜索一下,你就會發現,摘編自這6家小報的中文報導已經多的到了十分可怕的地步。絕大多數都是低級趣味的小道消息不說,有不少都上了我們的主流媒體。國際報導中的低級趣味和媚俗化已經成了一種流行病,這些「垃圾新聞」在嚴重地腐蝕著我們的讀者。

  炒作害了讀者,也害了媒體

  在某些中國媒體眼裡,如今的國際新聞就是美聯社怎麼說,路透社怎麼說,就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怎麼說。他們忘了新聞的一個最基本的概念: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導,而絕不是新近發布的消息的翻譯。他們還忘了,新聞媒體負有解釋新聞的責任。

  據說有些媒體現在搞國際新聞報導就是找幾個懂外文的來編譯,根本用不著採訪、核實,只管把人家的東西拿來翻譯就是了,有的甚至連出處也不提,譯文讀起來就像是自己的記者親歷現場寫成的一樣。

  有些譯文雖然也提了出處,但卻是為了避免承擔責任。我手頭上就有一篇對伊戰爭前的報導,是根據美國《時代》周刊的報導翻譯的。報導說,目前阿拉伯國家尤其是沙特,正在積極促成巴格達發生政變,把薩達姆趕下臺,從而避免「倒薩」戰爭給海灣局勢帶來的巨大衝擊。有一些中國報紙用了這則消息,但殊不知,沙特的官員第二天就出面闢謠。可再看那些用過這些報導的報紙,卻很少有登出闢謠消息的。這樣的報導根本無法追問,因為編譯這篇報導的人和編輯有足夠的理由告訴你,這是客觀報導,有來源,而且來自美國權威媒體。可這樣的報導真的就能算是客觀全面嗎?它給中國受眾傳遞的是一種什麼樣的信息呢?

  近日,美歐在諾曼第舉行大規模的紀念活動。中國某些媒體照樣來了個全面報導,把國外網站上的東西編一編,再扒點照片,就搞出一篇花裡胡哨的綜合報導來,很少有歷史、戰略的深入分析。記得還有一次,當美國一家雜誌刊出一篇介紹美國國防部副部長伍夫威茲的文章後,中國某媒體竟基本全文翻譯照登,未加任何評論。不知道這位編輯或譯者對此人有多少了解,比如他在思想體系上是屬於哪個派別的?他的對華態度如何?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他為什麼會在這個時候允許美國媒體登出這樣的文章?所有這些問題,如果我們的媒體沒有向我們的讀者做一定解釋,那至少就是不負責任的。

  筆者曾同幾位國內報紙的編輯談過這些問題,他們告訴我,現在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只有跟著讀者走才能生存。那麼,是我們的讀者真的那麼庸俗嗎?還是我們的某些媒體,我們的某些編輯在刻意炒作呢?我們的媒體是否負有引導讀者的責任呢?

  國際新聞報導中出現的這種炒作現象不僅害了我們的媒體,也害了我們的讀者,它已經到了足以讓我們驚醒的地步了!來源:人民網

相關焦點

  • 西方媒體炒作中國民族矛盾 當「世維會」傳聲筒
    據7月20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導  中國新疆和田發生的暴力恐怖事件顯然讓境外的「疆獨」勢力有些興奮,「警察開槍」、「死了20人」等說法儼然是兩年前的劇本重演。西方媒體19日大多報導了中國政府的說法,但「疆獨」分子的聲音顯然更合他們的口味。此次事件的「恐怖」特徵很明顯,恐怖分子甚至打出了「聖戰」的旗號,但要讓西方媒體說句公正話卻很難。
  • 國民黨「立委」:媒體淪為民進黨傳聲筒實屬悲哀
    來源:中國臺灣網國民黨「立委」曾銘宗(圖片取自臺媒)中國臺灣網4月1日訊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國民黨「立法院」黨團今(1日)舉行記者會,批評民進黨控制媒體,「NCC」(所謂的「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淪為御用打手,並指「NCC」開罰臺灣中天電視臺100萬元(新臺幣)
  • 民進黨「執政」 媒體只能淪官方傳聲筒?
    11日陸委會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指出,大陸官媒日前刊登一則批評民進黨當局「拔管」,號召民眾「拔蔡」的文章,並有23家臺灣媒體全文轉載。有媒體形容這是「紅色滲透」,請問陸委會怎麼看待這樣的現象?未來是否會制定規範管理類似事件?
  • 日本媒體人:NHK成「右翼傳聲筒」 無法向政府說「不」
    原標題:日本NHK由政府出資 成為「右翼傳聲筒」 「沒有南京大屠殺」、「慰安婦問題哪個國家都有」,這些沒有底線的刺激性話語近日來自以「中立」自居的日本廣播協會(NHK)幾名高管,這令外界驚訝不已。
  • 英文媒體視角下的90後時評作家肖亞洲
    中學階段發表大量時評文章,結集出版三本時評專著,天津市武清區楊村一中高三學生肖亞洲近期受到部分主流媒體的關注。10月22日,肖亞洲作為封面人物,登上我國唯一的英文日報《中國日報》旗下的《21世紀學生英文報》「高三版」,成為讀者關注的焦點。英文媒體視角下的90後時評作家肖亞洲是什麼樣兒?
  • 媒體融合背景下黨報如何傳播主流聲音——基於「人民時評」與...
    進一步提出,媒體融合背景下,人民網需要理順採編流程,融入中央廚房採編機制;發揮技術優長,彌補紙媒時效、數據等方面短板;轉化品牌優勢,繼承和發揚黨報風格,最終發揮黨報在媒體融合中品牌、組織、政策、人才等方面的後發優勢。
  • 丹麥媒體:中國是我們的未來
    東方網11月15日消息:丹麥《哥本哈根郵報》11月13日登載署名文章《歐盟是我們的現在,中國是我們的未來——那為何我們只關注美國呢?》,摘編如下:    此前幾周甚至數月,歐巴馬和羅姆尼長期佔據丹麥各大報紙的封面。媒體上無所不在的美國大選暴露出一些問題:為什麼有關歐盟和中國的報導遠未達到對美大選的那種痴迷?
  • 法國媒體:若不是中國的這項技術,美國的科技不可能壟斷全球
    這些年中國的發展確實是非常的迅速,如果不是因為中國的發展迅速,恐怕也不會被美國給盯上,然後美國對中國實施了晶片禁令,也是為了打擊我們國家的半導體行業,美國的目的很乾脆,就是為了避免中國科技過強而影響到他的霸主地位。
  • 「感謝中國」成西班牙社交媒體熱詞:美國當我們是害蟲,中國卻在幫...
    (原標題:「感謝中國」成西班牙社交媒體熱詞:美國當我們是害蟲,中國卻在幫我們)【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繼許多義大利網友在中國使館的官方臉書主頁下點讚感謝中國物資援助後,西班牙網友也開始在推特上發起「感謝中國」活動,這是因為西班牙多家媒體12日報導
  • 俄羅斯媒體被美國氣笑了:沒錯,你們的騷亂就是我們幹的
    美國感染人數將天花板不斷抬高,現在的暴亂更是火上澆油。之前將疫情的大鍋甩給我們國家,這次的騷亂美國也早就物色好背鍋對象了,就是俄羅斯。面對美國政府這強行甩鍋,俄羅斯媒體反而被氣笑了!疫情之歸於中國在我們國家及時向世衛組織提供病毒毒株以後,全球有很多國家都是及時重視起來,未雨綢繆採取措施預防著,可是美國由於川普和其他領導人的盲目樂觀,不告知民眾,造成了後面狀況愈演愈烈。眼看著紙包不住火了,川普張口就污衊我們國家,還無視其他國家的反對,堅定地把病毒冠上中國的名字。
  • 國外媒體「理客中」,中國媒體「最偏見」?別拿大數據忽悠人!
    該文稱,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幾千萬篇中外媒體報導進行分析後發現,美國、英國媒體對中國的評價總體為正面、且接近實現了新聞客觀性,而中國媒體不僅是唯一一個把祖國評價得很高的媒體,更是對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家充滿了嚴重的媒體偏見。這篇文章唬得許多網友一愣一愣的,不禁紛紛感嘆「數據才是硬道理」「大數據果然牛啊」,吹捧完西方媒體之後,就開始痛罵「中國媒體最無良」。
  • 北京日報:充滿偏見的西方媒體談何客觀中立
    多數情況下,西方政府會通過政策傾斜、利益交換、政治壓力等間接手段來影響媒體,使之成為傳播政治意圖的工具。2013年斯諾登將美國國家安全局稜鏡監聽項目曝光後,隨即遭到美國政府通緝,而美國主流媒體對該事件的報導也相當克制。眼下,隨著西方國家政黨政治不斷極化,媒體也成為各黨派勢力角逐和操縱的重要內容。圍繞川普政府抗疫期間的所作所為,持有不同立場的媒體打成一團、相互攻擊,已很能說明問題。
  • 肆意打壓中國媒體,徹底暴露美國"雙重標準"
    此前,美國在今年2月和6月先後兩次共將中國9家媒體在美分支機構列為「外國使團」。不僅如此,美國今年3月還要求2月被列為「外國使團」的中國5家媒體縮減在美員工人數,5月則將中國在美記者的籤證期限壓縮至90天。可以說,為了打壓和限制中國媒體在美活動,美國真的是絞盡了腦汁,用盡了壞招。可以想像,除了上述招數,美國下步還可能採取其他更惡劣的舉動來打壓中國媒體。
  • 英國媒體:若不是中國錯失這項專利,美國怎麼可能壟斷全球?
    其實中國並不是這幾年才錯過了晶片製造的技能樹,想要研究出來晶片的製造技術,要有足夠的半導體相關技術做前置才行,因此中國想要迎頭趕上還有很多作業要補。不過中國其實並不是在相關領域毫無建樹的,事實上,曾經有英國媒體很耿直的表示:若不是中國錯失這項專利,美國怎麼可能壟斷全球?他們所說的專利,其實是一項濾波器相關的晶片技術。
  • 從「傳聲筒」向「擴音器」轉變
    原標題:從「傳聲筒」向「擴音器」轉變   網際網路全時空傳播的特徵,使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報導能夠衝破地域限制,也為地方媒體提高傳播力和影響力提供了重要機遇。地方黨報應積極參與全國性的重大主題報導,主動從「傳聲筒」轉為「擴音器」。
  • 美國媒體嘲諷中國?直言用錢買不到技術和知識,網友:美國慌了?
    而國內的晶片企業傳出來了那麼多好消息,就讓美國的媒體開始嫉妒了,美國媒體直接在社交平臺上發文說,用錢買不到技術和知識,這就遭到了不少人的嘲諷了,嘲諷美國看到我們國內晶片企業發展的那麼好之後,都開始慌了,可能這些美國媒體還沒有看清楚現在的情況吧。
  • 中班科學教案:奇妙的傳聲筒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幼兒園教案>正文中班科學教案:奇妙的傳聲筒   一、活動名稱   奇妙的傳聲筒——科學活動   二、活動對象
  • 王小峰:我不是外國媒體的獵物
    王小峰(以下簡稱「王」):《時代》提出了網絡的民主社會這個概念,它表達了對傳統媒體的蔑視,就是我為什麼非要看你官方媒體的判斷呢?相對正兒八經的模式新聞,網際網路讓我們換一個視角看世界。Web2.0最主要的一個特徵就是,每一個網民給網際網路提供了什麼,而不是網際網路給網民提供了什麼。  《時代》這個創意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只有它能想得到。
  • 西方媒體對華固有偏見的又一例證
    新華網北京9月8日電(新華國際時評)西方媒體對華固有偏見的又一例證  新華社記者田棟棟  西方媒體向來喜歡戴著有色眼鏡審視中國。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期推出一部題為《中國的秘密》的三集紀錄片再次印證了這一點。
  • 華春瑩推特上發表一句話,美國媒體憤怒了:中國在嘲笑美國
    之前,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在推特上發表了一段針對涉港國安立法的無恥言論,隨後我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在推特上對這一言論作出了評價:I can't breathe(我不能呼吸了)。結果僅僅是這一句話就讓美國媒體受不了了,紛紛發文表示中國正在嘲笑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