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學者
MIT 校長稱陳剛與中國合作是代表學校而非個人,百名教職員工聲援
陳剛。圖片來源:MIT
美國當地時間 1 月 22 日,麻省理工學院(MIT)校長 L. Rafael Reif 發布公開信,就該校華人教授被捕事件進行說明,並解釋了 MIT 和中國南方科技大學的合作事宜。公開信稱,雙方「於 2018 年展開合作,在 MIT 和中國南方科技大學分別創建機械工程研究和教育中心(Centers fo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陳剛教授代表 MIT 出任該中心首屆教務主任,但這並不是一次個人合作;這是一個院系合作,由麻省理工學院支持」。
MIT 百名教職工也向 Reif 發去聯名信,要求校方繼續聲援陳剛,並對陳剛一案和美國政府針對與中國有聯繫的學者進行打壓的行為提出質疑。聯名信稱:「在許多方面,捍衛陳剛就是捍衛我們所珍視的科學事業……我們都是陳剛。」
MIT 材料科學教授 Yoel Fink 是聯名信發起人之一,他接受《波士頓郵報》(the Boston Globe)採訪稱,大多數美國科學家擔憂美國政府的策略會將學者的小錯誤放大成嚴重的罪行,摧毀頂尖研究者的事業,打壓那些可能帶來科學突破的合作。他說:「我看到正常的(學術)活動已經被當成了犯罪,誰知道下一個會輪到誰?」(MIT,the Boston Globe)
· 學術誠信
饒毅繼續發聲:「勸裴鋼的學生凌堃不要幫倒忙」
1 月 24 日,饒毅在個人公眾號「饒議科學」發文,就梅奧醫學中心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系副教授凌堃來信公開答覆。凌堃是受質疑論文的三位一作之一,此前致信饒毅,並且將信件全文在知乎上公布。
凌堃稱:「已按照專家們的要求提供了所有支持材料。科技部公布的最後結論也正是基於這些嚴謹獨立的專家組對所有數據的認可。」並建議饒毅:
「1. 您多次提到您的團隊無法重複出類似的結果,請您安排做這項實驗的學生和/或技術員提供具體的實驗操作流程記錄及相關結果,我們可以幫助具體分析一下,一起來尋找導致實驗失敗的原因。
「2. 您還提到您了解到還有幾個研究組也在研究中遇到問題,請您提供他們的名單和聯繫方式,我們也會和他們進行直接的討論。」
饒毅回應稱,此前針對裴鋼的調查是一項「捍衛性質的調查」,並對凌堃的建議作出以下回應:
「我們都應該接受第三方重複的結果,而您和裴鋼沒有理由反對第三方重複。例如可以您寄給大家實驗材料,大家可以做。我實驗室願意在任何部委監督組監督下,做鈣離子是否升高的實驗。……現在也有實驗室做了,重複不出您的結果。但他們懾於裴鋼,不敢公開。您這種叫板,是欺負他們。」回應全文參見「饒議科學」。(知乎、公眾號「饒議科學」)
· 海外科研
法國啟動 18 億歐元量子國家戰略:目標躋身世界前三
圖片來源:Pixabay
1 月 21 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啟動法國量子技術國家戰略,計劃 5 年內在量子科學領域投資 18 億歐元,使法國躋身量子領域的「世界前三」。馬克龍表示,通過這些努力,法國可能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獲得通用量子計算原型機的國家。
法國量子技術國家戰略中的 18 億歐元(約合 140 億元人民幣)由三部分組成,10.5 億歐元為國家公共資金,5.5 億歐元將由私營部門提供,2 億歐元來自歐盟信貸。據法國總統府消息,這一新戰略計劃將使法國在量子技術公共資金投入方面趕超英國和德國,僅次於中國和美國,位列世界第三。(澎湃新聞)
· 科研政策
北京將試點科研經費「包幹制」,打造諾獎科學家實驗室
據中新網報導,《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於 1 月 23 日提請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草案提出,「十四五」時期,北京將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將建立更加靈活高效的科研管理機制,推行科研項目經費「包幹制」試點,建設頂級科學家及急需人才科研項目的「綠色通道」;拓展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鼓勵多方合作打造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中國新聞網)
· 法律法規
5 月 1 日起,因科研等利用野生動物應當先檢疫
據《科技日報》報導,1 月 22 日,動物防疫法修訂草案通過。本次修法加強野生動物檢疫,著力防止野生動物、家畜家禽和人類之間的傳染病傳播。法律明確,利用野生動物應當先檢疫。此次動物防疫法的修改突出著力構建科學、合理、健全的動物防疫法律體系,修改後的動物防疫方針由原來「預防為主」調整為「預防為主,預防與控制、淨化、消滅相結合」。修改後的動物防疫法自 2021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科技日報)
· 天文學
太陽系或通過兩種不同演化道路形成
圖片來源:Mark A Garlick/markgarlick.com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提出,早期太陽系的兩步形成模型可以解釋太陽系內外揮發物、同位素含量的年代和分裂情況等幾個關鍵特徵。該研究於 1 月 22 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對隕石的測量表明,太陽系內部和外部由兩個不同的物質庫組成。雪線(即含有水汽和固體冰區域間的邊界)先向外遷移,再向內遷移,形成了兩個獨立的微行星種群:內側的類地原行星很早就開始吸積,被內部強烈的放射性衰變加熱;這使它們變得乾燥,並將內側乾燥的行星族群與外側溼潤的行星族群分割開來。這兩個不同的行星族群進一步通過周圍的行星盤吸積或相互碰撞增加其物質,導致形成的原行星內部演化的物理模式不同。
該模型結論與其他恆星周圍原行星盤的天文觀測結果一致,說明形成較早且乾燥的內太陽系和形成較晚且潮溼的外太陽系很早就走上了兩條不同的演化道路。(牛津大學,Science)
· 新冠病毒
南非發現的變異毒株可能較容易引發二次感染
1 月 18 日,兩篇未經同行評議的預印本研究在預印本伺服器 bioRxiv 發布,報告與早期毒株相比,感染者血清對新冠變異毒株 501Y.V2 毒株的中和能力更低。
501Y.V2 毒株於 2020 年末在南非發現,傳染性較強。它存在多處刺突蛋白突變,可能讓病毒更快地辨認、感染宿主細胞,還可能發生免疫逃逸。一項預印本研究對 44 名曾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抽取恢復期血清,將血清暴露於 501Y.V2 變異毒株中,48% 的血清(21 人)無法對變異毒株表現出中和反應。根據《自然》(Nature)新聞報導,研究團隊表示,如今在南非已經發現多起由 501Y.V2 導致的二次感染病例,這種變異毒株很可能在此前感染嚴重的地區再次引發疫情。
不過,另一項針對 20 名受試者的預印本研究顯示,對於曾接種 Moderna 或輝瑞 mRNA 疫苗的受試者,501Y.V2 毒株受體結合區的突變僅導致他們血清中的抗體效價小幅下降。(Nature News,The Scientist,bioRxiv)
· 疫情通報
1 月 24 日我國內地新增確診病例 124 例,其中本土病例 117 例
根據國家衛健委通報,1 月 24 日 0—24 時,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 124 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 7 例(天津 2 例,上海 2 例,廣東 2 例,福建 1 例),本土病例 117 例(吉林 67 例,黑龍江 35 例,河北 11 例,北京 3 例,上海 1 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 1 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在上海)。新增無症狀感染者 45 例(境外輸入 16 例);當日轉為確診病例 85 例(無境外輸入)。截至 1 月 24 日 24 時,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確診病例 89115 例,累計死亡病例 4635 例。
根據吉林省衛健委通報,1 月 24 日 0-24 時,全省新增確診病例 67 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 5 例。具體情況如下:長春市新增確診病例 11 例,無症狀感染者 1 例;通化市新增確診病例 56 例,無症狀感染者 4 例。截至 1 月 24 日 24 時,本次疫情全省累計報告確診病例 273 例,其中通化市 196 例,長春市 73 例,松原市 4 例。
根據黑龍江省衛健委通報,1 月 24 日 0-24 時,黑龍江省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35 例(綏化市望奎縣 15 例,哈爾濱市呼蘭區 12 例,綏化安達市 1 例,哈爾濱市香坊區 1 例,哈爾濱市利民開發區 4 例,綏化市北林區 1 例,哈爾濱市道外區 1 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 20 例(綏化市望奎縣 2 例,哈爾濱市呼蘭區 11 例,哈爾濱市利民開發區 6 例,哈爾濱市道裏區 1 例)。
根據世衛組織通報,截至歐洲中部時間 2021 年 1 月 24 日 15:43(北京時間 1 月 24 日 22:43),過去 24 小時內全球新增確診病例 577,301 例,新增死亡病例 13,688 例:其中美國新增確診病例 190,994 例,新增死亡病例 3,885 例;巴西新增確診病例 56,552 例,新增死亡病例 1,096 例。全球累計確診病例 97,464,094 例,累計死亡病例 2,112,689 例。(國家衛健委、吉林省衛健委、黑龍江省衛健委、世衛組織)
編寫:陳夢圓、鄭蘊儀、李姍珊、謝一璇、戚譯引
編輯:戚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