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第20課《陀螺》的課文學習,鞏固「用批註閱讀」的方法

2020-12-13 小豆老師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20《陀螺》是兒童文學家高洪波老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回憶了童年時「我」用小陀螺戰勝大陀螺的經歷,從而分享了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課文以「陀螺」為線索,思路清晰,先寫說陀螺、做陀螺,再寫得陀螺、鬥陀螺,最後寫從中悟到的道理。

本文除了以「陀螺」為線索來行文外,還安排了一條暗線,即「我」的心情變化:想削制高質量的陀螺(鬱悶、難過)-----得知有人送陀螺(開心)----得到陀螺(極其高興)----遭受嘲笑(尷尬)----鬥陀螺獲得成功(歡樂、自豪)。作者用這一連串的感情變化來貫穿全文,讓文章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通過學習本課,繼續鞏固「用批註閱讀」的方法,課文同樣配有批註欄,充分給予孩子們批註的空間,從而進一步幫助孩子們「批中得法」。

生字識寫

1、出示詞語:

a、冰尜兒、角錐、醜鴨蛋

b、嵌上滾珠、釘上鐵釘

c、旋轉、奮勇拼搏、傲慢地挑釁、一扭身、徹底潰敗

d、輝煌的時刻、勝利的滋味、獲得榮譽、由衷的自豪

(1)字音:「釁」是前鼻音。「帥」「徹」「醜」是翹舌音。「潰」讀四聲kui,不讀gui。強調多音字「旋轉」中的「旋」讀四聲xuan,多音字「釘」,「釘上」的「釘」讀四聲ding,「鐵釘」的「釘」讀一聲ding。

(2)書寫:「旋」左窄右寬,注意不要漏寫右邊的上半部分;注意「醜」的筆順,第一筆橫折,接著寫裡面的長豎,再寫中間的短橫,最後寫長橫。

(3)說說這四組詞分別寫的是什麼。

第一組詞都是陀螺的別稱。第二組詞寫的是怎樣做陀螺。第三組詞寫的是陀螺大戰的場景。第四組詞是寫小陀螺勝利後的喜悅之情。

進一步概括提煉:(說)陀螺、(做)陀螺、(得)陀螺、(鬥)陀螺、(悟)道理

批註閱讀,認識陀螺

孩子們默讀課文1~3自然段,繼續使用批註這一學習方法,在你有疑問、受啟發或體會深刻的地方,畫一畫句子,寫一寫批註。

1、說陀螺

邊讀邊想,作者童年玩的陀螺和我們現在的陀螺有什麼不一樣?

(1)了解陀螺名稱

別名:冰尜兒。

理解「顧名思義」:指當人們看到一個事物的名稱就能想到它所包含的意義。

(2)做冰尜兒的材料

做冰尜兒用的是木頭,柳木、榆木、松木、棗木、梨木都可以

(3)玩冰尜兒的場所

抽打冰尜兒,當然是在冬季的冰天雪地裡,最好的場所是冰面。

(4)做冰尜兒的特殊方法

好的冰尜兒尖部嵌一顆滾珠,轉起來能增加許多嫵媚。頂不濟的,也要釘上一枚鐵釘,否則轉不了多少圈,尖部就會開裂。

小結:作者故鄉的陀螺不但有特殊的名字,而且連做陀螺的材料和方法也都很特別呢!

2、玩陀螺

小夥伴們是怎樣玩陀螺的?默讀課文第3自然段,用橫線畫出賽陀螺的場景。

無論嵌上滾珠,還是釘上鐵釘,冰尜兒都不會裂開,能毫無怨言地讓你抽打,在冰面上旋轉、舞蹈。

自由朗讀句子,說說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擬人的修辭手法)

品讀課文,感受心情

1、課後練習中出示了五句話,這五句話裡藏著「我」的心情變化。讀一讀這五句話,讀完後快速地在文中找到它們,並用橫線畫下來。

(1)這些句子分別在課文的哪些自然段?(第4~11自然段)

(2)把句子放到段落裡,想一想其中藏著「我」怎樣的心情變化。

作者心情變化的過程:懊惱——期盼——興奮——沮喪——自豪

聚焦「懊惱」

1、你怎樣理解「懊惱」?(煩惱)文中的「我」因什麼而懊惱?(削不出高質量的陀螺)

2、然而一個孩子無論如何是削不出高質量的陀螺的,因此——

因此,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的世界堆滿烏雲,快樂像過冬的燕子一般,飛到一個誰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

3、終於,「我」的懊惱被很有童心的叔叔發現了。他答應在「我」生日那天送「我」一直這樣了陀螺。

恍惚的「我」

理解「恍惚」:指精神不能集中,思考能力下降。

想像「恍惚」:有可能吃飯時想像著陀螺的樣子,白天想像著,晚上想像著,甚至連做夢也許都在想像著!因為「我」老想像著,所以整天處於「恍惚」的狀態。

興奮的「我」

1、讀第7自然段,從哪句話可以看出「我」很興奮?(這一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話可以看出)

尤其當我看到這枚「鴨蛋」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滾珠時,更是手舞足蹈,恨不得馬上在馬路上一顯身手!

2、從這句話裡面的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我」非常興奮?「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從「手舞足蹈」「馬上」「一顯身手」可以看出「我」非常興奮。因為這隻陀螺的下端已嵌上一粒大滾珠。)

沮喪的「我」

1、想像是美好的,但現實卻多麼殘酷,「我」的陀螺並沒有贏得別人的誇獎,反而換來了一頓嘲笑,這時「我」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失落、沮喪)

2、「我」的陀螺遭到同伴們嘲笑的原因是什麼?(因為「它長得不倫不類,該平的地方不平,該尖的地方不尖,看不出一絲一毫與同伴相鬥的能力」。)

激動的「我」

「我」的陀螺剛一露面就召開一頓嘲笑,這使「我」很鬱悶。然而世間許多事都是不可預料,讀第9~11自然段。

同學們齊讀句子「這真是個輝煌的時刻!我嘗到了勝利的滋味,品到了幸運的甜頭。」

這個時候「我」的心情如何?(得意、激動、自豪……)直到現在,作者是什麼心情?(激動、陶醉)

從中你讀出了什麼?(陀螺給作者的童年帶來了無盡的樂趣,直到今天依舊陶醉其中。)

小結:其貌不揚的小陀螺打敗了打陀螺,這是一件多麼令人驚奇的事啊!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說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品讀古話,領悟內涵

1、讀一讀課文中這句話「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這句話出自《西遊記》第六十二回。「鬥」的讀音是三聲dou,容量單位,10升等於1鬥,10鬥等於1石。

2、你知道這句古話是什麼意思?(比喻不能只根據相貌、外表判斷一個人,低估其未來,如同海水是不可以用鬥去度量一樣)

3、回到課文,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小結:「我」的小陀螺外表看起來毫不起眼,但是戰勝了比自己大的陀螺。這件事使我們知道了評價人或事物,不能只看外表。

相關焦點

  • 四年級語文上冊18課《牛和鵝》課文學習,學會如何批註
    本單元是部編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圍繞著「童年的回憶」這一主題,以著名作家冰心的「童年啊!是夢中的真正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為單元導語,安排了《牛和鵝》《一隻窩囊的大老虎》《陀螺》三篇課文,都是作者親身經歷的童年成長故事,展現了充滿童趣而又豐富、真實的兒童生活。
  • 統編教材四年級語文上冊第20課《陀螺》學習資料及教案
    統編教材四年級語文上冊第20課《陀螺》學習資料及教案一、教學目標1、 認識課後8會認字,掌握14個會寫字,讀準「釘、旋」兩個多音字,學會寫130頁17個詞語。2、 能在體會比較深的地方作批註,並藉助批註進行閱讀。
  • 第20課《陀螺》小學四年級語文,看老師筆記體會兒時快樂心情
    《陀螺》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陀螺》(四年級語文上冊第20課),這篇課文內容比較長,作者寫童年玩陀螺的這一小事,卻也有著許多快樂和自豪《陀螺》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第1自然段,將陀螺說成是「小傢伙」,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體現了作者對脫陀螺的喜愛。
  • 四年級語文《陀螺》知識梳理,老師:陀螺很好玩,課文難理解
    部編版四年級語文第20課是《陀螺》,是同學們現在正在學習的內容。這篇課文是兒童文學作家高洪波老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以「陀螺」為線索,主要敘述了自己的一個其貌不揚的陀螺戰勝大陀螺的故事,並從中悟到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體會到成長中的快樂,從而表達了對陀螺的喜愛之情,字裡行間充滿了童真童趣。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去學習理解這篇課文,小隴老師本節特整理了這篇課文的重點知識,整理的內容非常詳細,來幫助同學們掌握課文內容。老師:陀螺很好玩,課文難理解。
  • 跟著四年級課文《陀螺》學習用比喻的修辭寫心情
    四年級語文課本今天在班裡上了第20課《陀螺》,課文內容在此不再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或者找一本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來看。課文中有這樣一段話:然而,一個孩子是無論如何削不出高質量的陀螺的,因此,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的世界堆滿烏雲,快樂像過冬的燕子一般,飛到一個誰也看不到的地方去了。(出自高洪波《陀螺》)
  • 組文閱讀課組文閱讀課 《歪兒》《抽陀螺》《我的「小腳兒娘」》
    組文閱讀課《歪兒》《抽陀螺》《我的「小腳兒娘」》一、教學目標1.在體會深的地方做批註。
  • 批註,讓你的語文學習高效起來,老師多年方法給到你
    但就杜杜老師看來,對於小學生來說批註就是在課文預習和學習時,對文章語言進行感知,對文章的內容、層次、思想感情、表現手法、語言特色、精彩片段、重點語句,在思考、分析、比較歸納,用線條、符號或簡潔的文字加以標註的讀書方法。下面我們展開來說說,批註的種類有哪些?讓學生了解今後在語文書上怎樣去做批註。
  • 張春華:統編版初中語文教材評點課文設計特色及建議
    在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名著導讀」中,以《駱駝祥子》為例,較為系統地介入了「圈點與批註」的讀書方法指導內容。首先闡釋讓學生明白圈點和批註的大意:「圈點批註法是古人讀書時常用的傳統方法。這種讀書方法可以凝聚閱讀的注意力,便於複習、鞏固、查考,也是一種治學的方式。」
  • 第21課《古詩三首》(四年級語文上冊)
    這是本冊第二篇古詩課文,在本冊課本的第9課學習了《暮江吟》《題西林壁》和《雪梅》,今天在第21課將要學習的則是《出塞》《涼州詞》和《夏日絕句》。第21課《古詩三首》(四年級語文上冊)字詞梳理:本篇古詩課文將要學習會認的字8個,會寫的字10個,其中要求掌握的多音字一個
  • 三年級語文上冊第3課《不懂就要問》,學習略讀課文的方法
    《不懂就要問》這篇課文是部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3課,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略讀課文。本課是一篇名人故事,主人公是孫中山,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
  • 教師資格考試面試 四年級上冊 第18課 牛和鵝
    教學建議:教學時,可先將本篇課文與其他課文的呈現形式進行比較,讓學生直觀地認識什麼是批註,初步感知批註的作用。接著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再引導學生藉助課文的五處批註,與同學交流可以從哪些角度給文章作批註。接下來讓學生再讀課文,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給課文作批註,並在交流批註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 小學四年級學習語文,用3個方法把課文全部背下來,能提高分20分
    有的家長會問,是不是在四年級階段,把課本裡的課文都背下來,語文就能提高成績了?這是肯定的,除了按照學習目標背誦重點段落,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全篇課文都能背下來,在語文學習中是有極大的幫助。當然,背誦也是有要求的,死記硬背只能說記住的是考點,如何運用才是背誦的最終目的。巧學課文,擅長背誦,才能在最終考試的時候提分,達到20分的目標。
  • 語文學習,從小學起就要指導孩子養成批註閱讀的習慣
    【導讀】批註是一種極為重要、有效的閱讀方法。它是在秉承傳統的閱讀教學的基礎上賦予新理念的創新性學習方式。一篇課文,自己先進行裸讀,不看教學參考,不搬現成教案。自己真正地潛入課文,看看自己有什麼感悟,有什麼疑惑,有什麼發現,一一批註出來,然後再藉助參考資料予以補充完善。02教給孩子們批註的方法。
  • 張貴栓‖同行,語文主題學習(十九)
    可通過單元導語,課前任務,課文內容,課後習題整體組合,前後聯繫,逐步呈現「有目的地閱讀」這一閱讀體系,在實施策略閱讀中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讓學生的閱讀和表達雙線並進。 北京師範大學伍新春教授在「2018年統編小學語文二、三年級教科書專題培訓」會上的學術報告提到:有目的地閱讀是指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選用恰當的閱讀方法,實際上就是我們講的閱讀監控。
  • 適合小學三四年級同學的精讀法,掌握3個批註技能,終身閱讀受益
    在三年級開始的時候,很多同學都覺得語文學習很難,老師總是強調要理解,關注重點詞句,體會文章中心句子的表達意思。學生無法理解,自然在閱讀練習中沒辦法去掌握精讀的方法。小島老師分享3個批註法,通過像做語文筆記一樣,我們建立精讀的意識,通過批註來進行精讀練習,可以快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希望同學們在語文學習和閱讀練習中,都來試試這3個方法。
  • 教師資格考試面試 四年級上冊 第19課 一隻窩囊的大老虎
    教學目標:(1)能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註,並藉助批註進行閱讀。(2)能藉助描寫「我」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說出「我」心情的變化及變化的原因。教學建議:教學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回顧前一課的學習,交流學到的批註方法。再從課題切入,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 二年級語文識字,第3課「貝」的故事,課文解析,建議收藏
    今天於老師帶著大家一起學習二年級語文識字,第3課「貝」的故事,請家長閱讀後講解給孩子聽或列印出來給孩子進行學習。二年級語文識字,第3課「貝」的故事,課文解析,建議收藏課文欣賞:第一段:一些生活在水裡的動物,用貝殼保護自己的身體。甲骨文中的「貝」字,畫的就是貝類的兩扇殼張開的樣子。
  • 三年級語文第3課《不懂就要問》必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孩子們進入三年級以後,知識點增加、難度加深,語文學科更是如此,特別針對課外閱讀以及作文這兩大模塊,主要是閱讀理解題量以及作文字數增加。可以試試下面這種方法:三年級語文第3課《不懂就要問》必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 小學四年級《陀螺》,看語文老師批註筆記,體會兒時快樂心情!
    本篇文章(四年級上冊20課《陀螺》)就篇幅而言還是比較長的,好在文章內容描寫的是作者小時候和陀螺的故事,講述了作者自己用一隻其貌不揚的小陀螺戰勝大陀螺的事情,並從中悟到深刻的道理,表達了作者對陀螺的喜愛以及對童年生活的難忘之情。
  • 二年級語文太難了!學的是四年級課文,閱讀難度堪比五年級
    現在的小學語文教材,越來越難了! 昨天同辦公室的二年級語文老師還在感慨:課越來越難上了! 為啥? 由於教材一再改革,之前的三年級課文、四年級課文,紛紛「閃亮登場」,進入了二年級的教材,這些課文,長度和難度,同時增加,令語文老師十分煩惱。 以前一節課就能把一篇課文處理得清清楚楚,而現在呢,一節課時間,同學們連整篇課文都讀不下來。更不要說,一類生字二類生字量也大,半天記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