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10歲以前,你用威脅和利誘的方式搞定他,大概只需要1分鐘,可以說很容易。只要你敢翻臉,一翻臉孩子就怕。
大量的父母是就是這樣,老師也是如此。對吧?
你一翻臉孩子就害怕你。而不翻臉,他就往往沒有了邊界。
作為一個老師,更有體會。平日裡學生欠作業,你翻臉發脾氣的時候,第2天欠作業的明顯減少。那哪天你可能真心情好不翻臉了,欠作業的惡習又出來了。
我們總是享受於,在孩子10歲以前,我們通過這種威逼加利誘的方式達到了一定的效果。我們能夠用上這套方法覺得很有用,所以想一直沿用下去。
但是,一旦進入了初中,你就發現這一套真的沒有用了。
孩子會叛逆,甚至會反抗到讓你懷疑人生。
我們很多人,都以為孩子是被我們逼出來,尤其是一些家長的孩子,通過威逼的方式或者通過利誘的方式達到了目標。所以最後就都總結「成功經驗」,接著認為這種方法是可取的。
但為什麼有的人能夠成功,有的人又失敗了?雖然我們都在用威逼利誘,甚至比別人更加嚴格更加狠心。最核心在於你給孩子多少愛,或者孩子能否在你身上感受得到愛。
所謂的威逼和利誘,最經典的案例就是 ——猴子與耍猴人的故事。自己聯想,不多解釋,因為比喻太殘酷,你的孩子是不是那隻猴子?你是不是把威逼和利誘玩的如火純情的耍猴人?
這篇文章本來是昨天就已寫好待發,但是有位家長在班級群裡面反饋說,老師應該把每天的作業公布在群裡面,以便更好的做監督。還順便吐槽了一下,要不然總是每次問孩子做了作業沒有,孩子每次都說做了,但是第2天又上了批評的名字。
所以有感特意大早上起來,加上這一濃墨重彩的一段。也許孩子學會欺騙你,這是威逼利誘式教育最可悲之處。
事實上這個時候,最應該反思的應該是親子關係了,而不是作業是否做了。
畢竟上一個整年,我幾乎從來沒布置過家庭作業 ,但成績還總是5個班裡第2名,也不見得成績多麼差,所以家庭作業適合做,實際上無關緊要。
甚至在你質問下是否做了他會聰明的告訴你,他已經做了,但實際上又沒做。
孩子已經學會用各種方式欺騙你,就像你欺騙孩子一樣。各種威逼式的教育方式,無不充斥著謊言。可悲的,孩子可能沒有上當,倒是也學會了欺騙,甚至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這是威逼利誘的一個衍生品:
這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僅僅是大人掌握了,小孩子掌握的可能比大人更如火純情。
你的政策是威逼和利誘,他的政策則是上課做白日夢。有些欺騙的手段很平庸,有些欺騙的手段則非常高明的,讓你不知道該怎麼批評。
——他的眼睛盯著黑板,甚至嘴裡應和著你提出的問題,但是他心裡卻想的是,我應該怎麼把學校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想想是不是非常可怕?而且這樣的人,一個班級哪怕班風再好,老師上的課再有趣都會有一半左右。你的孩子是這樣的人?
最終,我們用威逼利誘這種欺騙式教育方式,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我們可能只學到別人壞的一面,例如威逼和利誘。而孩子為什麼聽話懂事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愛。
假如你更深入地去發現孩子,並不是因為你威逼和利誘才努力學習,而是因為他感受到你的愛和努力學習,我們總結經驗可以,但是有些經驗卻是錯誤的,這需要我們重新反思。
在孩子青春期之前,你別看他老老實實,讓他幹嘛他就幹嘛,或者你威脅他,他就幹。但同時他也在跟你學習,學習到底該怎麼為人處世。
前面那段已經例證了,孩子會學到欺騙的方式。
孩子是一個吸收能力比成年人要強上千百倍的人。甚至可以說一個三歲孩子之前所獲得的信息是三歲以後這個人生當中的總和。
你想像一下,你叫外國人學中文,或者我們中國人學英文。都知道很難學,但是你看孩子三歲的時候就學會了語言。
三歲以前這麼難的中文學會了,並且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感情,養成了性格。
你想像一下,假如一個媽媽經常用威逼利誘式的方式和孩子相處。當然了,他被這種思維給影響了,可能他長大的時候也是如此,甚至他也會覺得威逼利誘有效,接著他有小孩子的時候也一直如此,他已經被教育成如此了。而這個小孩,可能正是我們。
現在社會現象也明顯不尊師重教了,事實上作為家長不尊師重教,無關緊要,最可悲的是因為家長從心底裡不尊重老師,自然而然也表現出,孩子看到並學會了,這才是最可悲之處。孩子能夠從你那學到了不尊師重教,這時你再想教孩子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已經不可能了。
最後,終究是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而你只是滿足了抱怨的那點點快感,僅此而已。
孩子學習能力遠比你想像中的強。他可以學習你好的地方,也會學習你壞的地方,當然往往是一個壞的習慣更容易學習。就像我們做一個成績差的學生也遠比做一個成績好的難多了,所以久而久之我們就會選擇成績差。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一些家長,看似不需要特別管教自己的孩子,卻依然能夠把孩子教育好,最核心在於 ——家長他就是孩子的一面旗幟,也是學習對象。
在我讀書的時候,我爸爸那時候比我更努力讀書。也許我養成了讀書習慣,是從我爸爸那裡學來的,而不是他教育而來的。
幾乎沒有哪個孩子能夠逃離被複印。
但孩子一旦不如意,看到這個複印件出了問題,我們就總在找,是不是複印過程出問題了?而很少想過是不是原件出問題了。畢竟假如追究到是原件出問題了,那就是我們自己打臉,你說誰願意自己打臉呢?
對很多家長來說,沒有認認真真去研究如何教小孩子這件事情 。我說得如何教小孩子,不是說給孩子輔導作業 。無數的家長也在找個藉口,以自己沒有讀過書,讀書讀得少,所以導致管教不了自己的孩子。這樣反思方向不對,事實上你是否了解孩子,是否懂得教育孩子,與我們學校裡讀的書一點沒有關係,僅僅是我們找一個自己心安理得的認為是理由的藉口而已。
一個孩子出了問題,往往根本原因是在家長身上。
你經常欺騙孩子,孩子複印出了這種欺騙的水平,甚至增加了水平。就像複印件還有加黑功能。
你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孩子也會複印出來,甚至過猶而不及。
……
作為老師,我經常可可以感受到孩子對自己的父母不信任。
我們除了威逼利誘沒有多餘的方法,而威逼利誘式的方式顯然在孩子那裡沒法建立信任。
很好理解,假如你是被逼著學習被逼著幹什麼,你覺得你會相信你的領導是關心你愛護你的嗎?顯然不會。大人是這樣想的,既然小孩子他也是這樣想的。你的威逼會讓孩子感受到他只是一個被教育者,而你是一個掌握著特權的大人。最終服從了你,可能僅僅是因為你手裡有特權。你可以提供他吃的玩的,掌握他的生殺大權,但可能僅僅如此。
威逼和利誘,看上去好像有區別,但核心也是一樣的,都是在利用的特權,甚至是利用他打不過你的特權。這就是為什麼小學有體罰,高中極少了,因為高中還體罰,估計會被反打。
哪天你沒特權了,可能就是孩子反抗的時候。
或者你假設的更徹底一點,你完全不愛這孩子,你會發現孩子還會聽你的話嗎?等你老了,他也徹底不愛你。
我們最後往往都會自食惡果。因果關係,誰都難以抵擋。
很多學生,可能內心每時每刻都在想著,我現在不學習不交作業,可能爸媽要打我。真是這樣,那就可悲了,所以有一個很殘酷的事實,很多學生就會想,我今天就挨打下就不寫作業了。真的是寧願挨打一下,也不願意學習認真一分鐘,這裡學生大有人在。
是的,很多人已經養成了這種交換式的學習方式,他認為我學習就是和你什麼什麼特權做交換。他隨時做著比較。
這就像我以前看到過的一個笑話——一位家長對自己的小孩子說,你是被我打還是寫作業呢?
這時候,這個小孩子就問,是被打一下還是打一天還是一直打?假如打一下,那我選擇打一下。是的,孩子內心想的是什麼呢?孩子時刻算計的寫作業這件事情的得與失。
所以,請按下你的暫停鍵。
是的,我們都已經習慣了,用威逼和利誘這些方式對待我們的孩子。我們需要適時對這些方法按下暫停鍵了。
當你真正把這些方法拋開之後,你才會有新的動力去尋找新的教育方法。要不然我們總依賴前面兩種方法,導致我們懶得思考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
前面我有一篇完全類似的文章,提出了兩個新的觀點,一個是像春風潤物般無聲教育,另一個是在遠遠的背後帶領。這兩個觀點核心還是愛,愛孩子於無聲之中,愛孩子於孩子的後面。
孩子遠比我們想像的敏感和聰明,他能夠從我細枝末節中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也能夠從細枝末節中感受到你對他的不愛。
他們已經學會了,任何時候都想著和你做交換。可是有些時候他覺得交換划不來,他就不給你交換了。你的威逼和利誘就是拿著處罰和胡蘿蔔給他做交換,你學習了我就不處罰給你了,反之則是處罰和大棒。
看除了這兩種,農村裡還普遍存在著其他的例如放任型的。否定前面兩種,但是我更加覺得這種更可悲了。很多家長既不威逼又不利用,就放任孩子什麼都不管。
前面兩種可能孩子會覺得你管我,是因為愛我,你利誘賄賂我,也是想讓我變得更好。但是這一种放任型的,孩子會感受不到你的愛。
這就為什麼會出現很多留守兒童,不聽父母的話。因為他感受不到你對他的愛,以至於他不需要表現出聽話,來覺得討好你沒必要,也不再期盼得到你愛的禮物。
留守兒童並不是因為距離,我也曾經作為留守兒童,但是我能夠感受到父母的愛,留守兒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愛滋潤下的留守兒童。
當孩子能夠感受到這種無條件的愛之後,他就會對你有信任了,他不用刻意地製造混亂來贏得你的關注,他時刻相信著你對他的愛而不會做過多的懷疑性的試探。是為什麼不斷地去試探你的底線,就是因為他不確定你是否愛他。孩子一旦對你建立了信任,自然而然他會相信一個值得信任的人。
被真愛的孩子,你發現他的人格往往是更加健全的。
當然我們也要避免出現一個現象,就是溺愛。孩子做什麼你都不管,孩子內心就沒有了邊界。當然溺愛的並不多,所以我們就沒有太多探討這個溺愛的必要。
大部分的孩子缺少的是愛,尤其是缺少這種無條件的愛。
結語:
這是我第2篇寫關於愛的教育。這樣的文章讀者很少,但卻是教育裡最核心最根本之所在。愛的方式不對,討論再多沒有意義,這也是為什麼同樣類型的文章寫了一遍又寫一遍的原因之所在。時間可以停止,但因果利害不停止。
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希望能夠得到你的轉發點讚與關注!感謝您的支持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