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微信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家長微信群」漸漸成為了學校、各班級活動不可或缺的交流平臺。老師們也會及時在微信群裡通報孩子每天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或者發布一些重要的通知事宜。如果家長們有什麼疑問,也可以及時地與老師進行溝通交流。「家長微信群」確實給家校溝通帶來很大的便利,但同時也給家長們增添了一些「跑偏」的煩惱。
自從有了微信群,班級的各種活動都會在群裡通知,而班級裡總會個別比較積極活躍的家長——統稱「積極媽媽」,一旦老師發布了什麼活動,或者通知,她的動作十分迅速,並且積極地響應。舉幾個我親身經歷的例子吧。
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新學期開始,除了學費之外,還會有一筆另外的花費,每個家長先預交500,用於學校統一購買孩子新學期需要的活動教具:籃球、彩筆、蠟筆、各種模具等。在這些活動教具購買後,班級老師會費用明細發在群裡,然後採取多退少補的形式。每當有結餘的時候,總有「積極媽媽」來發言:我建議剩下的錢可以轉入班費,用於孩子日常的一些開銷。接著就會有一些家長表示同意,最終可能就是少數或者不發言的服從多數,然後家長們被「自願」交了這筆錢。
女兒上小學的時候:由於小學屬於義務教育階段,因此教育相關部門、學校也是嚴厲禁止亂收費用的。因此,孩子的很多與學習相關的用品就必須自行購買——老師在群裡發通知:閱讀是一個良好的習慣,這幾本書都是適合小學階段的兒童讀物,請家長們自行選擇替孩子購買備好。這時候就會有積極媽媽在下面發言:老師,我們讀書少,也不太懂,我覺得還是我們家長交錢統一購買,當然也是採取自願原則。結果可想而知,又變成了被「自願」,全數購買的結果。
還有的家長建議孩子放學後去老師家裡做作業,雖然教育部明文規定嚴禁在職教師補課,但總有「積極」的家長和「不怕死」的老師。而有些家長抱著巴結老師、希望老師多關注自家孩子的心理,也被「自願」去了老師家寫作業。還有一些被「自願」購買的教輔資料、卷子。但其實最終孩子根本就做不過來。
除了「積極媽媽」,讓許多家長表示氣人和糟心的還有「家委會代表」,有的家委會代表擅自做主,經常讓交各種看似有利於孩子學習的各種錢,很多家長為了孩子也忍氣吞聲,默默違心地「被自願」,響應「積極媽媽」或者是「家委會」代表的號召。
班級群本來是為了方便老師們的教學活動而建立的一個群,但是便利之下平添了很多煩惱與無奈,反而被班級群所謂的「綁架」。只有讓班級群回到正軌,班級群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這不僅需要老師有基本的媒體素養,更需要家長也有獨立判斷和思考的能力,把握好分寸和適度:不挑事、不多事,在面對一些不合理的提議時,也應該提出反對,或者採取不跟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