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華人58歲圓中文夢 欲將「三國」譯為印尼文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1月15日電 據印尼《星洲日報》報導,李莉妹是土生土長的印度尼西亞華裔,經歷過印度尼西亞政府嚴禁華文的那段黑暗日子。小時候,她在華校求學,直到小學四年級因為華校被關閉而入讀印度尼西亞文小學。在之後長達三十多年的歲月中,她對華文書的接觸非常有限,直到20世紀末印度尼西亞政府宣布解禁,她才得以重拾華文書。如今,她是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幾個月前剛畢業。今年,她已58歲。

  終圓了學中文的夢

  李莉妹出生於印度尼西亞西加裡曼丹省的一個小鎮──彬路。4歲大的時候,她父親為了讓家裡小孩能夠繼續上中學,舉家搬遷到西加省的省會坤甸市。在1960年代印度尼西亞嚴禁華文教育之前,李莉妹一直都在華校求學,直到小學四年級因為華校被關閉而輟學,過了幾年才轉入印度尼西亞文小學。從小,她就很喜歡看書,父親也會給她講故事,但因為父親不常常有空,於是她就自己拿書來看。那時她大哥在華校任職,書房裡的名著還不少。

  「那時候讓我最著迷的是《西遊記》上下兩冊的半文言小說,但當時我並不知道那就是著名的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而以為那是童話小說、孩子們的讀物。1968年(印度尼西亞)大毀滅華文書籍之前,我著實在大哥的書房裡看了不少好書,父親甚至給我取了一個綽號──蛀書蟲。」

  在1968至2000年印度尼西亞政府嚴禁華文的這段期間,李莉妹與華文書的接觸非常有限,學習和工作用的都是印度尼西亞文及英文,華文基本上已成為過去式。2000年,印度尼西亞解禁華文,但坤甸市華裔真正再學習華文是2002年之後的事。有鑑於她小時候愛看華文書,華文底子還不賴,所以華文解禁之後,再次學習華文對她來說就像是溫習功課,難度不太大。「2002年,很快的我就通過了第八級漢語水平考試,差17分就得滿分。」2004年,她報讀廈門大學海外學院文學大專,畢業後續讀中文系本科;2011年本科畢業後,她報讀南京大學文學院在檳城韓江學院開設的中國語言文學碩士班,今年戴四方帽,總算是圓了她學習中國語言文學的夢。

  在攻讀南京大學碩士班的這兩年半裡,李莉妹前期每兩個月按時從印度尼西亞到檳城韓江學院上課一周,後期則撰寫論文。日子雖苦,但以她對華文的熱愛,足以抵銷這過程的勞累。她的畢業論文是以「《三國演義》在印度尼西亞的翻譯與改編」為題,長達15萬字。為了撰寫這篇論文,她在印度尼西亞各地圖書館和書店搜集了1910年至2013年、橫跨一個多世紀的《三國演義》眾多翻譯和改編版本,並走訪多地,採訪《三國演義》印度尼西亞文譯者及編輯,搜集了許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之所以是《三國演義》,她解釋,在印度尼西亞雖然有很多印度尼西亞文翻譯的中國古代小說,但大多譯本只有一個版本,而《三國演義》不一樣。

  對華文的熱愛,抵消撰寫論文的勞累

  「《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印度尼西亞最早翻譯的漢文小說,從1859年爪哇語的第一部譯本到如今21世紀,《三國演義》的翻譯、改編和出版在當地不曾停止過,即使在華族文化被打壓到谷底的時候(1985至1987年),它還是以代表中華文化特有的大紅背景、關羽美髯公看《春秋》、旁邊關平立捧將軍印、周倉立持青龍偃月刀的圖像封面被擺設在印度尼西亞各大書店最顯眼的位置。且到現在2014年初還有兩家出版公司在陸續印刷出版其連環畫故事書。」她說,印度尼西亞華裔的老中青,尤其是男性都知道《三國演義》,雖然不是人人都曾讀過,但《三國》(《三國演義》在印度尼西亞的譯名簡稱)這本書名對印度尼西亞華裔並不陌生,而且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然而,目前《三國演義》在印度尼西亞流傳的只有改編本。她指出,這些改編本從整體上來看,其故事內容跟原著有一定的差異,原因是受其參考譯本的影響,或者是改編者有意改編得與眾不同,結果卻令故事內容顯得混亂,或出現一些怪異情節,而影響了作品的質量。有鑑於此,她認為有必要對《三國演義》在印度尼西亞的翻譯及改編狀況進行探討,作一個比較詳細的分析研究。她希望研究成果可以為中國的學者們提供有價值的研究數據,而在印度尼西亞則希望可以借鑑這些研究成果,全面提高漢語書籍的翻譯及改編質量,「提供給喜愛中國小說或中國古代小說的讀者們比較優質的漢譯印或從漢語改編的書籍,亦為傳播、傳承中華文化獻上一份綿薄之力。」

  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李莉妹面對的困難主要在於收集資料這一方面。「為了尋找數據,我必須特地飛去雅加達一個多星期,找了幾家圖書館,所幸皇天不負有心人,成果還是有的。」像她這樣一邊工作一邊進修,最大的挑戰莫過於時間分配。她白天除了在坤甸天主教大學上班,晚上還要去補習班教課,所以經常晚上八九點才開始寫論文,直至凌晨一兩點才睡覺,她坦言非常的累。

  搜集資料過程中的驚喜發現

  攻讀南京大學碩士班的時候,李莉妹已年過半百,但她不覺得這是個大問題。她說:「我們這些海外學員的年紀並不是一個負面因素,因為我們的專業是文學,所以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人生經歷與經驗的積累有助於論文中的論述與論證。我們的缺點是閱讀的文學作品太少,於是寫作起來總是感覺發揮不足,經常會面臨措辭不恰當等問題。」不管怎樣,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也有許多令她驚喜的事情發生。

  「例如當寫到第二章,突然發現需要對1910年翻譯出版的兩個不同版本進行比對,但我手上只有一個版本,於是立即打電話到雅加達去找。5天之後,那一百多年前、陳舊發黃的譯本就在我手裡了,當時我的心情是難以形容的驚喜、震撼和感慨。「另一個令我驚喜不已的是,當我發現1910年的錢仁貴譯本中竟翻譯了毛宗崗(中國清初文學批評家)的批語,眉批與夾批都有。哇!這是難以置信卻確切的事實,太令人驚喜了!」在這兩年半裡,她在印度尼西亞這華文資源相對匱乏的環境底下,需要付出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來完成那15萬字的論文。如今雖然畢業了,但她對研究《三國演義》的熱情沒有停歇,她還在搜集跟論文有關的資料,最近才從巴黎的朋友那兒取得了1883年印譯本《三國演義》的部份資料,看來她又有得忙了。忙歸忙,但對她來說,她肯定能樂在其中。

  李莉妹除了有南京大學的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歷,她的印度尼西亞文大學學歷是計算機軟體設計。目前,她白天在坤甸天主教大學的行政部上班,晚上則在「坤甸民望華文補習班」任負責人兼成年人補習班的老師。

  將畢生所學奉獻在印度尼西亞中華文化傳承上

  關於目前印度尼西亞學習華文的情況,她說比起2000年印度尼西亞剛解禁華文的時候,目前情況有比較好。「剛解禁華文的時候,華裔的興奮與熱情是有些過激的,對華文的理念與觀點還是跟以前相似,以為學習華文是華族的專利,華裔子弟非學不可,而非華裔卻持懷疑與排斥的態度。「如今十多年過去了,華裔的興奮與熱情依舊,但已比較理智,不再認為華文是華族的專利,而是接受了華文是印度尼西亞國語――印度尼西亞語之外的外語之一,是一種語言技能,這一點也得到了非華裔族群的認同。「目前一些私立小學與中學大多都有開設兩種外語課――英文和華文。在一些華裔比較集中的城市,印度尼西亞國立大學也設有中文系或中文師範學院,其學員與教師既有華裔也有非華裔。可以說,華文或中文在印度尼西亞已成了英文之外的第二種外語,因此無庸置疑,華文在印度尼西亞的前景是被看好的。」而她對於自己的未來規劃,她將來或會翻譯一些中國古代小說,好讓更多不懂華文的印度尼西亞讀者能夠欣賞到中國古代名著。

  當然,她花了那麼多心力在《三國演義》,她也有意重新編譯,這想法也獲得了她的論文指導教授的支持。雖然未知她會不會再接再厲攻讀博士,但即使沒有這麼做,她也肯定會以自己的方式鑽研她最熱愛的華文。「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已不足以用來形容她,因為她不僅要學到老,而且要把畢生所學奉獻在印度尼西亞的中華文化傳承之上。(廖子建)

相關焦點

  • 印尼中文世界在發育
    目前我們有五位負責翻譯的同事,但我要告訴你的是,他們最年輕的都要七十歲了,最老的一位八十二了,還好他們還很健壯又熱愛中文工作,不然我們將會少了很多印尼當地的民生新聞。 所以說蘇哈多政府消滅中文的那32年,已導致如今大部份的70後和80後完全不懂中文,成長期間遇到中國崛起的90後,卻是學漢語會話而非從小習中文,沒有基礎,所以最多也只可以應付一般的中文文書要求。
  • 【中國夢·踐行者】「超高齡」印尼華僑跨國學中文 願為中印文化...
    80歲入讀暨大 85歲本科畢業記者專訪這位「超高齡」印尼華僑,聽他講述跨國學中文的傳奇故事文/葉敏基告訴記者,報讀這個本科課程時,他已80歲高齡,「雖然,2000年後印尼政府允許大家學華文了,但在印尼教中文的老師來自中國不同地方,10個老師就有十種口音,有的夾雜廣府話,有的夾雜閩南語和客家話,不時鬧出笑話。我希望可以通過正規的華語培訓,為教學『正音』。而且這個課程是免費的。」然而,四年的本科學業葉敏基卻用了五年時間才完成,箇中艱辛不言而喻。
  • 印尼媒體:印尼華人疫情下秋季祭祖
    本文轉自【中國僑網】;9月9日,印尼第三大城市、北蘇門答臘省首府棉蘭細雨濛濛。十數名印尼黃氏宗親代表來到該市市郊「江夏堂」和江夏義亭祭祖。圖為印尼棉蘭江夏公所榮譽主席黃印華在上香。黃印華 供圖9日,印尼第三大城市、北蘇門答臘省首府棉蘭細雨濛濛。十數名印尼黃氏宗親代表來到該市市郊「江夏堂」和江夏義亭祭祖。「往年秋祭,都有1500人至2000人參加,今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我們遵守政府防疫規定,將人數控制在10多人」,印尼棉蘭江夏公所榮譽主席黃印華說。
  • 印尼華人為什麼比印尼當地人富裕?
    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首倡之地的印度尼西亞,也是海外華僑華人最多的地區。早在唐代,廣東、福建沿海地區就有人下南洋到印度尼西亞謀生,而清朝末期更是迎來下南洋高峰。據悉,印尼華人已有2000萬左右。看看印度尼西亞最富有的十個華人,你會發現它們都有共同點:他們幾乎都是中國商人的後代,他們都是移民到印度尼西亞的。
  • 華裔印尼青年:新一代印尼華人不會說漢語,原因很複雜
    印尼很多第三代華人已經不會說漢語,麗蓮對此解釋說,「新一代印尼華人不會說漢語,原因很複雜」。以下是麗蓮的談話實錄。新一代華人更是如此,在印尼,他們主要學習印度尼西亞語或當地語言。就像華人在美國、澳大利亞或英國,主要學習的是英語。在新加坡,應該是新式英語。對於他們來說,首先要會學習生活中的主要語言。   事實上,印尼華人的母語應該是漢語方言,但在新的社會秩序中卻發生了突然的變化。在講英語的西方國家,「華人」表達的方式已經自然地從漢語方言轉移到了英語。
  • 越來越多印尼華人在學普通話 他們對中國的歸屬感從何而來?
    印尼華人一家(圖片來自香港《南華早報》網站)參考消息網8月24日報導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8月23日刊登題為《為何越來越多印尼華人在學普通話,他們是如何對中國產生歸屬感的此後,一些印尼華人開始努力學習中文,或者讓孩子接受中文教育。然而,讓印尼華人找到自己的「根」並非易事,因為如今在學校就讀的這代人的父母大多是1965年以後出生的,在蘇哈託的高壓政權下長大。
  • 1859年印尼華人將《三國演義》譯成爪哇詩歌
    1859年印尼華人將《三國演義》譯成爪哇詩歌 2014年04月09日 08:5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直以來,許多海外華人翻譯家致力於文學翻譯事業,他們如同不同文明間的擺渡者,讓讀者們領略到來自異域文化的芬芳。  以印尼為例,據了解,印尼華人早在1859年便將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譯成爪哇詩歌。從1882年至上世紀60年代,印尼華人作家和翻譯家共有806人,他們共翻譯《三國演義》、《西遊記》等中國文學作品759部。
  • 印尼華人富豪:恨不得買菜都要穿晚禮服-虎嗅網
    這部「霸道總裁愛上我」的電影,在中國票房平平,劇情設定的「誇張」與「瑪麗蘇」與中國人對印尼華人的慣性認知不符,遭到許多觀影者的質疑:劇情將主角鎖定為印尼/新加坡華人家族,「印尼華人」是誰,他們真的那麼富有嗎?
  • 印尼華人有多富?2020印尼首富依舊是泉籍兄弟
    這些華人又都從事著哪些行業?據悉,福建籍多經營土特產、藥材、機車和汽車零部件、金銀首飾,開辦超級市場、超市等行業;食品罐頭、五金、成衣等行業多為廣東籍經營,鐘錶、古玩、皮革等多是江浙籍。 印尼華人主要是自己做老闆,可以說,華人在印尼各行各業都有所涉足,且有的也佔據了重要經濟位置。
  • 印尼為什麼會排華 印尼屠殺華人原因分析
    如果僅僅將這場悲劇其視為意識形態或者政治權利的擴大化鬥爭,那麼很多歷史細節將無從解釋——比如,為何運動從有組織的清洗變為無序的屠殺?為何華人成為了屠殺中的首要目標?在印尼獨立以來,持續到1998年的排華歷史中,1965年是否只是一個偶然?  當我們細細探究這些問題,就會發現藏匿在歷史最隱晦角落的東西,才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大的隱痛。
  • 華僑憶98年印尼排華噩夢:華人地位今非昔比
    1998年5月13日至15日,一場本是反對蘇哈託政權的政治運動,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等地演變為嚴重的排華騷亂
  • 印尼華人感慨家鄉發展速度快 想讓孩子說漢語(圖)
    他稱,每個海外華人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根、自己的祖先。  自豪 「家鄉變化太快了、太好了」  76歲的譚柏葉,是印尼廣東社團聯合總會總主席,是知名僑領。上個世紀30年代,他的爺爺背井離鄉,從江門到印尼謀生,安定之後才把妻子、兒子接到印尼。
  • 印尼華裔廖彩珍:願做中印尼文化的傳播者
    我在8、9歲學校放假時,父親總讓我們在清晨時分,誦讀「昔時賢文」,當時我們可能不太懂其哲理,但我們都得在背誦,「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等。而那些鼓勵讀書的話語,如「不恥下問」、「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更是每天從父母口裡朗朗上口。
  • 85歲印尼華僑從暨南大學本科畢業 他跨國學中文的故事聽了讓人淚奔
    6月23日,暨南大學2018屆華文教育專業印尼函授本科畢業典禮在該校華文學院舉行,這是今年夏天暨南大學最早的一場畢業典禮,也是暨南大學為數不多的專為一個國家一個專業的畢業生開設的畢業典禮。該典禮向128名華文教育專業印尼函授教育本科畢業生授予學位,85歲的印尼華僑葉敏基名列其中,而他也是最年長的一位畢業生。
  • 印尼騷亂二十年:華人地位提升 種族標籤依舊
    20年前的5月21日,印尼總統蘇哈託宣布辭職,結束30多年的獨裁統治。在這之前,示威者在首都雅加達舉行連續多星期的示威,更一度演變成騷亂,多家印尼華人的商店被搶掠,據報造成1000多人死亡,近百名婦女被強暴。這20年,印尼政府撤消了許多蘇哈託時代針對華人的禁令。華人再次可以公開慶祝農曆新年、也可以使用中文名字和參政。
  • 淺談印尼華人的經商思維
    根據筆者本人的觀察和實踐,我總結出來一些印尼華人的經商思維。 首先,受到群體性的影響,很多印尼華人從小就沒有想過以後自己會去打工,「工字不出頭」這個思想是根深蒂固的。與其說是印尼華人的思想,不如說是從潮州、福清那邊帶過來了,從母國帶來的觀念,在海外可以傳承一代又一代。
  • 85歲本科生!印尼華僑從暨大本科畢業 他跨國學中文的故事聽了讓人淚奔
    祖籍廣東新會良溪村的他,身上有著早期華人移民史的縮影:20世紀20年代,為了「搵食」,葉敏基的爺爺奶奶不得不離鄉別井下南洋,最後到達印度尼西亞以打金為生。雖身在異鄉,但心繫故裡,因而,作為土生土長印尼的葉家第三代移民,葉敏基仍能說一口流利的粵語,也會寫中文書法。而他的12個兄弟姐妹裡,還有一個弟弟在印尼排華初期回到了中國,並考上大學,目前在廣東惠州定居。
  • 印尼隨筆:峇里島的中文味道漸飄漸香
    印尼隨筆:峇里島的中文味道漸飄漸香   從峇里島機場到下榻的酒店,沿途路旁的「利群」、「沉香」、「巴裡漁村」、「燕窩生態園」、「老大粥屋」、「筷子餐廳」等各式中文廣告、店鋪名稱時有所現,連印尼當地的BCA銀行也在機場的行李提取處和路旁用打出「用您的卡提款」的中文廣告。
  • 50年前,印尼軍政府為什麼要屠殺數十萬華人?
    蘇加諾、昂山等東南亞民族主義領袖,為驅逐英國、法國、荷蘭等西方殖民者,選擇了與日軍合作;當地華人則積極響應國民政府的號召,或捐款、或參加遊擊隊,與英、法盟軍站在同一陣營。二戰結束後,英、法、荷等國試圖重回東南亞,引起原住民的反抗,華人也成為原住民仇視的對象。1950年代,華僑經濟被蘇加諾政府定性為「殖民主義殘餘」,遭到嚴酷打壓。
  • 印尼華人又有怎樣的歷史?
    印度尼西亞 2019年時,印度尼西亞的人口為2.58億,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大國,而印尼的總人口中有高達87%的人信仰伊斯蘭教,也就是說,印度尼西亞有超過2.2億的人是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