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國度》——何為自由?

2021-02-17 外國文學名著閱讀

起初,創設一個這樣的公眾號原因非常簡單,因為自己喜歡外國文學,但是又沒有那麼熱愛,自己的英文水平很差又不愛看書,文筆也沒有,最多寫寫流水帳式的讀後感。所以,想通過創設一個公眾號,來監督自己學習。

隨著年齡的變化,剛開始去實習接觸的那群小孩子,今年高考。她們都考的不錯,現在也都成為了一名準大學生。而我這個曾經的實習老師,也成為了一顆屬於社會的韭菜。我沒有選擇去做一名教師,因為我始終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中文人,也沒有那麼深厚的底蘊去教語文,覺得自己不配。我也一直在尋找,適合自己的,自己喜歡的路。說實話,我真的非常懷念實習當代理班主任的那段日子,我很有成就感。但是,我不喜歡上課,因為我站在講臺上,發自內心的會有點怯懦。我覺得我不適合做一個老師,但是一定會是一個合格的班主任。我也一直在糾結自己的職業選擇,但是看著那些沒有教師資格證的老師,在培訓機構如火如荼的進行一堂又一堂的講解,聽著那些,不是科班出生的人,還能誇下海口說,語文那麼簡單,我也能教。我就在質疑,自己的選擇。我是選擇了放棄,但是,社會上就會多一個比我還不專業的人來荼毒孩子們。教育這件事,要帶著心去做,有愛,才有教育。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我只能做到後者,前者目前還在進步和完善自身。

過年的時候,因為疫情居家,所以終於有空翻開一本書。推薦給大家,V.S奈保爾的《自由國度》。書的扉頁寫了那麼一句話,令我影響深刻:「這裡的人沒有好壞之分;每個人生來就遠離了故鄉,手裡握著的只有絕望。」

本書由五個故事構成,通過幾個看似互不相關的故事共同探討了一個主題:何為自由?這裡有自稱「世界公民」的流浪漢、身處美國的印度廚師桑託什、從西印度群島到英國尋夢的戴約兄弟、在不知名的非洲某國的鮑比和琳達以及擺脫殖民統治獲得政治獨立之初的非洲某國,他們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都遭遇到來自現實和他人的挑釁、嘲笑和否定。

其中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兩個故事,故事一:《合眾為一》中的桑託什跟隨僱主從印度到美國,為了不想住在壁櫥裡,為了內心的自由,為了更大程度的掌控自己的生活而逃離僱主做起了廚師。接下來的日子,雖然賺了很多錢但非常擔心自己被遣送回國,他為了獲得綠卡不得不和自己討厭的哈布舍女人結婚。桑託什的自由之路患得患失,最終他發現獲得自由的前提是要被迫約束在某種固定的關係之中,一種形式的自由必然是以另外一種形式的不自由作為代價。故事二:《告訴我,該殺了誰》中的「我」為了改變家庭世代的命運,不僅籌錢把弟弟送到英國讀書,而且怕弟弟孤獨,追隨弟弟去倫敦打工賺錢供弟弟讀書,結果弟弟學業無成、眼高手低成為一個非常平庸墮落的人,哥哥生意失敗破產。而「我」卻不知道該去報復誰。還有很多故事,大家可以去看看。可以當小故事看,也可以結合時代背景去感受作者筆下的那種冷靜的、深入骨髓的思考。

最近閒的時候,再看《靜靜的頓河》,篇幅比較長,讀書偏慢,估計要看很久,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試試。因為疫情,中國比較文學開啟了「雲講堂」活動,下一期講座時間是:2020年8月29日(星期六)9:00(北京時間),主講人:宋明煒。推薦大家空閒時間可以去聽一聽學者們的講座,薰陶薰陶也是好的。

相關焦點

  • 《自由國度》萌寵 你永遠的親密夥伴
    在《自由國度》(Free Realms)中,每一個萌寵都是你在國度冒險的親密夥伴,當你累的時候,可以找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坐下來,讓萌寵為你表演個雜技,當你不開心的時候,可以把你的心情告訴萌寵,與他們來一場心靈的交流,當你回到家園裡,這些萌寵更是會出來與你一起在家中歡樂嘻戲。
  • 何為自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才是最高境界的自由!
    自由英文是freedom/liberty,是一個政治哲學(political philosophy)概念,在這個條件下人類可以自我支配,憑藉自身意志而行動,並為對自身的行為負責。如果從學術上來理解自由,最基本含義是不受限制和阻礙(束縛、控制、強迫或強制),或者說限制或阻礙的不存在。「自由」的精闢解釋是:沒有外在障礙而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的行為。
  • 何家弘:何為「自由心證」?
    文 | 何家弘來源 | 何家弘的法律博客孟勤國教授是《法學家茶座》的老作者,我喜歡他的文字,因為既有思想性,也有可讀性。但是,由於研究專業的差異,我以前沒有讀過他的學術論文。我以為,學者就自己熟悉的個案來剖析司法裁判的缺欠及背後的法學理論問題,本是無可厚非的。如果其他學者不認同文章中的觀點,也應該以學術爭鳴的方式進行論爭。孟教授這篇文章中涉及的民事法律問題,我不熟悉,不能評判,但是從證據法學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確實存在小小瑕疵,主要涉及「自由心證」的概念。什麼是「自由心證」?
  • 自由國度(小終篇)|2016-2020總結
    自由國度是當初寫東西的一個大標題,陸陸續續有十多篇,基本也就是從18年後期開始一月一篇,參雜了法律、哲學、歷史。目前就先從20年6月開始倒著搬運.今天搬的第一篇是自由國度的最後一篇,也是本科的畢業總結。自由國度(小終篇)|2016-2020總結/ 自由街54號 06-29 00:07這個畢業總結拖了很久,本來是計劃15號在返校第一天晚上,一瓶酒夾著一包中南海藍色時光徹夜懷念的。
  • 「不自由,毋寧死」,一奧爾良少女保留貞潔,只為自由而戰!
    法國歷史上曾經有位備受世人矚目的「為自由而戰」的聖女——貞德(Jeanne d'Arc)。她出生於1412年1月6日,卒於1431年5月30日),綽號「奧爾良的少女(La Pucelle d'Orléans)」。是一名備受法國人崇拜的民族英雄,也是天主教聖人。
  •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自由
    談到自由,人們常常會想到裴多菲的詩「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對於自由的渴望追求遠遠勝過許多其它事物。  有人認為,自由就是無拘無束,能夠隨心所欲。筆者以為,這樣的理解有失準確。其實對於自由的理解,既要有內在的精神歸屬,又不能失去外在的公平法治,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看到自由的本來面目。
  • 心理分析丨「滾去中國」成美國熱搜詞,自由國度的憤怒哪兒來的?
    這些抗議者以美國保守派白人為主,他們紛紛開車上街,要求各地政府解除為防止疫情擴散而採取的限制性政策,還他們「自由」。而美國總統川普也於周日對這些抗議表達了「支持」,認為一些地方的防疫措施「太過了」。正文:自由國度的憤怒 (本文只談心理,不論政治)在疫情肆虐的今天,根據這篇報導,似乎美國的底層民眾還是不能理解,究竟為什麼新冠病毒會演變成這樣,更不理解我們為何要為新冠病毒改變自己的生活
  • 何家弘|何為「自由心證」——求教孟勤國教授
    如果其他學者不認同文章中的觀點,也應該以學術爭鳴的方式進行論爭。孟教授這篇文章中涉及的民事法律問題,我不熟悉,不能評判,但是從證據法學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確實存在小小瑕疵,主要涉及「自由心證」的概念。    什麼是「自由心證」?人類社會的司法證明制度有兩種基本模式。
  • 潛水知識小課堂丨何為自由潛?
    自由潛是什麼?自由潛的發展歷史?自由潛的常用裝備是什麼?自由潛水包括以娛樂、體驗、攝影、狩獵為目的的自由潛水活動,和競賽性質的極限屏息深潛。「自由潛水是進入另一個世界,沒有重力,沒有顏色,沒有聲音,是一次進入靈魂的跳遠。」
  • 白茶清歡:請告訴孩子什麼是自由
    也許我們也無法去定義自由,但我們可以告誡孩子,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為所欲為,這無法讓內心獲得真正的自在安穩,自由從來不是愛咋咋地,它是有邊界的。每一個孩子在上學之初就應該明白自由是有邊界的,好比學校是有圍牆的,一旦你想大鬧天空,就可能被壓在五行山下,任何國度的自由都用文化畫了個框。
  • 書單推薦 | 《自由》
    今晚為您推薦:《自由》(Freedom: A Novel)作者:Jonathan Franzen
  • 學術自由:誰的自由?如何自由?為什麼自由?
    在這種定義下,將學術自由理解為「學者的言論自由」似乎倒也並無不妥。在法律上,上述傾向則體現在美國最高法院有關學術自由的一系列判例中。學術自由「憲法化」的歷史並不長,它誕生於美國上世紀五十年代麥卡錫主義的陰影。1951年的斯威齊訴新罕布夏案(Sweezy v. New Hampshire)標誌著學術自由正式成為一項受憲法保護的第一修正案權利。
  • 從「自由」的漢語意義說起
    何為自由?那些把英語的"隨心所欲"理解為漢語的"自由"的人,是否真得明白什麼是自由? "自"的意思是"外在的我",與"己"的意思是"內在的我"相對應。就是說,內外統一的我,才是真正的完整的"自己"。"因而,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的任意妄為,而是依照自己的意願按照公共規則來言行舉止。也就是說,自由是在不損害他人或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依照自己意願的言行舉止。思想的隨心所欲,與言行舉止的自由,是處於內外兩個範疇的事,既不能相互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舉例來說,有人心血來潮,想脫光自己的衣服。"想"屬心理活動範疇,可以隨心所欲;脫衣,屬行為舉止範疇,不能隨心所欲。
  • 吉布斯自由能
    吉布斯自由能(Gibbs free energy)在化學熱力學中為判斷過程進行的方向而引入的熱力學函數。又稱自由焓、吉布斯自由能或自由能。
  • 左亦魯 學術自由:誰的自由?如何自由?為什麼自由?
    在他看來,言論自由和學術自由應分別服務於民主正當(democratic legitimation)和民主勝任(democratic competence)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價值,這兩種權利從而應有各自完全不同的基礎、邏輯和原則。
  • 自由意志主義者的養成
    The Education of a Libertarian作者:Peter Thiel譯者:冷娃我依然忠誠的懷有兒時的夢想:可靠的人類自由是崇高理想的先決條件。在我們這個時代,自由意志主義者的偉大目標是盡一切可能從各種政治形態 --- 包括極權主義,原教旨主義,以及各種會導致社會民主主義的政治形態中找到出路。關鍵的問題現在變成了如何通過超越政治而不是政治本身來找到出路。這個世界可沒有別的自由空間剩下了,我覺得真正的出路可能會涉及到一些新式的目前還未被試驗的方法。這種方法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未曾發現的國度。
  • 設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有何戰略意義?
    4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宣布建設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4月14日,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
  • 美帝的『自由』,讓人嘆為觀止!
    與文盲不同,美國人民可能從來都高高在上,且不知自己多愚蠢吧,如果自由的終點是愚不可及,那我真覺著他們簡直自由至極。有段時間我常常很羨慕『牆外』的世界,因為他們可以『自由』的探尋一切未知,人們常常對未知會產生好奇而心嚮往之,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藍可兒的下場,無數的事實擺在人們的面前,這個世界並不是所有都需要被人看見的。
  • 論自由心證的「自由」與「不自由」
    另一方面,「資產階級革命思潮所引發的人權和自由觀念的勃興,使得以殘忍的、非人道的刑訊逼供為常態的法定證據制度成為眾矢之的。」{6}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法國在學習英國法律制度的基礎上,率先以自由心證主義取代了法定證據制度,此後,其他歐陸國家也紛紛效仿,自由心證制度得以在歐洲大陸開花結果。
  • 熊培雲:國界為自由而生,也將為自由而死
    想起我在日內瓦大街上尋訪盧梭故居時,看到他內室的牆上端端正正地寫著「L』homme est né libre, et partout dans les fers(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我便不由感慨:雖說人生而平等,但這世間的不平等實在太多了。  又記得,託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談到決定一個國家形態的有三個要素,包括環境、法制、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