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創設一個這樣的公眾號原因非常簡單,因為自己喜歡外國文學,但是又沒有那麼熱愛,自己的英文水平很差又不愛看書,文筆也沒有,最多寫寫流水帳式的讀後感。所以,想通過創設一個公眾號,來監督自己學習。
隨著年齡的變化,剛開始去實習接觸的那群小孩子,今年高考。她們都考的不錯,現在也都成為了一名準大學生。而我這個曾經的實習老師,也成為了一顆屬於社會的韭菜。我沒有選擇去做一名教師,因為我始終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合格的中文人,也沒有那麼深厚的底蘊去教語文,覺得自己不配。我也一直在尋找,適合自己的,自己喜歡的路。說實話,我真的非常懷念實習當代理班主任的那段日子,我很有成就感。但是,我不喜歡上課,因為我站在講臺上,發自內心的會有點怯懦。我覺得我不適合做一個老師,但是一定會是一個合格的班主任。我也一直在糾結自己的職業選擇,但是看著那些沒有教師資格證的老師,在培訓機構如火如荼的進行一堂又一堂的講解,聽著那些,不是科班出生的人,還能誇下海口說,語文那麼簡單,我也能教。我就在質疑,自己的選擇。我是選擇了放棄,但是,社會上就會多一個比我還不專業的人來荼毒孩子們。教育這件事,要帶著心去做,有愛,才有教育。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我只能做到後者,前者目前還在進步和完善自身。
過年的時候,因為疫情居家,所以終於有空翻開一本書。推薦給大家,V.S奈保爾的《自由國度》。書的扉頁寫了那麼一句話,令我影響深刻:「這裡的人沒有好壞之分;每個人生來就遠離了故鄉,手裡握著的只有絕望。」
本書由五個故事構成,通過幾個看似互不相關的故事共同探討了一個主題:何為自由?這裡有自稱「世界公民」的流浪漢、身處美國的印度廚師桑託什、從西印度群島到英國尋夢的戴約兄弟、在不知名的非洲某國的鮑比和琳達以及擺脫殖民統治獲得政治獨立之初的非洲某國,他們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都遭遇到來自現實和他人的挑釁、嘲笑和否定。
其中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兩個故事,故事一:《合眾為一》中的桑託什跟隨僱主從印度到美國,為了不想住在壁櫥裡,為了內心的自由,為了更大程度的掌控自己的生活而逃離僱主做起了廚師。接下來的日子,雖然賺了很多錢但非常擔心自己被遣送回國,他為了獲得綠卡不得不和自己討厭的哈布舍女人結婚。桑託什的自由之路患得患失,最終他發現獲得自由的前提是要被迫約束在某種固定的關係之中,一種形式的自由必然是以另外一種形式的不自由作為代價。故事二:《告訴我,該殺了誰》中的「我」為了改變家庭世代的命運,不僅籌錢把弟弟送到英國讀書,而且怕弟弟孤獨,追隨弟弟去倫敦打工賺錢供弟弟讀書,結果弟弟學業無成、眼高手低成為一個非常平庸墮落的人,哥哥生意失敗破產。而「我」卻不知道該去報復誰。還有很多故事,大家可以去看看。可以當小故事看,也可以結合時代背景去感受作者筆下的那種冷靜的、深入骨髓的思考。
最近閒的時候,再看《靜靜的頓河》,篇幅比較長,讀書偏慢,估計要看很久,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試試。因為疫情,中國比較文學開啟了「雲講堂」活動,下一期講座時間是:2020年8月29日(星期六)9:00(北京時間),主講人:宋明煒。推薦大家空閒時間可以去聽一聽學者們的講座,薰陶薰陶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