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人祖先生活在新加坡,就不會有「冬」這個字了。
為什麼?
可能你第一時間會想到那一句罵人話:夏蟲不可與語冰。(在夏天出生又將會在夏天死去的蟲子,你不能和它聊冬天有關的話題。)
不錯,新加坡一年只有一個季節,那就是夏季。也有人說是兩季的,但依然不關冬季的事。
這麼一說,存在先於本質,既然新加坡不會有冬天,當然就不會有哪個祖先有那麼強的想像力造出一個「冬」字來。
但其實「冬」字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不像「門」字,畫一扇門的樣子就可以讓人知道你想表達「門」的意思。那怎麼辦?
冬天最直觀的印象是什麼呢?是冷。所以先人也是這麼去造字的。
最能體現冷的具體物體是什麼呢?這個小朋友都會說「冰」了,所以「冬」字下面兩點表示的就是「冰」,跟現在的「冰」字的表意偏旁一樣。
但是,「冬」一開始也是沒有這兩點的,這體現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表達都有一個過程,造字如此,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不能拔苗助長,不要在一個點上的表現就歧視一個學生的全部。
「冬」字一開始借用的是「終」。「冬」才是「終」的本字,即在最開始,你看到「冬」字,你想到的是終了、結束的意思,那時候你見到「冬」字,不會覺得冷,當然那時的「冬」字還不是寫成現在的「冬」,那時候的「冬」是這麼寫的:
就是一根繩子兩端各打了一個結,意思就是表示事情到了末尾、終結了——這就是「冬」,那時候還是「終」的本字。
剛巧,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冬天是一年四季的終結,先人就把表示終結的「冬」字借用來表示「冬天」的「冬」了,弄得後來真要表達終結時只能在「冬」字加一個絞絲旁,成為「終」字。
從此,「冬」字用來表示「冬天」就合法合規了。
但是,這個時候的「冬」字還停留在表示終結的層面上,還沒有加入寒冷要素的下面那兩點。這還需要一個精益求精的過程。
你想一想,一根繩子兩邊各打一個結,你就能想到這就是「冬天」嗎?我們不可能,古人也不能。
於是先人在冷熱上下功夫,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太陽——這種思維很有趣,是一種逆向思維——所以,先人就在金文中加入了「太陽」的字符,「冬」字成了這個樣子——
外面還是一根繩子兩端結繩結,但中間多了個太陽,表示的是什麼意思呢?太陽被包裹住了,人們就有了冷的感覺。
想是這麼想的,但可以說這是一個失敗的創意。在邏輯上,我們否定一個方面,並不能直接得到肯定對立面的結論,敵人的敵人未必就是朋友。而且,《別想那隻大象》中說你若要求人們不要去想大象的鼻子、大象的象牙、大象的像牆一樣的身軀……,結果你滿腦子裡全都是大象。
現在這個包含著「太陽」符號的「冬」字,確實讓人想到的只是溫暖,而不是相反的寒冷,哪怕你指著圖形說:「你看,太陽是被包住了的呀。不冷嗎?」
終於,先人發現了自己不靠譜的發明,終於有一說一了,是什麼就直說什麼,不去搞什麼陰陽轉化了。這就有了「冬」字的新形象——
水平線下的幾橫就表示「冰」,這才有點寒意。但依然還有那個醒目的表示太陽的符號在上面,直到到了篆文,才徹底把「太陽」拿掉,成為這樣——
下面那兩個像「人」字的符號就表示「冰」,這下子終於感覺寒氣迫人了吧。
上面都是手寫刀刻的年代,然後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冬」才後來定型成今天的樣子。
一個「冬」字的造字過程,就像是我們現在對產品的開發過程。先有了一個「創業」的想法,馬上將創意落實成一個mvp(最簡化可實行產品),再在實踐中檢驗可行性,逐漸迭代,最後成為一件成熟的產品。中間肯定有挫敗時刻,但馬上改過就是。能意識到自己錯了,其實是一種智慧啊,就像「冬」字捨棄了「太陽」的要素。
而「冬」字,這個字絕不可能在位於赤道附近的新加坡國度產生,因為他們沒有冷的概念。這也說明產品是因時因地因對象而創造出來的,即使你在廣東調查出一份絕佳口味的菜單,如果拿去四川開飯館,保證你虧慘。同樣的道理,一個學霸在學校能得滿分,可是出去社會未必混得好,因為社會給他的考卷,他已學習的資料中沒有現成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