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為何多節婦?這得從統治者身上說起

2020-12-15 塵封歷史過客

孀婦,在《淮南子·修務訓》中用這樣幾個字來記載:以養孤孀。漢代高誘為此注釋道:雒家謂寡婦曰孀婦。簡單來說:大多數情況下,孀婦指的是喪偶的已婚婦女。而說到孀婦,就不可避免地會跟古代女子的貞操觀念牽扯上關係。在現代人眼裡看來:古代孀婦守節是大趨勢,甚至是受到政府管理的,也就是說,不管你願不願意守節,只要政府讓你守,你就必須守。

其實,這個看法是稍微有些偏頗的。畢竟,在不同的時代,社會各階層對於婦女守節的看法也都是不一樣的。婦女守節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受到社會發展的左右,而就婦女守節的現象來說,各個朝代反映的情況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離現代社會最近的清朝,據史書記載:有清一代,僅一個桐鄉縣,在一定時間內受過朝廷旌表的節婦"竟有二千三四百人"!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字!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跟清朝統治階級的貞節觀念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雍正以前的皇帝,或是不建議婦女守節、或是消極推動婦女守節

其實,清朝統治階級的貞節觀念,是有一個較長時間段的改變的。就皇帝個人和朝廷的整體態度來說,可以以雍正皇帝為一個分點,雍正以前的皇帝,對於國內婦女守節是一個較為鬆散的管理;而從雍正帝開始,皇帝本人和朝廷都開始大力支持婦女守節。

1616年,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了後金,這也就是清朝崛起的初始。努爾哈赤時代,各方連年徵戰,為了和其他部落結盟,各部落之間聯姻的情況很多。而為了不浪費資源,族人大多支持寡婦再嫁,當然最好是帶著嫁妝嫁給本族的後生。況且,這時候的滿族婚俗還遠沒有受到關內婚俗的影響,他們本就有收繼婚的現象:嫁娶則不擇族類,父死而子妻其母。

就以努爾哈赤本人來說,他就不是很贊成婦女守節,比如說,他的繼妃富察·袞代。富察·袞代本是努爾哈赤三祖索長阿孫威準的妻子,後改嫁給努爾哈赤,然後為努爾哈赤生育了兩子一女。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連努爾哈赤本人都是不在意女子是否是改嫁的。所以,在統治階級的倡導下,那個時代的婦女幾乎是不會為丈夫守節的。

19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皇太極在位期間,對於婦女守節的問題,是有一個態度轉變的過程。最初的皇太極,也是不贊成婦女守節的。就皇太極本人來說,他和自己的父親一樣,也曾娶過二婚女子。不過,1631年時候,朝廷頒布了禁止收繼婚的詔令:凡娶繼母、伯母、叔母、兄嫂、弟婦、侄婦,永行禁止。如同族嫁娶,男女以奸論。從朝廷頒布的律法來看,清朝統治階級的貞節觀念,正在慢慢發生改變。

而到了順治時候,統治階級的貞節觀念正在經歷一個改革時期:這時候,舊的觀念並未得到很大轉變,但是新的觀念正在不斷湧入,新舊交替之際,人們的思想觀念正在經歷一個矛盾期。表現在明面上就是:政府為了拉攏漢族官員、體現自己融入漢族的決心,就開始提倡婦女守節,然後承諾給守節的婦女發放獎章或者是給予物質補償。但是,就清朝統治階級本身來說,他們並不認為婦女必須得給去世的丈夫守節。所以,儘管順治初期頒布了不少支持婦女守節的律法,但是嘉獎品卻並不到位。意思就是說:這些其實就是畫大餅!真正的補償,並沒有落實到百姓身上。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對於婦女守節的問題也越來越重視。公元1651年,順治下令:滿、漢孝子順孫義夫節婦,該管官細加諮訪,確具事實,勘給奏聞,禮部核實以憑族表。也就是說,從這裡開始,朝廷不僅是支持漢人女子守節,也開始鼓勵滿族女子守節。發展到順治1660年時候,朝廷對於守節婦女的各種補償也越來越多,具體表現有:有家屬的殉節女子,給銀兩;無親屬的,支銀兩立碑;而給予旌表的年限要求也開始降低(旌表,古代統治者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種方式,通常由地方官向朝廷申報,獲準後則賜其匾額,或由官府為其造石坊)。

發展到康熙時候,康熙本人並不認同婦女守節這種做法。在康熙看來:女子喪夫已屬不幸,再強行要求婦女守節,就有些過於殘忍了。但是,就當時的社會發展來說,婦女守節的觀念已經刻印在人們的骨子裡,哪怕是為了穩定清朝的統治來說,康熙也不能大手一揮,告訴大家:婦女不用守節了,你們想改嫁就改嫁!就這個問題來看,它就印證了一個事實:皇帝並不是萬能的,他並不能為所欲為。

所以,儘管康熙本人不贊同婦女守節,但是為了顯示朝廷對於民間百姓民風民俗的認可,朝廷也得在明面上鼓勵婦女守節。康熙三十五年,朝廷有令:節婦自三十歲以內守節,至五十歲者,即行旌表,過五十歲者,將遲延緣由報部。從這個年齡規定上來看,其實康熙還是支持婦女改嫁的,畢竟,只要沒有得到朝廷的硬性表揚,守節婦女都有改嫁的權力。

自雍正開始,皇帝和朝廷都開始提倡婦女守節

不過,雍正顯然和他的父親有著不一樣的看法。雍正時候,不僅開始降低符合旌表資格的條件(從康熙時候的五十歲到了後來的四十歲),而發放旌表的範圍也開始擴大,連未婚女子也納入了嘉獎範圍。雍正三年,朝廷頒布:孝女以父母未有子侄,終身不嫁,照孝子一例旌表。由此可見,雍正朝時期,對於婦女守節的問題,皇帝本人和朝廷都持積極提倡的態度。

到了乾隆時期,由於乾隆本人對於儒學就相當尊崇,所以,在乾隆的帶領下,整個統治階級對於儒家禮儀的推行和實踐都達到了前幾任皇帝都望塵莫及的程度。當時,社會整體對於婦女守節的觀點都是極度統一的,那就是:支持和鼓勵!

乾隆時期,首先是開始進一步擴大旌表範圍;其次,其旌表制度也在日趨完善;最後,提高守節婦女的待遇,具體的表現之一就是給予更多的物質補償,比如說:嗣後無嗣無依之孤身寡婦,給予養育錢糧,養贍終身。在朝廷的鼓勵和推動之下,社會上再次掀起了婦女守節的風浪!據統治,就乾隆時期,朝廷共旌表 66200人,這個數字比前朝任何一個朝代的人數都要多得多!只從這個數字上就可以看出:這個時代是極其讚賞婦女守節的。

自雍正之後,清朝統治者對於婦女守節都是很贊同的。在統治者和朝廷的支持下,民間對於婦女守節也是積極讚揚。因此,道光時候,節婦多達 93660人。而且,為了更好地維護旌表制度,從朝廷到地方,社會各階層對於節婦們也採取了各項救濟措施,以達到孀婦可以撫養孩童、養活自己的目的。在這樣措施的共同努力之下,就造成了節婦數量龐大的現象。

結語

較為完善的政治制度,從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導婦女守節的作用,而不斷發展的救濟措施,也可以解決節婦們的後顧之憂。二者結合之下,就造就了清代節婦數量龐大的局面。

相關焦點

  • 明朝節婦烈女為何遠超其他朝代總和,對女子貞節的嚴苛近乎病態!
    精神與物質的雙重獎勵,肯定要遠比單純的道義鼓舞有力和有效得多。此事並不見於正史的記載,很難確定其可信度有多高,但是從時人對此事的記載來看,還是隱約表達出明代士大夫對女子貞節的嚴苛、甚至病態的要求。在統治者與文人士大夫的大力提倡之下,明代社會上猛烈地颳起了一股嚴守貞節之風,形成了一張強大而無處不在的輿論之網,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很多婦女也將這種觀念內化為自己心中追求和恪守的道德標準,她們會唾棄那些不遵守貞節觀的同胞,有時甚至會母女反目。
  • 家譜文化為何在清朝時期興起?為何滿族人會突然開始重視家譜?
    但是在清朝時期卻突然興起了家譜文化,我們都知道,清朝時期的滿族統治者,他們對於漢朝文化當中的家譜文化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但是在乾隆皇帝統治時期,卻突然興起了家譜文化,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能夠發現,一直以來,中華文化都具有一種非常強大的包容性,也正是因為這種包容性,以至於在清朝時期,滿族人民的文化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漢族人民的影響,所以我們能夠發現當時人口大多數都來自於漢族。
  • 火藥是中國的發明,為何清朝卻被西方列強完虐?這與一位千古聖君有關
    說起清朝統治者的目光短淺,那可真不是一言半語所能概括的,也正是這短淺的目光,致使中國從明朝時期的軍事強國淪落到清朝末年的「東亞病夫」,清朝統治者簡直就是井底之蛙,看不到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發展,竟然還有底氣自稱天朝上國。
  • 清朝時期的焚書坑儒
    這些眾多的防範措施,已經讓蒙元統治者認為自己的防漢策略很嚴密了,這導致蒙元時期的統治者幾乎可以肆無忌憚的管理漢族人口,幾乎不會擔憂漢族人口威脅蒙元政權,當時的蒙元領導者已經自我認為吃定漢族人了,不會認為漢族人口能翻身。
  • 二戰時期,日軍為何不敢進攻澳門?
    不過葡萄牙和日本之間這個淵源,還得從巴西這個國家開始說起。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熱帶國家,從16世紀開始就淪為了葡萄牙的殖民地,被其殖民統治了200多年之後,1822年雖然宣告了獨立,但是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都深受葡萄牙的影響,巴西當地人口的一半都是葡萄牙移民過去的。
  • 看了明朝人畫的世界地圖,才明白,清朝統治者是有多愚昧
    這份地圖讓當時的明朝統治者意識到,原來全世界這麼大。除了大陸之外,對尼羅河,伏爾加河等河流都有清晰的標註,這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按理說有了這幅圖,任何一個皇帝的野心都會變得更大,這個世界如此大,區區一個東亞已經完全不能滿足自己的野心了。但是明朝的繼承者清朝卻開始閉關鎖國,面對西方的來使,乾隆皇帝十分高傲,認為大天朝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 乾隆時期清朝國力強盛,八旗戰鬥力強悍,為何攻打越南時慘敗收場
    但越南在藩屬國時期並不安定,時常與中原王朝發生戰役。本期開始,小越就給大家連載千年藩屬國時期越南與中原王朝的戰役。本次給大家講講清乾隆時期中越之間的戰爭。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也算得上是一代明君,在他的統治下,清朝經歷了最後一個輝煌的時期
  • 清朝時期的準噶爾到底多厲害,為何能硬生生的死磕清朝近70年
    清朝時期的準噶爾到底多厲害,為何能硬生生的死磕清朝近70年有句話說得好:「強是相對的,弱同樣也是相對的」,或許有人會認為清朝時期的準噶爾很強,或許也有人會認為清朝時期的準噶爾很弱,那麼咱們也只能用相對的方式來說了,如果非要說準噶爾很強的話,估計也就只能是限於和清朝對比了
  • 清朝海盜為何盛行?從嘉慶時期頒布的政策說起,海商的無奈
    乾嘉時期,是清朝政治統治的鼎盛時期,也是清朝經濟發展由盛轉衰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政府對漢文化的推廣,以及《四庫全書》的編纂等,對民眾的思想、文化、技術水平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 盤點清朝時期的4大農民起義,其中太平天國起義僅能排第二
    也不知為何,反正在歷史上,似乎每朝每代都會出現那麼幾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漢朝的黃巾起義、唐朝的黃巢起義、宋朝的方臘起義和明朝的李自成起義;雖然清朝已經充分汲取了前朝的經驗,但由於自身的問題和封建制度的先天缺陷,所以仍然是無法避免農民起義的發生,現在這裡,就來盤點清朝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四大農民起義。
  • 為何日本明治維新成功,而清朝的自救卻遭遇失敗
    而清朝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都遭遇了失敗,直到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的統治,但此時已經為時已晚,列強不會允許中國發展起來的。為何中日兩國都進行了變革,為何日本成功而中國失敗了呢?兩國政治體制不同:清政府是中央集權制國家,而日本採取的是幕藩體制。
  • 清朝統治者如何看待金朝的歷史
    說起女真人,大家都會想起「精忠報國」的嶽飛,當年嶽飛帶領嶽家軍抗擊金朝鐵騎可謂勇猛。建立金朝的民族就是女真人,他們曾經統治中國北方地區達百年,先是滅亡了北宋,接著又壓得南宋喘不過氣,可以說,當年的女真人是宋朝的大敵人。女真人對中國北方的統治並不長久,公元1234年,金朝最後一個皇帝在蒙古和南宋的夾擊下在河南蔡州自縊而死,金朝滅亡。
  • 清朝有過輝煌時期、為何滅亡也特別快?
    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王朝是清朝,那個時候清朝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擁有非常強盛的國力,而且社會穩定。可是在每個朝代都是炮火連連,他們也忘記了居安思危的道理!西方經過工業革命的洗禮,發展快速,但是清朝卻進行關閉國門,閉門造車。
  • 傲慢的學習者與無知的統治者,深挖清朝海軍滅亡的根源
    清朝作為封建王朝的巔峰時期,在輝煌的時候,也迎來了它衰落期。在清朝後期,統治者滿足於本國的地大物博,安於現狀,開始固步自封,不在尋求前進的道路。而此時的西方正好在接受工業革命的洗禮,不斷朝著現代化前進。在這條路上,他們需要更加廣闊的市場的來滿足的工業的持續發展。所以,他們盯上了龐大卻沒有發展起來的中國。毫無準備的清政府,在毫不知情下,被"撬開"了大門。
  • 是什麼原因讓清朝統治者那麼害怕西方傳教士?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清朝統治者不是害怕傳教士本人,而是他所代表的勢力以及他背後的支持者。且天主教比較重要的一項使命就是在全世界宣揚傳播天主教,法國在他自己的殖民地都有天主教傳播機構和團體,晚清時期的中國自然也是它重要的宣傳場所之一。
  • 清朝統治者究竟愚昧到什麼程度?看明朝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就懂了
    我們如此廣袤的土地,那麼多的人,最後怎會淪為敵寇的盤中餐,任意瓜分?尤其是面對日本,在當初慘敗究竟是為何?通過明朝的繪製的地圖便可知其中緣由,也可見,這大清的失敗和最後的滅亡,不過就是事情發展的必然罷了。
  • 清朝文字獄的起因 清朝文字獄的特點介紹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大興文字獄,用暴力對待知識分子,暴力之殘酷在歷史上罕見至極。清朝文字獄的起因不是偶然的,而是有非常複雜的社會背景和深厚的思想文化根源的。 清朝進入盛世的時候土地遼闊,政權穩定,邊境安寧,文字獄也一興再興,這是一個很應該重視的現象。清朝已經是封建的社會主義的末期 ,這樣的社會制度經過幾個朝代的發展 ,更加成熟了。
  • 清朝為何有不立太子的組訓,原來立太子壞處太多,而清朝全避免了
    說起太子,我們知道是古代社會的重要角色。太子是儲君,皇帝一旦出現意外或者死亡,太子就可以繼承皇位,成為新的皇帝。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這樣的話能保持整個封建王朝的正常運轉。所以太子的地位非常重要,立誰為太子也是很多皇帝面臨的重要問題。
  • 書院學館 清朝有實力的買地社團
    留存下來的清朝成都東山一帶的土地契約中顯示,買主除自然人外,還有大量的民間社團組織,如廟宇中的文昌會、以養濟鰥寡孤貧之名的養濟院、專供年少婦人守節的清節堂、收養孤兒棄兒的育嬰堂、家族蒸嘗會、學堂學館等。  這些民間社團組織,都有類似於現在的基金會在主持運營,相對自然人來說,其經濟實力要雄厚得多。
  • 清朝有3億的漢族人,而統治者卻是300萬的滿人,這是為什麼呢?
    清王朝是中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歷史色彩非常濃厚,明朝末年,國事衰微,北方金國女真族的後裔滿族起兵造反,奪取政權,稱為後金,從此中原大地就由滿族人統治,其實當時滿族人只有300萬,軍隊也只有20萬而已,而中原的漢族人卻有3億,這麼多的漢族人,卻讓滿族人統治了兩百多年,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