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團體溝通的能力
孩子的意見雖然在成人眼中可能幼稚,但是必須多多肯定他的努力、讚賞做得好的地方,才能有效增強這方面的信心。
現代社會對於團體溝通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面對團體溝通的機會也來得越來越早。由於社會步調及工作節奏快速,若不能有效了解他人的興趣,並清楚說明自己想法的人,往往很容易失去許多發展的機會。
學校為了幫助孩子具備這方面的能力,以便未來進入社會後能把握住更多機會,因此,在學校中為學生創造了很多上臺作報告的機會。
雖然有人天生就是屬於舞臺型的,對於上臺講話不但不怯場,反倒是聽眾越多就越來勁兒。擁有這種天分的人,真的很幸運。可是,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是舞臺型的,看到臺下烏壓壓的聽眾,心裡總是發怵。對於公眾演講有恐懼感的人,是不分男女老少的。事實上,英國《泰晤士報》多年前曾經作過一項有關恐懼排行榜的調查,有趣的是,人人雖然都怕死,但是,對於死亡的恐懼卻只是榜上的第六名。高居榜首的居然是「對演講的恐懼」!真是不可思議,這表示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情願去死,也不想去演講。
美國激勵及培訓大師戴爾·卡內基,在上世紀初期就已經發現了這個現象。他不但發現人們一般有面對聽眾的恐懼,而且還發現,如果能有效克服這個排名榜首的恐懼,就能有效提升一個人的自信。
卡內基培訓中設計了各種教學的方式,並培養講師成為一流的教練,適時幫助學員克服這種恐懼,讓他們獲得成功的演講經驗。於是這些人不但提高了自信,並且克服公眾演講的恐懼,能夠在各種場合中贏得聽眾的注意,推廣自己的想法,從而贏得他人的尊重,打開機會的大門。
就讀於北京四中的郭紫苜,就是為了克服團體溝通的恐懼,而來參加卡內基培訓的。她在培訓中的收穫,促使她回到學校後報名參加了學校的演講比賽。按照她的原話說:「我首先徵服了班級裡的聽眾。僅用了一個晚上的準備時間,就在第二天的班級演講比賽中獲得31票的好成績,比班裡的第二名高出12票。」在參加學校比賽的前夕,她仔細分析了主題,準備演講內容,並按照卡內基所傳授的方法,練習自己的語音、語調以及時間的掌控,最後在16位參賽者中獲得第五名。
許多同學在掌握了團體溝通的要訣後,回到學校就敢於挑戰自己。在競選班幹部時,作好競選演講。當選為班幹部後,不但增加了練習團體溝通的機會,更是培養發揮影響力贏得同學合作,以及練習領導力的機會。
原來非常懼怕在公眾面前表達自己想法的史東來,在公眾面前總是很不自信及緊張。但是,在卡內基受訓後的最後一次上臺時,他敢於大聲地和大家分享自己培訓的收穫,還來了一句非常經典的結語:「上臺講話比不上臺講話好,上臺大聲講話比上臺小聲講話好!」真是可愛!
另一位學員楊天笑說:「上卡內基訓練的一個月前,對上臺發言還小腿肚子打轉,連一句通順話都說不出口的我來說,在卡內基最後一堂課上,竟能贏得最高成就獎的提名!」
念外國語學校初三的趙作栩,也是為了提升團體溝通的能力來參加培訓的。他發現自己的演講能力在幾周內就有明顯的提升。回到學校,每當在關鍵性時刻需要同學擔任主持任務時,老師都會交給作栩,這不但證明老師看出了作栩的這種能力,更是對他的信任,當然對他們的師生關係也起到非常大的加分作用。更有趣的是,作栩的父親,有時也會跟作栩交流接受卡內基培訓的收穫,有一次爸爸在單位開會前,想到作栩提過演講時注入熱忱的重要性,因此,爸爸先上外面操場跑了一圈,帶動自己的活力,回來作工作匯報時,就遠比以前要更有感染力,同事對爸爸的表現十分意外,反響極佳。
父母要注意培養並提升孩子的表達能力,其途徑當然不是只有通過培訓。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常常問他的意見,培養他有組織、有條理地提出自己想法的能力,孩子的意見雖然在成人眼中可能幼稚,但是必須多多肯定他的努力、讚賞做得好的地方,才能有效增強這方面的信心。在親友面前,或是人多的場合,更要設法讓他多開口,並且要讓他有成功的經驗,這才能培養孩子對公眾演說的信心與樂趣。
曾經有過一位同學非常排斥上臺,即使卡內基教室內充滿鼓勵包容的氣氛,他還是無法放鬆自己。看他情況特殊,講師不免課後私下找他了解狀況。原來他是一位演講的受害者。小學時,他曾經被選為班上代表參加學校的演講比賽,老師比他還緊張,幫他準備講稿,要他背個滾瓜爛熟,還跟他預演了好幾次,什麼地方要提高聲調,什麼地方應該抬手做個手勢,都完全設計好了。他也認真準備了,演講輪到他時,上臺一看,臺下人人定睛看著他,他不免開始緊張起來,這個狀況可是跟老師預演時完全不同的。他開口背了幾句講稿,忽然間,腦子裡一片空白,臉卻開始漲得通紅。
臺上一秒鐘有如10年那麼長,他自己也不知道在臺上待了多久,反正在大家的鬨笑聲中,他非常狼狽地走下臺。走到後面老師過來劈頭就是一巴掌,恨恨地說他真是給班級丟臉。從此,他恨透了上臺說話,甚至在人多的地方說話都會令他緊張。因此,雖然他強迫自己到卡內基教室來改善團體溝通,但是,對於上臺講話,他其實是又恨又怕的。卡內基講師了解狀況後,決定陪他一起站在全班同學面前,使他感到講師就在身邊支持著他,加上講師不斷地讚賞他挑戰自己的勇氣。全班同學也都毫無保留地願意看到他的突破。他終於漸漸地可以上臺講話了,後來甚至願意主動發言。他發現自己克服了最恐懼的事,彌補了受傷的心靈,重新找回當眾說話的自信,真的令他開心極了。
這種自信的提升,不只讓他有能力當眾發表自己的意見,更重要的是,他幾乎脫胎換骨,像是換了一個人似的。原來如同閉鎖在一個硬殼中,他的人生態度被動消極,希望越不引起他人注意越好,而現在卻能如同陽光般,主動積極地跟人打招呼說話了。
所以,團體溝通並非只是上臺演講這麼簡單。團體溝通的能力,與自信、積極、主動、影響力及領導力都是密不可分的。有時成為良性循環相輔相成,萬一成為惡性循環,就會相互抵消,無法發揮自己的所長,這也是很多人覺得鬱郁不得志的背後原因。可惜,有很多人至今都不知道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