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器人使用在崛起?政府補貼、多體力勞動加速機器換人

2020-12-18 澎湃新聞

機器換人是推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中國機器人使用的崛起伴隨著招工難、用工貴及對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需求。但有什麼證據證明一些因素確實正驅動企業使用機器人作業?如果「同事」是機器人,未來人的「飯碗」能不能保住?

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程虹團隊近日在《經濟展望雜誌》(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19年第二期上發表《The Rise of Robots in China》(《機器人使用在中國的崛起》)。研究認為,企業工資開支和機器人使用呈正相關,員工的自願離職與機器人使用同樣呈正相關,缺乏強大而獨立的工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工人容忍機器人的使用。

他們還發現,企業產量增加與機器人使用之間存在微弱的聯繫,但沒有證據表明對產品高質量的要求與企業使用機器人相關。相比抽象性工作,需要體力勞動的企業更容易使用機器人。政府的產業政策也可能促使企業使用機器人,其中就包括針對機器人的補貼。

至於未來會不會被機器人搶飯碗,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程虹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機器人使用對非技能勞動力的短期替代將通過高技能勞動力的有效調整進行對衝。「機器換人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一種技能被替代,另一種技能被創造出來。」 我國勞動力技能結構和整體經濟會隨著機器人的應用不斷升級。

2019年6月14日,河北省秦皇島市城管執法局工作人員現場遙控設備調試管道機器人。 視覺中國 圖

政府補貼、企業工資開支、員工自願離職率與機器人使用有關

「中國機器人的崛起伴隨著適齡勞動人口的緩慢增長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研究人員認為,機器人的崛起時間大致與勞動力減少的時間相對應,中國機器人的崛起始於2003年,當時適齡勞動人口的增長開始下降,機器人使用在2010年加速增長,2015年增長更快,而當年適齡勞動人口規模仍在下降。

伴隨勞動力數量的變化,城市工人工資也在上漲。為了應對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挑戰,企業朝採用機器人的自動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各地政府視機器人產業為戰略性行業,啟動相關政策和補貼以支持企業採用機器人,促進位造業轉型升級。

研究人員通過中國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從政府、企業和工人角度,尋找促進中國機器人使用快速發展的微觀因素。

2016年,這一調查在廣東和湖北展開。他們在每個省隨機抽取20個城市,每個城市抽取50家公司作為樣本,並調研每個抽樣地區有生產活動的36家公司,每家公司隨機挑選10名員工,其中3名為中高層管理人員。

最後鎖定1115家公司,參與調查的8848位員工中,3691名為生產線工人。結果顯示,政府和市場正驅動企業使用機器人作業,政府補貼、企業工資開支、員工自願離職率均與機器人使用存在相關性。

研究人員認為,政府的產業政策可能促使企業使用機器人,其中就包括針對機器人的補貼。在使用機器人的調查企業中,15%的公司承認獲得補貼。不過,他們並未發現國有企業比其他企業更傾向於採用機器人。「機器人使用和國有企業之間存在負相關,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它們對市場的反應較弱。」

促使企業使用機器人的,還包括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擴大產量等市場因素。那麼,中國企業的機器人使用情況在多大程度上與這些因素相關?

研究人員用企業的工資開支、員工流動率和工會組織來衡量勞動力成本和機器人使用之間的關係。其中,工資開支和機器人使用呈正相關,工資開支的對數增加一個標準差,機器人的使用概率增加3%。

數據還表明,自願離職比非自願離職更常見,而員工的自願離職與機器人使用同樣呈正相關。自願離職的對數增加一個標準差,機器人的使用概率就增加2.7%。

不過,非自願離職與機器人使用之間無顯著相關性。研究人員認為,非自願離職更有可能是企業使用機器人所產生的結果,而自願離職更有可能是企業使用機器人的原因。這也表明很少有工人因企業使用機器人而被取代。

他們也猜想,提高產量、達到高質量標準可能促使企業使用機器人,並調查了企業產品缺陷率、是否有品控策略、是否參與出口以及擴大產量。最終結果顯示,沒有證據表明品控要求與企業使用機器人相關,反倒是產量增加與機器人使用之間存在微弱的聯繫。

機器人對非技能勞動力有明顯替代效應,對技能勞動力有顯著增進效應

焊接、組裝、搬運、碼垛和包裝,這五大體力性勞動是中國機器人使用的主要方向。

研究發現,從勞動屬性上看,相比抽象性工作,需要體力勞動的企業更容易使用機器人。機器人使用和體力勞動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體力勞動增加一個標準差,機器人的使用概率增加1.5%。

機器換人推動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但勞動力是否會被大量替代?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程虹團隊此前對廣東、江蘇、湖北、四川和吉林5省份1882家企業進行隨機分層調查。1882家受訪企業中,使用機器人的企業為246家,不使用機器人的企業為1636家。

結果顯示,2015年至2017年,機器人造成了使用企業2.6%的勞動力人數被替代。由於使用機器人企業2017年末平均有1189人的就業規模,這造成上述企業平均31(1189×2.6%)人被替代。對於我國整體勞動力市場而言,機器人將造成我國勞動力市場約0.3%的勞動力人數被替代,我國企業整體平均將有4人被機器人替代。

不過,程虹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機器人的使用造成非技能勞動力比較優勢下降,因此機器人引入將造成短期非技能勞動力的替代效應。「但機器人用途暫未滲透到抽象性工作領域,操作、管理和運用機器人需要更高技能的勞動力,所以機器人使用將引發企業生產率和技能勞動力需求的同步增長。」

將中高層管理人員、技術設計人員作為技能勞動力,一線生產員工作為非技能勞動力,研究發現,機器人使用將造成我國勞動力市場的非技能勞動力需求整體下降約0.4個百分點,致使技能勞動力需求整體增加約0.5個百分點。在資本密集型行業,機器人對技能勞動力的增進效應更明顯。

機器人使用對非技能勞動力的短期替代將通過高技能勞動力的有效調整進行對衝。那麼,被替代的勞動力又去了哪裡?

程虹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三分之一左右的勞動力轉移到了服務業,例如物流;三分之一左右經過培訓後,調整到其他崗位;另外三分之一左右又會回到機器人操作崗位。

「機器換人其實是從需求端拉動勞動力技能結構不斷升級的一個過程。短期來講可以通過技能培訓,長期來說年輕的後備軍在入職前的專業訓練都會不斷變化,所以我國勞動力技能結構和整體經濟會隨著機器人的應用不斷升級。」 程虹表示,機器換人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機器人是在和人賽跑,一種技能被替代,另一種技能被創造出來,最終的結果是機器人越來越聰明,人也越來越優秀。

相關焦點

  • 機器換人!青島63家企業擬獲補貼近800萬元
    此次入選63家企業擬獲補貼近800萬元。「機器換人」是指企業購置用於焊接、噴塗、鍛壓、分揀、搬運、碼垛、包裝等環節應用的機器人替代人工,從而實現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提升傳統產業,減少用工需求,達到減入增效的目的。2017年,我市出臺關於促進先進位造業加快發展若干政策,其中之一就是鼓勵企業開展「機器換人」。目前,我市不僅大企業積極實施機器換人,部分中小企業也加入進來。
  • 中國式機器換人的最佳實踐是什麼?
    打開APP 中國式機器換人的最佳實踐是什麼? 機器換人可促進新就業及用工結構調整,機器換人替換的多數是勞動強度大、簡單重複、安全風險高、作業環境差等崗位,可解決職業健康和安全難題,改善我國安全生產形勢。機器換人雖然緩解「用工荒」同時又帶來了「技工荒」問題。同時也對在崗工人的技術能力、知識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技術人才需求增大,可促進企業用工結構調整。
  • 國產碼垛機器人的使用和發展如何
    碼垛機器人可以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產量,降低勞動成本,結構簡單耐用,可長時間在各種環境下從事高強度作業,減少工傷事故的發生,併集成在各種生產線當中一機多線作業。由於機器人核心技術長期由四大家族掌控,因此國內碼垛機器人生產廠家核心部件大多為進口,成本昂貴售價相對較高,導致很多想要機器換人的生產企業心有餘而力不足。
  • 3年內缺口300萬:機器換人之後,招不到操作機器的人了!
    近日,中國電子學會發布的《2017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連續五年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不少製造業企業在招聘機器人一線操作工時陷入困境。晉江龍峰紡織公司從2011年開始試點機器換人,新增的2000多臺設備都屬於自動化、智能化設備。「操作設備都有PC端,操作指令都有英文,操作工人至少要認識一些紡織英文單詞,會編程、設計等,有的還需要懂一些日語。」公司副總經理衛巍感嘆,「這樣的工人太難招了。」
  • 國產機器人窗口期 不可錯失製造2025彎道超車機會
    2007年大量上馬機器人,婁德明發現「人離設備越來越遠,班組的人越來越少」,但同時因為勞動強度大大降低,不再像以前機械乏味,工友流失率大大減少,對企業更為忠誠。目前他是班組長,6人負責8臺機器人,婁德明向記者算了筆帳:流水線操作工一般以件計價,剛工作那兩年他累死累活也就1700多元月收入,如今每人至少操作2臺機器人,賺取6000元「不費勁」。
  • 機器換人成效初現 東莞智造全面提速
    在這一年中,東莞製造2025戰略實施,機器換人可謂濃墨重彩的一筆。加速開啟「機器換人」時代,亦位居43條戰略舉措的第一條。  「當前,東莞製造2025戰略和機器換人持續推進,給我們這樣的數控裝備業帶來巨大利好。」位於厚街的東莞市巨岡機械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光景望著窗外無限感慨。
  • 工業機器人:電氣工程師月薪過萬仍難求
    「廠裡機器人越來越多,一線工人越來越少,要是不轉型肯定早晚被淘汰。」  陳學飛所在的唯美陶瓷是東莞最先實施機器換人的企業。據報導稱,該企業已經節約用工2200人,每月節約人工成本660萬元。陳學飛對這一數字的具體感受是:原本需要6個人為一組的打包生產線,現在只用2個人就夠了。
  • 機器換人、線上招工、路費補貼……蘭溪紡織企業爭分奪秒抓生產
    機器換人、線上招工、路費補貼……蘭溪紡織企業爭分奪秒抓生產 2020-02-27 18: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機器換人時代的工業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指的是能在人的控制下智能工作,並能完美替代人力在生產線上工作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裝置。與人力相比,工業機器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以及24小時工作的特點。近年來,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我國製造業勞動力優勢不顯,製造業亟待向智能化轉型,工業機器人呈現強勁發展的態勢。
  • 莞產機器人「逆襲」 聯手國際巨頭崛起
    原標題:莞產機器人「逆襲」 聯手國際巨頭崛起   目前,廣東省正在推進「機器換人」戰略,與機器人技術相關的信息、家電、通信、裝備製造業等產品規模已達3000多億元,機器人與智能系統將成為製造行業下一波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東莞市政府還設立了「機器換人」專項資金,大力推動企業實施「機器換人」並扶持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
  • 浙江企業「機器換人」 可獲購置費10%財政補貼
    浙江在積極推進「機器換人」和「機器人+」行動。  12月21日,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浙江大學、浙江省機器人產業發展協會、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政府主辦的中國(杭州)第三屆國際機器人西湖論壇在杭州召開。  根據浙江政府發布的《浙江省「機器人+」行動計劃》(下稱《行動計劃》),到2020年,浙江機器人產業銷售收入突破1500億元,建設若干產值50億元以上的機器人產業園或特色小鎮,機器人整機與關鍵零部件協調發展,成為引領高端智能裝備產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與增長極。
  • 英媒:自動化需求刺激中國機器人製造商數量猛增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路透社10月28日報導,由於中國需要大量的機器人來提高生產力,中國政府大力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但業內人士已經發出警報,政府對市場過度的激勵會使機器人生產企業數量過多。起初,由於政府擔心2009開始,社會生產力會出現不足,因此想憑藉提高自動化生產水平來提高生產率。
  • 機器崛起之Cybernetics的軍事起源 | 筆記
    今天的分享者是集智計算社會科學群[1]的群主並且是中國社會計算交叉學科第一位博士畢業生——王曉。雖是一名女博士,但卻是一位十分甜美可親的女神姐姐。王博士今天分享的主題是「機器崛起:從Cybernetics到Cyborg」。
  • 理清人工智慧與人類體力、腦力勞動的糾葛
    機器人是人工智慧高效參與人類社會分工的集中體現,其完成社會工作的效率之高實乃空前,無人飛機、無人駕駛、無人超市,等等一系列無人的社會業務運作模式,也讓人們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思考人類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社會定位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縱觀人類生產力發展史,我們會發現生產力的每一次大飛躍,都會造成人類社會分工的大變動。
  • 走進東莞的智能車間看機器如何「換人」
    記者 孫俊傑 攝  在近日舉行的全國智能製造試點示範經驗交流會上,唐山冀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石家莊旭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江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東莞勁勝精密等試點示範企業分別就實施智能製造的具體做法和體會作了交流發言。
  • 技術升級勞動降級?
    中國正處在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三十多年的全球代工模式已多次承受歐美國家經濟危機引發的連帶效應,人口紅利的消失大大削弱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比較優勢,頻發的勞資糾紛有礙社會穩定和諧。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提出了「智能製造」這一轉型升級宏觀目標,以期實現技術升級帶動產業升級的發展路徑轉變。
  • 十年企服:崛起與加速|WISE2020新經濟之王企業服務峰會
    本次大會以「十年企服:崛起與加速」為主題,聚合中國信通院、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騰訊、九合創投、獅橋集團、薪寶科技、來也科技、Bello倍羅、中孚信息、嘉實投資、上海聯創、BOSS直聘、51社保、獨立日、弘璣Cyclone、小鵝通、鏈興資本、鍩崴科技、360、獵戶星空、諾基亞成長基金、原圈科技、達晨財智、理享家、雲擴科技、火眼雲等行業專家、專注企服賽道的知名投資人、行業代表企業,從行業市場環境分析到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 建德智能育秧碼垛機器人在全國率先使用
    首先會自動蓋上第一層土,再均勻鋪上水溼潤後,到自動播種機;播種機把種子均勻地鋪在有機質上面,再蓋上第二層泥土,四盤為一疊,自動輸出到碼垛機器人這邊。在整條流水線的最後有一個碼垛機器人,這個是流水線的關鍵,建德智能育秧流水線在全國率先使用這一技術。碼垛機器人有一個紅外線感應器,感應後會自動把四個疊盤夾起來,整齊地碼到樣盤上面。
  • 英國《衛報》:機器人的興起或將導致近半美國人失業
    美國美林銀行稱:「這一趨勢在美國等市場引發擔憂,因為近些年所創造的很多工作就是低薪酬、體力勞動或是服務性工作,而普遍觀點認為這些崗位被科技取代的可能性大。」報告指出,機器人和人工智慧逐漸接管人類工作導致的主要風險在於可能進一步增加勞動力的兩極分化,這種情況對於低收入的崗位尤其明顯,例如服務性質工作,並使得處於中等收入的體力勞動崗位空心化。
  • 疫論·勞動|疫情下的美國工作:在家辦公,等於在家失業
    疫情與加速的自動化傳統零工經濟模式的破產促發的更深遠的轉型,還在於未來服務業中全面加速的自動化。與全世界機器人發展的核心地帶中國相比,美國機器換人的規模本並不大,機器人的密度也遠低於日韓。中國的治理模式使得政府可以更方便地僱傭科技公司進行AI和大數據開發,隱私保護的不健全也使得面對疫情時,從面部識別到體溫槍等各種自動化手段可以無障礙推廣到全國。2月,中國浙江也率先採用了無人機來遞送醫療物資。雖然製造業中的工業機器人眾多,自動化在美國都市空間的入侵速度卻並不高,因為城市經濟長期依賴大量低薪服務業人口,來保證周邊高薪金融科技白領的日常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