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網上看到網友求助:才8歲,不給玩手機就撒潑打滾不吃飯哭個不停,狠狠打了好幾次了,還是不行,這種該怎麼教育?
孩子沉迷手機,打是沒有用的,治標不治本,家長首先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釀成如今苦果的原因只有一個: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缺乏對其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時代,手機作為通訊工具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現在也越來越多的融入到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中了,以至於家長和孩子經常為了手機引發家庭矛盾。難道手機真的會讓孩子沉迷嗎?
作為80後的我們,小時候經歷過電視、電腦的侵襲,但也沒有說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啊,沉迷其中的只是少數,大部分只是把它當作獲取知識、信息和娛樂的一種工具。
現在這個年代,幾乎所有的小孩都會玩手機,幾歲的孩子,手機都玩得很溜,因為一出生就接觸了這個東西。據我觀察,並不是所有的小孩子父母不給手機看就會耍賴、哭鬧,包括我自己的孩子,才5歲多,每天也會用到手機上網課,一般上完課,就會主動把手機給我,或者有時候想順便玩下手機,我會及時過去把手機要過來,告訴她玩手機會壞眼睛之類的,她並沒耍賴、哭鬧,而是開開心心做別的去了。
我想沉迷於手機的孩子,一般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
一.家長陪孩子的時間多不多
有些家長是因為工作原因陪孩子時間很少,有些家長是有時間都用在自己身上,不捨得花時間在孩子身上,孩子找他玩,就直接扔部手機給他,省事。久而久之,親子關係也淡泊,孩子孩子會覺得很孤單、無聊,只會把手機當作寄託,從而沉迷於虛擬世界。
比起電子產品,其實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家長不妨每天抽幾十分鐘的時間,全身心地陪孩子閱讀、講故事、玩遊戲,這會讓孩子找到家的歸屬感和安全感,感受到父母滿滿的愛。
二.家長對手機用途的定義
手機是用於和親戚朋友、同事的社交?還是手機上玩遊戲、刷視頻?家長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態度。家長如果把手機用來工作和學習和社交,孩子也會把它當作學習的工具;家長如果整天拿著手機玩遊戲、刷視頻,孩子也會有樣學樣。
三.家長自己是否在孩子面前長時間地玩手機
如果家長回家後,手機不離手地刷抖音、玩遊戲、看視頻,卻要求孩子遠離手機,這可能嗎?孩子會反問:「你怎麼就能看?「
不管如何,家長都要先從自己做起,自己不能玩手機,你玩孩子肯定也玩。不論你是做什麼行業的,都不該在孩子面前玩手機,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古語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自己玩手機,孩子肯定會跟著模仿,甚至可能更依賴,這些都源於家長有意識、無意識的誘導。
四.簡單粗暴地禁止孩子玩手機
自己看手機就可以,孩子一看就簡單粗暴地禁止或打罵,這樣的方式只會適得其反。孩子都是有很強的好奇心的,你越是禁止,他越是好奇,禁得了一時,禁不了一世,沒準等你一不留神,他就會背著你猛玩一把,更容易沉迷。
如今網課也成了孩子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長可以讓孩子接觸手機,但是必須是有限制地玩。要和孩子事先商量好使用的時間,時間到了,必須停止,剛開始孩子會有點不遵守約定,這時候家長要強勢介入,必須要讓他知道遵守規則,就算哭鬧也沒用,開始幾次絕不能心軟妥協,孩子是很會察言觀色的,你妥協一次,下次更加肆無忌憚。這樣嚴格要求幾次後,孩子就會知道家長的立場很堅定,下次就會遵守約定了。孩子小是沒有自我管控力的,家長的監督、態度、立場非常重要。
五.父母有沒有和孩子協議好規則
家長不應該等孩子出現問題後,再來教育孩子,而是在問題出現前就要和孩子一起定好規則。比如放學回家看多長時間電視再寫作業,或者先寫完作業再看電視。讓孩子參與到制定規則的過程中來,這樣孩子就會慢慢理解規則的必要性以及自身的責任,因為他們親身參與其中,所以會比較遵守規則。
六.當孩子試圖以哭鬧的方式「威脅」大人時,父母是怎麼做的?
有些父母,孩子一哭鬧,就妥協,或者乾脆一頓打罵,這種縱容和暴力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對孩子有害而無利,結果沒有任何的改善。
正確的做法是通過陪孩子玩遊戲、學習、閱讀等,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其逐漸對電子產品失去興趣。還可以多帶孩子出去走走,讓孩子交到好朋友,逐漸培養孩子的興趣,孩子對手機的興趣會逐漸降下來。
時代在發展,手機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家長只有從小就開始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正確地使用手機,才不會出現孩子沉迷手機,家長束手無策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