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議所有人,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在孩子面前,從此把「罵」給戒了。也就是無論怎樣,都不再罵他們。
那怎麼辦呢?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直接打,打手心,打屁股,都行。
不要為這個言論震驚,也不要懷疑它的科學性。下面我會具體給大家深入解析:為什麼用打全部代替罵,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而且是教育成功的必由之路。
首先,罵一點用處都沒有。打給到孩子的,卻是實實在在的痛和懲罰。
我相信所有人都會同意,罵不會有半點用。罵人的人,只是發洩了情緒。被罵的人,只要東耳進西耳出,就什麼感覺也沒有,什麼印記也不會留下。
但是打不同了,立馬讓孩子感覺到痛,疼痛可以令人清醒。腦科學認為,人在感到疼痛的時候,大腦是格外清醒、格外警醒的。對疼痛引發的事件也會格外的記憶深刻。
所以打才是真正的有效懲罰。在教育的路上,在塑造孩子優良品行的過程中發揮真正效力的東西。
其次,罵雖然對糾正孩子的錯誤沒半點用,危害卻不可估量。
如果你想毀掉一個孩子,只需要罵他就可以了。
罵這種語言暴力,屬於精神傷害的範疇。被罵的人,人格魅力會喪失,自信和自尊會被摧殘,最後成為精神上的「侏儒」,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
心理學家胡慎之曾經做過一個調查:
「你為什麼在內心深處永遠無法原諒自己的父母?」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原因是自己的父母曾經無情地貶低、謾罵、批評、羞辱過自己。
「那一刻,我只想永遠地逃離,我不想再見到我的父母。」一位網友在回憶自己被父母罵的經歷時說。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罵孩子傷害的是孩子的感情,父母靠什麼老來得到孩子的照顧?不就是孩子對父母的感情麼?
感情被毀,無法補救,永不再來。
所以用罵孩子來懲罰孩子的父母是最愚蠢的。為了孩子辛辛苦苦一輩子,只不過因為一張破嘴,所有對孩子的付出都被一筆勾銷,還說自己養了個白眼狼。
舌頭下面壓千斤。罵人最容易,損失卻最大,父母不可不察。
第三,正確的「打」,是塑造正確行為的標尺、是父母威嚴的基礎和來源,是讓孩子尊敬、敬重父母的方法
為什麼很多家長打孩子取得的是相反的效果?
那是因為:一、有的父母打的理由不合適,比如有的家長自己喝了酒,不論青紅皂白就打孩子。二、打的方法和手段不對。比如有的人當眾打孩子,這會讓孩子沒面子,失去自尊。三、打孩子時帶著怨憤等情緒。
在這裡,著重強調一下,切記!切記!記住以下這個非常重要的一點:
打孩子千萬不要帶著情緒!
打孩子千萬不要帶著情緒!
因為如果帶著情緒,那麼和罵就是一回事,或者和罵的傷害差不多。
你態度平靜地打孩子,孩子會認為這是自己犯錯後家長應該給予的懲罰,因為你「對事不對人」,但是如果你憤怒、情緒激動地打孩子,孩子會認為你「既對事又對人」,情感上會感到痛苦和內疚。
這是本文所講的理論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所以我著重予以強調。
說到打孩子可以讓孩子尊敬父母,原因是:
我們可以發現,只有那些有立場、有觀點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而那些觀點和立場不那麼鮮明的人,常常會受到忽略。
這種心理也適用於父母子女之間。
只有那種觀點清晰、勇于堅守規則的父母,才能立威於子女,有威嚴的父母,才能得到子女發自內心的尊重。說得更深入一些就是,當孩子懂得了敬畏規則,他們就會敬畏父母,在父母為了規則而不包庇、溺愛子女時,這兩個敬畏就同時種到了孩子心裡。
所以也就不奇怪,為什麼被打的孩子反而到最後會孝敬父母。
所以,古語「棍棒底下出孝子」並不是隨便說說的,而是一句有科學依據的至理名言。
只不過怎麼打是個學問。
第四,對絕大多數的家長來說,情緒都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只有打,可以解決家長的問題。
我實話跟你們說,其實最好的教育基本是不用「打」這一招的。
但是為什麼寫本文,那是因為現實中深諳教育之道的人少之又少。
面對孩子犯錯,很多家長認為不能打孩子,所以劈頭蓋臉就罵上去了。我建議你以後全部改成打,原因是人無法迴避情緒。
心理學和腦科學理論清楚地說:人的情緒只能被宣洩而不能被消滅,且情緒是優先於理智的,情緒完全不受理智管控。
我們都不是聖人,情緒來了誰也抵擋不住。
所以孩子惹火了我們,我們罵孩子,但以後不要了,你乾脆用打來代替,只是切記你的情緒不要讓孩子看見。
而且,犯錯的孩子本來就是需要懲戒的。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說:
我們要告訴孩子,犯了錯誤是要付出代價的。
教育可以沒有懲戒手段嗎?單憑鼓勵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我也不相信。
現在的孩子老師不敢打,家長不敢罵,說不得、批評不得,一點挫折就受不了!教育跟國際接軌,但國際上人家教育,說白了,就是可以適當地揍。
我們這個社會最後一道防線就是教育。我們不要輕易向社會讓步,也不要輕易向家長讓步,也不要輕易向我們的孩子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