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孽:把家庭人倫悲劇放大到社會

2021-01-08 觀點中國

今天(10月21日)有媒體報導說,10月18日,邵陽市邵東縣一位小學女老師在學校宿舍樓被害身亡。當地警方經現場勘查和走訪排查,於次日將犯罪嫌疑人劉某(13歲)、趙某(12歲)、孫某(11歲)抓獲。這三人都是廉橋鎮在校生,且都是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問題,之所以是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是因為這個涉及到6000萬(另有統計數字還遠超6000萬這個數字)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不論從數量上講,還是從實質上看,都早已不僅僅是6000萬留守兒童及其家庭的人倫缺憾,而是迫在眉睫的社會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有多必要、多迫切,上述年齡分別為11歲、12歲和13歲的三名留守兒童用受害者的血向全社會昭示了答案。

每個社會成員都可以想像一下,一名兒童,如果是在缺少父母之愛、父母之教以及完整家庭氛圍的情況下,度過最需要父母之愛、父母之教以及完整家庭氛圍的成長階段,這該是多麼大的人倫缺憾和個人及其家庭悲劇。這種缺憾和悲劇,烙印在兒童心理且必將內化形成性格和外顯成為習性,由此對有過這種經歷的兒童乃至家庭產生終身的影響。可以肯定的是,6000萬留守兒童在留守環境下形成的人情觀、親情觀和家庭觀,將影響未來中國幾千萬家庭甚至其後代的生活質量,進而影響到整個中國的存在質量。

關心、關懷、重視、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其動機所在,從一定意義上講,不是為留守兒童辦好事,也不是為留守兒童家庭施捨愛心,甚至也不用從實現社會公正和正義來闡釋之,而純粹是為了每一個比留守兒童境況好的兒童、每一個比留守兒童家庭境況好的家庭本身。上述留守兒童用他人的鮮血所寫的答案就在於,一個在淡漠人情、疏遠親情環境下長大的兒童,一個在人倫殘缺、關愛缺位條件下成長的兒童,尤其是那些被告知父母之所以遠離他們完全是為了他們、為了家庭的實為悲劇角色的留守兒童,其對生命價值、家庭價值和人倫價值的認知,如果外化和體現在行為上,那必定是極其可怕的整體性社會悲劇。

這種社會悲劇的可怕性,實際上正是古往今來在各地、各種社會中產生公正觀念、擴展正義觀念的正當性的反致基礎。這實際上也是那些稍具較長遠眼光的社會成員關心社會弱勢群體、促進社會平等的自利和利他的行為根據。當然,這也是一個希冀穩定的國家從制度上解決群體性勢差的國家動機以及公共財政的分配使用原則。沒有這樣的社會主流,沒有這樣的國家行為,上述三名留守兒童所為還只不過是一幕悲劇的引子而已。

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必須從社會平等、社會公正和社會正義的層面入手,從國家基本制度設計上解決之。解決基本制度層面的問題,才不致在解決留守兒童之後,又產生隨遷兒童問題。而現實的情況是,除了留守兒童問題,還有隨打工的父母生活在城市的隨遷兒童問題。這些身在城市、但卻被斥於城市,人在城市、心卻不在城市的數量同樣眾多的城市邊緣人和農村邊緣人,也同樣是未來悲劇的潛在角色。

如此所言,絕非危言聳聽。在全國人大會議上,來自上海的「第一個連任全國人大代表的農民工」朱雪芹就曾提出「要預防農民工二代犯罪」。朱雪芹的近8000字的相關建議書,緣起於其參觀上海市未成年人管教所的一次經歷:在上海市未成年人管教所,85%以上的被管教人員,都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的二代。這,難道還不夠可怕嗎?

相關焦點

  • 人倫悲劇裡的含淚小喜劇:東北拉幫套,劈犢子
    說到這,我們曉得,這其實是人倫悲劇。一邊是有妻子,但生活不下去了;另一邊是還能過,但也沒能力討到媳婦兒。雙方一拍即合,但有流程要走。主家夫妻要一起到套股子家,幫他搬鋪蓋。意即,是主動來請的。三人一起回家,鄰居們看到,便知這娃是要去做啥。到了之後,主家要盡其所能,置辦小宴,請套股子吃飯。
  • 【光明時評】以社會救助,阻止腦癱兒童悲劇上演
    作者:肖羅昨天(7月25日),江蘇省南京市警方向社會通報,一個月前在該市發現無名女童屍體,於7月25日抓獲兩名犯罪嫌疑人,分別系女童的生父和祖父,兩人供述系將被害女童推入河中致其溺亡。兩千多年前,孟子曾發出殺人「以梃與刃」「以刃與政」的著名詰問,今天看來,所有關於腦癱家庭的人倫悲劇,依舊無關地域、男女、年紀與手段,而是關乎貧窮、孤獨、無助與絕望。也正因此,對於武文英案,全村人對外統一保持沉默,甚至「3000村民聯名求情」。作為關於腦部的殘疾,腦癱可以說是最折磨人的殘疾。
  • 人倫悲劇! 高雄一女子被親哥哥當街砍斷頭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又發人倫慘案!18日上午,高雄一處民宅前方,一名50多歲中年女子疑遭其哥哥當眾砍頭,當場死亡,兇手行兇後逃回自家,與警方對峙後被捕落網。據臺灣「中時電子報」5月18日報導,18日上午9點半左右,高雄福德三路一處民宅前方,一名女子被其親哥哥拿菜刀猛砍,整個頭被砍斷,當場死亡。
  • 當看護人走投無路:人倫悲劇該如何避免?
    該專欄刊發的案件,有許多並非重大新聞、案件,但往往會牽涉到當事人的悲傷、痛苦、憤怒、悔恨等複雜情感。這其中有一些是看護者殺害親人的案件。作案者通常已經經歷了多年的悉心照料,身心已經接近甚至突破了極限,不堪重負,從而對毫無反抗能力的看護對象痛下殺手。
  • 疏忽了人倫,後果是什麼?
  • 天作孽,猶可違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詩經》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這裡引古書為證:天然災害猶可避免,若是自己作孽,就無可挽回。
  •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例如我們經常所說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在《左傳》和《國語》上記載著很多有學問、有道德的讀書人,他們觀察一個人現在的所作所為,觀察一個家庭現在的狀況,觀察一個軍隊現在的作風,就能夠推斷出這個人以後有沒有發展,這個家族以後的興衰成敗,這個軍隊能不能夠打勝仗,最後都無一例外地被他們說中。他們是根據什麼來看的呢?
  • 精神異常的她捂死5歲兒子 這起人倫悲劇怎麼解?
    4年前的一個晚上,在舟山嵊泗一小島上發生了一起人倫悲劇:「80後」媽媽因精神異常,在家用被子活活捂死了5歲的親生兒子。這起悲劇帶給家人無盡的傷痛,並直接導致家庭分裂:妻子被強制醫療,丈夫與她離婚,雙方家人因感情和財產分割問題反目成仇,多次對簿公堂……最近,經過舟山市中院的調解,這起曠日持久的拉鋸戰畫上句號,兩家人終於相逢泯恩仇。
  • 人倫悲劇:禽獸父染指三姊妹 母親知道實情卻沉默
    打工家庭隱藏巨大傷痛  看起來,這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打工家庭。  諸暨草塔鎮,一座村莊附近的山上,一個自己搭的棚子裡,住著一對來自安徽的打工夫婦。  他們是1999年來的,在不同的廠裡上班,一開始都各自住在老闆家。後來,夫妻倆搭了一個棚子。女兒漸漸長大,每逢放假,都會來這裡小住。
  • 紀實:從悲劇事件看社會百態
    不同於一般紀錄片的陳述事實,該部影片從一個具體事件的拍攝上升到從事件引發的各種深度層次的思考,這才是該部影片最值得關注的地方。影片《童心無歸處》講述了世界上最轟動的一起謀殺案——美國六歲選美小皇后瓊貝妮特·拉姆齊的死亡之謎。身體有傷、有被性侵的痕跡,被綁在自家地下室,兇手殘暴至極。
  • 《菊豆》;封建倫理下,是違背人倫的情愛,更是農村婦女的反抗
    《菊豆》是張藝謀導演拍攝於1990年的中日聯合電影,改編自劉恆的小說《伏羲伏羲》,原著故事的時間線是從清末民初,民國三十三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與原著不同的是《菊豆》只選取了時間線中最為模糊的敘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南方的某個山區農村,這樣的做法對於當時中國的社會背景和大眾接受程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 這僅僅是一出家庭的悲劇嗎?
    除非孩子在學校做錯了什麼事情,老師一方面會批評,另一方面,反映到年級組長,由組長組成的老師們一起批評教育孩子,或者就是把家長叫來,由家長參與一起解決......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們很有可能成績更加上不去,被老師家長壓得喘不過氣來,變得浮躁,內向,變得更加脆弱,沒有了任何的溝通渠道,沉悶,壓抑,甚至於受不了任何的打擊和刺激。
  • 從母權社會、亂倫禁忌和弒父弒君來談人倫的「解體」
    本書作者長期關注現代中國的社會思想動蕩,通過對西方思想史和中國思想史的研究,提出西方思想作為「形質論」,中國思想作為「文質論」的結論。這本書從現代人倫思考中幾個頗具極端性的命題切入——母系社會、亂倫禁忌、弒父弒君,分析了從達爾文、巴霍芬、摩爾根、涂爾幹到弗洛伊德等人的相關理論,並繼續追問人倫問題背後的哲學根源。
  • 身邊的心理學:蝴蝶效應導致的家庭悲劇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穩定是構築和諧社會的基礎。但是,在我們家庭可能一個極小的家庭事務,一句不經意的話語,因蝴蝶效應導致了家庭的悲劇,也可能給社會帶來不安定的因素。一個老娭毑帶8歲孫女去買彩票,冥冥之中,覺得小孩寫的號碼中獎的可能性大些,就讓孫女隨意選了一組號碼,錢由老娭毑出了二元錢彩票錢;結果真的還中了500萬元獎金。
  • 馬上評丨弒母、鎖妻十年:不能任由精神疾病放大為社會危害
    馬上評丨弒母、鎖妻十年:不能任由精神疾病放大為社會危害 澎湃特約評論員 易之 2020-08-11 12:28 來源:澎湃新聞
  • 祖孫雙亡的人倫悲劇呼喚新型鄰裡關係
    6月23日,西安城北一小區發生悲劇,一對夫婦外出回來,打開門後發現,母親和1歲多的女兒均已經死亡。25日下午,記者前往事發小區,知情業主說,當天上午,兩口子回來,開門發現這一幕後,就在門口大聲呼喊。「兩口子可能是去旅遊了,去了外地,大概有一周時間。」
  • 深入剖析家庭倫常慘案 父母何忍對親生兒女下殺手?
    如果說夫妻之間的矛盾和家庭暴力,可以在激憤之中上升到舉刀相向的地步;可面對血脈相通的親生子女,作為父母又如何能殘暴蹂躪地痛下殺手?  而善良的人們無法理解的血案,卻在現實中相繼發生。我們在呼籲完善法律保護和社會幹預機制的同時,可能更需要去喚起為人父母者人性中基本的良知和人倫道德底線。
  • 宋元時期常將忠孝聯繫在一起,從家庭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
    換言之,無論是宋代還是元代,「孝」是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廣義的孝,是從家庭或家族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元史·孝友傳》中開篇將孝子分為四種類型:侍親至孝者、廬墓居喪者、累世同居者、散財周急者,其中前三類都是孝順父母,而第四類散財周急則是針對父母以外的鄰裡朋友。
  • 孩子的童年的缺陷會在成年後殘忍的放大
    他生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是父親第三次婚姻的第三個孩子,父親對他毫無父愛可言,反而非常苛刻,家庭頻繁變動,12歲時候,搬了他們一共搬了7次家。不到20歲的年紀,父母雙亡。一個在童年沒有感受過愛的男孩,成年成為孤兒,受盡社會冷暖和排擠。愛的缺乏到一定程度,就是極端的自我和孤僻,對社會的傷害會因為能力的強大而放大。
  • 不良家庭教育下催生的悲劇事件
    他們受迫於各方的壓力,被壓得喘不過氣;他們被逼到了懸崖邊,不得不將所有錯誤歸結於自身;他們時刻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甚至覺得自己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最終,他們走上了自殺的道路。悲劇也在逐漸的醞釀起來。我們常說,社會支持力量,社會支持系統,這些力量或者系統就是為了在我們鬱鬱寡歡能量不足的時候藉以使用,我們也知道,父母是我們此生力量藉助的第一個源頭也是永遠不變的一個獲取點,可是這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