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國產猛劇告訴我們,任何以「愛」為名的親情勒索都是耍流氓

2020-12-20 瀚思心理

最近一部名為《隱秘的角落》的網劇火了,豆瓣評分給到了9.0分,這可是國產劇中難得一見的高分。

之所以引起網友們的「頂禮膜拜」,是因為這部劇中包含了家庭矛盾、心理問題、兒童犯罪等重口味的情節元素,並且劇情特別注重邏輯和細節。可以說是誠意滿滿了。

《隱秘的角落》講述了三個孩子無意間拍到了兇殺現場,因為急需一筆錢給親人做手術而選擇「敲詐」嫌犯,進而卷進了一系列的犯罪事件。

劇中的三個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原生家庭不幸福。第一主角朱朝陽從小和媽媽一起生活,原本活潑開朗的他因為父母的離異而性情大變;另外兩個孩子生活在福利院,劇中情結的發展就是他們逃出來後發生的故事。

近年來原生家庭話題頻頻被拎出來熱議,它到底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重要,值得我們如此深究?

01.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講過這樣一句名言: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你知道嗎?劇中孤僻的朱朝陽在現實生活中竟然有著人物原型。不是別人,正是電視劇的原著小說作者紫金陳。

不管是劇中的朱朝陽還是現實中的紫金陳,都是一個痴迷數學的學霸天才。朱朝陽父母離異,作者本人也是,甚至小說裡主角的父親朱永平也是按照紫金陳的爸爸來寫的。

在劇中,父母的離異讓朱朝陽變得「懂事」,他總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乖才導致了父親的離開。家庭的變故改變了他原有的性格,在學校遭同學排擠,身邊沒有一個好朋友···

家庭心理治療師薩提亞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尤其是物質和愛雙重缺失的原生家庭,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更是不可磨滅。

在談及這本小說創作的心路歷程時,紫金陳坦言:「我非常理解和懂得單親家庭成長孩子的心理。老實說,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你看現在我的物質條件好了,但我30多歲了,骨子裡還是會自卑,我明白自己有性格上的缺陷。我很會對自我進行分析,我也知道原因,但是這種原生家庭對個人造成的影響,我沒有辦法解決。

02.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

我們所有人都是被家庭這個大熔爐鍛造出來的,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深刻地影響著彼此。這是一張交織著愛、嫉妒、自尊、焦慮、歡樂和內疚的複雜網絡。

父母作為孩子言談舉止層面的老師,生活中往往以極其隱蔽的方式給孩子以影響,他們教會了年幼的你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

但有的時候,父母太多的愛反而成了孩子生命裡的一把枷鎖。

劇中有這樣一個橋段,朱朝陽的母親去學校參加家長會,班主任告訴朱母,孩子在學校顯得特別孤僻,也沒有什麼朋友,希望家長能重視一下。

但是朱母卻顯得滿不在乎,認為自家孩子正是因為沒有朋友才能考到年紀第一的好成績,甚至也不希望朱朝陽做出任何改變。

小時候我們也曾聽到父母這樣的叮囑:「你是我們全家的希望,只要學習成績好就行,其他東西不是你這個年齡該操心的。」

於是孩子們背負著這樣「畸形」的期盼上路了,我們越過知識的高山、趟過學習的河流,終於成長為朱朝陽這樣的頂級學霸。當然,與此同時也失去了天真爛漫,學會妥協、最終成為了所謂的「乖孩子」。

作為孩子,他們往往涉世未深,還不能分辨真正的現實和父母展示給他們的扭曲現實。長大後他們便帶著父母這種無可撼動的扭曲世界觀步入了自己的成年生活。

「有毒」的家庭體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相傳。這個體系並非你的父母所發明,而是從先輩那裡繼承的一整套逐漸累積而成的感受、規則、交流、觀念。

03.

自己的人生我們自己決定

原生家庭的確對我們每個人都有著難以磨滅的影響,但它不足以決定一個人未來的人生走向,你今後的生活如何,選擇權都在你自己手上。

討論原生家庭的初衷,並不是為了控訴父母「不稱職」、也不是給自己的失敗找藉口,而是希望長大後的我們都能找到內心困擾的癥結所在,與自己和解、與家庭和解。

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在某一刻可能會讓你內心崩潰、糾結、痛苦、歇斯底裡。但是,它也一樣可以錘鍊我們、警醒我們,讓我們內心變得更強大,更包容,更有柔韌性。

當你終止了舊有的家庭模式並打破循環時,也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及以後的子子孫孫,送上了一份無比珍貴的禮物,你是在塑造未來。

現在,改變的機會來了,瀚思即將全新推出唐登華整合式家庭治療連續培訓項目。課程基於國內實際情況獨創「系統和結構式」整合技術,利於學員高效解決實際問題。

如果你渴望擁有和諧健康的家庭關係,亦或是有志成為家庭治療方向的心理諮詢師,那麼這套課程絕對不容錯過。

記得時刻關注瀚思心理公眾號,更加詳細的課程介紹以及優惠搶購價格將會在這裡公布喲~

-End-

你「在看」我嗎?

相關焦點

  • 親情勒索,以愛之名的情緒綁架,就算是愛也不能為所欲為
    在亞洲家庭中,尤其是華人社會,親情代表著孩子的臍帶永遠與父母親相連,不論孩子的成就、性格發展或是興趣養成,都成為了孩子愛不愛父母、孝不孝順的驗證途徑。孩子在家庭之中、父母面前,似乎永遠無法被視為獨立個體。
  • 「為了你,我們這麼辛苦掙錢,」這是家長以愛為名的「情感勒索」
    因為從小父母就給她灌輸一種我們家裡很窮,你不要亂買衣服亂花錢,不要去和別人比,我們條件本來就比不過別人家。每天爸爸媽媽去工作那麼辛苦,掙錢都是為了供你讀書,你是替父母去讀書,讀不好你自己看著辦。於是從小她就不會主動向父母要求買新衣服和玩具,讀到高中都一直是校服輪著換,到了大學,她也不敢去參加同學、社團間的聚餐,生怕會多花錢。
  • 如何破解《天水圍的夜與霧》:以愛為名的「情感勒索」?
    介紹勒索方式多變,情感敲詐是敲詐中最薄弱的一種。香港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告訴我們大屠殺背後的故事。1、 電影的靈感1、情感勒索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在這部電影中,殺人犯在殺死他之前對他妻子所做的一切都可以歸因於感情上的勒索。那麼,什麼是情感勒索?
  • 這部日劇告訴我們:所有不分青紅皂白的「996」都是耍流氓
    如果要問最近網絡什麼數字最火,那我負責任的告訴你一定是「996」。其實,996並不是今年才出現的,最早這個詞出現在2014年,始作俑者也不是我們今天熟知的網際網路巨頭BAT等,而是一家以廣告著稱的公司:XX同城。
  • 這不是愛,是勒索——心理學:愛與「情緒勒索」的3個區別
    愛,是生活裡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可是,愛又是一件非常需要掌握分寸的事情。愛發生在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繫的個體之間,而一旦我們對別人的「關心」超越了界限,那麼「愛」就會在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壓力,最後讓相愛的人們之間產生裂痕。治療師朱迪斯 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闡述了親密關係中一系列的「情緒勒索」行為。
  • 明道哥哥欠債自殺:親情勒索的夢魘,至死方休
    顧念親情的明道替哥哥償還了650多萬臺幣的債務,每個月還會給哥哥一筆大額的生活費。然而即便是這樣,林明弘又欠下了上千萬債務,逼得明道不得不發聲明:"冤有頭、債有主,每個人都該替自己負責。身為人子的我們,凡事多替雙親考量,避免讓他們憂心、恐懼。"
  • 《天水圍的夜與霧》:以愛為名的「情感勒索」,如何破解?
    一 、電影給我們的啟示1、 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情感勒索電影裡兇手的在殺人前對待妻子的所作所為都可以歸結於是情感勒索在作祟。那麼,什麼是情感勒索?情感勒索就是在一段感情中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命令甚至要挾對方不折不扣地執行自己的"命令",照著自己的意願行事,稍有不一致便會對對方開始進行各種形式的暴力摧殘。
  • 只要會轉化,親情勒索其實是邁向解脫的安排
    不分任何關係模式:所有【情感勒索】最傷害的,就是利用每個人與生具來的內疚感 。而其中最致命的,就是親情勒索。  尤其當這個勒索者是父母親,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是【巨大的分裂】。 那是我們內裡對「生命之源」以及「愛的根本」的衝突。每一次答應被勒索,我都在背叛自己,每個自我背叛都令我覺得對不起自己、不停創造自我懲罰。每一次拒絕被勒索,內裡深處都認為自己背叛母親。每個背叛母親的感受、都在我潛意識裡重複「我是不應該的孩子」,然後同樣無法停止的自我懲罰。
  • 「我都是為你好」:面對親密關係裡的情感勒索,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以愛之名,理所當然地要求女兒無條件地順從和服從,哪怕明知這是女兒不喜歡做的事情。這裡有個很需要值得注意的地方,我們不能把每一次的衝突或者稍有點激烈的爭論爭吵,都當成情感勒索,如果是這樣,那就未免有點「聽風就是雨」了。那麼,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在哪裡呢?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美國家庭治療師朱迪斯·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說:「情緒勒索,是指以愛為名,通過要求、威脅、施壓、打擊、沉默等手段,在親子、情侶、職場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因為「情緒勒索」一般都有「愛你」、「為你好」這樣的美好外套,不管是「勒索者」還是「被勒索者」,都很容易把「情緒勒索」誤以為是一種愛的方式。
  • 有一種勒索,叫親情綁架
    切記不能打著「我為你好」的旗號,把自以為的好強加於孩子身上,這樣只會適得其反,甚至有那麼一點親情綁架的意思。你是父母,但你的選擇不一定是適合孩子的,正因為你是父母,你的每一句話,每一道指令,孩子都要無條件接受嗎?哪怕你的選擇是錯的,孩子就沒有一點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見嗎?
  • 如何擺脫家人親情勒索?吳卓林:從做純粹的自己開始
    父親成龍對她感情淡漠,媽媽對她高壓控制式的愛又讓母女之間的感情劍拔弩張。數年間,母女幾度「交鋒」,吳綺莉認為,自己給女兒選擇的「一定最好」,卻少有顧及女兒的感受和意願,面對母親一廂情願的「親情勒索」,吳卓林的走過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呢?
  • 被「以家人之名」親情勒索的孩子到底有多痛苦,看看凌霄就知道了
    這些天一直在追《以家人之名》,看到因妹妹的離世小小年紀便被媽媽陳婷怪罪,繼而拋棄,長大後又被陳婷以家人之名親情綁架和勒索的凌霄,真的特別心疼他,對陳婷的所作所為也特別的氣憤。當陳婷與凌和平離婚,拖著行李箱走出家門時,和兒子分別在即的她沒有給凌霄一個擁抱也沒留下一句叮叮的話就把凌霄推給了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李尖尖,在那一刻,被拋棄的凌霄該有多無助,想想都覺得難過!李海潮和凌和平搭夥過日子,李海潮用熱氣騰騰的飯菜、李尖尖和賀子秋用如同親兄妹般的親情漸漸溫暖了凌霄那顆冰冷的心。
  • 《別告訴她》1月10日溫暖上映 中國親情引發共鳴
    此前影片在海外廣受好評,不僅斬獲金球大獎,還被著名導演李安評為自己2019年最喜歡的影片之一,並將成為衝刺奧斯卡的種子選手。電影《別告訴她》根據導演王子逸真實經歷改編,從一個頗有社會意義的話題切入,拍出了意味綿長又真實細膩的中國親情故事,在年關春運的熱潮下,這部講述回家經歷的影片必將喚起不少遊子的情感共鳴,成為同檔期的熱門觀影選擇。
  • 《以家人為名》的五個「媽媽」:暴露了育兒的五個層次
    還記得《情感勒索》的作者蘇珊.福沃德說過:「我們最關心、血緣最濃、交往最頻繁的人,對我們的殺傷最大」。像陳婷這樣的媽媽,就是在育兒最底層的父母。他們從來不會想著給孩子帶來什麼,而是以愛的名義進行軟暴力,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身為她們的孩子,不僅感受不到愛的溫暖,甚至這種愛,還會讓他們感到痛苦、感到窒息。
  • 蘋果新春大片《女兒》告訴我們:親情不是一場綁架,而是一種回歸
    對於一名技術白痴來說,這部短片的拍攝技巧和畫面感,我只能用「不錯」兩個詞形容。但作為一名母親和女性的視角,更想談談這個故事本身和對親情的思考。感謝周迅、西奧多·梅爾菲和勞倫斯·謝爾在這個春節提醒我們節日的精神何在。」庫克微博感言《女兒》這部短片宣告我們的是親情的包容,世界再艱難、人情再冷漠,媽媽還是會包好餃子等你。可是,這是不是意味著,親情就能包容年輕時的負氣,以及那些盲目的、不顧一切的一意孤行。
  • 成年人的職場崩潰,往往是親情勒索開始的
    她的這則案例在職場中非常常見,很多人之所以面臨天花板,不在於當下的性格劣勢,也不在於未來的職業定位,更多的是是無法償還的「親情債」,那麼從這則案例引申,我們可以了解到哪些誤區呢?不可否認,我們大多數人儘管再努力,可能一生都無法抵達金字塔頂端,可能要把人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獻給工作,如果工作多年依舊毫無興趣,那就背離了快樂工作的法則,得反思:lily8年前從進電力局之初,就從事出單員工作,長期單調重複的節奏令她苦不堪言,這種熬恰恰是一個信號,低價值的工作起初或許根本就不是她的職業選擇。
  • 育子面面觀 | 以愛為名的「綁架」
    以愛為名的「綁架」是否讓你想起父母對自己一次次的強制幹涉,幹涉你的交友,堅持你必須回老家發展,每一年的催婚,逼著去相親......再想想自己的孩子,會不會也在不經意間,被你這樣「愛著」?我們沒有辦法去追究事情的真相,但是這件事情也給父母們敲響了警鐘:家長的控制和焦慮會摧毀了你的孩子。青少年心理問題源於父母的壓力和控制欲。青少年心理問題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於無法承受外界的高壓,而且很大比例,這種高壓是父母給予的。
  • 這不是愛,是勒索——心理學:愛與「情緒勒索」的3個區別
    可是,愛又是一件非常需要掌握分寸的事情。  愛發生在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繫的個體之間,而一旦我們對別人的「關心」超越了界限,那麼「愛」就會在彼此之間形成一種壓力,最後讓相愛的人們之間產生裂痕。  治療師朱迪斯 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闡述了親密關係中一系列的「情緒勒索」行為。  很多時候,我們會將「情緒勒索」等同於「愛」。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這樣相互較勁的力量拉鋸,就變成了情緒勒索。」美國家庭治療師朱迪斯·P.西格爾在《情緒勒索》一書中說:「情緒勒索,是指以愛為名,通過要求、威脅、施壓、打擊、沉默等手段,在親子、情侶、職場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