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們都知道職稱,因為職稱是和教師的待遇掛鈎的,職稱越高,教師的工資越高,待遇越好,很多人為了職稱想盡各種辦法,兩個職稱一字之差就差很多,比如「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這二者究竟有什麼差別呢?
有人覺得高級職稱和中級職稱的教師肯定是能力不同,高級職稱肯定更好一點,真的是這樣嗎?教師是做什麼的?教師是教書育人的,當然了很多高級職稱的教師本身教書的水平也很棒,這種教師成為高級職稱是實至名歸的。
但是還有一部分老師是在評選高級職稱的過程中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因為高級職稱的待遇更好,教師們就會八面玲瓏、弄虛作假,等到拿到高級職稱之後就仿佛進入了保險箱,不再努力教學,一直過著安逸的生活。
評選高級職稱,要有各種表彰、各種級別的論文,各種場合的優質課、觀摩課,為了完成這些事情,有的老師會自己去完成,花在教學上的時間減少,有的老師會在教課上偷工減料,有的老師在評選上高級職稱之後,自己所帶班級的成績卻很差。
高級職稱的待遇比中級教師每月高出了1000元以上,除此之外還有住房公積金、養老保險金、職業年金等方面的差距,還有績效工資的等級差,即使兩位同學歷、同工齡、做同樣的工作,高級職稱比中級職稱要好這麼多,也難怪大家都想要更高的職稱了。
在平時的工作中,出席會議先介紹的是高級職稱,然後是中級,在各種評選中,高級職稱教師是可以坐在下面打分的,而中級職稱的教師不得不認真準備評選。這二者的地位差別也是很大的。
有了高級職稱之後,會有更多的機會,比如論文的發表,很多期刊對作者的要求就是高級職稱,沒有職稱在這些期刊上發不了論文,無論寫得有多好;在項目上,高級職稱的教師是項目負責人,而中級教師是項目參與者,高級教師能申請的項目級別高,中級教師就不行了。
教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但是在評教師職稱的時候對這一點並不是很重視,評上了職稱的教師對教學比較怠慢,評不上的心裡不平衡也不安心教學,那麼評職稱到底對學生是好還是不好呢?評職稱的方法上是不是需要改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