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在寫作上並不是典型的學術性著作,而帶有更強的評論性質。馬克思把1848到1852的政治變更視作歷史的倒退與階級下行的前提是他將無產階級視為階級光譜最靠前的一端,而把帝王專制視為最靠後的一端。馬克思從一開始便站在了階級倒退的視角來描述了波拿巴的崛起,他在全書的最後用「魔術師」、「瀆犯」、「拿破崙的頂替者」等詞語評論波拿巴,在行文過程中經常透露出對其尖銳的厭惡和諷刺,馬克思筆下的波拿巴成為了一個令人不齒、腐化墮落的角色,代表著「渣滓、殘屑和糟粕」。
但跳出這本書,從別的角度來觀察路易·波拿巴,會發現執政期間的波拿巴實施了主動積極的對外策略,重建了法國的影響力並建立了法蘭西殖民帝國,工業革命得以在法蘭西完成,巴黎的現代化完成,民眾的生活狀況和衛生條件改善,雖然他被馬克思諷刺為「想要扮演一切階級的家長似的恩人」,但是他為法國工人帶來的利益增加和法國經濟的興盛卻是事實。了解例如波拿巴這樣的歷史人物,讀者容易受到單本圖書或單一資料的局限,被培植刻板片面的偏見,正確的探索方式應該是堅持角度的切換,利用現代人類的優勢獲得更立體、真實的見解。
馬克思是唯物史觀和歷史發展的信仰者,雖然在《霧月十八日》中波拿巴的政變被馬克思用笑劇的態度稱作「階級的下行」,但事實上路易·波拿巴看似讓歷史倒退的政變奪權本質上仍蘊含著歷史向前的道理。法蘭西坎坷的革命之路之所以在人類命運中富有那麼大的價值,正在於它提供了一個政治實驗的平臺,共和與專制、民主與君主可以多次在舞臺中央上演,這期間的反覆與坎坷正好讓每一種國家的形式在聚光燈下停留得足夠長久,以便察秋毫。路易·波拿巴政變被馬克思帶著悲觀氣質描述為階級的下行,但在他統治下的國家機器的確遏制了法國動亂的局面,從社會國家的層面來看推動了國家往前踏步,馬克思「發展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觀點,正蘊含在此中。
唯物史觀帶給歷史研究的應該是一種態度,既承認共同的事實,又接受不同視角的解釋,在尊重客觀史實的前提下,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論和解讀不按照對與錯來隔離,而根據評論者掌握的史實資料可信度來衡量。
參考資料
1.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鄭寰.《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導讀[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3.應星.事件社會學脈絡下的階級政治與國家自主性——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新釋[J].社會學研究,2017,32(02):1-27.5.馬丁·李普賽特.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特別鳴謝:陸佳怡老師、讀書會所有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