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3日,深圳飛往臺北。
參加本次遊學團的大佬們如約準時到達深圳寶安機場,短暫的自我介紹之後,我們的「班級」正式組建!他們中,有從海南海口一大早飛來的建築環境工程師,有在江西九江經營千畝休閒百果園的農場主,有多年從事農牧養殖和畜禽肉類貿易的企業家,更有對休閒農業興趣盎然準備投身一試的新農人……對於這次未知的旅程,大家滿心期待。
準備好眼睛和耳朵,因為風景很美麗,鳥鳴很悅耳。
掏出筆桿和小本本,因為知識很豐富,信息量很大。
當然最重要的是腦袋,因為創意很贊,頭腦風暴即將來襲!
抵達臺北桃園機場之後,全班一起奔赴遊學旅行第一站——「勝洋休閒農場」。它位於宜蘭縣員山鄉,是一處以水草植栽和創意休閒體驗為主題的觀光農場。員山鄉本就擁有美麗的水鄉環境,優良的水質資源為水草的種植和生長提供良好的條件,再加上農場主玩轉創意營銷,原本以鰻魚養殖為主的小小養殖場,已經逐步發展成為全臺灣最大、最專業的水草植栽場和休閒度假藝術部落,並且在2009年就獲得了臺灣十大經典神農獎。
農場入口處簡約又不失特別的水景設計,瞬間就將大家帶進水草主題的藝術天地啦。整個農場的建築風格基調並不張揚,甚至留有許多原本養殖水產的設施和景觀,卻經過著名建築師程紹正韜先生的設計和改造,將「極簡」、「情調」與「建築融合自然」的理念發揮到極致,綠色的水生植物和各種創意的綠植裝飾元素無處不在,令人心曠神怡。
接下來,農場專業的工作人員開始為大家作農場導覽。
整個農場包含水草文化藝術區、水草主題休閒區、溫室栽培區和戶外養殖區四個部分。建築部分則分為水草文化館、水草慢生活、水草餐廳等主題。
水草文化館中各種漂亮精緻的水草裝飾瓶。
水草創意商鋪中,各種迷你可愛的水草和綠植寶貝。
導覽工作人員正在為同學們介紹這些提供販售的「水草產品系」,以及如何通過它們來做整個你農場的創意營銷。
接下來,同學們在導覽小哥的引導下來到休閒區,映入眼帘的是綠色的美麗的生態水塘,大人和小朋友們正在參加各種有趣的互動遊戲,當然,主題和水是分不開的!
小盆友們拿著竹竿,在媽咪爸比的教導下釣小魚。
導覽結束後,我們來到「水草餐廳」,農場主徐志雄先生正在等著我們,一場精彩的創意分享會馬上開始。
徐先生說:「從我的父親幾十年前養殖鰻魚開始,到我們兄弟兩個從事水草種植和批發,再到農創轉型終於取得發展的今天,一路也經歷了無數的失敗、困境和探索。但是我們一直堅持創新,通過環境、產品、創意營銷的高度結合和互動,來營造讓客人難忘的體驗。」
在為我們介紹了勝洋農場的整體經營情況之後,同學們都對徐先生的執著和熱情所打動。他們紛紛積極地提出自己的疑問,並且還結合自身經營企業的實際情況,向他詢問農場發展所應該注意的問題和營銷瓶頸,徐先生都根據自己的經驗,耐心地為大家解答。
1、生態環境是基礎,「創意」開發並成功落地
傳統的水產養殖競爭條件差,經過15年不斷的探索,逐漸轉型做互動體驗式的休閒產業,農業附加值利潤率遠遠高於純產品利潤。農場圍繞小小水草,深度開發各種與之相關的創意產品。
一是「看」,即是漂亮的水草文化館和富有情調的人文藝術空間;二是「玩」,通過水草瓶子DIY、水環境中輕量的遊戲項目等,增加與客人的互動,在客人心中留下有趣難忘的回憶;三是「吃」,水草主題餐廳中的每一杯飲品,每一道菜品,都是各種可食水草品種的創意開發,用前衛時尚的水草料理抓住客人的胃;四是「學」,農場是水草的天堂,也是一個小型的水環境自然博物館,小朋友們來到這裡,就是走進了大自然的課堂。
2、產品鏈條逐步形成並完善,奠定產業基礎
由於臺灣立法嚴格限制農牧用地的開發和建設,農場的規模受到限制,所以在一邊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的同時,也不斷嘗試著建立自己的產品品牌。
一方面,農場水草養殖區中所養殖的各種品種的水草,可供水族箱等產品進入園林觀賞造景,並通過訂單銷往大陸並且出口至東南亞多個國家;另一方面,水族箱、水草瓶子、綠植盆栽等產品進駐臺灣島各大百貨商場、博物館等公共環境,並且還以「魚草共生」的創意主題參加臺灣綠色博覽會等大型活動。從而實現三產的融合,互相促進,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文化標誌。
3、特色營銷,管理成本效率最大化,實現文化升級
除了門票、產品售賣、創意休閒互動活動之外,農場的「線上」營銷也很熱鬧,通過養殖區自動化管理系統、農場官網、手機移動端、宅急送等設備和社會設施資源,可成功使產品到達終端,並擴大品牌知名度。
通過培訓並僱用見習大學生、高薪控發管理機制來降低人力資源管理成本;部分高校設置見習農場「教育費」,積極參與教育項目,可進一步減少成本。
電視、網絡等媒體到訪拍攝特色節目,通過書籍、電視、電影、音樂片、專題片等文化傳播手段,利用明星效應強化推廣,吸引更多的客人來玩。
4、創意不斷引領發展,不忘初心回饋自然
小小的水草瓶子,卻能夠承載一種心境、一個念想。它是個活著的小生命需要悉心照顧,照顧它的過程中,會將客人的心帶回這片精緻美麗的農場。
和農場一起成長,似乎是對徐先生和他的團隊一句最真實的寫照。他開玩笑一般地跟我們講述,「為了找到更多更好的產品和開發形式,我真的想破了腦袋啊,」他從一個水草植物的「門外漢」,一點點成長為一位專家了。
但是,儘管勝洋農場已經擁有了今天模樣,他們依然堅持嚴格控制遊客量。保護好這裡的一溪一塘,照顧好這裡的一草一木,將「氧氣」還給自然,我們才擁有更美好的明天。
交流和分享會在一片其樂融融的氣氛中結束,傍晚的夕陽已經在水塘和荷葉上灑下片片金光。時間秒秒飛過,徐先生送大家離開的路上,還被同學們抓住不斷被解答著各種問題。
當被問起農場未來發展的道路和他的夢想時,他眼鏡裡閃著興奮的光芒。他說,現在大陸非常盛行的家庭農園發展模式,在臺灣也同樣非常受歡迎,他打算參考這樣的思路,和大陸的同行們多做互動,一起探索和嘗試,希望「市民漁園」和「水草家庭農場」能夠成為下一個成功的創意產業,引領一種風尚,讓更多城市的人們有機會參與到最淳樸原生態的農事體驗中來,體驗務農的快樂。
作者:王雪伊
(版權歸南方農村報所有,歡迎轉發,轉載請註明來源)
第四期臺灣環島休閒農業遊學正在報名中
(了解第四期詳細情況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