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本網記者 陳鬱 攝影報導) 深秋時節,沿著海東市互助縣威遠鎮一路向北幾公裡地兒,就能到達新晉「網紅景點」——卓扎灘生態文化旅遊景區。
一進村,只見寬敞整潔的道路逶迤延伸,白牆、青瓦、紅簷的民居錯落有致,牆面整潔、道路乾淨、房前屋後一片平整。眼前的卓扎灘村如同一幅田園村居圖在眼前緩緩鋪開……
近年來,卓扎灘村圍繞高原旅遊名縣建設為契機,立足區位優勢抓發展,通過產權制度改革激活力,打造「鄉村振興戰略樣板村」,走出了一條產權制度改革+鄉村旅遊的發展新路,一舉摘掉貧困村的帽子,昔日的貧困村換了新容顏。
「我們按照村民入股、爭取項目資金等方式,先後投資1400萬元,用兩年時間建成了卓扎灘生態旅遊景區。目前景區裡有水上浮橋、兒童遊樂園、垂釣池、觀景臺等十幾處針對不同年齡、不同愛好的遊客設計的娛樂項目,很受遊客歡迎。今年,我們景區光門票收入就有705萬元,接待遊客30餘萬次。」卓扎灘村黨支部書記顏章東告訴記者。
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卓扎灘村共清查出集體資產642.02萬元,其中經營性資產160.5萬元,非經營性固定資產469.42萬元。清查經營性資源面積277.7畝。
「我們把村集體的160.5萬元經營性資產進行折股量化後,按每股1000元折股量化給了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852人,頒發股權證書468本,村裡所有人實現了由農民變股東。將村集體現有277.7畝經營性資源入股到本村的旅遊公司,發展鄉村旅遊,實現旅遊收入605萬元,帶動群眾增收80萬元。」村委會主任王懷珍說。
此外,卓扎灘還按照「村有經濟積累,戶有增收產業」的要求,將50萬元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扶貧資金入股到互助光伏電站,每年按10%比例進行分紅,每年分紅4萬元;將現有積累資金110.5萬元折股量化後投入到本村的旅遊公司,並於今年7月份召開了第一次分紅大會,共分紅100萬元。
65歲的毛永花,兒子身患腦梗塞,全家的生活都靠家裡的幾畝薄田,過得捉襟見肘。自景區修起,家裡的0.13公頃土地被流轉,老兩口也被吸納到景區當起了保潔員,月工資加起來近3000元,每天一起上下班也能相互照應。「像我這樣年齡大、沒手藝的人現在上班就在家門口掙錢,這事以前我想都不敢想。」
2016年,卓扎灘村以「村級主辦、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協會組織、自主互助」為原則,申請來70萬元政府項目投資,再加上村集體的100萬元,把原來的村委會院子改造成了老人活動中心,設立了專門的活動室、休息室、放映室、娛樂室和餐廳,讓農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在村裡實現了抱團養老。「全村65歲以上的老人有111位,平時在村裡的有70多人,自幸福院成立以來,村上組建了老年舞蹈隊,已經連續兩年參加了互助縣的網絡春晚。」幸福院院長顏廣東說。
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卓扎灘村閒置資源得到利用,分散資金得以整合,收入渠道來源不斷拓寬,鄉村自治體系更加完善,群眾從旁觀者變成了旅遊產業參與者、經營者,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農民增收步伐持續加快。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大美畫卷正徐徐展開。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 陳鬱攝影報導) 澤庫縣地處青海省黃南州中南部,全縣總面積6550平方公裡。其中,草場面積6525平方公裡,是一個純牧業縣,也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
過去,澤庫縣寧秀鄉拉格日村由於牧民採用傳統的分散經營模式,導致草原超載,草場退化,生態環境惡化,牧民生活越來困難。2010年底全村人均純收入僅為2512元,是一個典型的重點貧困村。
2017年,黃南州澤庫縣被確定為2017年度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100個試點單位之一。
2018年底,拉格日村成為澤庫縣首個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功的試點村。
2017年底,拉格日村正式啟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經過1年時間,順利完成了清產核資、人員界定、折股量化等改革任務,初步構建了「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並實現了從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到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轉型升級,成為澤庫縣首個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功的試點村。
澤庫縣經管站站長萬瑪東知說:「目前,拉格日村畜牧業發展以股份經濟合作社為載體,實行統一輪牧、統一配種、統一養殖、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分群養殖的『五統一分』經營管理方式,形成了以勞力專業分工、生產指標量化、用工按勞取酬、利潤按股分紅為主的集體經濟股份合作新模式。」
關貝是拉格日村一社社員,也是首批加入合作社的36戶之一。按照牧戶自願入社的原則,關貝家已流轉入股草場面積382.34畝,入股牲畜共24頭,其中藏羊6隻,犛牛18頭,入股資金10000元,以上生產資料及資金折合資金為11.6萬元。談及入社感受,關貝表示,加入合作社後,家裡的經濟狀況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2017年通過合作社分紅2.58萬元,從以前的兩三千到現在的兩三萬,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
除了傳統的畜牧業生產之外,拉格日村還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開辦賓館、商鋪、畜產品加工直銷店,主要解決村中大學生就業問題和閒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問題。近年來,二三產業創收逐年提高,已經成為了拉格日村牧民脫貧奔小康的脫貧產業、小康產業、幸福產業。
據了解,2018年,拉格日村合作社牧戶入社率高達98.91%,總收入達1200萬元,實現純收入754萬元,社員人均收入15330元,呈現了「牧民入社率高、資金入股率高、資源整合率高」的態勢。合作社理事長俄多告訴記者,明年,村裡剩餘的3戶牧戶也會加入到合作社,入社率將達到100%。
在拉格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的示範帶動下,澤庫縣各類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已達64家,輻射帶動非成員牧戶14587戶,有力推動了全縣生態畜牧業的發展。形成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實現村集體經濟真正「破零」,不僅增加了農民群眾的財產性收入,也增強了拉格日村牧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曾獲託尼獎的史詩英文原版音樂劇《鐵達尼號》昨晚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開演。該劇由倫敦西區原班人馬演繹,也是首度登陸中國。
音樂劇比電影更真實
英文原版音樂劇《鐵達尼號》1997年4月23日首演於百老匯Lunt-Fontanne劇院,並且早在1999年就開啟了巡演,至今已在荷蘭、德國、愛爾蘭、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威爾斯、英國、比利時、挪威、韓國等多國上演,被翻譯成日語、法語、荷蘭語、德語、芬蘭語、挪威語、韓語和丹麥語8種語言,一舉奪得最佳音樂劇、最佳音樂劇劇本、最佳配樂、最佳編曲及最佳舞美設計5項託尼獎大獎。
《鐵達尼號》首次登陸中國,第一站就設在了北京,從昨晚開始到11月24日,將在天橋藝術中心上演16場。談及本次北京演出的亮點,製作人達尼艾爾·塔倫託介紹,「兩個半小時,從水面至水底,25位演員精彩演繹126個大小人物,還要換上百套服裝,非常不容易。不同角度、多條故事線,音樂劇《鐵達尼號》細緻地捕捉歷史,多重展現平凡人的故事。而且音樂劇中的音樂非常棒,希望中國觀眾喜歡。」
詹姆斯·卡梅隆執導的電影《鐵達尼號》1997年在中國獲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讓中國觀眾對泰坦尼克事件非常熟悉,但導演託姆·薩瑟蘭認為音樂劇和電影有很大的差別:「兩者的故事背景是一致的,但音樂劇比電影更真實。音樂劇來源於真實的歷史,採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刻畫不同社會階級的乘客和船員之間的真實故事,劇中每個人物都對應了真實的歷史人物。音樂劇帶給大家的是沉浸式體驗,你在看前半部分的時候可能都會忘記船撞上冰山沉沒的結果,完全跟故事中的人產生共鳴。」
倫敦西區的原汁原味
薩瑟蘭介紹,音樂劇《鐵達尼號》在2016年從倫敦西區開啟新一輪世界巡演,今年更是趁著泰坦尼克事件發生百年的時機首度來華演出。這一次將展現倫敦西區金牌製作班底的高品質。
與此同時,首次來華的演員陣容也非常耀眼,很多「卡司」都是西區音樂劇圈的戲骨級音樂劇演員,如曾在音樂劇《悲慘世界》中飾演冉·阿讓的詹姆斯·甘特以及飾演德納第的格雷格·卡斯提格裡奧尼,在音樂劇《沙漠妖姬》中飾演伯納黛特的西蒙·格林等。
主題曲不是《我心永恆》
媒體見面會上,劇中的演員們展演了音樂劇《鐵達尼號》中的精彩片段——大合唱《天佑鐵達尼號》和男女對唱《把我的手放在你的手心》。不過,音樂劇中並沒有人們熟悉的電影版主題曲《我心永恆》。
薩瑟蘭認為,音樂劇《鐵達尼號》使得久遠的故事變得觸手可及,即便已知結局,但仍能讓觀眾沉浸其中,像親臨故事現場一樣體驗那些驚心動魄的時刻,探尋沉沒前的每一個微小的人類命運,感受最接近真實的夢之隕落。
文/本報記者倫兵田婉婷
統籌/劉江華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