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鴨系列之二:
北京烤鴨,又稱北京片皮鴨。出身相當不平凡!
一,起源
北京烤鴨做法源自金陵片皮鴨。金陵片皮鴨在(南京)宮廷御膳房裡的御廚製作之下,手法和工藝至臻至熟,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公元1421年)時候,烤鴨的技術也由南往北遷徙,並且從紫禁城漸漸傳到民間。從此,「烤鴨」的吃法和製作工藝得以發揚光大,平民百姓也能吃上這道美食了。
所以說,明成祖朱棣是烤鴨北傳第一人!
二,改良
到了清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對於烤鴨的喜愛更甚。據《五臺照常膳底檔》記載,乾隆皇帝曾經在十三天的飲食中吃了八次烤鴨!所以,時人有云:「京師美饌,莫妙於鴨,而炙者尤佳!」
皇帝都那麼愛吃烤鴨,御膳房裡的御廚們更加不敢懈怠了。尤其是對於養鴨極其講究,要知道,乾隆六下江南,吃盡天下美食,妥妥的一個頂級吃貨!一個不滿意,身家性命都難保。
大家都知道,肥美而肉質細嫩的鴨是烤鴨徵服饕餮們的致勝法寶。原來金陵片皮鴨用的「高郵鴨」在這個細節上有所欠缺。於是,「填鴨」這個飼養方法應運而生。據光緒年間《順天府志》記載:「有填鴨子之法,取毛羽初成者,用麥麵和硫磺拌之,張其口而填之。填滿其嗉,即驅之走,不使之息,一日三次,不數日而肥大矣。」
三,改進
開始的時候御膳房採購鴨子在民間,而填鴨子的技術尚在摸索當中,有很多飼養鴨子的人方法不掌握,鴨子填食不但不肥,反而變瘦,或者填過量,鴨子死多半。這樣一來,烤鴨的原料-鴨子品質就不能保證,於是,為了保障宮廷膳食需要,皇宮就決定將養鴨和填鴨的技術由朝廷來解決。
在京西的玉泉山圍地飼養白河鴨,這裡水源充足,又可以抵禦西北風,還有冬天不結冰的泉水供應。並且進一步改良和完善填鴨技術。嚴辰《北平風俗雜詠》很詳細地把填鴨的過程寫出來了。就這樣,一個肉質優良,脂肪囤積多,肉嫩皮細的新品種鴨子就產生了。於是「北京片皮鴨」聲名遠播,再也少人提起「金陵片皮鴨」了。
現在很多人說填鴨不人道,這樣強灌強填鴨子進食。鴨子有快樂嗎?這樣恐懼之下的鴨肉能好吃嗎?但是在那個時候,這是保證北京片皮鴨質量的法寶。所以,在這個填鴨技術在民間傳播之後,著名的「便宜坊」和「全聚德」都以此鴨來招攬客人,都是烤鴨的製作工藝,但是,噱頭卻變成了填鴨。在這個時候,北京烤鴨就等同於北京填鴨!
北京烤鴨脫胎於金陵片皮鴨,但是顯然已經是2.0版本了,因為不但是飼養方面的改進,燒烤方法上也改良了,大家都知道,金陵片皮鴨的手法是「手摝」式,而北京烤鴨是「敞爐」式。這樣使得產量大大提高,並成本大幅,利於民間進一步傳播!
四,製作
北京烤鴨的加工方法和金陵片皮鴨的加工大同小異!
1,取內臟
這個和金陵片皮鴨一樣,都是右翼開口取內臟。
2,開頂
用禾稈草或者竹筒頂起內腔。使得鴨身看起來飽滿,並堵住鴨肛門。
3,燙水
用滾水淋燙鴨身,使鴨皮收緊。再放冷水中漂冷。
4,上色,晾皮
現在有很多廚師都偷懶了,直接在燙淋鴨身的時候就在水中加入糖,一邊淋一邊相當於上色了。很少有廚師再單另塗糖漿(水)了。然後用鉤子勾著晾乾皮,還可以用強力風扇吹,使之快速蒸發水分。
5,灌水,燒烤
上爐烤之前灌滾水,然後掛入預熱好的爐中,講究的都是用果木烤,現在大街上的烤鴨店都打著「果木烤鴨」的招牌。在烤製成棗紅色的時候,就成了!
至於說烤鴨配什麼料?蔥絲,黃瓜絲,甜麵醬,荷葉餅。
敬請期待烤鴨系列第三集!
烤鴨系列之一,傳統金陵片皮鴨說:南北的風味差異都是出自我啊
吃在銀川:早餐,是銀川人起床的動力所在,你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