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成長」擴大舒適圈,待在學習圈,遠離恐懼圈

2020-12-25 溫清河2020

NO.148

字數:2005

關鍵詞:成長三個圈兒

1.

你讀《反脆弱》會讓你明白槓鈴策略有多重要,你會有意識的去增強自己的反脆弱能力,你同樣會明白冗餘備份的重要性。

創業肯定是有風險的,但打工的風險比創業更大。

裁員,是對上班族最大的風險,你問自己一個問題:當有一天公司不要你了,你的收入來自哪裡?

這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實際問題,你會長時間找不到工作(一個稱心的工作),可能一個月,可能兩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我意識到了這樣的風險,所以,要開始不斷的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在我看來(職場人視角),應對風險的能力有三種比較重要:社交資源、專業技能、躍遷能力

社交資源

如果你失業了,但你在工作期間積累了足夠好的人脈,可能會比較快的通過這層關係找到新的工作。

專業技能

是你的核心技能,是決定著你能否快速做出成績而不被pass的關鍵因素,他也和你的升職加薪有直接關係,體制外的你總不能靠著關係升職。

躍遷能力

是一種通用的綜合能力,包含了學習能力、自控能力、執行力、思維能力等等,你可能不需要全部都擁有,但應該儘早讓自己擁有這種能力。

2.

成長必然包含了學習,而學習是天生的具有反人性的因素,因為學習需要動腦子,需要思考,而很多人並不喜歡去主動思考,通常,不喜歡動腦子的人,都是腦子比較簡單的人。

成長有三個圈,分別是:舒適圈、學習圈、恐懼圈

為什麼說最外層是恐懼圈呢?因為這裡的東西是你認知之外的知識,你因為不懂,所以會更容易陷入焦慮中。

第二層學習圈是你正在或者打算要學習的能力。

最核心的圈層是你已經學會的技能,屬於非常熟練的範疇。

那麼,我們根據這個圈層可以看得出來,你最應該待在學習圈,這是你目前能力所能夠接觸到的東西。

恐懼圈在能力之外,無法掌控,所以暫時先不要去觸碰。

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待在舒適區裡?

舒適圈是已經掌握的能力,你完全沒有必要再待在裡面,如果你長時間待在舒適圈裡,你會沉浸這樣的狀態中,因為你的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你遇到問題已經能夠輕而易舉的解決,能力上已經無法再突破。

待在舒適圈的行為和想法是順應人性,懶惰已經深深的烙印在了我們的基因裡,稍微有點複雜的問題,我們不願意去思考和解決,每個人都抱著「能偷懶就偷懶」的思想去行動。

所以,要成長,我們最應該待在學習圈裡,這樣的目的是不斷擴大我們的舒適圈,我們掌握的東西越多,舒適圈就越大,而我們又並不沉浸在舒適圈,而是在不斷的擴大它,這樣持續下去,我們就會一直處於成長狀態,這就是《刻意練習》和《終身成長》。

上面講的是成長的邏輯,通過學習不斷擴大我們的舒適圈,一步一步的把恐懼圈掌握並更新,即擴大舒適圈,待在學習圈,遠離恐懼圈。

查理芒格和巴菲特等等一些厲害的人,就很清楚這一點,從來不在能力之外的範圍去嘗試,因為看不懂。

3.

你可能會問:有什麼實際可以操作的動作來執行嗎?

沒有捷徑和工具可言。

靠自己的自律、自信、自知。

我的建議是,你起碼要做以下事情,如果你想要成長的話

學會制定計劃

你需要制定一個學習計劃,沒人可以幫你,除非你有一個很厲害的朋友能夠一對一幫你做職業規劃方案,次一點的方法就是去套用通用的成長方法論,但最終還需要根據你目前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學習計劃。

學會「冷漠」和獨處

你沒看錯,儘量讓自己獨處,智商越高的人,越喜歡獨處;ktv就別去了,酒肉朋友能不聯繫就不聯繫,能拒絕邀請就拒絕,推掉沒必要的娛樂聚會。

學會分配時間和精力

別玩遊戲,少刷短視頻,少刷新聞資訊,少追劇;你不必嚴格要求自己什麼時間看什麼內容(我以前早上看資訊,晚上深度閱讀雜誌或者書籍),但你起碼每天都要去執行。儘量控制自己的業餘時間,深度學習2小時左右可以適當的娛樂下,讓大腦輕鬆輕鬆,我說的輕鬆是指不用做思考工作,閉目養神或者看一些搞笑的短視頻都可以。

學會模塊化思維

很重要,根據你的計劃,你給自己多少的期限要學習什麼內容,比如,我給自己的時間是一個月來學習和了解系統思考的知識,那麼,我這一個月至少80%的學習內容都會圍繞」系統「。

如果你能找到一個很厲害的人來輔導你,將會事半功倍,我雖然沒有給同事說我的成長方式,但每一次遇到問題我都會盡力用思維引導的方式去幫他們解決或者讓他們自己解決;

這樣的方式是非常厲害的,猶太人的家庭教育就是以引導為核心,他們不會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通過提問和思考的方式來讓你主動去思考。

當然,很多人還不明白「思維引導」的重要性,導致你在給對方講的時候會不理解對方的用意,即使你給對方講了這樣做的道理,最後可能會得到一句:你麻不麻煩…

如果你想培養某個人,最好不要直接幫他解決問題,儘量通過引導方式放對方主動思考,如果你用這種方式他覺得你太小氣,或者埋冤或者情緒化,那就放棄吧,這個人不值得你去花心思培養的。

一定要養成閱讀的習慣,有問題一定要主動去尋找解決方法,我說的是先自己動手,實在不行再找人請教。

前段時間看系統方面的書,發現書中的一個觀點解決了我另一個問題,深有體會,多讀書總是好的。

/溫清河(wenqinghe2020

相關焦點

  • 如何心安理得地在舒適圈呆很久?
    02做個普通人,在舒適圈裡自由呼吸,想想還挺幸福的。不過要做到在舒適圈裡一直安逸,也並非一件易事。教育學中的舒適圈理論認為:人長久待在舒服的環境下,會因為生活安逸而不想動腦筋;但若把人帶到比較險惡的環境,人經歷了挑戰和痛苦,反而會變得成熟。
  • 跳出舒適圈,堅守能力圈
    1.認識舒適圈美國心理學家諾爾.迪奇將學習和改變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最近幾年提出的舒適圈的概念源於「舒適區」的概念。對一個人來說,如果一直學習對自己沒有難度的知識,或者經常做得心應手的事,隨著時間長了就很容易停止成長,一旦不進步,這就處於舒適區的狀態。人生來就是要創造價值的,不管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總有一個在路上。而最理想的狀態莫過於處於學習區,學習具有挑戰性的內容,稍有壓力,讓自己的行為和精力都達到最佳狀態。然而,一段時間後,學習區會慢慢變成舒適區,人也隨之成長。
  • 跳出心理舒適圈去吃苦,真的有必要嗎?
    」精華回答By 壹心理答主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就沒了上進心和欲望,躲在舒適區只想安逸地生存?成長並不一定要在吃苦中才能獲得,心理醫生治療嚴重的抑鬱症患者,用的不是什麼挫折教育,而是愛、理解、鼓勵和抱持。世界上沒有人甘願做一個失敗者,沒有人不渴望成長,但只有從愛和安全感中才能獲得向外探索世界的勇氣。
  • 舒適圈是什麼意思,我們應不應該走出圈?
    我們為什麼走出舒適圈,就算是奮鬥不也是為了舒適嗎?舒適區不是真的舒適,而是表面的舒適之下潛藏著大到你無法承受的風險。在舒適區中的生活不僅隱藏了危機的存在,更重要的是麻痺人心,讓其中人主動放棄了自我修煉,一旦遭遇風險,連掙扎的力氣都沒有。
  • SA圈到底是個什麼圈?
    而SA圈一詞進入我的視野確實也被貼上了「亞文化」標籤。起因是這樣的。先是在某個窮極無聊的晚飯後,我例行刷熱搜,一個陌生的、調性奇特的詞出現在我的熱搜榜單裡:SA圈。或者,我們可以認為,所謂SA圈,是一個以「學習」為主題的「同好」社區,包括但不僅僅限於學習。在study account裡,大部分內容呈現的狀態都是美貌與智慧並存。
  • 跳出舒適圈 需要多一點勇氣
    但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跳出舒適圈,最新一期《幻樂之城》裡,觀眾不難發現大張偉強調自己的「綜藝感」,作為導演的伊能靜則強調自己想要的是「電影感」,兩人都想堅持自己的「舒適圈」。其實,堅持舒適圈或跳出舒適圈,只是個人的不同選擇。不過,要想尋找人生更多的可能,還是需要多一點勇氣,「去闖吧」。
  • 從「我的購物單」到好物推薦再到同好社區,微信的「好物圈」為什麼...
    所以,好物圈也是一個短時間內調整最多的產品。從最初整合小程序購買記錄的「我的購物單」,到基於社交關係進行好物推薦的「好物圈」,再到最近主打基於垂直領域的「圈子」功能的同好社區,好物圈經歷了多次重構。關於好物圈有兩件還有意思的事:剛上線時,就有傳言稱「好物圈是馬化騰親自抓的項目」,但最近有知情人士告訴知曉程序,這個傳言並不屬實;另外,好物圈最新的 slogan 已經改成了「記錄藝術的生活」,但就在去年,張小龍還在暗諷抖音,「有產品說記錄美好生活,但生活其實是不美好的」。
  • IMC心理圈
    如果您感覺和IMC有共鳴,和IMC群體是一類人,確實想提升內在實力,武裝自我,解決一系列問題,而且,有為學習成長付出一點成本的自我擔當,那麼,可以關注以下兩個渠道。一個渠道是千聊的「石勇心理直播間」。講了很多,性格,心法什麼都有。進去聽就OK。
  • nice首發「鞋圈黑名單」向假貨販子正式宣戰!
    作為球鞋和潮品交易的頭部電商平臺,nice始終致力於推動平臺及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讓用戶能夠在公平、透明、高效的環境中交易、交流。近日,nice又有大動作,針對球鞋行業對消費者傷害最大的假貨問題,首次推出「鞋圈黑名單」,不得不說真是對用戶和行業的重大利好,一起來看看吧!
  • 敢於跳出「舒適圈」,你就贏了
    跳出生活的「舒適圈」,讓精神富足生活中,布滿了考驗,布滿了壓力。常常讓人想要躲在舒適圈裡,安逸的生活。我們常常以為的「舒適圈」,其實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有人替我們在前方擋風遮雨。人活一世,學會跳出事業的「舒適圈」,不斷調整事業的高度,挑戰自我,不但能實現財富自由,而且還能贏得真正富足的生活,走進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
  • SA圈到底是個什麼圈?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SA圈,Study account的縮寫,這股風潮追溯起來,最早應該是來自ins,和study with me、study motivation以及study gram等一本同源。它們都是打卡日常學習動態,分享學習心得以及筆記的地方。或者,我們可以認為,所謂SA圈,是一個以「學習」為主題的「同好」社區,包括但不僅僅限於學習。
  • 別折騰,跳出舒適圈,才是人生最毒的雞湯
    很多人因此盲目跳出舒適圈,去嘗試沒有了解過的領域。網上有太多的故事,因為看現在的工作或是生活沒有發展,於是就跳出舒適圈,漸漸小有成就。很多人看到後,也選擇學習故事中的例子,離開舒適圈。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摔了一個大跟頭,反倒不如呆在舒適區中。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跳出舒適圈亦是如此。可是說它是,人生最大的「陷阱」,願你別輕信。01現在有一個理論,就是如果你活的領域非常了解,十分舒適,說明那並不是一件好事。
  • --學習圈
    我們年級採取了單人完成任務的方式,每個人完成了一份班級調查,最後匯總到了高校長處,由高校長把七八年級完成的調查綜合在一起,向學習圈交出了我們的班級調查。令人略感失落的是,可能是因為疫情的影響,他們無法正常按計劃開展學習圈活動,所以我們的學習圈內暫時只有我們交上了班級調查,其他學校如石沉大海,杳無回音。學習圈的負責人先生對我們表示了歉意,並把我們轉移到了另外一個學習圈裡。
  • 除了「舒適圈」,這三個圈也正在偷偷毀掉你……
    之前我寫過一篇關於HR舒適圈的文章,今天我們來聊聊除了「舒適圈」,還有哪些圈圈會限制HR的發展,阻礙我們向更好的自己邁進呢~缺少跳出當下「社交圈」的勇氣每一個HR都生活在一和圈子裡,我們所處的社交圈,日常交往的人,在很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行為、思想與認知。在當今社會,個人的人脈是很重要。
  • 你還在為擴大自己的交友圈發愁嗎
    上學時,以學業為重,交際圈以學習交流或擁有相同的興趣愛好為主;工作後,以部門之間的工作交流為主。基於擴大人脈在困難時可尋求幫助的想法,很多人想擴大自己的交友圈。但是,擴大了朋友圈,擁有了上千好友,真的可以在關鍵時刻得到幫助嗎?其實不然,圈子不在大,舒服便好。
  • 字母圈.mp4
    你有過被字母支配的恐懼嗎?比如zqsg、u1s1、pljj、bjyxszd、nssd、nbcs、xjm、dbq……不同的縮寫頻繁地出現在你的視野範圍內,但你就是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一臉問號的背後是被時代拋棄的恐懼。
  • 走出舒適圈,嘗試新事物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舒適圈」,是指一個讓你感到安全、舒適、沒有壓力的地方或情境。聽起來不錯,很平靜,不是嗎?誰不願意一直住在這樣的地方呢?不幸的是,如果你從不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你就永遠不會成長。離開你的舒適區,儘管有時會讓你感到不舒服和壓力,但如果你想成長,這是必須的。養成儘可能多嘗試新事物的習慣。
  • 被diss的《離人愁》撐起古風圈半邊天?
    如果《離人愁》讓你愛上了古風、你想順藤摸瓜聽別的古風歌曲:1.你知道什麼是「古風」歌曲嗎?什麼才是「古風」呢?2.「古風」圈小眾嗎?3.誰算古風歌手呢?4.如果你信普通聽友的,在「古風」圈,哪首歌火?哪些人火?5.如果你信古風發燒友的,在「古風」圈,哪首歌火?哪些人火?
  • CIFF廣州|「設」交圈:螢火蟲「博物館」拾愛十城
    有趣好玩的設計活動,時尚新穎的設計特展,高端權威的設計大獎,還有眾多設計大咖、新銳設計師傾情參與……第47屆中國家博會聚焦「設計引領」,深度打造CIFF「設」交圈系列活動,一場的潮流設計之旅即將精彩開啟。
  • 都說要跳出舒適圈,跳出來為什麼更迷茫!想好這三個問題在跳!
    後來又出來了「舒適圈理論」說到:人長久待在舒服的環境下,會因為生活安逸而不想動腦筋;但若把人帶到比較險惡的環境,人經歷了挑戰和痛苦,反而會變得成熟。說白了,舒適圈就是自己舒服或者習慣的環境,這個環境可以是工作,可以是人脈,可以是場所,可以是某個人!所謂跳出舒適圈,要麼為了自己更好地發展,要麼為了自己磨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