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認識舒適圈
美國心理學家諾爾.迪奇將學習和改變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最近幾年提出的舒適圈的概念源於「舒適區」的概念。對一個人來說,如果一直學習對自己沒有難度的知識,或者經常做得心應手的事,隨著時間長了就很容易停止成長,一旦不進步,這就處於舒適區的狀態。
人生來就是要創造價值的,不管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總有一個在路上。而最理想的狀態莫過於處於學習區,學習具有挑戰性的內容,稍有壓力,讓自己的行為和精力都達到最佳狀態。然而,一段時間後,學習區會慢慢變成舒適區,人也隨之成長。隨著舒適區的不斷增大,一部分因超出自己能力範圍過多而引起心理不適的恐慌區也會相應的變成學習區。如此反覆,你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強,你的價值也就越來越高。
2.認識能力圈
巴菲特曾說:自己的成功之道是在能力圈內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所謂的能力圈,其實就是一個人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學習,建立起來的真實的能力範圍。
我認識一個93年的小姐姐,她在初踏入社會的時候在給別人賣衣服,老闆不僅有服裝店還有一個花店,隨之學會了搭配,渠道,也利用空閒時間學習了花藝,幹了一年多的服裝銷售後,她發現比賣衣服更暴利更有檔次的更感興趣的是做花藝,於是就在花藝圈子裡學習了2年。自己覺得學習的差不多的時候,開了一家門店,包花的手藝很是稱讚,時間久了,她還開了花藝培訓班,攝影培訓班,把花藝做到極致,現在很多周邊花藝界的同行都知道她,愛花的欣賞者也是絡繹不絕,她的客戶一是自己的口碑宣傳,二是老客戶介紹。
其實,我們不必要樣樣都會,十全十美,只要認識自己是能力圈邊界並不斷深耕,一定會發出自己的價值。事實上,跨科學思維教會我們學習更多的核心知識,但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無限的跨科學,從而各領域的知識都去學,而是要和能力圈結合起來,找到自己最擅長的區域。
3.跳出舒適圈,堅守能力圈
在熟知舒適圈和能力圈之後,我們該如何去做呢?要走出去,要行動,也就是所謂的實踐。要想找到自己的能力圈,就要去嘗試,學以致用時,就會明白自己身在舒適圈還是能力圈,還能突破多少。
我在大學時讀的是企業管理,在參加工作之後,進入營銷型公司,到了真正行動的時候,才發現大學學的企業戰略,營銷規劃大部分都是紙上談兵,根本無法為我所用。我遇到的問題,比如怎麼做營銷推廣方案,怎麼找到目標客戶等,這些大學老師統統都沒有教過,這些問題,只有自身通過實踐,邊做邊學,積累經驗,才能發現自己的能力圈邊界,職場越豐富,價值越高,說的就是我們多參與實踐。
即便過去或是現在對我們所學的專業不感興趣,即便自己心儀的行業與專業不對口,不用彷徨,我們要做的是不斷實踐,找出自己擅長的部分,並把這個部分圈起來,成為你能力圈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