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說要跳出「舒適圈」,仔細想想你覺得對嗎?

2020-12-22 和你談談感情

總有人說跳出「舒適圈」,仔細想想你覺得對嗎?

請點擊輸入圖

01

有一期《奇葩大會》,一個叫冉高鳴的選手貢獻了一段大型尷尬表演。

彼時,他已經在綜藝圈小有名氣,相對於其他參賽選手有著更豐富的綜藝表現力和語言表達力,是最有望脫穎而出的選手之一。

但是舞臺上的他窮盡本領,卻用力過猛,幽默變成了諷刺,讓導師高曉松大為光火。

眼看晉級無望,他吐露心聲,說出多年來主持出身的自己深陷焦慮之中,嘗試各種工作,甚至危險的噴火表演。

當年看到這裡時,我還是未經世事的學生,總覺得冉高鳴很矯情,並不為他的袒露動容。

現在想來,他的慌張和用力無不讓人心疼,是我們這焦慮的一代人的縮影。

02

前段時間,在北京工作的同學田澄來濟南出差,因為返程趕上了出行高峰,就留下來約我們幾個本地的好友小聚。

難得人聚得齊,一行人在ktv唱到沙啞,然後找了間甜品店各自聊聊近況。田澄的故事最多,她最近剛剛跳槽,換了畢業以來的第三份工作。

正聊得興奮,她突然嘆了口氣說:「好久沒這麼頹廢了,玩了兩個整天,感覺有點焦慮,心裡不踏實。」

所有人都默契地看著她,發出「噫——」的聲音,像到了德雲社專場。

在同齡人中,田澄是那種既有天資又肯吃苦的優秀。現在,優秀的人正享受著難得的清閒捨不得離開,又為浪費時間如坐針氈;明明有所成績,又備受自我質疑的煎熬。

「我如此克制自己不依賴舒適圈,讓自己變得更好,可為什麼心裡一點都不踏實?」

「那,怎樣算是變得更好?」

是自己心目中的更好,還是別人眼裡的更好?是已有的收穫,還是不停地追求?

田澄猶豫了一下,一時沒有回答。

世界像是一個大型焦慮售賣機,戳破了一些膨脹,也將更多的人裹挾其中。奮鬥時替自己委屈,消遣時恨自己頹靡。

不知這是不是「更好」本來的樣子?

03

我跟田澄關係不算親密。她是一個把勵志當成人生信仰的人,朋友圈狀態永遠是灑雞血一般的鬥志昂揚,人也總是停不下來,忙碌於各種學習、活動和社交。

或許正因如此,她總給我一種不真實的距離感。就像有一個人一直在前面喊著口號奔跑,你本想在後面閒庭信步,卻不由得被嘹亮的聲響和圍觀的讚賞吸引,不知不覺就亂了陣腳。

這樣的生活無疑充實,可忍不住的抱怨又總是出賣她——在強迫自己逃離舒適圈的路上,她並不快樂。

田澄有著衝鋒式的成長過程,她的母親是重要的幕後推手。田澄曾經說,從小到大的考試,如果她是第一,一切雲淡風輕,如果掉下榜來,必定是一番痛斥。

還有琴棋書畫十八般武藝,只要母親覺得有用的,都要讓她嘗試過,最好考出證書,留待將來可能的用武之地。

母親要求她做一個有憂患意識的人,永遠看到自己的不足,永遠看到別人的長處。

對她來說,滿足已有的成就,就是最大的風險。長期的壓力影響下,哪怕多一點娛樂都會讓人感到愧疚和自責。

眼前的一定是不夠好的,一定要走出去,去北上廣,去國企,去跳槽,去創業。

可是,都說走出舒適圈,誰又能為舒適圈外的生死艱險負責?沒有人安慰過一顆疲憊不堪卻依然自卑的心,告訴它即使走得慢一些,也不算差。

何炅安慰失敗的冉高鳴:「你的努力讓所有人看到了,甚至看穿了,是時候學會舉重若輕了」。

是時候學會舉重若輕了。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歷經火煉變身鋼鐵。一次次強行逃離,就像一次次將自己連根拔起,不知歸宿,更不知自己究竟能根深何處。

04

近幾年,舒適圈被各種勵志文瘋狂diss,似乎追求穩定就是不思進取,享受當下就是自暴自棄,只要是體制內,就必然等同於沒理想、沒趣味,在無聊中終老。

正能量以鼓舞之名,揮動著辮子驅趕著我們,只要慢下來,就會被打下恥辱落後的印記。

當人生的價值被一套尺度定義,所謂贏家也就越來越面目統一。

可如果你回頭,就一定會發現,沒有無緣無故的抵達,所謂舒適圈,分明曾是自己一石一瓦築起的港灣。

我也一度深受舒適圈理論的蠱惑,覺得安於現狀猶如溫水青蛙,若活得精彩,就要敢於折騰、不斷折騰,翻得起水花、留下痕跡,不管是吻痕還是傷痕,才不枉年輕奮鬥過一場。

實際上,存疑的不是舒適本身,而是本身不夠舒適,不足以應對未來世界的變化,抵禦不了潛在的危機,撐不起自己想有一番成就的野心。

跳出舒適圈不是為了自虐,而是為了找到人生的平衡點,既能享受收穫的喜悅,也能體會追求的快感。如果這個平衡點在圈內就可以找到,何必冒著水土不服的風險,一次次進行推翻和重建?

在選擇與選擇之間,我們不是溫水青蛙,我們是井底之蛙。若要看見更大的世界,不必跳入另一個井裡,而是開疆拓土,打造真正的舒適圈。

然後有一天,你抬起頭發現,蒼穹之上,既見明月,又見星空。

本文作者:衷曲無聞,喜歡的話,點個關注

相關焦點

  • 跳出心理舒適圈去吃苦,真的有必要嗎?
    總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但實際上沒有人可以要求別人一定要走出舒適圈。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屬於自己的,無論過得怎麼樣都和別人無關。那些鼓吹奮鬥鼓吹吃苦的人,或許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心地善良,也許他們只是為了掙錢要販賣焦慮促使你購買他們兜售的課程,或者為了讓你乖乖聽話加班加點為他們的理想努力奉獻。
  • 敢於跳出「舒適圈」,你就贏了
    如若,想要真正舒適與自由的生活,我們唯有不斷去努力,不斷去奔跑,不斷體現自我價值。人活一世,敢於跳出「舒適圈」,你就贏了。我們常常以為的「舒適圈」,其實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有人替我們在前方擋風遮雨。人活一世,學會跳出事業的「舒適圈」,不斷調整事業的高度,挑戰自我,不但能實現財富自由,而且還能贏得真正富足的生活,走進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
  • 跳出舒適圈,除了你,你還有什麼
    在《我就是演員》中,對於佟大為挑戰夏洛的角色,姜思達的評價是「當我們在強調說脫離舒適圈時,脫離舒適圈的第一反應,就是不舒適。」有人說不舒適的只是自己,可就像佟大為的表演讓觀眾不舒適一樣,跳出舒適圈的職場人,也會讓他們的工作不舒適。工作也有它的舒適圈,且沒有人有能力讓它跳出來。
  • 跳出舒適圈,堅守能力圈
    對一個人來說,如果一直學習對自己沒有難度的知識,或者經常做得心應手的事,隨著時間長了就很容易停止成長,一旦不進步,這就處於舒適區的狀態。人生來就是要創造價值的,不管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總有一個在路上。而最理想的狀態莫過於處於學習區,學習具有挑戰性的內容,稍有壓力,讓自己的行為和精力都達到最佳狀態。然而,一段時間後,學習區會慢慢變成舒適區,人也隨之成長。
  • 都說要跳出舒適圈,跳出來為什麼更迷茫!想好這三個問題在跳!
    這是個很尷尬的問題,聽別人說,人不能一直活在舒適圈,自己就巴不得的跳出來,想證明自己離開舒適圈也可以活的挺好,結果,出來之後,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和自己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不但沒證明自己,還陷入了迷茫的境遇!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思考幾個問題;什麼是舒適圈?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如何跳出舒適圈?
  • 聽說你要「跳出」舒適圈?呵呵
    隨著各種勵志書籍的流行,「心理舒適圈」開始變為眾矢之的,似乎停留在舒適圈就意味著這個人不求上進、虛度年華。雖然沒有心理學意義上的嚴格定義,跳出「心理舒適圈」卻成為各種雞湯文中用來說服大家去經歷苦難、追求成功的必經之路;仿佛舒適圈就是一個失敗圈。
  • 如何心安理得地在舒適圈呆很久?
    你覺得我在舒適圈過得挺慘的,殊不知,我在舒適圈活的真的挺好的,和熟悉的人做朋友,做得心應手的工作,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嗎?花了好大力氣才走進來,現在你叫我跳出來,是在搞笑嗎?是的,你沒看錯。這屆年輕人,在經歷非典,金融危機,新冠肺炎……之後,已經越來越不信跳出舒適圈,才能改變人生這碗雞湯了。他們更堅信,跳出舒適圈是個坑,那意味著再也回不去。現在要想佛系青年們改頭換面,不如贈他一句,人生苦短,只願平凡。
  • 圓夢心儀大學,跳出"舒適圈"|只有奮鬥和拼搏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有人畏懼上山路途的曲折,選擇了平坦的路,有人想要欣賞山頂的景色,所以勇往直前。遇事被困難擋住,行動就會像關在鐵籠中,舉步維艱。掙脫思想上的束縛,給自己能放開手腳的空間,或許收穫前所未有。許婕——考研or支教?我選後者!到了大三,許多同學都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要考研嗎?浙江樹人大學的許婕同樣也認真思考過。
  • 跳出舒適圈 需要多一點勇氣
    但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跳出舒適圈,最新一期《幻樂之城》裡,觀眾不難發現大張偉強調自己的「綜藝感」,作為導演的伊能靜則強調自己想要的是「電影感」,兩人都想堅持自己的「舒適圈」。其實,堅持舒適圈或跳出舒適圈,只是個人的不同選擇。不過,要想尋找人生更多的可能,還是需要多一點勇氣,「去闖吧」。
  • 專升本學習中需要跳出舒適圈,看看下面是你嗎
    當今時代 信息瞬間萬變,需要無時不刻學習,必須要不斷跳出「舒適圈」,才能獲得更好的成長。但很多人都做不到,很多想考統招專升本的小夥伴,只嘴上跑火車,行動上卻不願跳出舒適圈。看看下面是不是你!01、找藉口冬天到了,從醒來那一刻開始,不願從溫暖的被窩起來,覺得是床封印了你,讓你不能認真學習。
  • 勇於跳出舒適圈,去做讓自己更好的事
    視頻裡,演講者說:很多人告訴你去做喜歡的事,而我不覺得你們應該做讓自己開心的事,你們應該要做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事。「跨出你的舒適區,做一些讓你害怕、辛苦、但長期下來會得到收穫的事」……整個演講的內容振奮人心,引人向上,充滿著積極的鬥志。演講者鼓勵聽眾跨出舒適區,不要懼怕失敗,去做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事,雖說雞血感太強,但他說的還真是事實。
  • 跳出舒適圈會害了你
    有一天他卻跟我訴苦,說自己明明很努力了為什麼感受不到提升,很多事情都下定決心並且付諸了行動。每天過的都很充實,但就是覺得少了點什麼。我問了他你都做了什麼事情,他說自己每天都會看書,健身,努力工作。02舒適圈內的主動長時間的練習與提升大部分是低效的。在看書的時候會挑自己喜歡的看,會看完就忘掉了,就算讓你重複一下書裡的內容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 「跳出舒適圈」是一個盲目跟風事件嗎?
    一時間,「是否應當跳出舒適區」的話題又引發了眾議。支持方:願意挑戰不擅長領域的人,勇氣可嘉,值得學習。反對派: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不好嗎?為何非要跳出舒適圈呢?賣了也不妨礙雷軍年紀輕輕就進入「個人財富自由」的舒適圈,但是他非要跳出去。雷軍仍每天只睡4小時,拼命在金山工作,2007年金山成功上市,雷軍也終於實現了「上市後幫員工分股」的諾言。上市後,在本可就此享受人生時,雷軍再度跳出舒適圈,進軍手機行業——做手機。
  • 跳出舒適區,真的就不會再焦慮了嗎?
    今天有一閨蜜跟我說:「她因為年紀大了沒有結婚,沒有男朋友,被單位裡一個90後小男生擠兌,那個90後男生直接指出造成她大齡未婚主要原因是她一直活著自己的舒適區,不肯改變,所以造成她工作沒有起色,生活沒有變化,感情沒有任何進展,我的這位閨蜜聽完覺得很委屈,卻又覺得90後小男生說的有道理
  • 別折騰,跳出舒適圈,才是人生最毒的雞湯
    時間久了,你就會被這個時代拋棄。所以,每個人都被這個詞所困擾,甚至引發了很多人的焦慮情緒。很多人因此盲目跳出舒適圈,去嘗試沒有了解過的領域。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跳出舒適圈亦是如此。可是說它是,人生最大的「陷阱」,願你別輕信。01現在有一個理論,就是如果你活的領域非常了解,十分舒適,說明那並不是一件好事。只有離開舒適的溫床,到處挑戰自己的能力的地方,才算是正常的生活。
  • 讓你跳出舒適圈的人,都是耍流氓
    這在一般企業看來,就像是一個田徑運動員,突然說要練遊泳了,遊得還特好,沒過幾天又說要跳傘,仍然是上手就是大師級。 這堂課程用了很大篇幅在分析蘋果這樣發展的成因,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這些看似跳躍的新產品,都是蘋果內在自我進化的結果。每個新產品都是老產品功能的延伸和替換。 仔細想想,的確如此。
  • 心理學:跳出舒適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這個圈子裡有我們熟悉的環境,和我們認識的人相處,做我們能做的事情,所以我們感到很放鬆和舒適。事實上,這種舒適的氛圍在我們的長期發展中,是非常不利的,我們要嘗試跳出我們生活的舒適圈。
  • 孩子總安於現狀?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娃,才能變成更優秀的自己
    作為媽媽,張蕾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加優秀,她覺得自己的兒子還有進步的空間,如果可以把看電視和玩遊戲的時間分出來一點放在學習上,成績肯定能上去。她和兒子說了這個想法,但是兒子卻表示:"我覺得現在挺好的,我成績又不差為什麼要努力呢?"確實,張蕾也承認自己的兒子聰明,學習對他來說輕輕鬆鬆,即便愛看電視和玩遊戲,成績也不曾退步。
  • 千萬不要跳出你的舒適圈,千萬不要
    這時,很多文章都在說要跳出你的舒適圈,不然就會遭遇中年危機或者裁員潮,下場悽慘。很多職場人處在一種焦慮忐忑的狀態,有些人沒忍住就選擇了勇敢一躍,跳出了舒適圈。我有一個好朋友,本來是一所培訓學校的上課老師,坐標二線小城市,工資一月5000左右,吃不飽餓不死。
  • 跳出正在毀掉你的職場「舒適區」,學會自我增值
    羅振宇有句話很形象,你喜歡歲月靜好,其實現實是大江奔流。在這大江奔流中,你如果渾渾噩噩,把混日子當成是歲月靜好,等待你的絕不僅僅只是落後。職場裡原地踏步,就是退步,能力跟不上需求,這時才想起原來在舒適圈裡待太久了。所以即使眼前一切歲月靜好,也要逼迫自己進入學習區,獲取持續進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