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安於現狀?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娃,才能變成更優秀的自己

2021-01-12 張杰雯的寶貝日記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總是教育孩子不要安於現狀,要努力積極去進取。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做到放棄安逸的生活現狀,努力去做更多的事情。

孩子總是安於現狀?父母卻不懂怎麼教導

張蕾(化名)女士有一個正在上小學的兒子,提起自己的兒子,張蕾又驕傲又發愁。驕傲的是兒子聰明,成績挺穩定,能一直在班級排前20名左右。平時在家喜歡看電視玩遊戲,但也很自律,該寫作業就寫作業。

作為媽媽,張蕾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更加優秀,她覺得自己的兒子還有進步的空間,如果可以把看電視和玩遊戲的時間分出來一點放在學習上,成績肯定能上去。

她和兒子說了這個想法,但是兒子卻表示:"我覺得現在挺好的,我成績又不差為什麼要努力呢?"確實,張蕾也承認自己的兒子聰明,學習對他來說輕輕鬆鬆,即便愛看電視和玩遊戲,成績也不曾退步。

但兒子明顯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他卻安於現狀。說白了,就是孩子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舒服,不想再努力了。看著兒子總是安於現狀,張蕾很是發愁。但又不懂該怎麼教育,說多了怕孩子覺得煩,不說又不甘心。

其實,張蕾兒子這種情況,是處於"心理舒適區"了。在這個區域,孩子會覺得自己生活很舒服,不尋求改變和上進。這類孩子最常有的想法就是"反正這樣就已經足夠了"。

這種故步自封的想法,很容易讓孩子落後於同齡人,而敢於跳出"舒適區"的娃,才能變成更優秀的自己。

那什麼是"心理舒適區"?

所謂"心理舒適區",出自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最近發展區"也被稱為"挑戰區",指的是孩子通過努力就可以夠到的區域,與之對應的是"舒適區"和"恐慌區"。

"舒適區"指的是以孩子的能力完全可以輕鬆應對的區域,在這個區域裡,孩子不管是在學業上、生活上所面對的任務基本沒有難度,輕輕鬆鬆就可以完成。如果孩子長期待在"舒適區"裡,他們的能力得不到鍛鍊,就不能取得長足的進步;而"恐慌區",簡單來說就目標過高、任務難度讓孩子感到恐慌的區域。

舉個例子,就拿孩子的成績來說,80分是孩子輕輕鬆鬆就可以達到分數,甚至考試前都不用複習,這個區域對孩子來說就是"舒適區"。而挑戰區,就是下一次考試考到85-90分,這個分數需要孩子付出一定的努力,比如認真複習、考試仔細耐心,多檢查幾遍等;而95-100分就是"恐慌區"。父母如果讓常年考80分的孩子下一次考試直接考到95甚至100分,相信大多數孩子都會覺得自己做不到。

跳出"舒適區",走進"挑戰區"對孩子有什麼好處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如果一直安於現狀,肯定不能進步。而父母讓孩子跳出"舒適區",走進"挑戰區",對他們未來的發展有諸多好處。

首先,孩子可以取得能力上的進步。當孩子依靠自己現有的能力,可以很輕鬆地完成各種任務而不思進取的話,對孩子的未來持續發展很不利。

如果他們可以跳出"舒適區",在挑戰區裡孩子為了達成目標,需要進行很多努力。比如提升自己的能力、端正自己的態度、學習更多知識技巧等等。孩子多鍛鍊多思考,他們的能力就慢慢進步了。

其次,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當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項具有挑戰的任務後,心裡是不是會有很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以後再面對類似的難題我們會覺得更有把握。

對孩子來說,走出"舒適區",在"挑戰區"裡完成更高的目標,可以有效提高自信心。當孩子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某一項任務,他們的自我價值認同提升,自信心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所以,父母幫助娃跳出"舒適區",孩子將來更加優秀!

1.幫助孩子確立自己的目標

想要讓孩子走出"舒適區",父母可以幫助他們確立一個目標。比如孩子考試成績一直排在班級20名左右,父母可以給孩子定一個"下次考到15名"的目標。

那麼對於能穩定在班級前20名的孩子來說,考到15名有一定的挑戰性,但並不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

要注意的是,給孩子定的目標不要過高。常年考20名的孩子,父母不能讓他們一下子考到全班第一。不然的話,孩子就會進入"恐慌區",進而產生退卻的心理。

2.給孩子營造危機感

除了定目標,父母也可以給孩子營造危機感。比如不好好讀書以後上不了大學,就要去搬磚這類的話,其實就是營造危機感。

只不過這種危機感,孩子不一定能體會到,所以父母不要隨便用。父母要用孩子的切身利益來"威脅"孩子,可以告訴他們,下次考試還沒有進步零花錢減半,不能玩遊戲、看電視等等。這樣,孩子才有動力走出"舒適區"。

3.適當的獎勵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要靈活運用"威逼利誘"。既要通過一些事項提升孩子心中的緊迫感,又要讓孩子得到一定的"甜頭"。想要調動孩子的積極性,父母可以承諾一些物質獎勵。比如孩子考到90分,就給他買之前很想要玩具。

但有一點要注意,父母給孩子物質獎勵是輔助他們跳出舒適區的手段,不要濫用。當孩子從完成挑戰性任務上獲得成就感的時候,父母就要把物質獎勵這一項去掉,以免孩子為了獎勵而學習。

結語

這個世界是在快速發展向前,安於現狀固然舒服,但是很快就會被時代的潮流給拋棄。父母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落後於人,就應該要幫助他們跳出舒適區,成就更好的自己。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會不會安於現狀,你是怎麼激勵他(她)跳出舒適區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得過且過?幫助孩子跳出「舒適區」,尋找更優秀的自己
    總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劉麗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受到層層阻礙,最後也是有心無力,改變不了兒子得過且過的心態。其實,劉麗兒子的狀態,不少家長都遇到過。感覺自己的孩子就像扶不起的阿鬥一樣,怎麼教育、怎麼鞭策好像都沒有用。其實,這是因為孩子一直都沒有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的覺悟,在舒適區裡混吃等死,碌碌無為。
  • 敢於跳出「舒適圈」,你就贏了
    一個人,敢於在生活中跳出「舒適圈」,不得過且過,不再浪費自己的青春和時間,找一些有意義的事去做,精神上才會變得富足起來。一個人真正所擁有的「舒適圈」,不是今天吃了什麼,去了什麼地方,在家休息了多久,而是每一天的度過都有它的意義,不枉此生在這世間走一趟。跳出舒適圈,讓生活豐富起來,精神才會富足起來。
  • 敢於走出人生的舒適區
    你之所以堅信自己是一條河流,是因為你從來不知道自己的本質。」此時小河流的心中,隱隱約約地想起:自己在變成河流之前,似乎也是由微風帶著,飛到內陸某座高山的半山腰,然後變成雨水落下,才匯成今日的河流。於是,小河流化成水蒸氣,投入到微風的懷抱中,奔向它生命的歸宿。
  • 深陷心理舒適區等於慢性自殺,讓孩子適應學習區才能不斷強大
    更可怕的是,一些家長盲目「尊重」孩子的意見,甚至是溺愛孩子,捨不得孩子受苦,使本來大有前途的孩子沉溺於不學習、不挑戰的「舒適世界」裡,庸庸碌碌地走完一生,實在可悲可嘆!遇到困難就退縮,使自己處於原本熟悉和習慣的狀態,停留在一個被稱為「心理舒適區」的地方。
  • 圓夢心儀大學,跳出"舒適圈"|只有奮鬥和拼搏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從高中步入大學,我的生活也是跳出了自己原來的舒適圈。進入大學完全脫離了父母,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都要自己做好安排。在開學初我加入了社團和學生會,最開始對任務無從下手,事情處理也不知所措,但是慢慢到現在的遊刃有餘,在這一年中我成長了不少。對於性格內向的我來說,能擴大交際圈,開啟新的學習生活模式,就是邁出舒適圈勇敢的一步。待在舒適圈裡固然舒服,但是邁出舒適圈才能看到更廣闊的的天地,才能有所成長。
  • 總有人說要跳出「舒適圈」,仔細想想你覺得對嗎?
    總有人說跳出「舒適圈」,仔細想想你覺得對嗎?彼時,他已經在綜藝圈小有名氣,相對於其他參賽選手有著更豐富的綜藝表現力和語言表達力,是最有望脫穎而出的選手之一。但是舞臺上的他窮盡本領,卻用力過猛,幽默變成了諷刺,讓導師高曉松大為光火。
  • 「跳蚤效應」讓娃安於現狀咋辦?父母做好這3點,培養孩子上進心
    因為他們的不自信和不追求上進,他們自己將永遠的被困在自己圈出來的牢籠裡。跳蚤效應會對孩子未來的發展造成阻礙,那麼為什麼孩子喜歡待著舒適圈裡呢?,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有著充足的探險精神和足夠的冒險的勇氣的,但是因為有些家長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太過盡心盡力,導致孩子覺得自己現在所處的高度和環境非常舒適,很難願意自己走出這個父母為他們打造的&34;。
  • 高考模擬作文《走出舒適區》寫作指導及範文
    (60分)2019年12月,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977名18——35周歲的青年進行一項調查,結果顯示:57.0%的受訪青年坦言自己容易待在「舒適區」,不想跳出來;65.2%的受訪青年坦言自己愛拖延,總想著「明天再行動」。
  • 跳出正在毀掉你的職場「舒適區」,學會自我增值
    我有一位朋友畢業時進入了一家大公司做行政文員,待遇、福利相對來講都屬於中等水平;工作內容較單一,幾乎每天都幹著一樣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單位非常人性化,很少加班;每個月還有聚餐、團隊活動等等。兩年下來,她已經完全適應這裡悠閒的工作節奏,於是除了上班時間做一些日常性的工作外,空閒下來就是追劇,逛街。前不久她生了個孩子,房貸、車貸、加上養育孩子的負擔使她想換個收入高的工作。
  • 既然「心理舒適區」能讓人舒適,為什麼還要我們跳出去?
    有段時間很流行「心理舒適區」這個詞。大家都在說,要跳出去,才能擁抱更好的人生。但很遺憾的說,造成目前市面上的軟文大多數都在鼓吹舒適區有害論,其實的確是不對的科學邏輯的。原因是從科學心理學角度來說:「舒適區」這三個字,本身沒有褒義和貶義。是不能被一桿子打死的。
  •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成長就是跳出小舒適區,重塑大舒適區。 心理學研究中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 跳出舒適區,真的就不會再焦慮了嗎?
    今天有一閨蜜跟我說:「她因為年紀大了沒有結婚,沒有男朋友,被單位裡一個90後小男生擠兌,那個90後男生直接指出造成她大齡未婚主要原因是她一直活著自己的舒適區,不肯改變,所以造成她工作沒有起色,生活沒有變化,感情沒有任何進展,我的這位閨蜜聽完覺得很委屈,卻又覺得90後小男生說的有道理
  • 30歲的男人,應該跳出舒適區
    坐大巴來到了這個高樓林立的地方,感覺到了膽怯,然後就忽然明白了一件事——30歲的男人,應該跳出舒適區,哪怕就是隨便看看。從我看著這個陌生的城市感覺到害怕這件事裡,我明白了,越是強烈而穩固的舒適區,想要跨出去就越難,因為跨出去的時候感受到的痛苦與不舒適感,與舒適區的穩固程度是成正比的。
  • 如何跳出生活的舒適區?
    如果你本身一直在舒適區,你是很難跳出來的,你要麼自己主動創造條件跳出來,要麼生活給你壓力逼迫你跳出來。如何主動創造條件:比如說離開父母,自己獨立找工作和生存,斷掉父母給你的經濟支持。當然這時候你可能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還是感受不到壓力,仍然跳不出舒適區。那接下來你可以試試提前模擬結婚後的生活,找出身邊的朋友做參考,比如這個月需要還房貸車貸多少錢,孩子奶粉錢,孝敬雙方父母的錢,自己和老婆日常開銷,然後算算自己現在能賺到多少錢,這時候你可能就有動力去做出改變,跳出舒適區了。
  • 如何跳出英語閱讀舒適區?
    她是這樣說的孩子從小就很優秀,我們兩口子也都在外企工作英語不錯,所以孩子從小就有條件接觸到英語。上雙語學校,英語很流利。家裡也有條件給孩子報名遊學活動,去英語母語國家的時候,孩子也可以很快和當地小朋友「打成一片」。
  • 晚聽英語 | 敢於走出舒適區,才能找到更高級的舒適
    我們需要挑戰自己!當機會來了,沒有人會覺得自己做好了100%的準備。因為生活中的重大機會總是會迫使我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區,這就意味著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肯定會感覺到不舒服。如果你也正身處於舒適區,不敢往外探索,請你記住所有的勝利者也都曾經充滿疑惑。
  • 柳甄哈佛演講:創業者要不斷跳出自己的舒適區
    她在演講中分享了自己人生的3個轉折點,鼓勵創業者不斷跳出自己的舒適區。演講後,柳甄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麻省交換生、矽谷律所,再到Uber中國、今日頭條,自己一度很忐忑。但後來發現創業公司共性是務實肯幹,她認同這樣的創業文化。頭條是個國際化的公司,將來會不斷在考察國際上的併購和拓展機會,包括美國、印度、日本和東南亞等地區。
  • 《我失去了身體》豆瓣評分8.1:跳出舒適區,活出自我
    現實中的你學會和自己的生活握手言和了嗎?還是你早已經跳出了舒適區,活成了自己夢想中的樣子?也許看完電影《我失去了身體》,你會明白很多,更會釋然很多。電影《我失去了身體》的主人公是一隻殘缺的斷手,沒錯主人公就是一隻殘缺的斷手。
  • 跳出心理舒適圈去吃苦,真的有必要嗎?
    【「跳出舒適圈去吃苦是否有必要?」不是問題,問題是「我們認為這樣做是否有必要?」】解釋一下,把問題換成「待在舒適圈你感覺怎麼樣?」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會更清楚自己的想法,如果覺得沒啥不好,那麼出去吃苦與否都無所謂了,看自己的心情選擇;如果覺得在舒適圈待不住,那就需要解決一下這種焦慮,可能來自於和同齡人的對比,可能來自家裡人給的壓力等等,自己分辨一下。
  • 心理學:跳出舒適圈——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這個圈子裡有我們熟悉的環境,和我們認識的人相處,做我們能做的事情,所以我們感到很放鬆和舒適。事實上,這種舒適的氛圍在我們的長期發展中,是非常不利的,我們要嘗試跳出我們生活的舒適圈。